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8 Buddhism 2.pptx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LuxuriousNeptune
null
2024
Tags
Summary
This presentation explores Buddhist perspectives on life, death, and the concept of reincarnation. It examines the cyclical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ebirth. It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these ideas within Buddhist philosophy.
Full Transcript
個人習作 ( 二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Friday, wk 11)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
個人習作 ( 二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Friday, wk 11)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Lecture Eight 佛教 人生意義觀與死亡意義觀 2 如何切入思想家複雜的理論 ? 1.依該思想家的看法,大環境出了甚麼問題? 2.他怎樣理解 / 描述這問題? 3.他認為這問題有甚麼成因? 4.他認為該如何解決? 5.為什麼他認為如此解決這問題是有效的? 6.同時代的思想家如何看他的理解及方案? 7.我們應如何評價他? 3 引言 各家各派 體系重心 由體系重心衍出的生死觀 儒家 以道德為人生的最高價值 主張人應為道 德而生,為 道而死 道家 以自然為人生的根本,強 主張人應順 自然而生,順 調人對自然的回歸 自然而死 墨家 重視鬼神對人類行為的制 主張人應遵行天志,為利人 約功能 而生,為利人而死 道教 以成仙為最高境界,強調 主張人應藉由身心的修練, 人對長生的嚮往 以達長生不死 佛教 以涅槃為最高境界,強調 主張人應藉由了悟佛理,以 人對輪迴的超脫 斷滅生死的執著,達到徹底 的清靜 12/01/2024 4 佛教論死亡 凡人終有一死,既然要死,何必有生? 據說,佛祖捨王子之身而出家, 起因在他偶然之下,目睹死亡 5 佛教論死亡 凡人終有一死,既然要死,何必有生? 死亡 既然要 死亡 有生之 死,因何 前,我存 有生? 在嗎? 既然有 有死之 生,因何 後,我往 要死? 哪裡? 6 佛教論死亡 從以下四方面看佛教如何看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的過 佛教獨特 程 的死亡觀 死後的歷 死亡的意 程 義 7 佛教眼中的死亡的過程 臨終:隱沒次第 1 地大隱沒:感覺如沉沒地下 眼根隱沒:眼睛難以開合 內在徵象:如見陽焰 ( 幻覺 ) 註 : 佛教認為色 ( 身體 ) 有地 ( 硬的東西 ) 、水、火、 風 ( 氣息流動的呼吸 ) 四大要素。 8 佛教眼中的死亡的過程 臨終:隱沒次第 2 水大隱沒:體液枯乾 耳根隱沒:難聞聲音 內在徵象:如見煙霧 9 佛教眼中的死亡的過程 臨終:隱沒次第 3 火大隱沒:體溫退失、飲食消化 不良 鼻根隱沒:呼吸困難 內在徵象:見如螢火蟲之光點 10 佛教眼中的死亡的過程 臨終:隱沒次第 4 風大隱沒:十氣收攝心間 舌根隱沒:舌變粗短、舌根發藍 身根隱沒:失去觸覺 內在徵象:見如油燈之光 11 佛教眼中的死亡的過程 臨終:隱沒次第 5 外呼吸中斷 粗分心識 / 煩惱妄念止息 內呼吸中斷:心識離體 12 死亡後… 中有 / 中陰 感到黑暗或風雪 鬼神追打/軍隊追殺 地 ( 山崩 ) 、水 ( 洪水 ) 、 火 ( 猛火 ) 、風 ( 暴風 ) 聲 響 白(癡)、 紅(貪)、 黑 ( 瞋 ) 三大懸崖 13 死亡後… 投 生 ( 去輪迴 ) 《中有大聞解脫 / 西藏度亡經》: 天道──宮殿樓閣 人道──舍宅 阿修羅道──森林 / 火輪 地獄道──黑色地 / 屋 / 坑或紅屋,聽到唱歌 餓鬼道──枯樹幹 / 黑影 / 山溝盡頭 畜生道──岩洞 / 茅蓬 / 薄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MeZ2n0872c 14 死後的歷程:甚麼是輪迴 輪迴 梵文 saṃsāra ,字義為「 ( 生死 ) 流 轉」 唐‧般若譯《心地觀經》: 「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 終。」 15 死後的歷程:甚麼是輪迴 六道 三善道: 天、人、阿修羅 ( 欲界的 大力神,或是半神的大力鬼,心性暴躁,易怒好鬥,驍勇善 戰) 三惡道: 地獄、餓鬼、畜生 16 死後的歷程:甚麼是輪迴 投生六道主因 上品善 ( 守十善 ) :生天 中品善 ( 守五戒 ) :生人 下品善:生阿修羅 上品惡:生地獄 中品惡:生餓鬼 下品惡:生畜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ghslchuHLYE 17 死後的歷程:甚麼是輪迴 投生六道的決定性因素 1. 隨重 ( 重大的善業或重大的惡業,如五無間業 ( 即:殺母、 ) 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種罪業能招感無間地獄之苦果,故又稱五無間業。 ) 2. 隨習 ( 不斷地造作善業或惡業,成為一種習慣性 ) 3. 隨念 ( 臨終時,忽而憶念善行或惡行 )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1075 4. 隨願 ( 發願往生 ) 18 輪迴與緣起觀是否有觸? 根本法 衍生觀念 進一步衍生觀念 緣起觀 無我觀 輪迴 主 體? 19 死後的歷程:輪迴與緣起觀是否有抵觸? 佛教主張「無我」,一切一切皆 是「緣起性空」 但在六道中輪迴,若不是同一位張三或李 四,則輪迴意義何在?所以,所謂輪迴, 似乎必先預設 (presuppose) 了西方哲學常 談的「身份同一性」 (personal identity) 。 用佛教術語,就是「輪迴主體」! 20 死後的歷程:輪迴與緣起觀是否有抵觸? 佛教怎樣化解這理論體系中的矛盾呢? 佛教所謂的輪迴,不是 個體自我靈魂的輪迴, 而是生者所造之業力在 輪迴。 21 死後的歷程:輪迴 就像是一滴水,每一滴水有誰有 淨,內在具有不同的物質。當每 滴水匯入大海之時,大海浪除了 每滴水的差別,卻保留了每滴水 的雜質 大海就像是業力的大海,輪迴乃是一切生 命所匯成的業力大海,在作無始無終的無 限循環運動。 22 死後的歷程:輪迴 23 死後的歷程:輪迴 個別生命的精神與意識,乃是隨 著色身崩壤之際而消解,這也就 是說,所謂的「自我」也隨著死 亡而毀滅,而死亡後唯一留存的 只有「自我」之意欲在其生時所 造之業 換言之,原始佛教的業力輪迴,只 提到生命輪迴的動力,並不承認輸 迴的主體 由於業力輪迴觀只言及輪迴的動力,完全捨 棄了個別自我的觀念,所以是徹底的「無 我」,因此也就不會有關於「自我同一性」 / 「輪迴主體」 的問題 24 佛教獨特的死亡觀 死亡的必然 無常 無我 25 死亡的必然:無常 無常 = 壞滅 ( 佛教用語 ) → 明顯的「經驗」事實 物質的壞滅,如一部 壞滅 手機、整個物理宇宙 精神的壞滅,如靈 魂、諸神 ( 如果他們存在 的話 ) 26 死亡的必然:無常 常人的想法:愛 ( 如母愛、戀人之愛 ) 有永 恆信念是永恆、權力有永恆、金錢有永恆、 國家有有永恆、宇宙是永恆… 一切皆是執着 佛教認為此執着,源於兩項常人從不反省的 錯誤觀念: – 「假必依實」 – 「無常必依於常」 乃常人逾越了「經驗」而得出的錯誤觀念、 27 死亡的必然:無常 事實是: – 肉體不斷衰老、腐朽、敗壞、變異 – 人的自我意識,不斷改變、發展 一切皆為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 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 28 各位同學: 佛家智慧,一字咁淺 人生夙忽,世事無常,處處逆境,八苦連 連,到頭來一場空。知足常樂,簡樸最佳。 這些人生道理,歷代先賢親證後反覆教誨, 可是世人愚昧,眾生貪痴,於是說了 3000 年,不是裝聾,就是扮啞,又於是 煩惱累生,環環相扣,萬劫不復!!! 29 死亡的必然:無我 30 死亡的必然:無我 基於緣起性空的核心觀念,所謂自我, 只不過是這些東西的偶然組合而已… 「五蘊皆空」 識 色 行 想 受 31 死亡的必然:無我 「五蘊皆空」 – 「色」:指身體,並及外在的物質世界 – ( 「受、想、行、識」:指人的內心世界,也就是精 神) – 「受蘊」:內心的感受、感覺 – 「想蘊」:內心對所感受到的外境,加以執取、思惟, 產生各種印象,可能生愛、可能起瞋........ 將事情加 以複雜化 ( 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 – 「行蘊」: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種種內心的造作 ( 心 理變化 )( 內在意志或情感 ) – 「識蘊」:內心的知覺判斷,有瞭解、區別、分類、 比較而形成概念的功用 ( 分辨、分析 ) 32 死亡的必然:無我 「五蘊」在 「五蘊」之 「五蘊皆空」, 某一時空下, 所以皆空, 不是要否定自我 意識,否則佛教 偶然聚合, 因為任一部 就太過悖離常 形成「我」 分都不是 識。 的精神世界, 它只否定了有一 於是常人誤 我,五者之 永恆的我。 以為真是有 聚合,完全 一「自我」 是偶然。合 佛教立根於常 之為一假 識,但又透過指 出常識不具永恆 我,分之根 的本質,而超越 本無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Zuo8UJxJ0 (start at 2:48) 常識。 33 明白無我,就沒有苦了 例子 「在歐洲有場足球比賽,十萬人都在那裡盯著足球 看。有一位先生抽煙,因為看得入神了,香煙燒到 旁邊人的袖子,就趕快道歉。旁邊那個人也是球迷, 球賽正在重要的時候,他有忘我的精神,回答:“沒 關係,再買一件就好了。”他也不計較,繼續看球賽。 後來,香煙又把前面一個小姐的頭髮給點著了,抽 煙的人又趕快道歉,說:“是我這個香煙的罪過,對 不起。”大概那個小姐的頭髮是假髮,她也看球看得 很入神,很忘我,說:“不要緊,回去再換一頂了。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忘我的時候,就能照見五蘊 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無我,一切苦都沒有 了。」 http://www.book853.com/wap.aspx?nid=1637&p=81&cid=57 34 佛教的人生觀 / 生命意義觀 由死觀生 如何面對無常 ? 如何面對死亡 ? 35 無常的人生 總綱: 以無常的心態面對無常的人生! 例子: 在生活中練習接受無常,猶如生小病 36 無常的人生 無常 = 世上無完美 → 帶著不完美的身心在人間活動 → 以不完美的身心來看這個世界 無常 = 幸福非必然 → 偶然的幸福 無常→死亡的必然 → 死亡是苦 ( 八苦之一 ) 37 積極、正面的無常觀 無常 ≠ 消極 既然萬事無常,就以平常心踏實做事,往往更易 成功,且不會擔心失去; 即使失敗,亦能坦然面對,百折不撓,再接再厲。 一個自我形象健康的人,自然勇於面對挫折;而 從挫折中學習、成長的經驗,又會提高其自我形 象; 老是逃避問題的人,等於老是逃避進步,那做甚 麼也不容易成功。而且往往因害怕問題而不敢嘗 試新事物,令生活平淡乏味,人生的價值感和意 義感亦越來越低。 38 無常≠逆來順受、坐以待斃 「無常」 = 不恆常、變化 苦難也不恆常、可變化。 憑著決心和努力,壞的也可以變好。 萬一改善不了,通達無常者,不勉強, 仍能保持正面心態。 把苦難視為挑戰 / 考驗 / 潛藏問題的 警示 / 躍進的契機 / 有意義的經歷。 39 如何面對死亡 死亡不是終結不斷輪迴 要不要懼怕死亡 ? 死歿無常把握光陰,盡快達成目標。 六道皆苦 + 人身難得 珍惜、善用 人生,追 求 六道:三善道為天、阿修羅、人 為畜生、餓鬼、地獄 意 義。 ; 三惡道 40 佛教人生觀 佛教以死觀生,態度一不悲觀,二不樂觀,而 是….. 如實觀 ( 即人生的實情是這樣 ) 41 如實觀人生 以因果的觀念來面對現實, 以因緣的觀念來努力以赴。 聖嚴法師(《平安 的人間》) 42 思考題 佛教核心觀念是什麼?說佛教生死觀是 如實觀,與此核心觀有什麼關係? 43 思考題: a. 你覺得人生有意義嗎?若果答案是 「有」,那應該包括些甚麼? b. 你認為人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生存」 與「死亡」才對? c. 你對「死亡」已有了充分的準備嗎? 44 References 黃慧英: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載於梁美 儀、張燦輝 (2005) :《凝視死亡 - 死與人 間的多元省思》,香港:中文大學。 黃慧英:如何在生命中安放死亡的意義,載於 黎斯華編(2008) :《生與死的探索》,香港:法 住。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台北:三民 書局, 2015 年。 本課資料,部份取自侯松蔚教授 ( 香港教育學 院客席講師 ) 在教育大學的演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