L4 Confucianism 3.pptx PDF

Document Details

LuxuriousNeptune

Uploaded by LuxuriousNeptune

null

2024

Tags

Confucianism Chinese philosophy ethics life and death

Summary

These are lecture notes on Confucianism, focusing on its perspective on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The notes include questions for critical analysis.

Full Transcript

個人習作 ( 一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0 月 11 日 (Friday, wk 6)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個人習作 ( 一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0 月 11 日 (Friday, wk 6)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Lecture Four 儒家 人生意義觀與死亡意義觀 12/01/2024 2 如何切入思想家複雜的理論 ? 1.依該思想家的看法,大環境出了甚麼問題? 2.他怎樣理解 / 描述這問題? 3.他認為這問題有甚麼成因? 4.他認為該如何解決? 5.為什麼他認為如此解決這問題是有效的? 6.同時代的思想家如何看他的理解及方案? 7.我們應如何評價他? 12/01/2024 3 先秦哲學的興起:周文疲弊 牟宗三:「周文疲弊,乃諸子共同課 題。」 ( 《中國哲學十九講》 ) ( 何謂周文?其疲弊之相為何?諸子各 以何種方法對治? 儒:以德治國 道:復歸自然 墨:天志治國 法:以法治國 12/01/2024 4 引言:總論 縱觀各家的「生死觀」,可以分為兩大進路: 一條是「由生觀死」,另一條是「由死觀 生」。 「由生觀死」重在 「由死觀生」則 探索人生的意義與 重在探索死亡對 人生的影響,藉 價值,藉此以確立 此以確立人在面 人在面對死亡時應 對生活時應有的 有的態度與選擇 12/01/2024 態度與選擇 5 引言:總論 各家各派 體系重心 由體系重心衍出的生死觀 儒家 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價值 主張人應為道德而生,為道 德而死 道家 以自然為人生的根本,強 主張人應順自然而生,順自 調人對自然的回歸 然而死 墨家 重視鬼神對人類行為的制 主張人應遵行天志,為利人 約功能 而生,為利人而死 道教 以成仙為最高境界,強調 主張人應藉由身心的修練, 人對長生的嚮往 以達長生不死 佛教 以涅槃為最高境界,強調 主張人應藉由了悟佛理,以 人對輪迴的超脫 斷滅生死的執著,達到徹底 的清靜 12/01/2024 6 儒家特點 重視現世,不講超自然的神力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 神。 ( 《論語‧先進》 ) 儒家並不否定鬼神存在,但不加以談論! 孔子說:「做事順應民心,尊重宗教卻遠離 12/01/2024 宗教,就算明智了。」 ( 《論語‧雍也》 ) 7 儒家特點 重視道德倫理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 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 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 榮。」 ( 《論語‧為政》 ) 儒家的倫理和宗教信仰不發生密切關係,不是宗教生活 的一部份,也不是為追求一種超現實的精神生活。 儒家追求的是一種倫理生活 12/01/2024 8 儒家特點 重視個人修養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12/01/2024 9 儒家的生命觀 儒家重生思想 儒家把繁育萬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 天地的最高美德。 「天地之大德曰生。」 ( 《周易》 ) 「生生不息就是易 ( 萬物產生的本源 ) 。」 ( 《易 傳 · 系辭下》 ) 12/01/2024 10 儒家的生命觀 人為貴思想 「天地之性,人為貴。」 ( 《孝經‧聖治》 ) 「馬廄燒了。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 嗎?』不問馬的情況。」 ( 《論語‧鄉黨》 ) 「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誰打 交道?」 ( 《論語‧微子》 )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 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 為天下貴也。」 ( 《荀子‧王制》 ) 12/01/2024 11 儒家的生命觀 人雖作為天地間之最貴,但要對自我生命 的體驗延伸於他人及天地萬物,高揚人類 的仁愛之心,兼愛自然萬物。 「孔子衹釣魚而不撒網、衹射飛鳥而不射 睡鳥。」 ( 《論語‧述而》 ) 「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大的池沼裏去捕 魚,那魚類也會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樹木 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會用不盡了。」 ( 《孟子‧梁惠王上》 ) 12/01/2024 12 儒家的生命觀 儒家對人生意義的看法 人生目標在於追求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 雖然生命重要,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因有 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就是道德。 → 有殺身以成仁。 12/01/2024 13 儒家對死亡意義的看法 12/01/2024 14 小引:孔子面對死亡時所流露的傷感 在《論語》中,有不少關於孔子對於死亡現出十分哀傷的記 載。他最悲傷的一次可說是面對他的弟子顏回之逝世所流露 的。 顏淵死,孔子痛哭。身邊的人 顏淵死,孔子說:「哎! 說:「您不要過於悲痛了!」孔 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 子說:「過於悲痛了嗎?不為他 我的命啊」 ( 《論語‧先 悲痛為誰悲痛?」 ( 《論語‧先 進》 ) 進》 ) 「顏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髮全都花 顏淵死,孔子說:「哎!老 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傷,說 天要我的命啊!」子路死, 道:“自從我有了顏回這樣好學的弟 孔子說:「上天要斷絕我 子,學生更加親近我了。」 ( 《史記‧ 啊!」 ( 《公羊傳‧哀公十 仲尼弟子列傳》 12/01/2024 ) 四年》 ) 15 小引:孔子如何超越死亡? 孔子說:「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 得。」 ( 《論語‧里仁》 ) 人的價值建立 孔子說:「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 在超越生命的 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 道德之上,所 的人。」 ( 《論語‧衛靈公》 ) 謂「生命的學 孔子認為道德價值的堅持可以超越對生 問」就是此 死的好惡,此所謂「守死善道」之教。 意。 12/01/2024 16 儒家對死亡意義的看法 甲、從禮儀 乙、從道德 層次看 層次看 12/01/2024 17 儒家對死亡意義的看法 甲、從禮儀層次看 葛兆光:葬禮的儀式化,是社會秩序制度化 的延續與強化 ( 社會學角度 ) 詳細內容由同學報告 12/01/2024 18 葬禮與社會秩序 孔子對於葬禮的態度 「活著時按禮侍奉;死之後按禮安 葬、按禮紀念。」(《論語.為 兩點可加注 政》) 意: 「履行先王在位時所施行的德業,奉 1. 孔子極重 行先王的禮儀,演奏先王的音樂,尊 視死亡之 重先王所尊重的禮教,敬愛先王所親 近的德行。事奉已逝世的先王,就如 事 同他仍在世一般。事奉過世的祖先, 2. 生死皆要 就如同他還活著一樣。這樣子可以說 合乎於 孝道達到了極至。」(《中庸》) 12/01/2024 禮。 19 葬禮與社會秩序 孔子對於葬禮的態度 顏淵死,學生們要厚葬 1. 孔子最愛顏淵,但 他 。 孔子 說 : 「 不可 。」 即使如此,對顏淵 學 生 們 還 是 厚 葬 了他 。孔 的葬禮,孔子仍依 子 說 :「 顏 回 把 我當 作父 禮不主張厚葬。 親,我卻沒把他當作兒 2. 原因是孔子強調的 子 。 不是 我 要 這 樣, 是學 是葬之以禮、祭之 生們背著我幹的。」 以禮。 (《論語.先進》) 12/01/2024 20 葬禮與社會秩序 三年之喪 ( 禮 ) 宰我問:「三年守孝期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行禮,禮 必壞;三年不奏樂,樂必崩。陳谷吃完,新谷又長, 鑽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該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夠 了。」 孔子說:「三年內吃香飯,穿錦衣,你心安嗎?」 「心安」 。「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魚肉不 香,聽音樂不樂,住宅不安,所以不做,現在你心 安,那麽你就做吧。」 宰我走後,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德,嬰兒三歲後才 能離開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 期。難道他沒得到過父母三年的懷抱之愛嗎?」 (《論語.陽貨》) 12/01/2024 21 葬禮與社會秩序 三年之喪 - 孔子以「三年之喪」為理想通喪;並以「仁」為喪 禮的本質。 - 「三年之喪」的喪期以「心安」為本,可見禮制的 訂立是以人性為根據 ( 需注意並非個人之喜惡 ) , 而非僅僅傳統習俗。 - 形成了儒家的慎終追遠精神 , 與及隆禮重葬、素 服守喪的態度。 - 與墨家的節葬形成對比: 墨家採取「功利」、「節約」立場,認為喪禮太隆重, 不符合國家社會利益,故不需要花費太多,簡單解決就 好。 12/01/2024 22 儒家對死亡意義的看法 乙、從道德層次看 對死亡態度 經文 死並不可怕,可怕 《論語 · 泰伯》曰 : 「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堅強的意志, 的是無盡好義務而 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 死去 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 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論語 · 衛靈公》曰 : 「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做好君子之 名。」 殺身成仁 《論語 · 衛靈公》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 以成仁。」 捨生取義 《孟子 · 告子上》 更明確 :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 得, 舍生而取義者也。」 12/01/2024 荀子說 : 「人的慾望沒有比生更強烈的了;人的厭惡沒 23 儒家對死亡意義的看法 乙、從道德層次看 對死亡態度 原典 對生的看重體現 - 《論語・先進》:未知生,焉知死? 在對死的超越上 - 《論語・先進》: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人要知道自己為 - 《禮記. 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何而生,為何而 - 〈荀子大略篇記載孔子批評他學生子貢想逃避人生的道 死,知道為何而 德責任後,子貢嘆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生為何而死,就 * 「終」、「息」:君子一生拼命奮鬥,為實踐人性使命 可以選擇某一理 而付上種種心力,到死,才可以安息了。而小人死就是死, 想,以成全其價 一生甚麼高級的生命也沒有成就過 值生命 12/01/2024 24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 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兩種可能的解釋: (1) 孔子重視的是「生」,亦即在現世生命中種種 價值的實現,先滿足了人世的價值,方去探索死後 的世界。 (2) 不知道活時該如何自處的人,就不知道死時該 如何自處了。因為人的自處之道,不因生死而有差 別。道德人格或行為,豈能因生死而有所改變。 孔子對死亡問題,與其說是宗教取向、科學取向或 知識取向,不如說是道德取向。 12/01/2024 25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 小結:孔子對死亡的態度,是帶著批判性 的,既沒有否定鬼、神或死後世界,但卻把 關注的重點放在人的現實生活上。強調對生 活的積極性,避免落入一個對「未知的世 界」的探索中。 12/01/2024 26 再看孔子的繼承人孟子怎樣看生死 12/01/2024 27 孟子的魚與熊掌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捨棄魚而選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 不能同時得到,我寧願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 ( 舍生而取義 ) 。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 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 的災禍我不躲避。…… 我們所愛惜的,有超過生命的;所厭惡的,有超過死亡的。這 不單是賢人有這種心,而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孟子.告子 上》) 12/01/2024 28 孟子的魚與熊掌 - 孔子說「殺身以成仁」;孟 子說「舍生而取義」,都是以道 德價值重過生命價值。 -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成為一 位「君子」的道德良知,而正是 此道德的抉擇,使人能捨生、不 避死 ( 超越生死 ) 。 12/01/2024 29 孟子「安身立命」的觀念 孟子說:「能夠充分發展自己靈明不昧之本心 的人,就可知道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 能夠知道自己的本性,就可以知道天道! 保存自己靈明本心而勿失,順養自己天賦的本 性而勿害,這就是事天之道呢! 生命的長短,絲毫不加疑慮,惟有修養自己的 身心以等待天命,這就是立命之道啊!」 ( 《孟子‧盡心上》 ) 12/01/2024 30 孟子「安身立命」的觀念 面對生死的問題 孟子的答案 人為何需要道德? 安身立命 道德的根基是什麼? 內於人心 ( 道德的內在 性 ) ;盡於人倫;立於 天地 ( 盡心、知性、知 天) 如何正確地去面對人生 知命與立命 命的客觀限制? 12/01/2024 31 儒家對「天」 、 「命」 的態度總結 (1)知命:正心順受不可知的變化 (2)畏天命:謹慎謙和地面對不可知的變化 (3)樂天知命 (4)立命:修身養性,讓精神有所寄託,來面對不可知 的變化 以人文主義的精神 ( 道德 ) 去克服人類種種外在和內 在的限制,而不採取一宗教的進路。 12/01/2024 32 思考題: a. 你認為人可以拒絕死亡嗎? b. 歷史上的聖哲與英雄如何挑戰死亡? c. 我們能從聖哲與英雄身上學到甚麼? 12/01/2024 33 References and Suggested Readings 1. 陳月秋著:〈從《儀禮.士喪禮》中的喪葬禮儀 論先秦儒家喪葬觀 --- 兼論墨家對「厚葬久喪」 的批評〉,載於《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十五期 民國九十九年九月,頁 33-45 。 2. 王開府:〈孔孟的生死觀〉,載於《高中教育雙 月刊》第二期 1980 年 10 月 10 日。 3. 黃慧英:〈孔子的生死觀〉。於 2019 年 6 月 30 日擷取自 https://www.ln.edu.hk/philoso/life_death/ar ticle_content.php-id-1.html 12/01/2024 34 References and Suggested Readings 1.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 : 商務印書 館, 2003 。 2. 趙善軒、劉志輝:《中西大不同》,香港:匯智, 2010 年。 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5 。 4.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 1984 。 5.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 局, 1983 。 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 ),頁 68-101 。 7.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0 年。 12/01/2024 35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