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农业综合四基础精讲讲义 (PDF)

Summary

这份文档是发展经济学的讲义,包括农业综合和基础精讲。内容涵盖了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发展要素与国际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并探讨了工业化和城乡发展等重要议题。该文档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Full Transcript

Okay, here's the converted text from the image, formatted in Markdown: # 发展经济学 ## 农业综合四基础精讲讲义 ### 优路考研教研组 ##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 第1章 导论: 经济发展概览 * 第2章 经济增长: 理论与经验模式 * 第3章 公平与发展 **第二篇 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 *...

Okay, here's the converted text from the image, formatted in Markdown: # 发展经济学 ## 农业综合四基础精讲讲义 ### 优路考研教研组 ## 目录 Contents **第一篇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 第1章 导论: 经济发展概览 * 第2章 经济增长: 理论与经验模式 * 第3章 公平与发展 **第二篇 制度因素与政府作用** * 第4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 * 第5章 市场与政府作用 **第三篇 发展要素与国际条件** * 第6章 资源与环境 * 第7章 资本形成 * 第8章 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 第9章 技术进步 * 第10章 对外贸易 * 第11章 外部资源利用 **第四篇 结构转换与城乡发展** * 第12章 工业化与结构变动 * 第13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乡村转型发展 * 第14章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 第15章 区域经济发展 --- ## 第一篇 基本概念与一般原理 ### 第1章 导论:经济发展概览 经济发展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经济落后国家为什么长期贫困落后?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 二是应该采用怎样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快、更有效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因此,有人建议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在没有任何先例的条件下,研究农业国家如何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 狭义的发展经济学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数年,兴起于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 世纪50—60年代。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赶上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 因此,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由于发展经济学立足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探讨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学问。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 #### 1.1 发展中国家: 差异性与共同特征(考点) ##### 1. 1. 1 发展中国家及相关概念 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统治,纷纷在政治上走向独立、在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它们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也包括部分东南欧国家。 ##### 1. 1. 2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 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比起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在历史传统、国土大小、人口规模、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制度、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诸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1.从地理分布看,发展中国家由六部分组成: (1)东亚和太平洋。包括中国和泰国在内的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太平洋东部沿岸的所有低、中收入国家。 (2)欧洲和中亚。包括塞浦路斯、希腊、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等欧洲 国家,以及中亚国家和阿富汗。 (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4)中东和北非。 (5)南亚。包括孟加拉国、不丹、缅甸、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 --- (6)撒哈拉以南非洲, 南非除外。 2.将发展中国家按照收入水平进行分类,但也同时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主要的分类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分类是根据联合国分类系统作出的。它把第三世界划分成三个组:最不发达的44 个赤贫国家(联合国称之为第四世界),88 个非石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以及 20 世纪70年代 国民收入显著增长的13个盛产石油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 第二种分类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设计的分类体系。它将发展中国家(□□ 那些不属于联合国系统的国家和地区)划分为四类:①61个低收入国家(1993年人均收入 □□650美元的国家,其中包括2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②73个中等收入国家;③11个新 □□□化国家;④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第三种分类是由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所作出的。《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 将 222 个国家和地区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划分为4种类型:低收入国(□□)(2005年人均国 民收入905 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国(□□)(906——3595□□)、中上等收入国(□□) (3596 — — 11115 □□)和高收入国(□□)(21116 美元及以上)。 第四种也是最新的一种分类,则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作出的。其划分标准 □□类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实际收入以及诸如出生时预期寿命和受教育程度等非经济变量。 根据人类发展的状况,所有国家被划分成三个等级——“高发展程度”(53个国家,包括一些 发展中国家在内)、“中等发展程度”(65个国家)和“低发展程度”。 ##### 1. 1. 3 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考点) 第一,生活水平低下。这不仅表现在人均收入低、贫困现象严重,而且住房缺乏、卫生保健水平差、受教育程度有限。 第二,生产率水平低下。引起发展中国家生产率低下的原因,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①物质资本积累与人力资本投入不足;②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③缺乏适宜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④劳动者缺乏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此外,低下的生活水平与低下的生产率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强化,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陷于不发达状态而难以自拔。 第三,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高。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通常很高,处于30%至40%的水平,而发达国家的还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 第四,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失业和就医不足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①人口的城乡分布极不均衡,城市化比率低。②城市人口由于使用相对技术,他们的产出在总产出中占有很大 权重,失业水平高。④就业不足或 第五,严重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出口。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很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第六,市场不发育与市场体系极不健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与市场相关的许多法律制度的基础不是根本不存在,就是极其薄弱。 第七,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进行外援和私人资本投资的专断权力,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在相互交往中,发达国家习惯于以主人或强者的身份自居。 --- ### 1.2 发展的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考点) #### 1. 2. 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考点)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的概念,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规定。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第三,产品构成的变化和质量的改进。第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分配状况的改善。第六,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变迁。 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和复杂得多,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 1. 2. 2 以人为本的发展(考点) 简言之,就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基本内容包括: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 经济学家丹尼斯·古雷特认为,发展至少有三个基本内容:生存、自尊和自由。所谓生存, 就是提供基本生活需要,包括食物、住所、健康和保护,以维持人的生存。当这些基本需要中 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或严重匮乏时,就意味着存在“绝对不发达”的状况。没有在社会水平□ 个人水平上持续不断的经济进步,人力资源及其潜能就很难得以发挥。所谓自尊是指人要被当 做一个人来看待,要让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自尊感,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目的被作为工具来使 用。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会因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而发生变化。 的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类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人的 各种能力包括:拥有足够的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 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能力的运用对于人的发 展也相当重要,如果发展不能使人的能力得到运用,许多人力资源的潜力将难以发挥。当然, 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社会总产品的增加,需要有经济的增长。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有 可能不断增加生产性就业和收入水平,改善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和文化素养, 等等。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是相当有限的。但是,有了经济增长,不等于会自动导 #### 1. 2. 3 可持续发展(考点) 按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在一份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 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的发展”。 □□□□□□、社会公正和人民积 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即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衡量可持 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 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生活质量的 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以人为本和追求可持续性应该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中国提出的科学发 --- ### 1.3 发展水平的衡量 #### 1. 3. 1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先后采用了国民生产总值 (GNP)□□□ GNP 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采取 GNP □□□ GNP 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简单明了,通用性强,易于收集和整理比较(□□□□□□□ GNP 的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率),因而国际组织经常将此作为划分 国家类别的基本依据。 这种方法存在的缺陷: 第一,它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 第二,由于统计技术上的困难,地下经济无法计算在内。 第三,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第四,国际比较时汇率不能反映国家间真实收入差别。 □□□□ 反映它们之间的实际收入水平, 国际上有些机构和学者就运用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PPP) 作为货币 换算因子,以此来估算和比较各国的收入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 比较上的困难,使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应用范围有了一定的扩大。 #### 1. 3. 2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指标体系 这项研究涉及选择最适当的发展指标,以及对这些不同发展水平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最初,他们考察了73项指标,最后从中选择了16项主要指标,分为以下两类:①社会指标 (7 项),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 白质,中小学注册人数总和,职业教育入学比例,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每千人中读报人 □□②经济指标(9项),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每个男性农业工 人的农业产量,农业中成年劳动力的百分比,人均消费电力的千瓦数,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 能源□□(折合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人均对外贸易额, □ 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的百分比。指标的选择是根据它是否和社会发展指数联系密切。这种发展指数与各种单个的社会和经 济指标的关系,要比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个体系的特点是以福利为 中心,重点考察卫生、营养和教育状况,反映了基本需求□ 人均指标,未能反映社会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 2. 40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 I. 阿德尔曼和C.T. 莫里斯提出的发展指数,是根据经 济、政治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来衡量发展的。这项研究根据40个变址,对74 个国家进行了分组,用因素分析法考察了社会和政治变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依赖关 系,发现了某些关键性因素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许多相关关系。这40个变量的指标包括四 类:①总体经济特征(3个),传统农业部门的大小,二元结构的程度,城市化的程度;②总 体社会文化特征(9个),基本社会组织的特点,当地中产阶级的地位,社会流动性的程度, 识字率,大众传播媒介的水平,文化和种族的同质程度,社会紧张程度,自然人口生育率, 观念的现代化程 --- 度;③政治指标(12个),国家一体化程度与民族意识,政治权力集中程度,民主制度的力量, 政治上的反对派与出版自由度,政党竞争程度,政党制度的基础,工人运动的实力,传统的上 层人物的政治力量,武装力量的政治力量,政府机关的效率,领导层对经济发展(改革)的支 持程度,政治稳定程度;④经济指标(16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