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5)PDF

Summary

This document, titled "文化学(5)", discuss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evolution of early human societie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society. It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e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explaining concepts like hunting-gathering societies, agriculture societies and so on. This document serves as a study resource for cultural studie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Full Transcript

「 文 化 」学 第三章化 的起源与发展 文 第一节 人类 的文 化 起源 一、人类 起 化源的生物性基础 文 人类先驱“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生” 从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别 →嬗变为 动 化物文 “ ” 据遗传 、学 学、...

「 文 化 」学 第三章化 的起源与发展 文 第一节 人类 的文 化 起源 一、人类 起 化源的生物性基础 文 人类先驱“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并生” 从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别 →嬗变为 动 化物文 “ ” 据遗传 、学 学、 生物解剖 化学 等的研究, 人类与灵长目类人猿 (倭黑猩猩、大猩猩等)之间至少有 98.5% 的基因是相同的 ,这意味着在人类与类人猿之间那不超过 1.5% 的基因才真正 为人类所独享。 正是作为人类先驱的这种灵长目类的生物属性,为“人类 的 化起源奠定了生物 ”及其文 基 学础。 二、人类的起源与 的文 化 起源 (一)人类起源 即人类先驱与类人猿分道扬镳而独立演 为 化 现代人的过程,其生物 标志是 直立人的面世,其行为标志则是 行 化为文 的产生。 人类祖先从人猿共祖到人猿揖别的进 路 化线: → 南方古猿( 440 万年前形成 ,约 260 万年前至 230 万年前始 ) 化 转 → 能人(大约 180 万年前开始演 ) 化 → 直立人(大约 20 万年前开始演) 化 → 早期智人(旧石器时代) → 晚期智人(大约 2.8 万年前,类似现代人,旧石器时代晚期, 行 化符 化为 文号) 文 → 旧石器时代的结束,解剖 意义上的 学 现代人类登上 地球舞台。 中国的古人类 古人类 代表性考古发现 直立猿人 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 周口北京人 早期智人 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 智人 晚期智人 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湖北长阳 人 (二) 化 的文起源 起 化源是与 文 主 化体文 ——人类祖先“自意识”及意识的产生 相伴随的。 起源的过程: 文 人类祖先正是在生存实践中,使身体各种机能实现了量和质的变 : 直立行走、手脚分工、脑容量增大、心智完善、萌芽状态的“ 自意识”逐渐向更高级的抽象思维演变。 人类祖先也正是在生物性与 性 化文 的长期互动中,最终从自 然中独立分出来,不再被动地依赖自然、屈服于自然,而成为 化 改造自然、创造 化文 的主体。 化1起源 的 文 的 化积累 1.2文 7 化1起源 的 文 的 化积累 1.2文 8 第二节 发文 化 展与社会类型 一、人、 及 化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 :文 是人类的创造物,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 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 规范”。 社会: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 并文 化 以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结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 化文 。 人:既是创造 的主体,也是社会的成 化 文 员、社会的主宰。 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群体才能成为 创造的主 化 文 导力量,因 而人类在创造的 化同时也 文 组建了简单的社群进而到复杂的社会 。 文 二、 献法 三者关系: 及 化 人与 社会之间存在 文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 ,人的行为受所在化文 及社会的影响和模塑,而化文 与社会本身 又依赖于人的力量而产生和维持。 社会的内在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人类社会的 化 文 , 化而社会是 文 由人类 化文 构成的社会。没有 化文 滋养的社会难以存在,没有社 会依托的 同文 化 样难以想象。 社会的 本质关系: 现代 文 明是由种种社会体制所构成的复杂体系,每一种体系发挥一定 的功能以满足人的第一性(生理的和心理的)和第二性(纯精神的) 需求。 一个 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和传递给后代作为社会经验总和的 “社会命令”这种第二性需求。社会的平衡与和谐是人类 文 明存在的基 本条件。 化 是文社会中 统一的、自我调节的有机体。 社会的互动共同 构成人类存在方式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 适应环境提供手段,为人类谋生和增进幸福提供条件 ;而社会则为人类创造 化文 提供舞台,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和保障 二、 化 发文展与社会类型 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 分为五种社会类型: (一)采集—狩猎社会 (二)园艺—游牧社会 (三)农耕社会 (四)工业社会 (五)全球 时 化代社会 (一) 采集—狩猎社会与 化文 1. 概况: 20 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幼儿期开 化 ”创文 , 阶段 2. 特点: ( 1 )寻食生计模式的简单性导致其社会结构简单、松散。寻食群体 以血缘和婚姻等关系为纽带。 ( 2 )寻食生计模式特征导致其社会生活处于粗陋的平均主义状态。 首先,群体内部资源共享;其次,群体内部成员互惠性合作和同质性劳 动;再次,群体成员社会地位平等。 ( 3 )简单松散的社会结构又强 了 化其的 化文 简单倾向。同质性劳动 、平等地位、共享经验、价值标准趋同、万物有灵的野性思维(自然崇 拜) (思 化 4 维能 文 ) 力令现代人肃然起敬。精确的语言交流技巧和群体 协作能力。 (二) 园艺—游牧社会与 化文 1. 概况: 大约始于 1.2 万年前至 1 万年前— 6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 2. 特点: 园艺生计特点 首先,社会结构的复杂 化 。剩余产品,权威性首领制形成,埋下 不平等的种子,产生新的专业 化 的社会 角色如巫师、商 人、手工业者等。 其次, 化 内文容的 多样 化 。安居乐业,村落,人口密度大,交 往频繁,社会分工多样化 产化, 文 品丰富,累计农业科 学 和 历法。 游牧社会特点: 首先,成群驯养动物比过去追逐野生动物更有效、更稳定。 剩余产品增加,部落首领制雏形产生,不平等因素增加。 其次,游牧生计带动了帐篷生产、皮毛加工、毛毯编织等 化文 产业的相应产生。群体间冲突、战争时有发生,奴隶产生 。 再次,“创造”神灵,产生宗教(如基督教及其前身犹太教和 伊斯兰教等)。 16 (三) 农耕社会与 化文 1. 概况: 公元前 6000 年左右,金石并用和铁器时代。 2. 特点: ( 1 )金属工具,尤其犁的发明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畜力耕作,灌 溉系统修建,进入集约农业社会。农业效率激增。 ( 2 )人口增长,加大规模的永久性的农业村庄开始建立。 ( 3 )社会分工日益发达,交通便利处陆续产生乡镇、城镇。 ( 4 )两极分化 愈益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兼并战争产生国家。 (化与5)文 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 进入世界人类 文 明史: “ 四大 文 明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 “ 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四) 工业社会与 化文 1. 概况: 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 60 年代,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 及原子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 2. 特点: ( 1 )给人的社会生 化活文 尤其社会结构方面带来变化 ( 2 )政治体制发生变 化 ( 3 )战争次数少,但危害大 ( 4 )大众教育广泛 ( 5 )社会机构代替亲属结构 ( 6 )生活多样 化 —价值多元同 化质化 文 , 趋势 (五) 全球 时 化化 代与文 1. 概况: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类进入全球时代。人类 化 化文 多元 与 化 本 化 趋势交织并存。 土 2. 特点: ( 1 )世界呈现空前的现代性:有形的、无形的在全球内高速流动 。 ( 2 )地球村——人类同质性和 化 文 异质性互相渗的现象愈益明显 。 3. 目标:保护多样态的人类 基因, 化 文 让多元 在文 化 交汇、碰撞中 和谐并存。 第三节 化 的文累积与创 新 累 化 一、 积的 文 本质与意义 累 化 二、 积的方式与 文 途径 累 化 三、 发 化 积与 文展的 文 加速度趋势 创 化 四、文 新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创 化 五、文 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创 化 六、文 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 累 化 一、 积的 文 本质与意义 积:是人类 发展的基 化 文 本形式,创造—保存—再创造—增 长、丰富 的能 化 文 力。 (一) 累 化积的 文 本质 化在 文 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 化 一方面,同质 化文 流传中不断渗入新化文 特质,数量增加,形 态多彩; 一方面, 创造 化 文 力的累积导致 化文 种类、 化文 结构日益复杂。 21 (二)累积的意义 化 文 累积 文 1. 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 发展的 化 文 必要前提。 2. 没有 累积 化 文 就没有 发化 化累文积的过程同时 展, 文 发 化 就是文 展的过程 。 与动物相比较: ( 1 )人主动适应环境→累积、创新化改善生存 文 → 处境; ( 2 )人类实践活动受主观意识支配→分析、归纳→上升为对客体认知和把 握→创造了保存、传承、传播 的文 化 语言 文 字符号; ( 3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归根结底是意识的差别—是否具有 创造和 化 文文 累积的能 力。 22 二、 化 累文积的方式与 途径 扬 弃:抛弃、保留、继承、发展、创新。 保留、继承 --- 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积 化累的前 文 提条件 辩证否定变 化--- 文 异、更新→ 积 化累的动 文 力机制 积的 途径: 其一,本民族内部 的累积 化 文 —本民族发明创造( 10% ) 其二,吸收外来 的累积 化 文 —不同民族间的传播、采借( 90% ) 23 三、 化 创文 新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 (一) 创 化文 新的内涵: 新:是指由连续的 累积和 化 文 对外来 的文 化 借鉴吸收而导 致的一种 创造。 化 文 (二) 创 化文 新的动力机制 1 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解决 矛盾的解决方式:一是生产方式的改进;二是生存空间的拓展。 2. 人的需求与现实的矛盾的解决。 人的需求既是多层次的,也是无限的,而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现 实却总是有限的。 3. 人与社会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系统内部持续存在的 24 四、 化 创文 新的条件及启迪意义 (一) 化 创文 新的条件 1. 必须以一定的 累 化积为基础 文 。 2. 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更 学能 把科 学 推向前进。” 3. 必须有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感性认识→理性 认识。 (二) 化 创文 新启迪的意义 创 化1. 文 新所依赖的社会实践深受时代的局限,创新并不是一 种脱离现实的异想天开。 创 化2. 文 新思维的想象力应建立在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上。 创 化3. 文 新始终只能在一定社会中进行,离开社会及其整个 化文 环境,任何人不 可能进行任何 创 化文 新活动。 25 五、 化 创文 新的主要内容及实践途径 (一) 创 化文 新的主要内容 1. 物质技术层面的创新。 2. 非物质的 创文 化 新。 (二) 创 化文 新的实践途径 发1. 化 文 明 在社会实践中,在原有 基础上,为 化 文 满足和发展自身需要,创造出新 的物质产文 化 品及新的活动方式等。 发2. 化 文 现 通过人们观察、分析,认识、了解到虽然在自然或社会中已经存在,但 过去不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的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 26 总结: 累 化创 化 积与 文文 新之间的关系 累积与 创 化 文文 新,是指旧 化文 保存和新 增文 化 加的发展过 程,是 发 化展过程中 文 两种相伴相生的状态。 累积是创 文 新式继承,而 创 化文 新是承袭性创新。 27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