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ian" Dense Paving and "Jing" Scaling (Quanzhou Ancient Residential Groups)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SupportiveSard4478
Tianjin University
Chen Xinyi,Kong Yuhang
Tags
Related
- Klimaat-Robuuste stedenbouw PDF
- Design & Society: Design as a Force for Behavioral Change at Scale in Kazakhstan PDF
- Masdar City Neighbourhood in Abu Dhabi PDF
- Chang Yul Park: A Harmonious Blend of Nature, Culture, and Sustainability PDF
- 2016 QUDM Detention & Retention Basins PDF
-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PDF
Summar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groups in Quanzhou's historic city. It analyzes the concepts of "Tian" dense paving and "Jing" scaling, and examin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move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authors utiliz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fractal theory, and field research to explore these connections.
Full Transcript
历史与理论 A Study on ªTianº Dense Paving and ªJingº Scaling “田”字密铺与“井”字缩放...
历史与理论 A Study on ªTianº Dense Paving and ªJingº Scaling “田”字密铺与“井”字缩放 History and Theories An Example of the External Spac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 泉州古城传统民居组群外部空间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mplex in Quanzhou’s Historic City 组织机制研究 1 ABSTRACT [ 陈心怡 ] CHEN Xinyi 摘 要 1, 2 Based on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 孔宇航 ] KONG Yuhang ( 通讯作者 ) 择取泉州古城传统民居组群作为研究样本,以营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complex in 作者单位 建步尺数理为解析基础,结合分形理论,将地方 Quanzhou’s Historic City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o incorporate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天津,300072) 志及相关文献与实地调研为实证依据,从行走路 gazetteer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s 2 天津市建筑环境与能源重点实验室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alking path 径与空间组构两个层面分别探讨“田”字密铺之于 ( 天津,300072)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it explores the law of the interface 人的界面序列规律与“井”字缩放之于环境的空 收稿日期 sequence as shown in the ªTianº dense paving, and the 间均衡关系 ;将两者组织关系置于现代空间网格 2023/06/23 spatial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of the ªJingº scaling of the 设计语境,提炼其在前期与后期的各层级镶嵌组 environment. It puts the 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2038007) 合机制,为当代建筑组群更新设计提供有别于抽 the two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spatial grid design to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52208013) extract the inlaying combination mechanism in pre- and post- 象文化符号、强调地域人居行为的空间组织方法。 DOI: 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402013 regulation situations, hoping to provide a spatial organization 关键词 method that emphasizes human-habitus behavior while 空间组织机制 ;传统民居组群 ;行走路径 ;空间 different from abstract cultural symbols for the regeneration 组构 ;镶嵌组合 desig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omplex. KEY WORDS spac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groups; walking path;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lay combination 传统民居组群外部空间组织关系不止于作为地域历史遗留的印 计方法论角度,在“树型”分形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可跨层级链接组织 记,其对在地生活方式的投射亦是当代建筑创作的基石。从抽象文化 的“半格”(semilattice) 架构思想——将空间拓扑为多层级的几何节点, 符号表征至提取传统建筑“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 , 传统“转译” 固定的尺度递增模数使其具有系统性层次,并以跨层级、多维度连接 在现代建筑演化进程中是非西方发展脉络的重要议题,亦被视为地域 增强其系统稳定性 ;希利尔 (Bill Hillier) 在其基础上提出空间组构理 设计面对现代建筑发展浪潮袭来时的意识觉醒与自我建立 。然而当 论,将空间组织定义为一组整体性关系,以人的移动行为为切入点, 前传统民居组群在设计“转译”中存在两种困境 :系统认知缺乏使其 提炼建筑外部空间架构特征 ;萨林加罗斯 (Nikos A. Salingaros) 则聚 普适途径局限于抽象文化符号表征 ;营建系统建构方式与现代建筑设 焦于尺度递增的模数,其从小尺度、中间尺度及大尺度的缩放原则分 计方法在应用上相对割裂,致使“转译”需建立在功能理性基础上才 别讨论当中的组织规律 ;卡普索尔 (Peter Calthorpe) 将城市与建筑 能使抽象的文化符号或深层结构具有地域性与跨时代的双重意义。 外部空间拆解为两种层级——围绕步行或车行组群,而在组织上前者 文章以组群作为审视传统民居与古城空间关联性的媒介,尝试从 围绕后者向外扩散,以行走间距界定前者组群尺度,以此增值组群层 个体与群体的结构关系,系统性解析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组织方式。 级 。在分形视域下,穆拉托瑞、亚历山大与卡普索尔分别从抽象类 1950 年代后,随着拓扑与分形理论被引入建筑学领域,关于建筑组 结构秩序与尺度规模 3 个角度探讨组群外部空间多层级架构关系, 型、 群深层结构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几何形式组合,而拓展为几何 亦启发对古代建筑外部组群空间模数制度的再思考。 形式及其层次性的架构探析。穆拉托瑞 (Saverio Muratari) 和卡尼基亚 在抽象类型上, “田”与“井”字格作为带有数术性质的抽象图 (Gianfranco Caniggia) 将其引入类型学 (operational typology) 的探讨, 式贯穿于传统建筑组群外部空间组织中。王其亨曾指出中国古代建筑 将“类型”的认知由同层级拓展为连续层级,以此尺度链接传统建筑 从文字、农业生产、建筑设计至城池规划均与“田” “井”字图式密 与当地城市的历史特征 ;亚历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 则从设 切相关,且在“画州井地”的国土规划中便应用四进制与十进制构建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5 表 1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广州、宁波府城空间形态比较 岩地质为主,由于山地多、耕地少,导致当 泉州府城 广州府城 宁波府城 地居民多数以海运商贸为生,并崇尚开放包 城池 宋元:贸易大港 贸易大港 贸易大港 容的海洋文化。在炎热潮湿、丘陵闭塞、海 定位 明清:海防府城 滨地瘠的环境背景下,加上城市定位的变迁, 泉州古城民居组群外部空间在功能上呈现出 商贸与防御并置、灵活开闭管控的组织特征。 城池 在空间构成上,虽然古代城池规划均遵 图式 循“背山面水、前案山对位、左右两山相护” 择址原则,但实际落成形态却各有差异。在 泉州府城与同为贸易大港的宁波府城、广州 周长 30 里 (4500 丈,1 丈 =3.33m) 城内周长 3796 丈 周长 2527 丈 永丰门 府城对比中 :三者城池内的十字路网每段街 北门 小北门 朝天门 义成门 道均跟随当地地貌扭曲,而泉州府城曲折段 泉山门 和义门 数最多 ;即使与广州府城扩张方式类似—— 仁风门 东门 望京门 临漳门 城池 通津门 肃清门 行春门 西门 初期以层状方式沿子城横向平行扩张后期再 小南门 架构 翼地通津门 崇阳门 文明门 小东门 东渡门 迎春门 正南门 永清门 以纵向延展,泉州子城与外城在朝向上有偏 归德门 灵桥门 差 ( 表 1)。泉州城内传统民居虽均围绕天井 迎春门 五仙门 南熏门 通淮门 子城 靖海门 子城 太平门 油栏门 德济门 罗城 竹栏门 西城 / 东城 罗城 长春门 子城 展开布局,但民居单体及其组群的空间组织 翼城 罗城 属于亚型,即轴线关系并无鲜明横或纵指向, 可依据功能有选择性地强化纵或横轴方向, 如当地官式大厝的护厝存在改变为手巾寮或 山水 商铺的情况,而有别于宁波、广州府城民居 关系 以纵轴为主导的组合衍生方式 ( 图 1)。 泉州古城传统民居组群具有气候、地理、 空间构成的独特性,这使其组群外部空间并 没有江南及岭南四合院组群的封闭性 ;其组 织关系亦非自上而下遵循南北对称、分区鲜 既独立亦相互协作的计量系统 。在空间结 前期预设与后期调控中的组合模式,提炼当 明的等级秩序,而存在多角度、多元化组合 构秩序与尺度规模上,王贵祥 、张十庆 地传统民居组群带有地域特征与功能理性的 特征。因此,本文择其作为研究样本,借助 分别在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内部结构的模数 外部空间组织机制。 营建步尺数理探讨其现存肌理中的“田”字 制度研究中指出其空间等级划分与社会管理 密铺与“井”字缩放之于人、环境的层级组 具有映射关系,亦以人的行为活动为参照建 1 研究样本 :泉州古城传统民居组群 织规律,以及两者在前期预设与后期调控的 立组织架构。相较于西方学者构想以自下而 泉州属夏热冬暖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组合方式。 上的自组织模式界定各层级规模及尺度增值 清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总结其气候特征 模数,传统建筑组群外部空间组织是自上而 为“西北多寒、东南多热” “温燠多于寒冷、 2“田”字密铺的行走路径 下的迭代结构,两者差异在于后者以自然规 膏雨少于飓风,且春夏之际梅雨连旬” 。 泉州古城现存传统民居组群外部空间存 律为分形源头,再结合人行为划分层级规模 潮湿与多风灾使当地民居组群对通风考究甚 在 2 种尺度交替的界面特征 :1) 和而不同 与迭代模数。 至高于日照,并呈现逐级引风的系统性通风 的线性韵律——街巷中民居组群远观体量相 针对此架构特征,文章以“田” “井” 布局特征。 似,而因高低错落的檐口、长短进退的面宽 字图式为切入点,择取气候、区位、地貌特 在地理区位上,泉州地处丘陵地带,山 变化,使每个组群在近观中各具差异 ;2) 内 殊的泉州古城为研究样本,从行走路径、空 地阻隔使其远离频繁的中原战火,城中仍保 外相悖的面状秩序——巷道向组群内部行走 间组构两个层面分别探讨“田”字网格之于 留各朝代的空间痕迹,如唐里坊、宋街巷 容易因界面狭长与转折而产生隐形边界感, 179-195 人、 “井”字网格之于环境的组织方式,并 等 ,亦折射出其从边陲小镇、贸易大 建筑 (Chinese 向外走则没有。作为“中国式” 将两者置于现代网格设计语境,剖析两者在 港至海防前哨的功能演变。泉州地貌以花岗 Motif) 的重要特征之一,行走空间在不同 086 建筑学报 2024 \ 02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ies 1 泉州府城 ( 左 )、广州府城 层级。 ( 中 ) 与宁波府城 ( 右 ) 传 统民居组织类型比较 选取泉州古城民居组群肌理保留较为完 整的东西街作为行走路径主要研究片区,并 组群 以东、西街为朝向建立“田”字网格。总体 格局上,北侧 3 组重要公共建筑组群 —— 开元寺、泉州府 ( 现为第二医院 ) 及提督衙 ( 现为中山公园 ) 均为“千尺” ,而南侧东 街 - 小泉涧巷、南俊巷 - 中山中路民居组 4)269-340 单体 群 恰好符合 1 个“里”的尺度。在 线性序列关系上,北侧开元寺与泉州府组群 相距 1700 尺,即相隔 1 个“里”加上 1/3 泉州 广州 宁波 处占据 200 尺的子城城墙及其护城河,形成 “形势”交替密铺关系 ;南侧由“百尺”的民 尺度的组织关系以步尺模数为基础建立与人 3/2 的“千尺”可划分为 3 组 500 尺民居组 居组群构成,由于观东巷在“里”的 1/3 处, 移动感知相关联的序列变化。为辨析其组织 群。因此可将“田”字格作为解读泉州古城 构成与北侧局部错位交替密铺 ( 图 4)。 “百 规律,研究将营建步尺数理与“田”字网格 传统民居组群外部空间组织规律的分析网格 尺”内的巷道将民居组群界面分为 100~500 结合,通过其密铺的状态反推路径中序列构 ( 图 2)。 尺等 5 类宽度,将序列细分迭代,并在护城 成,提炼其基于人感官的空间组织方式。 泉州设城于唐代, 《舆地纪胜》曾形容 河两侧形成两组韵律各异但“积形成势”的 2) 2.1“形势”交替密铺 其有“城内画坊八十”的城市规模 ,但 民居组群 ( 图 5)。沿街民居 ( 骑楼 ) 面宽介于 在传统井田规划计量系统中,水平向计 里坊范围并无相关记载,仅有陈垂成 在 30~50 尺之间,在“十尺”至“尺”范围内 量单位主要通过步数将距离与人的移动行为 1990 年代关于“铺” 、“境”庙辐射范围的 进一步细分组合最终构成 4 个层次有序变化 相关联,而竖向则以丈、尺、寸将高度与人 稽考,虽具有同一信仰的居民居住范围均沿 的界面韵律。 “形势”交替密铺通过“千尺” “百 体尺度相关联。该系统使“数”在营建运用 街道两侧分布,但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与街 尺” “十尺”至“尺”线性迭代组织,使人在 中具有视觉与知觉意象,即便非匠师亦能参 巷划分基本叠合。以此为线索,对比 1922、 移动的同时满足远观、中观、近观、近察 4 3) 与关于建筑设计与建造的探讨。王其亨在清 1939、1990 年地图及谷歌卫星地图 ,并 种形式感知,且每个层级都预留尺度调节范 代皇家陵墓的设计图档研究中指出,在场地 与“田”字网格相叠可以推导其原有肌理及 围,使其界面既“形势”相似,又相对独立。 测量的平格制图里,每格取 5 丈 (50 尺,明 其所属的尺度层级 ( 图 3)。虽古城自 1924 2.2“边界”转折密铺 清时期为 10 步 ),再依据图纸规格设定比例 年后经历多次道路拓宽 ,但在“千尺” “百 在上述古城“形” “势”的尺度分析中, 转绘,以网格数对应“百尺” ,控制建筑及 尺”层级的民居组群肌理大部分维持原有格 东街 - 小泉涧巷、南俊巷 - 中山中路组群 1)[8, 14] 其组群轮廓 。延续平格制图思路,将 局,但“十尺”层级范围内的空间肌理改动 在叠图中除了接近 1 个“里”的规模,其内 4 个平格组成“田”字格与“百尺”相对应, 相对较大。因此,对其传统民居组群外部空 部里巷肌理大部分维持原有的组织关系,其 10 个“田”字格则构成“千尺” ,而里坊为 间的序列规律分析更多聚焦于“千尺” “百尺” 外部空间存在内外相悖的行走感受 :由街道 1000 尺= 100 丈= 200 步 10 丈= 100 尺 50 尺= 5 丈 = 1 个田字格 = 1 个平格 1500 尺 =3/2 千尺= 300 步= 1 里 (1 个里坊 ) 2 平格、百尺、千尺与里坊数理关系示意 3 1922 年泉州工务部测绘地图 ( 左 )、1939 年泉州工务部测绘地图 ( 中 )、1990 年泉州城厢铺境图 ( 右 ) 比较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7 4 泉州古城传统民居组 群外部空间千尺与百 虎夫 至土 人巷 尺之间的“形势”交 地巷 提督衙 开元寺 d e d 替 密 铺 - 东、 西 街 1000 尺 A c a c 1000 尺 提督衙组 A 1000 尺 c e c 平格、民国时期地图、 开元寺组 群 1000 尺 提督衙组 c 泉州府 群 C 群 卫星图叠图后“形势” 1000 尺 开元寺组 200 尺 20 群 A 500 尺 0 尺 B 1000 尺 组织关系 ( 右图无叠 500 尺 50 0 尺 泉州府组 群 500 尺 B 500 尺 50 B 泉州府组 西街 西街 0尺 子城城墙 群 子城城墙 加卫星图 ) B 500 尺 50 0尺 东街 500 尺 50 B 东街 c cd c d c 5 泉州古城东、 西街“百 500 尺 0尺 B 500 尺 A+B c f d c 1500 尺 b c 与护城河 与护城河 尺”交替密铺 ( 里坊 ) 1500 尺 a = 500 尺 ( 里坊 ) b = 400 尺 c = 100 尺 d = 50 尺 e = 300 尺 f = 200 尺 4 1 个田字格 =100 尺 1 个田字格 =100 尺 5 1 个田字格 =100 尺 100 尺 100 尺 300 尺 a 十字街、井字格叠加 b 顺时针偏移 1 个 c 分 段 100、200、 “田”字格 300 尺平移、转折 100 尺 100 尺 d 路段两端垂直距离 1 e 增设 1~2 个“田” 1 个田字格 =100 尺 个“田”字格斜切 字格的 L 型路径 f 内外相悖的边界秩序 6“边界”转折密铺组织方式 7 泉州与威尼斯建筑组群外部空间比较 沿里巷向内部行走因空间转折、缩窄、T 字 具防御性 ;内部“百尺”规模的民居组群, 辨别空间深度, 构成内外相悖的“边界”秩序。 岔路而产生多重的行进序列 ;而由内部民居 则因里巷变长而增加其界面开放性 ;中段的 向外行走,序列则变为衡量行进距离的感知 斜切路径以类似巴洛克小镇的一点透视,强 3“井”字缩放的空间组构 工具。芦原义信曾提出城市的两种空间秩序 化转角空间张力与“边界”意识 ( 图 7)。 “井”字格,与作为建筑设计工具的“九 5) 设计 :意识到“边界”而向心建立秩序以及 相较于现代建筑网格设计, “田”字密 宫格” 在观念上有所差异。在图形上, 没有意识到 而向外离心扩展 “边界” 。因此, 铺在古城中以“百尺” “千尺”的层级划分, 其相比于后者没有“边界”的限制,可无限 下文分析中以“坊”的布局形制推导该组群 界定出公共建筑与民居组群在街区组合中的 缩放 ;在操作上,两者均聚焦于抽象空间, 原有向心秩序,再以其离心扩散特征拆解其 基本规模,并预留了线性、面状界面序列可 后者将绘画、雕塑中的构图美学与建构要素 尺度变化的组织规律。 调控的组织区间。若步、尺转换,在线性界 相关联,进而融入构成设计中 ;前者的多维 首先, “坊”存在两种划分方式 —— 内 面构成中,公共建筑组群连续界面控制在 度延展性可将建筑拓扑为多层级空间组构的 十字街将空间 4 等分及沿南北、东西方向 3 200 步左右构成“势” ,而民居组群则控制 聚合物,且每个空间对应其相同尺度环境条 等分相叠加,形成 4 段内街、16 段里巷基 在 20~100 步以增加界面变化,其组群间 件,以网架结构关系抽象描述出各个空间在 本构成关系。其次,4 段内街各沿顺时针平 迭代至“十尺” 通过“积形成势”进行组合; , 环境中的相对位置,替代以使用功能或美学 移 1 个“田”字格,形成一重“边界”;再 则以 2~10 步内调控民居面宽及其构件组 解释九宫格框架的偏移、压缩等动作。因此, 将 16 段里巷以转折、斜切、L 型路径增设 合韵律,使人移动中能感受到界面的尺度交 以“井”字格的缩放方式探讨泉州古城城池 的方式建立多重边界 :转折以 100、200 至 替节奏。在民居组群面状界面构成中, “田” 及其传统民居组群中非正南北朝向的组构特 300 尺由外及内分段平移与转折,通过距离 字密铺则以“百尺”作为调节模数,控制转 征,提炼其基于环境理性的多层级空间定位 逐步延长而深化“边界”层次 ;以路段两端 折间距、斜切角度及 L 型路径的添设,将组 与错位方法。 垂直距离 50~100 尺斜切,通过缩窄可视 群“可访问性”感受与行走行为相关联,以 3.1 背山面水的定位缩放 增设 1~2 个“田” 范围强化“边界”感。最后, 塑造多层次的隐形“边界”感 ;而转折间距 泉州古城中传统民居组群存在多种朝向 字格范围内的 L 型路径构建多重“边界”( 图 的长度、斜切两端的垂直距离、L 型路径的 角度,介于南偏西 0º ~15º 之间,并非严格 6)。相比于原始“坊”的构成,带有距离变 边长均控制在 20~100 步可感知范围内,使 遵循正南北的组织方式。然而,传统建筑定 化的转折路径构成多角度、非均质向心的隐 组群内部人群能够以转折路口为标记走出组 位具有“方位、节令、风向和星宿象征” , 性“边界” ,使“里”为单位的民居组群更 群,但从外部进入则因转折视线受阻而难以 从城市尺度,泉州地域山水走势亦存在偏角 088 建筑学报 2024 \ 02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ies 三台山 小阳山 二次 抽象 定位 九日山 清源山 八卦 八方 朝天门 开元寺 八方动态平衡 泉州府 承天寺 元妙观 凤山 4 9 2 4 9 2 紫帽山 狮头山 桃花山 衍生 数理 3 5 7 3 5 7 8 1 6 8 1 6 洛书 九数 旋转 8 由数理与方位结合的“井”字格 9 泉州古城城池、承天寺定位关系示意 与不对称,本文以此将其作为多尺度组群定 防风作为组织原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及台 并叠入“田”字网格 :将“井”字格对应两 位取舍的线索,研究其不同层级组群与环境 风,组群外部空间可通过开启侧门结合横向 组轴线分解外部空间,将古厝轴线错位缩放 的互动关系。 矩形的天井转折引风,避免强风对流直进室 至庭院网格,将“十尺”细分至“尺”后植 罗盘八线作为传统民居定位的基础性工 内 ;而关闭侧门则可抵御风灾以及冬季西北 入构件,建立 3 组对位关系,并以转折的方 具 ,以宅基地对应环境的方向同卦象判断 风。在各个层级组群的空间定位组织上,城 式串联路径。同种网格增建的民居组群位于 与其的均衡关系。其相比于现代网格设计中 池以“背山面水、山形对位”将山水格局缩 后巷 3 号, 其庭院约半个“田”字格 (2×100 4 个象限对称的判断方式,该方法通过 8 个 放至整体构成中,重要公共建筑组群虽遵循 尺 ×25 尺 ),官式大厝前院部分改建为不规 方向的循环关系定位能够增加与自然多维度 正南北朝向,但以对位北侧山峰建立与环境 则办公楼,其右侧增建朝向一致两栋洋楼, 互动性,具有一定环境理性。将其择位方法 序列的映射关系,传统民居组群则以垂直于 从现场存在 5 组对位关系“院门 - 照壁” “楼 以抽象图式解读 :以“井”字格为架构,建 季风风向为基础,并介于城池与公共建筑夹 门 - 树池” “楼门 - 花池” “厝门 - 树洞” 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被抽象为卦象与九数, 角范围微调朝向。 及“厝门 - 树洞”切入分析 : “井”字格对 卦象对应 8 个方向以辨别方位,而九数的动 3.2 八方均衡的错位缩放 应不同年代民居分解外部空间,由于古厝对 态循环规律可分辨对应尺度中的环境平衡状 由于不同层次定位取舍不同,使泉州古 应的外部空间面宽接近“百尺”而洋楼则为 态 ( 图 8)。再以其缩放属性,将山水位置关 城存在两条交错的轴线,而其夹角关系至少 “十尺”层级, 因此在缩放时将“十尺”的“井” 系自上而下置入各个层级组群空间组织中。 构成古城两种“田”字网格,其交叠处产生 字格错位置入前者,将组群外部空间分解为 将“井”字格置于城池尺度,其主要以 的异形空间需通过人为营建以平衡 8 个方向 若干个“十尺”小院植入构件,以此迭代至 背山面水、山势 4 个象限对位为原则。泉州 的循环对位关系,如开元寺中正殿与东西塔 ,再转折连接各个空间 ( 图 11)。两者 “尺” 古城所选的位置被当地人称为“风水宝地” , 的网格夹角,影响其内部附属建筑组群及外 均通过“井”字格错位缩放的方式,以小尺 除了曾因海上贸易而繁华,自五代南唐修筑 部民居组群的空间组织,呈现出层级迭代、 度体量介入改善上一层级的平衡关系 ;但前 罗城后,即使历经宋、元、明亦未被攻陷过 。 分解空间的趋势 ( 图 10)。在东、西街片区 者以同层级错位的方式模糊边界,而后者则 泉州古城山势走向虽非为正南北,但符合山 实地调研中,古城虽然自民国以后陆续有民 以跨层级错位的方式均质化各个空间尺度, 势对称构图 :其北起白虹山经东北清源山, 间自行拆、改、增建行为,但其自发行为中 以八方均衡的小空间组构弱化整体空间的夹 对位西南江对岸的紫帽山,西北九日山对位 亦遵循相同规律,使其组群外部空间在组织 角冲突。 东南凤山、桃花山 ;而北侧双阳山对位南侧 上杂而不乱。下文分别择取存在两种角度网 “井”字缩放以 8 个方位的 在操作中, 晋江,东西侧既有两湖相对,亦有晋江对应 格叠加改建、同种网格内增建的异形庭院民 动态平衡关联替代现代建筑网格设计的 4 个 6) 泉州湾,构成筑城防御的多重屏障 ( 图 9)。 居组群 —— 新府口 82 号与后巷 3 号 ,剖 象限对称定位,逐级拆解各个层级定位的基 在重要公共建筑组群层面,衙府与寺庙 析两者不同的错位缩放方式。 础性要素,化解山水、组群、单体间取舍差 均以正南北向并且北侧对位山峰为基础展开 两种叠加网格改建的民居组群位于新府 异。在城池尺度,古城以背山面水、山形对 空间组织,如开元寺大雄宝殿、元妙观正殿 口 82 号,其庭院约 1/8 个“田”字格 (50 位为定位基础,朝向次之 ;在重要公共建筑 分别以双阳山、清源山主峰为南北轴线,承 尺 ×25 尺 ),由于功能转变为咖啡馆,古厝 组群 ( 寺庙、衙府、宗祠 ) 尺度,以正南北 天寺正殿以其北侧鹦鹉山为南北轴线展开布 入口位置由西南侧改至东侧,与洋楼共用一 为朝向并对位北面山峰择址,通过强化材料 局。在叠图比较中,传统民居组群大部分以 个院落入口,以现场 3 组对位关系“院门 - 与构造方式抵御当地不利气候条件,亦可展 南偏西约 10º 作为主要朝向,主要以通风与 “楼门 - 照壁” 雨篷” “厝门 - 铺砖”为线索, 示当地技术水平 ;在民居组群尺度,以抵御 ARCHITECTURAL JOURNAL 089 西北风、沿海风灾为目标确定朝向,基本介 分析并结合相地、相宅的步骤记载 ,将两 变化感知建筑类型与尺度的交替变化。 于城池与公共建筑朝向范围内,再依据周边 者组合方式分为前期预设与后期调控进行探 由于建筑单体及其所属组群在功能上可 环境微调角度,以平衡材料经济性与结构耐 讨。在前期预设中,首先以“井”字遵循背 能随着使用情况不同而变化,因此,后期调 久性诉求。在民居组群内部单体组织中,可 山面水、山形对位秩序确定城池层级的组群 控首先界定新介入体量所属“千尺”或“百尺” 通过“井”字格的八方均衡关系厘清非对称 位置,并以山峰位置定位重要公共建筑组群 组群类型,判断其是否影响既有线性界面序 外部空间的偏心方位,通过不同网格同级错 的轴线位置 ;再以“田”字交替、转折密铺 列与山水对位关系;再沿轴线朝向建立“田” 位、同一网格跨层级错位的缩放方式,通过 建立重要公共建筑组群与民居组群的线性与 字网格,与原有组群网格在“百尺”层级叠 植入构件相互纠偏,将其分解为多个小尺度 面状的空间界面序列秩序,借由公共建筑组 加 ;植入“井”字网格分段拆解交叠处非均 的规整空间以此弱化整体不对称感。 群的正南北、山峰对位的定位方式,在行走 质外部空间 ;再将其网格缩放至“十尺”密 中建立人与山水尺度、方位的互动关系 ;民 铺,并将缩尺后的“井”字格相互错位置于 4“田” “井”字的镶嵌组合 居组群则介于城池与公共建筑的朝向之间, 上一层级网格中,植入互补要素规整每个相 “田”字密铺与“井”字缩放虽关联的 以“井”字格的八方均衡关系调节内部空间 似尺度的小空间 ;最后组构为整体性外部空 对象不同,但可通过组合的方式,在组群外 组织,并从“百尺”至“十尺”依次迭代, 间并建立转折路径。通过“十尺”范围的转 部空间将人与环境在多层级连接。依据上述 使人行进中能够凭借界面长短、转折、细部 折,延长行走距离并增加空间视觉层次,尺 度交替变化削弱“百尺”界面在近察中的冲 大阳山 突感 ( 图 12)。 元妙观 小阳山 开元寺 无论前期预设,抑或是后期调控, “田” 元妙观 东西塔 轴线 字密铺与“井”字缩放均以镶嵌的组合方式, 开元寺 朝天门 将人行走感知与山水尺度、方位在民居组群 元妙观 传统民居 德济门 组群 10º 外部空间的各个层级链接。前期预设以“井” 传统民居 组群 10º 开元寺 字缩放定位为伊始,借由“田”字密铺逐级 10 泉州古城的两条轴线 调控,将当地自然地貌秩序融入多尺度组群 1 50 尺 外部空间组织中 ;后期调控则以“田”字密 铺层级界定为基础,透过“井”字缩放逆向 调节不同层级的空间组织,延续地貌特征情 1.1 1.2 2.1 2.2 况下以转折方式弱化尺度骤变的压迫感,保 持组群架构基础上通过错位缩放的方式组构 小尺度空间,削弱大尺度空间的矛盾性。 2 5尺 从方法论角度,两者镶嵌组合的操作方 1 新府口 82 号,两种角度网格叠加改建 2 后巷 3 号,同种网格增建 式不仅针对现代建筑组群外部空间设计,亦 11 两种角度网格叠加改建与同种网格增建错位缩放示意 可将尺度缩放至“百尺” “十尺”层级介入 设计阶段 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创作中。其组织机制作为 “千尺” 一种传统建筑的深层结构,识别环境尺度的 “百尺” 4.1“井”字格 :同尺度类型错位缩放 网格模数与跨层级关联的缩尺架构代表着传 统营建中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观,所呈现的 界面序列与定位取舍秩序亦是对地域环境与 1 “田”字格 :界定外部 2 “井”字格 :年代类型 3 “田”字格: “千尺”- - “百尺”“十 文化的积极回应。 后期调控 空间尺度层级 分段外部空间 尺”-“尺”逐级迭代 4.2“井”字格 :不同尺度跨层级缩放 5 结语 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简单几何植入 4.1“ 田 ” 字 格 :建 立“ 百 尺 ” 线性序列 建筑外部空间组织中是 20 世纪建筑组群设 A+B+C+B+B+A 计的重要特征,而传统民居组群将几何构型 B+B+B+C+A+B+B 1 “井”字格 :城池背山面水、 2 “田”字格 :建立“千尺” 3 “井”字格 :公共建筑组群 4.2“ 田 ” 字 格 :建 立“ 百 尺 ” 透过“田”字密铺、 “井”字缩放,增加了 前期预设 山形对位定位 与“百尺”序列 正南北、对位山峰定位 面状序列 镶嵌组合 其组合多样性及与环境的连接性,相比于前 12“田”字密铺与“井”字缩放的空间镶嵌组织 090 建筑学报 2024 \ 02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ies 者几何构成,其组织方式更贴近于人体与自 并以“千尺” “百尺” “十尺”划分组群外部空 Urban Morphology, 23003(1):19-34. 间层级,逆向推导泉州古城建筑组群空间秩序 ALEXANDER Christopher. A City Is Not a 然系统,具有与人、环境强关联的功能理性。 以提炼其组织机制。 Tree[M]. Mehaffy: Sustasis Press, 2015: 4. 2) 关于泉州城唐宋时期里坊数量记载目前尚存 比利 · 希利尔.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 实际上,与人、环境建立多层级的连接架构, 争议, “画坊八十”为王重之引自宋宣和二年 [M].杨滔 , 张佶 , 王晓京 , 译.北京 : 中国建 正是当下城市与建筑整体性建构时常被忽略 (1120 年 ) 泉州太守陆藻《修城记》以描述当 筑工业出版社 , 2008: 11-24. 时的城市规模。详见参考文献 。 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建筑论语 [M].吴秀洁 , 的重要环节。该方法以分形视角重新审视传 3) 地图叠图分析 :泉州古城经历 1924 年、1946 译.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9: 19-30. 统民居组群自上而下的外部空间组织特征, 年及 1998 年改造运动,将除西街以外的主要 CALTHORPE Peter. Urbanism in the Age of 十字路进行拓宽,谯楼与城墙、城门均被拆毁,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 DC: Island 对比其营建图式、模数与现代建筑网格设计 重要的泉州府、提督衙府组群亦不复存在,但 Press, 2013: 35-65. 异同性,挖掘其组织关系中的功能理性,突 1922 年泉州工务部测绘地图标有未拆时的组 王其亨. 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 [M].沈阳 : 群,并且肌理与 1939 年泉州工务部测绘地图 辽宁美术出版社 , 2011: 90-116. 破“转译”困境,可应用于当下地域性设计。 中中山公园与第二医院组群规模范围大部分重 王贵祥.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 : 王贵祥中国 合,因此将两份测绘地图作为重要分析工具 ; 建筑史论文集 [M].沈阳 : 辽宁美术出版社 , 研究聚焦于气候、地貌、区位、构成带 为求严谨性将其尺度与 Google 卫星地图调成 2011: 234-255. 有地域特色的泉州古城。首先,建立“田” 一致对比肌理变化关系,再结合比例尺与“田” 张十庆.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 : 张十庆东 字网络叠图分析其数理关系,1990 年泉州城 亚建筑技术史文集 [M].沈阳 : 辽宁美术出版 字格与“尺”的千、百、十的模数关联性, 厢铺境图绘制比例与卫星图偏差较大,仅作为 社 , 2011: 112-117. 辅助分析工具。 周学曾. 晋江县志 : 卷二建制沿革志 ( 道光本 ) 通过其网格密铺提取城市、街区、宅间在“形 4) 开元寺组群,泉州古城最重要佛教建筑组群, [M].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 69. 势”交替与“边界”转折的尺度规律与界面 始建于唐代,其中,大雄宝殿唐、南宋、元、 周焜民. 泉州古城踏勘 [M]. 厦门 : 厦门大学 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建筑在明代崇祯十年 出版社 , 2007. 特征,挖掘其与人移动行为强关联、带有地 (1637 年 ) 遗物上修缮 ;东塔为镇国塔,始建 G R O P I U S W a l t e r. T h e A r c h i t e c t s 域序列感的组织方式 ;其次,以古城公共建 于唐,经过几次毁坏将结构由木转砖,现存遗 Collaborative 1945-1965[M]. Teufen: AR, 址为宋淳佑十年 (1250 年 ) 建成 ;西塔为仁寿 1966: 58. 筑与民居的夹角轴线为线索,通过“井”字 塔,始建于五代,结构历经木转砖,砖转石, 王其亨 , 王方捷. 中国古建筑设计的典型个 缩放剖析城池、公共建筑、民居在背山面水 先于东塔 10 年建成。承天寺组群: 始建于南唐, 案——清代定陵设计解析 [J]. 中国建筑史论 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 1985 年原址重修, 汇刊 , 2015(2): 215-266. 定位与八方均衡错位的层级差异与缩放特 图为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年 ) 所绘勒建月承天 王重之. 舆地纪胜 [O]. 刊本. 扬州 : 惧盈斋 , 禅寺胜境全图,刻绘了承天寺组群的山水对位 1849: 1951-1952. 征,解析其与环境多层级协作、层次分明的 关系及内部建筑布局。东街 - 小泉涧巷、南俊 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泉州市 组构方式 ;最后,将“田” “井”字架构模 巷 - 中山中路组群 :组群内部有重要的道教 区道教文化研究会. 泉州旧城铺境稽略 [G]. 建筑组群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中 (280- 1990: 1. 式置于现代建筑网格设计语境中,探讨两者 289 年 ),亦多次重建,现建筑为 1990 年代 庄为玑. 古刺桐港 [M].厦门 : 厦门大学出版 迭代的先后顺序,提出其在外部空间序列构 原址复建 ;组群内部存在 4 座镜庙,且内部重 社 , 1989: 3-10. 要历史巷道有前田巷、玉犀巷、承天巷、镇抚 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 [M]. 尹培桐 , 译.天津 : 建中的镶嵌组合模式 :前期以“井”字缩放 巷、新府口等,历史沿革可追溯唐宋。本文将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06: 12-16. 三者作为界面分析案例,详见参考文献 。 青锋. 当代建筑理论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 分级定位,再以“田”字密铺调节界面秩序, 5) 九宫格,在西方建筑设计系统中是一个跨历史 业出版社 , 2022: 148. 重复操作并逐级迭代 ;后期以“田”字密铺 的图形,自帕拉第奥别墅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生 李约瑟.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 土木及水利工 成机制存在,并从 1970 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 程学 [M]. 陈立夫 , 主译 , 台北 : 商务印书局 , 界定层级范围,再以“井”字缩放分解空间, 建筑院校中以海杜克的九宫格练习的形式得到 1980: 3-10. 以小尺度空间组构化解层级矛盾。以此提炼 恢复、复制与推广。详见参考文献 。 周继. 阳宅大全 [O]. 刊本 , 历城 : 宝典堂 , 6) 泉州古城民居组群研究样本分布在后城 1876( 清光绪二年 ): 20-36. 其与人、环境多层级链接的组群外部空间组 136/112/116 号、 承 天 巷 79/81 号、 敷 仁 巷 陈名实.泉州古城建筑与风水 [M]// 泉州学 8/10 号、后巷 3 号、新府口 69/71/82 号、西 研究第二辑.厦门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2006: 织机制,为当代城市与建筑更新设计提供有 街 126/382/384/386/364/116/484 号、通政巷 182-183. 别于抽象文化符号、重视地域人居行为的空 4 号、孝感巷 6/44 号、文奎巷 15/17 号、旧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 艺术典堪舆部 : 卷 馆驿 22/24/26 号、台魁巷 6 号、三朝巷 38 号 六百六十五考十五 [M]. 影印本. 北京 : 中华 间组织方法,对平衡建筑单体与群体的空间 组群 ;而异形地块择取新府口 82 号与后巷 3 书局 , 1934: 68-75. 差异性诉求亦有借鉴意义。 号组群。前者古厝建于清代,约有 200 多年, 虽功能现改为咖啡馆,仅入口调整,其余结构 图片来源 不变,边上洋楼改建于 1950 年代,由于边上 表 1 :陈心怡在以下舆图基础上绘制。上 /1) 参 古厝被改为咖啡馆,参考风水先生意见新修葺 考文献 ;2) 沈廷芳 , 嗣衍. 广州府志 [O]. 注释 照壁; 后者两栋古厝建于清代,约有 200 多年, 影 本 , 1758( 清 乾 隆 二 十 三 年 ): 56-57. http:// 1) 百尺为形,千尺为势 :王其亨曾在《中国传统 边上石构办公楼原为古厝组群中的院子,被政 id.lib.harvard.edu/aleph/007473445/catalog ; 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探析》中在对“形” “势” 府征用为办公楼,而洋楼建于 1970 年代 ( 居 3) 曹 秉 仁. 宁 波 府 志 [O]. 影 本 , 1733 ( 清 雍 关系的尺度论述中引用了《管氏地理指蒙》 《郭 住者口述 )。 正十一年 ): 129-130. http://id.lib.harvard.edu/ 璞古本葬经·内篇》中的记载, “远为势,近为形; aleph/007472215/catalog。 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千尺为势,百尺 参考文献 下 /1) 福建省海岸全图 ( 清绘本 )[CM]. 日本国立 为形。千尺之势,非数里以外之势。百尺为形, Museum of Modern Art. Five Architects: 国会图书馆藏; 2) 广州府舆图 ( 清康熙绘本 )[CM]. 非昆虫草木之形……来势为本,住形为止” , Eisenman, Graves, Gwathmey, Hejduk, 广州市档案馆藏 ;3) 同上 3 第 127-128 页 并以现代音质设计、视觉设计、外部空间设计 Meier[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图 3 :左、中 / 泉州档案馆 ;右 / 参考文献 等理论论证该模数的科学性,见参考文献 。 Press,1975:17. 图 4, 5: 陈心怡在 1939 年泉州工务部测绘地图扫 后再同样式雷建筑图档中的“平格”绘制方法 郭圣杰.王大闳与丹下健三战后初期的传统论 描件基础上绘制 相关联,分析传统建筑在模数设计的重要价值; [J]. 现代美术学报 , 2022(12): 112-143. 图 8: 陈心怡在参考文献 基础上绘制 见参考文献 。文章以“平格”制图思路, CATALDI Giancarlo. From Muratori to 图 9, 10 中加工图片 : 陈心怡在 1939 年泉州工务 尺数与国际单位制度的换算由于时代与地域存 Caniggia: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部测绘地图扫描件基础上绘制 在数值浮动,取清代泉尺 0.3m/ 尺进行换算, the Italian School of Design Typology[J]. 其余图表均为陈心怡绘制、拍摄 ARCHITECTURAL JOURNAL 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