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筆記 (Pages 4-44)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UseableJasper9526
Tags
Summary
This document is a summary of the Song Dynasty covering aspects lik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vents, including the rise of the dynas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economic policies, and reform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cisions on the people of the time.
Full Transcript
# 第1章 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 ## 第1節 五代的興替和政權特色 ### 五代十國的政權興替 1. **五代興替** * 由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的五十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五個王朝。 * 朱溫篡唐建梁 → 李存勖滅梁建唐 → 石敬瑭滅唐建晉 → 劉知遠代晉建漢 ➔ 郭威滅漢建周。由於歷史上已有相同國號的朝代,故於五代各朝的...
# 第1章 五代的興替與宋的統一 ## 第1節 五代的興替和政權特色 ### 五代十國的政權興替 1. **五代興替** * 由唐朝滅亡至宋朝建立的五十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五個王朝。 * 朱溫篡唐建梁 → 李存勖滅梁建唐 → 石敬瑭滅唐建晉 → 劉知遠代晉建漢 ➔ 郭威滅漢建周。由於歷史上已有相同國號的朝代,故於五代各朝的國號前加上「後」字。 * 除了後唐定都洛陽外,其他四朝都定都開封。 2. **十國割據** * 大約與五代同時期,長江和珠江流域出現多個割據政權,其中九個較重要的政權,加上黃河流域的北漢,合稱為「十國」。 * 開國君主大多是唐末節度使。 3. **五代十國結束** * 後周世宗早逝,僅七歲的恭帝繼位 → 禁軍將領趙匡胤篡周立宋 → 宋室消滅各個割據政權,結束分裂局面。 ## 二 五代政權的特色 1. **武人專政** * 開國君主為前朝將帥 * 武力治天下,濫徵賦稅,民生困苦 * 權臣將帥專權,伺機篡奪帝位 2. **篡奪頻密** * 兒子弒父自立,兄弟相殘奪位亦是常見 3. **胡人掌政** * 後唐、後晉和後漢的建國者是沙陀人 * 胡人輕視文教和農業發展,又經常用兵 ## 三 十國政權的特色 1. **政局穩定** * 十國戰亂比五代少 → 政局較穩定 → 國祚較五代任何一朝都長。 * 例如,吳越國祚最長有 72 年;前蜀國祚最短亦有 18 年。 2. **發展經濟** * 南方政局較穩定 → 不少中原人士南遷 → 北方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帶入南方 → 南方農工商業日益繁榮。 * 政權較重視民生,又興修水利 3. **提倡文化** * 南方政權較提倡文教,優禮士人 → 文化學術勝於北方。 * 書籍印刷和詞、畫創作尤為興盛。 # 第2節 宋的建立與宋初國策的制定 ## 一 北宋建國與統一 1. **宋朝建立** * 趙匡胤率兵出征抗遼 → 在陳橋驛獲將士黃袍加身,擁立為帝 ➔ 回京迫後周恭帝退位,改國號宋,是為宋太祖。 * 仍定都開封,後改稱汴京,史稱「北宋」。 2. **統一南北** * 宋太祖採用「先南後北」策略 → 先消滅南方政權。 * 宋太宗滅北漢 → 全國大致統一,唯燕雲之地和河西走廊仍被邊族佔據。 ## 二 宋初國策 1. **強幹弱枝** *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實力,削弱、牽制主要部門的事權。 * 宰相(中書門下)只掌政務。 * 樞密院掌軍事。 * 三司掌財政。 ¬ 由功臣和地方節度使手中收回軍權。 ¬ 以精壯者任禁軍,駐守京師;地方以老弱士兵(即「廂軍」)駐守。 ¬ 行更戍法,防止地方將領擁兵自重。 2. **分削相權** 3. **軍事措施** * 各州設通判➔ 與知州互相牽制。 * 除必要開支外,地方賦稅須運往京師➔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財政控制。 4. **地方制度** ## 二 重文輕武 1. **目的**:防止五代武人擅政的局面重現。 * 興儒學,增科舉取錄名額 → 士人入仕機會增加。 * 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職、領兵作戰都多用文臣。 * 武將地位及待遇不及文臣。 2. **重用文臣,抑制武人** ## 三 宋初國策的成效與流弊 1. **成效** * 有效防止地方割據、武人專政局面再現➔ 鞏固了中央和君主權力 → 長治久安。 * 大興文教,重用文士➔ 促進文化學術發展。 2. **流弊** * 官員權力被分割、牽制➔ 行政效率低下。 * 重文輕武➔ 不利地方抵禦外敵。 * 重文政策➔ 文官數目大增➔ 加重國家財政負擔。 # 第1節 宋代的文人政治 ## 一 文人政治的形成 * 「重文輕武」國策 → 官職多由文人出任 → 建立起文治政府,形成「文人政治」。 ## 二 文人政治的特點 1. **儒學治國** * 君主重用士人,鼓勵讀書 → 大興教育 →教授詩賦、策論、儒家經典 → 1設中央官學、州學、縣學 2 鼓勵私人辦山林書院→培養具文學修養、議事能力,以及熟悉儒學之士。 2. **科舉選官** * 以科舉取士➔ 增加取錄名額 及第即授官職 → 官員以儒學文士為主,形成文臣治國局面。 3. **優禮文人** * 宋室有不殺士大夫和「不罪言官」的傳統。 * 文官地位較高,俸祿豐厚。 * 獲豁免部分賦稅、差役。 * 「恩蔭」讓子孫不經科舉入仕。 4. **文人掌軍政** * 軍事職務多以文臣掌管 → 掌樞密院 - 率兵作戰 * 例子:宋仁宗時,文臣韓琦、范仲淹統兵抵禦西夏進侵。 ## 三 文人政治的影響 1. **政局穩定** * 文臣受器重,並受儒家忠君思想薰陶 → 1 重視道德 2 忠君勤政 → 少有弒君奪權、兵變之事 → 忠臣義士輩出。例子:包拯、文天祥等 → 政局、皇權較穩固。 2. **文教昌盛** * 宋室重用士人 鼓勵儒學 廣置學校 -> 文學家、思想家輩出。 -> 人們讀書求仕成風➔ 例子:文學家蘇軾、思想家朱熹等。 3. **負面影響** * 增加科舉取錄名額 → 官俸開支及冗官增加。 * 文臣掌軍事要職➔ 軍事不振。 * 文臣因受重視和禮待而敢於論政 ➔ 各持己見,易生黨爭➔ 朝政敗壞。 # 第2節 宋代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1. **政治方面** * 科舉取錄名額大增➔入仕人數上升 → 冗官日增。 * 官員權力分割→ 行政架構重疊➔ 行政效率低落。 2. **軍事方面** * 兵員不斷增加➔ 冗兵充斥。 * 文人掌軍事+更戍法 ➔ 兵將不相知➔ 戰鬥力弱➔ 軍事實力受影響。 3. **經濟方面** * 冗官+冗兵→ 官俸及軍費開支龐大 * 對遼、西夏的戰爭失利➔ 以歲幣換取和平 → 財政入不敷支。 ## 二 王安石變法 * 時間: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故又稱「熙豐變法」。 * 主持者:宋神宗、王安石。 * 目的:富國、育才、強兵。 ### ① 變法內容 1. **富國措施** * 方田均稅法:按土地的面積及肥瘠徵稅➔ 使賦稅更公平、增加稅收。 * 農田水利法:鼓勵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農田➔ 增加農產。 * 青苗法:以低息借貸錢糧給百姓➔ 百姓免受高利貸剝削,官府收入增加。 * 均輸法:轉運使專責低價收購物資;非中央所需物產,於地方賣出➔ 防止商賈操縱物價,亦節省朝廷開支。 * 市易法:設立市易務,收購民間滯銷貨物,待市場缺貨時賣出➔ 平抑物價,增加朝廷收入。 * 免役法:百姓繳交免役錢,由政府僱用無業者代役➔ 百姓專心務農,為無業者提供生計。 2. **育才措施** * 改革科舉:考核較實用的經義和時務策→選拔「通經致用」人才。 * 太學三舍法:太學分三級,校內考試成績➔ 培訓人才,確保官員素質。 * 廣設學校:地方廣設學校;增加武學、律學、醫學等科目➔ 培養專門人才. 3. **強兵措施** * 裁冗兵:裁汰老弱士兵➔ 節省軍費,提升戰鬥力。 * 設軍器監:監造兵器,改良軍備➔ 提升戰鬥力。 * 保甲法:訓練民兵,負責地方防務➔ 節省軍費,提升戰鬥力。 * 置將法:各地置將統兵,減少士兵「更戍」➔ 提升戰鬥力,節省調防開支。 * 保馬法:鼓勵百姓領養官馬➔ 節省養馬開支。 ### ② 變法結果 1. 熙豐變法在改善國計民生、提升軍力方面,取得一些成效。 2. 王安石未能與保守派合部分新人急功近利,惠民之法變成擾民之政 3. 改革時,往往一事未成,一事又興➔ 新政推行至神宗去世後被廢. # 第3節 宋代的黨爭 ## 一 黨爭形成 * 個別官員因政見相爭➔ 拉攏立場或利益相同的人作聲援→ 出現黨爭。 * 黨爭於兩宋不斷出現,其中以新舊黨爭,歷時最長,影響亦大。 ## 二 新舊黨爭 1. **黨爭背景** * 新黨:王安石起用新人推行變法,形成「新黨」➔ 自宋神宗起,兩黨相爭,史稱「新舊黨爭」。 * 舊黨: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官員反對變法,形成「舊黨」 2. **黨爭概況** * 神宗時,新黨執政,舊黨朝臣被貶逐。 * 哲宗年幼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復用舊黨並廢新政,史稱「元祐更化」。 * 哲宗親政,起用新黨,排斥舊黨。 * 徽宗初年,再用舊黨。 * 後來,徽宗寵信新黨的蔡京➔ 蔡京立「元祐黨籍碑」打擊舊黨 ➔ 舊黨一蹶不振。 3. **黨爭影響** * 新政失敗:新舊黨爭➔ 王安石變法舉步維艱,其後新舊黨交替執政➔ 新法難有成效。 * 朝政腐敗:兩黨意氣相爭,排斥異己➔ 政風敗壞。 * 導致亡國:新舊黨爭令朝政敗壞,國力不振→ 無力抵禦金人入侵→ 北宋亡於金. # 第4節 北宋的商業與城市發展 ## 一 北宋商業發展的概況 1. **北宋商業發展** * 全國統一➔ 農業、手工業恢復 → 商業蓬勃發展➔ * 大型商業城市如汴京、杭州等興起,商旅雲集。 * 部分村落出現草市。 * 外貿興盛,泉州等港口興起,與日本、大食等地商人通商。 2. **北宋貨幣經濟** * 錢幣的使用 * 以銅錢、鐵錢為主要貨幣,嚴禁私鑄。 * 北宋商業發達→ 硬幣需求日增➔ 錢荒➔ 朝廷對策→ 以「錢禁」、「銅禁」等政策,穩定貨幣數量。增加鑄錢。 * 紙幣的出現 * 鐵錢體重且面值小,不便用於大宗交易或跨地域貿易+銅錢短缺➔ 真宗時,四川商人創造「交子」。 * 朝廷設交子務印製、發行紙幣流通範圍日廣。 * 徽宗時,發行「錢引」代替交子,流通全國。 * 紙幣的發展 * 紙幣較輕便+容易製造➔ 舒緩錢荒+促進商業貿易。 * 北宋末年,朝廷濫發紙幣→ 紙幣大幅貶值→ 經濟混亂。 * 南宋時,紙幣在商貿發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 二 北宋城市發展的概況 1. **北宋城市發展** * 商業興盛,經濟繁榮➔ 大城市出現,人口貨物匯聚。 * 例子:汴京、成都、杭州等。 * 人口超過十萬的城市有五十多個,首都汴京人口達百多萬。 2. **北宋的汴京** * 地理位置和特點:原本稱為開封,位於黃河下游南岸,地勢平坦,水源豐富。 * 歷史發展:隋代開鑿大運河後,該地成了漕運樞紐→ 五代時成為多個政權的首都→ 宋太祖立國後,仍定都開封,改稱汴京。 * 人口眾多 * 常住人口(皇族、禁軍、平民等)+其他地區遷入人口(應舉士人、商人等)→ 超過一百萬人,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 * 城內匯聚了來自日本、天竺等地的使節、留學生、商人等。 * 商業繁榮 * 城內住宅區和商業區沒有明確劃分→ 城中各行各業的商鋪林立 * 朝廷取消夜禁➔ 商店不分晝夜地營業 * 交通四通八達➔ 匯聚全國以至世界各地特產及商旅 ← 汴京為全國最大的商業和消費中心。 * 手工業發達 * 官營手工業:專門為宋室和官府生產服飾、珍玩等。 * 私營手工業:如紡織業、製瓷業、造紙業等,為百姓生產生活用品。 * 文化薈萃 * 汴京有太學+武學、律學等專門學校➔ 各地學生前來求學 * 匯聚文人雅士➔ 留下文學書畫名作,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 寺廟甚多➔ 五十多所佛寺,並有道觀、猶太教會堂等 ← 汴京是北宋的文化中心. * 娛樂豐富 * 汴京經濟發達➔ 百姓對生活享受和娛樂需求提高➔ 刺激服務業和娛樂事業發展。 * 例子:娛樂場所「瓦子」出現,內有說書、雜劇等多種表演節目,附近又有售賣各種手工產品的攤檔。 # 第5節 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貿易 ## 一 南宋的經濟發展 * 北宋滅亡,欽宗之弟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 * 金兵進逼,宋室遷都臨安,形成南宋偏安局面。 * 北宋的發展基礎+北方南移人口帶來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 進一步開發南方經濟。 ### ① 農業 1. 朝廷減免賦稅、獎勵農耕➔推動百姓恢復農務 2. 朝廷興修水利、開闢圩田、梯田等➔ 耕地面積和產量提升 3. 占城稻在江南廣泛種植➔一年兩熟 4. 麥、豆等農作物的種植技術發展成熟 5. 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 農業呈商業化的趨勢 ### ② 手工業 1. 江蘇、浙江絲織品的產量和質量均超過北方。 2. 棉紡織業在福建、廣州蓬勃發展,並擴展到江、浙。 3. 青瓷、白瓷工藝水平提升,江西景德窑瓷器最為聞名。 4. 蜀中、宣州等地的造紙和印刷術水平高。 5. 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廣州、泉州等地是造船中心,能造乘載千人的遠洋商船。 ### ③ 商業 1. 農業、手工業興盛➔ 各地貿易頻繁➔ 臨安、泉州等商業大城市出現。 2. 例子:臨安➔ * 人口達一百多萬。 * 四百多種行業經營,商人售賣國內、外商品。 * 多個瓦市,賣藝者達數千,人數超北宋。 * 有布市、茶市等十多種買賣特定商品的市場→ 交易活躍。 3. 商稅佔朝廷總收入三成,反映商業發達。 ## 二 南宋的海外貿易 * 朝廷為了增加收入 * 北方為金人所佔,對外貿易必須由海路➔ 南宋海外貿易尤為發達。 ### ① 市舶司制度 1. 地點:於廣州、泉州、明州、温州、臨安等地設市舶司。 2. 職責:招攬外商、管理海外貿易和徵收稅項。 3. 收入:市舶收入可佔朝廷年總收入十五分之一➔ 海上貿易繁盛。 ### ② 貿易範圍 1. 主要港口:臨安、泉州、廣州等。 2. 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日本、高麗、東南亞、大食,以至非洲東岸。 ### ③ 貿易盛況 1. 經海路與五十多個海外國家或地區通商。 2. 輸入的商品:珊瑚、瑪瑙、象牙、香藥等。 3.輸出的商品以下列三類為主: * 茶葉 * 江南、兩浙、福建和四川等地遍布茶園➔ 以各地草市為集散地。 * 城市有大量茶坊➔ 百姓嗜茶→ 茶葉為國內貿易主要商品。 * 福建茶葉是海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主要出口到高麗和日本。 * 受中國茶文化影響,發展出「茶道」。 * 絲綢 * 種類繁多,主要產自兩浙、福建等➔ 銷往高麗、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海外需求龐大➔ 絲綢製造中心增加,如泉州興起。 * 絲綢海外貿易興盛➔ 當時的中國海上交通航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 陶瓷 * 製作工藝超越前朝,深受國內、外人士歡迎。 * 外銷瓷器產自江西、福建、廣州等地➔ 銷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南亞、西亞地區➔ 其外銷路線稱為「海上陶瓷之路」。 * 海外民眾把中國陶瓷用於日常生活和裝飾宮室,亦當作宗教祭祀所用器物。 # 三 中原人士與宋末皇室南來香港 ### ① 中原人士南來 1. 金、蒙古等邊疆民族政權南侵➔ 部分中原及北方地區人士南遷至現今香港地區。 2. 例子→ 侯氏遷入上水 * 北宋時,鄧氏遷居元朗錦田、 * 元朝移居香港的廖氏和文氏, * 合稱「新界五大氏族」。 * 南宋末年,彭氏遷到粉嶺 ### ② 宋帝南逃 1. 元軍南侵,俘虜恭帝宋室南逃,期間趙昰、趙昺被擁立為帝。 2. 據說曾逃經現今香港地區,並在九龍城一帶建行宮➔ 相關古跡:九龍城宋王臺、楊氏侯王古廟。 3. 部分隨宋室南來的軍民,留居香港。 # 四 宋代香港經濟發展 * 宋朝時,香港屬東莞縣管轄,製鹽、採珠等是其主要的經濟活動。 ### ① 製鹽業 1. 宋室實行鹽專賣,於產鹽地區置鹽場或鹽柵,控制鹽的生產、銷售。 2. 北宋:海南鹽柵位於現今大嶼山➔ 產鹽重地。 3. ### ② 採珠業 1. 五代十國:南漢君主在現今大埔吐露港設「媚川都」,並且募民採珠。 2. 北宋:宋太祖禁止百姓採珠。北宋末年,禁令廢除。 3. 南宋:民眾可自由採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