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This document is lecture notes on Confucianism. It explores the key concepts of Confucius and how they could apply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notes also include questions and possible answers.

Full Transcript

個人習作 ( 一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0 月 11 日 (Friday, wk 6)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

個人習作 ( 一 ) – 提交期限 : 2024 年 10 月 11 日 (Friday, wk 6) 5:00pm – 在 Turnitin 提交 – 以 PDF 格式提交 1 SHDH2056 探索中國傳統思想的生死、人性與人倫觀 Exploring Life, Death and Human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s Lecture Three 儒家的人倫、人性觀 2 如何切入思想家複雜的理論 ? 1.依該思想家的看法,大環境出了甚麼問題? 2.他怎樣理解 / 描述這問題? 3.他認為這問題有甚麼成因? 4.他認為該如何解決? 5.為什麼他認為如此解決這問題是有效的? 6.同時代的思想家如何看他的理解及方案? 7.我們應如何評價他? 3 先秦哲學的興起:周文疲弊 牟宗三:「周文疲弊,乃諸子共同課 題。」 ( 《中國哲學十九講》 ) ( 何謂周文?其疲弊之相為何?諸子各 以何種方法對治? 儒:以德治國 道:復歸自然 墨:天志治國 法:以法治國 4 孔子:由禮到仁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 是一個社會極為混亂的 時代。 舊的秩序已經被破壞, 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起來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 立一個理想的秩序 5 儒家 孔子恢復社會秩序的方案 由禮到仁 6 孔子:由禮到仁 禮為用: ( 外在 ) 人倫 規範 ( 人倫觀 ) 仁為體: ( 內在 ) 人倫 規範的基礎 ( 人性論 ) 7 孔子:由禮到仁 由禮開始 8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禮的兩重意義 禮的第一重意義 1a. 禮節、禮 1b. 禮制:是西周 儀 統治者制定的一整 套經濟、政治制度 葛兆光:儀式 和道德規範、禮節 秩序象徵了社 儀式等。其中心內 會秩序 容就是以血緣關係 為紐帶的等級制、 9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抽象而言,禮節、禮儀、禮制是禮,都是一 種規範,規定人要怎樣行事! 禮,今天叫做道德和法律! 10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禮的第二重意義 禮教:就禮之教化而 言 以教育手段,將人倫 關係的規範,內化、 植入至每一個人心中, 使之由衷地認同此一 價值觀 11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禮的例子 : 五種基本的人倫關係 ( 五倫 ) 1. 父子 2. 君臣 3. 夫婦 4. 兄弟 5. 朋友 12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五倫之理想關係 1. 父子有親 ( 骨肉之親 ) 2. 君臣有義 ( 禮義之道 ) 3. 夫婦有別 ( 摯愛而又內外有別 ) 4. 兄弟有序 ( 尊卑之序 ) 5. 朋友有信 ( 誠信之德 ) 13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五倫之禮 1. 父慈子孝 2. 君仁 ( 處處替下屬著想 ) 臣忠 3. 夫 義婦順 (情) 4. 兄友 弟恭(愛) 5. 朋友有信 儒家人倫關係重視「相互義務」,而非「單向 從屬」,故後世「三綱五常」非儒家本意。 14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五倫之教化 以教育手段,將五倫的價值內 化、植入至每一個人心中! 15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在人倫關係中,義是道德抉擇與 道德評價的基礎 16 儒家的人倫觀: 以禮為出發點 義的意思:合理地處理事務 ( 中庸、朱 熹:義者宜也 ) 在孔子看來,義是君子的本質規定。 孔子說:「崇尚道義、遵紀守法、說話 謙遜、做事守信,就是君子了!」 ( 《論 語.衛靈公》 ) 17 君子喻於義,小 君子以義為上 人喻於利 「義」 君子對於天下 事,不刻意強 見義不為,無勇 求,不無故反 也 對,一切按道義 行事。 18 喻於義的道德思考與人倫「實踐智慧」 不是遵守外在的律則機械地 「修己以安百姓」 制約行為 卻是要經踐履工夫的磨練而 成熟,隨處境而能時中地作 「好仁不好學,其弊 出泛應曲當之判斷和行動 也愚」 以至於「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崇尚「中庸之德」和 考慮到行為的預期後 「中行」,而要避免「過」 果 與「不及」,凡事以處境的 合宜性為準則。 追求有關人士的某種 好處 19 孔子:由禮到仁 20 儒家人性論 所謂人性觀,即是觀人性 觀人性,就是觀人之所以 為人的思考 思考人之所以為人,就是 思考: – 人與非人生物相異的地方 – 人本身獨具的特質 21 儒家人性論: 不論孔子、孟子抑或荀子,均 以成仁為終點 孔子: 人性善惡交織,以成仁 ( 善 ) 為終極目的 孟子: 荀子: 人性本善,惡因環境而衍 人性有向惡傾向,以禮與教 生,以成仁以致天人合一為 育為手段,使之成仁 終點 ( 從略 ) 22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孔子論性 (1)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論語.陽貨》 ) 「性」可分兩類,即先天之性及後天之性。 朱子 傅斯年 徐復觀與牟宗三 此處之「性」兼「先天之 孔子之言性乃即「後天之 此處之性乃就「先天之 性」與「後天之性」,是 性」 性」言 將兩者混一而籠統說之為 「相近」。 23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孔子論性 由此可見,孔子此處說之「性」並不明確。 24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孔子論性 (2) 子貢說:老師的文章,可以聽得到;老師有關本性和天 道的理論,不是光靠聽就能理解的。 ( 《論語.公冶長》 ) 有兩個可能: 孔子有言性與天道,只是子貢資 孔子確實少言甚或不言,因為孔 質不及 ( 中人之資 ) ,所以未能 子之學重於仁,亦即成德之學 領悟 基於上面的研討,我們可以肯定孔子對「人之本性」沒有言說或少 言說,但並不等同於他沒有體會與認定。 25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由禮到仁: 孔子深入禮的背 後,探索禮的根 基,由此展開對 人性的思考 26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人性本質的提出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心,即使行禮又怎麼能算是真正的禮節呢?一個人如 果沒有仁心,即使作樂又怎麼能算是真正的音樂?」 ( 《論語.八 佾》 )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離我們很 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 《論語.述而》 ) 27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仁」的提出及其重要性 道德的兩種型態–自律 vs 他 律 請想想,為什麼紅公仔着燈 你不過馬路? 沒有警察、沒有人臉步姿辨 析系統的天眼,你會怎樣? 28 儒家人性論: 孔子:以成仁為終點 孔子仁學的重要性: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 孔子的仁學,是中國心性論的真正開端。仁作 為一種道德境界,被認為是人的本質 ( 即所謂 「人性」 ) ,而且是心所具有的。只是孔子還 未提出「仁就是性」的思想。當孟子提出「仁, 人心也」以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 於心」等話時,第一次把反映人與人關係的道 德原則 ( 外在原則 ) 變成了人的內在本性,建 立了心性合一的道德主體論。從此,幾千年來, 如何成就道德人格、實現理想境界,便成為儒 家心性論的中心課題。 29 儒家人性論: 孟子:人性本善 30 孟子學說結構圖解:三辨之學 個人: 人禽之辨 社會政治: 義利之辨、王霸之辨 ( 從略 ) 宇宙: 盡心知性知天 工夫論 ( 從略 ) 31 孟子學說結構 孔子提出「仁學」,突顯人在宇宙中的獨 立價值。孟子則進深反思人的本質存在。 於是在人性方面,提出「性善論」,政治 方面,提出「仁政論」,更有盡心盡性知 天的道德工夫論,最終達致萬物皆備於我 的「天人合一」境界 32 孟子: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 告子: – 食色性也 – 性無善無不善 – 生之謂性 33 孟子:人禽之辨 「人禽之辨」 即人與動物的分別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的地方極其細微,普通人把它丟棄 了,君子把它保留了。」 ( 《孟子.離婁下》 ) 人與動物的分別寄存於極微少的東西上 34 孟子:性善論 「人禽之辨」 孟子所謂「性善」之「性」,指 的就是這「道德心」,這「道德 心」也就是人之性。以「道德 心」為人之性,也即是說,孟子 是立足於道德層面來了解人的本 性、本質 35 孟子:性善論 孟子說:「只要順著那本性所發動的情,就可以為 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了!至於人的所以為 不善,那並不是本質不好的罪。例如哀憐不忍的心 ( 惻隱之心 ) ,是人人都有的;羞恥惡辱的心 ( 羞惡 之心 ) ,是人人都有的;敬謹尊重的心 ( 恭敬之 心 ) ,是人人都有的;分辨是非的心 ( 是非之心 ) , 是人人都有的。這哀憐不忍傷痛的心,就是仁愛; 羞恥惡辱的心,就是義;敬謹尊重的心,就是禮; 辨別是非的心,就是智。仁義禮智,並不是從外面 來煉化我們,而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只是我們不去 思索罷了。 ( 《孟子.告子上》 ) 可見,孟子的性善論並非指人性定然向善,而是僅 指人天生有道德能力,能夠知善惡,行善惡。 36 今 孟 人 子 乍 見 性 孺 善 子 論 的 將 論 入證 於 : 井 37 今 孟 人 子 乍 見 性 孺 善 子 論 的 將 論 入證 於 : 井 孟子:性善論 性善論的証立 孟子說:「凡是人都有不忍見人受害的心。 古代的君王有不忍見人受害的心,於是就有不 忍見人受害的仁政。 以不忍見人受害的心,施行不忍見人受害的仁 政,治理天下,便如放在手上運轉一般的容易。 所以說人人皆有不忍見人受害的心:例如現在 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將要掉到 裡 井 去,都會 產生驚駭恐懼和憐憫傷痛的心;這種心理的反 應,不是想要結交那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想要 博得鄰里朋友們的稱譽,更不是怕落得殘忍的 不好名聲才這樣做的。 從這樣看來: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算是人; 沒有羞恥厭惡的心,不算是人;沒有辭謝謙讓 的心,不算是人;沒有分辨是非的心,不算是 人。」 ( 《孟子.公孫丑上》 ) 39 徐復觀:此中關鍵為「 乍 見」二字,旨在說明在此一 情況下,心未受到生理欲望 之裹脅而當體呈露,即此一 呈露本身,無待於外。由此 推之,四端之心乃人心所固 有,隨機而發,並不含思慮 計量的活動,亦即一純然無 雜的道德活動 40 性善論証的步驟 1.指出人與動物之別 2.性善乃人所生而具有 3.聖人與我同類 41 儒家人性論: 仁的六特性 ( 依岑溢成,見曾超旭:《道德與道德實 踐》, p.276ff) 先天性:人天生即有,不學而知,不學而能 普遍性:「凡」人皆有 必然性:凡人「必」有 超越性:良知是天道顯現於人,是人之所以為善、所以 能為善、與所以當為善的根據;換言之,良知是道德的 本源 明覺性:良知順,則能知善知非;逆,則能自明自了 本質性: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禽獸的地方 42 大體而言,儒家的人性 論傾向認為人本善 ( 有 為善的可能 ) ,每人都 可發揮善的潛能成為有 仁德的人,甚至為聖 人。 儒家的人性論對人是樂 觀的。 43 思考題: 儒家哲學是否還適合現今 世代,作為人生的指引? 44 References and Suggested Readings 1.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局, 1959 年),頁 1905-1947 。 2. 王邦雄、岑溢成等:《中國哲學史》上冊 ( ,台北:里仁書 局, 2010 年。 3. 葛兆光:《中國古代社會與文化十講》,香港 : 商務印書 館, 2003 。 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5 。 5.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局, 1984 。 6.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臺北市 : 臺灣學生書 局, 1983 。 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 社, 2014 ),頁 68-101 。 8.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0 年。 45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