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7 Buddhism 1.pptx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LuxuriousNeptune
null
Tags
Summary
This document is a lecture on Buddhism,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It discusses fundamental concepts like "緣起性空" and questions the possibility of enlightenment for animals.
Full Transcript
個人習作 ( 二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Friday, wk 11)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個人習作 ( 二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1 月 15 日 (Friday, wk 11)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Lecture Seven 佛教 人性論與人倫觀 2 如何切入思想家複雜的理論 ? 1.依該思想家的看法,大環境出了甚麼問題? 2.他怎樣理解 / 描述這問題? 3.他認為這問題有甚麼成因? 4.他認為該如何解決? 5.為什麼他認為如此解決這問題是有效的? 6.同時代的思想家如何看他的理解及方案? 7.我們應如何評價他? 學習重點: 最簡佛教教義 (a.k.a. An idiot’s guide to Buddhism) 根本關懷:苦 終極洞見:緣起性空 人性論:空性 / 無自性 / 人性就是佛性 人倫觀:戒、定、慧 第一節:佛教的基本教義 一般人對佛家的膚淺認識 一般人對佛家的膚淺認識 佛家哲學重點 WH Y 最簡佛教 * 教義 佛教源於印度,經歷長時間的發展,而成為龐大而豐富的理論體系。釋迦 牟尼在世時宣講的教義,稱為原始的佛教 三法印 ( 標準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聖諦 ( 真理 ) :苦、集 ( 來源 ) 、滅、道 ( 修行 )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世間的一切,都是依於因緣 ( 種種的條件、因素 ) 而生,亦依於因緣而滅 依於因緣,所以一切都是沒有不變的「自性」的,一切都是無常和無我 ( 主宰 ) 的 * 佛教亦宗教亦哲學,為方便講授,本講不強分「佛教」、「佛學」、「佛家」 三法印 法印的意思,是法的印鑑。 用來驗明佛法精義,可以成 為佛法的標幟的。可以是判 定是不是佛法的標準。 諸行無常之「行」,泛指內 在的精神活動,無常是指不 斷地生滅變化,遷流不息。 諸法無我之「法」,泛指一 切的事物,無我也稱為非我, 是指沒有實體,沒有主宰者。 十二因緣 ( 主要條件為因,輔助條件為緣 ) : 「三世二重因果」 詮釋 過去世 現世 未來世 1. 無明 ( 無 4. 名色 ( 精神與肉 11. 生 ( 再受生 ) 知) 體) 2. 行 ( 盲目衝動, 5. 六入 ( 五感 + 意 12. 老死 ( 生命諸 業) 識) 苦) 3. 識 ( 分辨能 6. 觸 ( 接觸 ) 力) 7. 受 ( 感受 : 苦樂 ) 8. 愛 ( 愛 / 惡 ) 9. 取 ( 執取 / 排拒 ) 10. 有 ( 身、口、意三 業)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RQZxIyf vk 一切眾生只是身、心和合的個 體活動,是沒有不變的自我的 但眾生都感到有與他人對立的 我存在,而這種執著,便是人 間一切煩惱、糾紛的根源 佛家哲學重點 八苦: 人的身心變化:生、老、病、死、 人際關係的離合: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 五取蘊 ( 色、受、想、行、識 )( 前者指身體,後四者指精神 ) 苦執着我執我 ( 存在的不自由 ) 無苦破執着無我 五取蘊之苦 八苦 佛教不否定人生中有快樂的事 但認為苦是人存在的本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ZjjGWMHXY 佛家哲學重點 如何離苦緣起性空 Sphinx’s question in King Oedipus 緣起性空 什麼叫做「緣起」? 緣起就是說很多條件來呈現、完 成一件事情 什麼叫「性空 ? 」 就是說一切事物既然都是條件的組 合,那麼它們就不會有自己的本 性、自己的個性,沒有不變性、永 恆性、和自主性,就是這樣而已 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 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草 樹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礫等, 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 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 看到的一切現象“有”,都是緣起而 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 是“空”。 緣起性空 花的種子種下去,它在能夠開花結果,必定 要有土壤、陽光、空氣、水份、肥料等很多 的因緣,才能開花結果 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上,因為有農夫種田,我 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 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機為我們的開 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 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 裡,只要打開電視,就有精彩的節目可看, 如果沒有眾多演藝人員表演,如何能有電視 節目可看? 一切皆為幻相幻相幻相 幻相幻相幻相幻相幻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5-egn0fTlQ 覺悟的動力是本來 就內在於人生命中 佛 祖 先 天 的 悲 天 憫 人 出家成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DC16xU0wsA 37:45-47:02 29 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 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 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 老病死的苦惱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7DC16xU0wsAhttps:// www.youtube.com/watch? v=7DC16xU0wsA 他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 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只因妄想 執著,不能證得。」 如來智慧德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只因不 覺,被無明煩惱所染,故不能明心見性。 佛從未以神自居 第二節:佛教的人性論 佛教人性論 人性 = 佛性 = 空 性 人性 = 佛性 A. 人性 = 佛性 人本質上具有佛性。 佛性即人人都具有成為佛的潛能。 成為佛即成為覺悟的人。 成為佛不但自己覺悟,也能覺悟他人,是圓滿 覺悟者。 萬物之性 = 佛性 B. 萬物之性 = 佛性 在大乘佛教系統裡,「眾生皆有佛 性」此命題背後所隱藏的是,「眾生 平等,皆可成佛」的理想。 所以,他們都可成佛 眾生皆有佛性的推論 世尊已成佛,絕無異譏 世尊之成佛必有其成佛的種子 世尊本人既有佛性,若依世尊眾生平等的遺 意,則眾生也當有佛性 佛性是眾生內在的本質,是永恆真實的本性, 外在的因素雖可遮蔽其光彩,卻無法改變其 本質,一旦這些外在的因素去除之後,眾生 必能展現內在佛性的光彩 思考與討論題 動物真的可以成佛 ? 靈性與佛性同嗎?動物能否解脫畜牲道(聖嚴法師 - 大法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StPtnhajKc 人性即是萬物之性 C. 凡人性即是萬物之性 基於六道輪迴說,六道裡的眾 生,因同具佛性,所以皆具相 同之性 眾生平等啊 !!! 一闡提可否成佛? 一闡提 (Icchantika) :指大奸大惡或反對兼 破壞佛法的人 眾生皆有佛性,此一命題的適用範圍,到底 有多大 ? 當佛教面對罪大惡極之人,對這類 人成佛的可能性,不由得起了猶豫 如果說一闡提不能成佛,這不是違背了眾生 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的原則 ? 《大般涅槃經》有一段折衷的說法 : 「彼一闡提雖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 不能得出,如蠶處繭,以是業緣不能生於菩 提妙因,流轉無有窮已。」 這是一種折衷,不否定一闡提具有佛 性,但以其為無量罪垢所纏,而說他 們不能成佛。 但是既然不否定一闡提也有佛性,便 不能絕對否定一闡提成佛的可能性, 由折衷到承認 《大正藏.大般涅槃經》: 「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 一闡提等悉有佛性。」 要再追問的問題: 若人性就是佛性,那麼,佛性的內容是什麼? 換言之,什麼是佛性? 佛性沒有不變的內容, 因此佛性就是空性 第三節:佛教的人倫觀 戒、定、慧 佛教有「三學」之說:戒、定、慧。 三者本是修己之學,但修己必在與人相 交才能精進,所以戒、定、慧,就是人 倫之學,故反映出佛教正確人倫關係。 「戒」,是什麼? 「戒」,廣義是「防非止惡」;就是嚴禁 「身;口 ( 語 ) ;意」三方面「做壞事;說 壞話;想壞事」 「身戒;口戒;意戒」,是什麼? *「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戒」:不妄語 ( 不顛倒是非 ) 、不惡口 ( 不咀咒人 ) 、不 綺語 ( 不花言巧語 ) 、不兩舌 ( 不搬弄是非 ) 。 *「意戒」:不貪、不瞋 ( 不怨恨 ) 、不癡 ( 不要不明事理 ) , 又稱去除三毒。 *以上合稱「十善」。 其中五戒最為最要 : 不殺生,要愛護一切生命 不偷盜,要保護他人的財物 不邪淫,要保護他人的家庭 不妄語,要建設和睦的社群 不飲酒,要愛護自己的健康。 所以持五戒人就是對 自己和對他人的生 命、財物、家庭,以 及對社群的尊重和愛 護。 「定」,是什麼? 「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 「定」是:「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一心不亂;隨 緣自在;萬緣放下;對境不落境,對心不住心」 《壇經》云,「外離相為禪 ( 不執著一切外在境相 ) ; 內不亂為定。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 也」 「慧」,是什麼? 「慧」,就是清淨心,空的智慧 「智慧」必須從「定」中獲得 《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此能認識「實相」的能力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就是能洞察明悉萬 事萬物萬法,皆為緣起性空, 無本質、無實相,於是生起不 執著世間一切法的大智慧! 重視倫理 佛教有「三學戒、定、慧」之說外,也有「八正道」之說。 八正道 「正見」:是指對佛法有正確的見解 「正念」:是心念不虛不妄 (Mindfulness) 「正語」:是合乎正道的言語 「正業」:是合於正道的行為 ( 指一般行為 ) 「正定」:是內心不散、不亂、不動搖 「正命」:是合於正法的生活方式 ( 指職業上 ) 「正志 ( 正思維 ) 」:是正確的志向 「正精進」:是以解脫為目的的精勤不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mFy2obTKg 八正道與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