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年教材資料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Deleted User
Tags
Summary
This document appears to be a chapter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t covers topics such as defining a classroom, classroom structure, teacher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styles.
Full Transcript
第一章 (1)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把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同或相近,有 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 对班级从管理论上确认和论证的第一人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总结前人和自 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为班级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 践...
第一章 (1)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把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同或相近,有 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 对班级从管理论上确认和论证的第一人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总结前人和自 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为班级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 践基础。 帕森斯认为班级是一个社会体系。依此理论分析,班级就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组成 经由师生、生生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并借此实现某些功能以达到社会目标的一种社会体系 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学习与交往活动为特征的教育社会。 片冈德雄在《班级社会学探讨》中提到,班级是一种集体,这样的集体以学习为目的时便 成为了“学习集体”。 (2)班级的结构与特点: 小学班级的结构是构成班级的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班主任的概念: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 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4)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① 政府规定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 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 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 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 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5.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 教育合力。 ② 学校要求 ③ 老班主任提醒 (5)小学班主任的素养 ① 心理素养 ② 班级管理素养 (5)班级管理的模式。 ① 柔性化模式:强调以生为本,将学生视作班级的小主人,班主任与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 善班级建设。 ② 精细化模式:细化班级行为孤帆、班级规则制度、学生评价内容,进而助力学生健康成 长。 ③ 浸润式模式:教师用语言力量与身先示范是效果高效率达成班级管理目标。 ④ 养成式模式:将养成教育巧妙地融入班级日常管理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 使学生想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6)班级管理的原则。 ① 以情动人的情感原则。 ② 以理服人的理性原则。 ③ 以生为本的倾听原则 。 ④ 以促为主的激励原则。 第二章 一、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建设 (1)班主任的思想意识。 ① 班主任的政治立场:用理论武装头脑;把握政治方向;传递党的精神。 ② 班主任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四有好老师”;做“四个引路人”;做 新时代的“大先生”。 ③ 班主任的道德水平: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符合师德考核要求。 (2)班主任的教育意识 ①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双减”政策,提效 增质;捕捉教育前沿理念。 ② 班主任的育人态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公平。 二、小学生思想意识的掌控 (1)小学生的儿童特性 生理:组织娇嫩,器官机能差,承受力弱。 心理:情绪易冲动,情境性大,自我控制力较差;感稳定性不强,有了一定的道德感;活动 的自觉性、持久性较差,自制力不强;自尊、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模仿性较强。 (2)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意识的途径:日常观察、定期谈心、问卷调查、与任课教师沟 通、家访。 (3)班主任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策略:学科渗透、观察学习、沟通、正强化、惩罚、主 题班会、主题实践活动。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与建设 1.班级组织的结构。 (1)班级的角色 ① 教师角色--做班中的“大孩子” 教师需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视对话,参与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 路人。教师把自己当 做“大孩子”,用平等的目光与学生对话。 ② 学生角色--做班级的“主人翁” 在班级中需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令其在班级中明晰“我是谁”“我该做 什么”,进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全方位的班级自我管理中。 ③ 班级角色-做互助成长的“家” 教师作为“大孩子”既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也要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领 路人。学生作为班级中的主体,需要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班级建设的事务中。 (2)班级的规模 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教育效果,一般情况下班级的规模越小,教育的效果会越好。 (3)班级的分组 ① 座位分组 座位分组一般是指按班级人数的多少来分组。分组时规定出每个小组的人数,按照身高、 男女生比例等方式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分组。 ② 学生层次帮扶分组 由于多种先天因素的影响和后天因素的制约,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产生出了 个体差异,因此采用学生层次帮扶分组的方式,让在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暂时落 后的学生,更利于个体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2.班级组织的模式:控制型、民主型、综合型。 3.班级组织的组建。 ① 班委会的组建。 ② 班级干部的组建及其职能。 ③ 班主任对班委会的管理。 第三章 一、班规的内涵 (1)班规的概念: 班规是学校中微观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规范,是一个班级所有成员在思 想、道德、行为、文化和价值等标准的共同约定,是师生共同经营班级的管理契约,是约 束和指导师生言行举止的准则,是保证学生有序学习生活、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和谐发展 的有效手段。 (2)班规的基本要素: ① 道德规则:《中小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内容,如勤劳笃行乐奉献、明礼守法讲美德、孝 亲尊师善待人等优秀品质,都是班规中应包含的重要道德要素。 ② 学习规则:学习规则要因地制宜,不同的班级状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规则,通过班规的 学习要素,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用心学习,进而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学校教育的 重要目标。 ③ 活动规则:制定活动规则要达到的目标是:保障活动育人价值;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学校 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课上的各学科活动、课间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课后服务、校外 实践等。 ④ 劳动规则:校园、班级卫生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学生触手可及的劳动教育实践资 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制定相应的班规,引导同学们付诸实践,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 和成长。 ⑤ 作息规则:发挥班规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从作息角度制定班 规,目标就是帮学生养成“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合理规划时间 的能力。 二、班规的功能 (1)班规助力班级建设: 1.班规让班级“有法可依”。 有了班规的引导,既可以规避教师管理中的尺度不一,对学生行为的误判,也可以化解学 生对教师的不理解,促进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2.班规让班级“凝心聚力”。 班规又称班级公约,指向全体成员的共同目标,代表全体同学共同的价值取向。班级就是 一个社会系统,成员间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彼此之间才可以有稳定的社会关系。 3.班规让班级“风清气正”。 班规是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首先以书面承诺和公约而呈现,而后慢慢成为行为的规矩, 久而久之,成为班级的文化,引领全班的风尚,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班级。 (2)班规促进学生成长: 1.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奖惩分明,协商共通,使每一个成员有安全感、归属感,有约束力 自由度,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在班规制定中,经历思考、交流、讨论、制定规则的全过程,实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 这也是民主意识的觉醒,能培养小学生作为公民的参与意识。 3.培养学生的协商意识 班规的制定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商和宽容意识。在班规制定的过程中,每位同学要对 他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当发生冲突时要进行平等对话和沟通,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妥协与包 容。 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班规的执行中,因为“有法可依”,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教育,最终实现由家长、社会、教师的“他律”转变为自我 管理的“自律”。 三、小学班规制定的依据 ① 国家的培育目标和法律法规 ② 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理念 ③ 学生的基本现状和发展需求 四、小学班规制定的原则 ① 自然性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素质和天然发展的倾向,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 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 所以,班规的制定,也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兼顾学生的个性,“适应自然地进行班级教育” 。 制定出的班规,在日常的班级学习生活中,自然引领,润物无声。 ② 合法性原则 班规是学生在班级中遵守的规范,为国家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其制定要以国法校纪为依据, 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一范一责”的内容,不可与国法校纪相违背。 ③ 教育性原则 班规在内容和执行中,要有一定的宽容性、鼓励性,要成为道德公约性质的约束力量,而 不是法律性质的强制力量。班主任应让班规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同时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 与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成为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 途径。 ④ 发展性原则 制订规范时多从正面鼓励积极的行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不要以否定的方式 禁止负面行为比如,“上课禁止迟到”最好表述为“在开课前请就位并做好学习准备”。正面 的行为表述指导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⑤ 民主性原则 班规的制定要由全班全体学生讨论通过,不是班主任的个人意见,班主任可以是班规制定 的参谋者和指导者,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这样可以保证班规拥有普遍的约束 力。这种约束力针对的是任何学生甚至是班主任自己。 五、班规的制定与执行策略 (1)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制定班规 ① 班规在全体学生的共同约定中形成 ② 班规在师生民主协商中达成共识 ③ 家校合作让班规获得家长的支持 (2)准确把握班规的内容 ① 关于班规内容的表述方式:首先,正向表述,提倡为主。所谓正向表述就是要告诉学生 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提倡做什么,而尽量少用或不用禁止性的方式提出,切忌表述 温度的匮乏。 其次,明确表述,具体建议。所谓明确表述是相对于笼统的概念性表述而言的。 关于班规内容的多寡粗细 ② 班规如果内容少了、粗放了,怕将来因为班规不够明确而没有执行标准,无法作为规则 使用;如果内容多了、精细了,又怕过于琐碎,将来忙于记录、统计,最后难以持续而不 了了之。 班规内容要做到项目上齐全,表述上简洁,执行上可操作,给学生以规范与引领,帮学生 形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3)班规的执行策略 ① 发挥班干部的带动管理作用 ② 班规执行的强化 ③ 违规的处理 (4)班规的修正与完善 ① 实事求是,及时修订 新班规定形实施中,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憾。班主任应该带领同学们依据实施 情形、班级实际、事实依据等进行及时修订,让班规发挥有效作用,实现用班规管理班级 用实践完善班规。 ② 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班规的内容也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替换,比如关于作业、睡 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的出现,班规中相应的题目也应该应运而生。与时俱 进,不断完善,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育时代所需的现代人。 第四章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1)概念: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 ”的简称,班级文化以班级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师 生互动为关键,以班级物质环境、精神观念等为核心的群体文化是指班级在运行过程中形 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并成为班级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 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班级文化的组成要素: ① 班级环境文化:对于小学阶段来说,低年段班级物质环境的布置要体现童趣性。随着年 段的升高班级物质环境布置也要有所转变,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② 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建立制度文化,制定和实施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并 辅之以品德考核暨纪律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 ③ 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 念、理想追求等。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的主体是班风。 ④ 班级行为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要 素,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教学氛围和管理水平,是班级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班级文化促进班集体建设。 ① 引导价值取向,提升班集体凝聚力。 ② 营造班级氛围,创建班集体精神文化。 (2)班级文化助力班级成长 ① 班级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② 班级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小学班级文化的特点 1.童趣性。 2.想象性。 3.开放性。 4.自主性。 四、营造班级文化的意义 (1)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教育者所熟悉的具体工作要求,可以在教育实践中细化学生必备的 素质和关键技能,将其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以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就是 “该怎样树德育人”的具体解答。 (2)补充学校育人价值观 班级文化中涵盖了师生共同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 是规范学生行为、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素材,能够引领学生、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鼓舞学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① 导向性②凝聚性③教育性。 五、营造班级文化的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班级的主角,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所有外在的教育要求、文化熏陶都要通过 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外化为持久的行为。 (2)走进学生的生活视野 基于新课改所倡导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的理念,精心构筑学生的生活化班级文化 让班级充满生活,使教育形式生活化,从而赋予其新的文化意义,把班级变成儿童生长的 一种生活境遇和儿童探寻世界、惊奇发问、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 (3)注重多样化和个性化建设 学生是班级的主角,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所有外在的教育要求、文化熏陶都要通过 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外化为持久的行为。 (4)师生共建、和谐共享 第一,健康协调发展,师生和谐共享,是班级这个最小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目的。第二,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追求的是教育自身的和谐。第三,班主任应成为“和谐共享”班级文化建 设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第四,“和谐共享”班级文化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共建共享 原则;注重过程原则;自主创新原则。 六、营造班级文化的技巧 1.规划班级共同愿景: (1)班级愿景的涵义 “愿景”是人们永远为之奋斗且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包括未来目标、 使命及核心价值,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共同的愿景就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 象。 (2)班级愿景的特点 ① 完整统一性 班级共同愿景实际上是班级成员个人愿景的汇集,个人愿景是班级共同愿景的基础。 ② 明晰可行性 班级共同愿景由最初的构想到显示都应当是清晰明了而非模糊不清,每一个班级成员对其 都要有明确的认识 ③ 阶段层次性 班级共同愿景的提出和表达都是有条件的,它描绘的是某个班级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 愿望、目标和景象。 (3)打造班级愿景的步骤 1.宣传引导。让班级成员通过词典或者是网络查找“愿景”,弄懂“愿景”的意思。 2.汇聚愿景。用一周的时间,思考班级愿景,然后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3.提取愿景。一定要从班级成员的建议中提取符合班级发展理念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关键词。 2.教室布置,营造环境 (1)教室布置的原则 (2)教室布置的策略 ① 墙面布置 ② 座位布局 ③ 公共资源的摆放原则 3.细化管理,创建制度 1.组织结构 (1)控制型 控制型运行模式的主要理念是强调控制。在班级组织机构运行中表现为:班级权利主要集 中在班主任的手中,对全班实行统一指挥,控制整个班级;班主任与班长、组长、学生之 间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之间的直线关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2)民主型 民主型的主要理念是凸显民主。在班级组织机构运行中表现为:既分工管理,又相互协作。 各种职能管理人员,如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组长等在自己 的工作范围内,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直接安排班级的活动,同时在工作中还要相 互协作。 (3)综合型 该模式是把控制型和民主型结合起来,它的理念是力求避免控制型和民主型带来的不足, 既不使组织工作效率受影响,有尽量民主。即班主任拥有一定的权利集中,但是又能放手 让各种职能管理人员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扶放结合。 2.岗位职责 3.创建制度 采用角色动态分配制,即采用轮换,轮值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集体不同层次的 管理。 4.多彩活动,凝聚班级 1.设置多样化社团,让学生自主参加 按活动内容的不同,班级可建立了班务社团(板报社、图书管理社、卫生监督社、学习社、 运动社等,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加入一至几个社团,扮演各种角色。 2.开展富有创新特色的班级主题活动 通过对以前开展过的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选择性地吸收一些精华,鼓励 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标新立异,设计出新颖、构思奇特的活动方案来。 5.家校协作,共建班级文化 (1)增进亲子关系 (2)创设家庭班级合作项目 第五章 (一)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及技巧 一、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涵义 (1)概念:班级管理是指教育者从培养人的目标和班级工作的实际出发,对班级学生的 日常生活进行经常性教育,对班级整体进行常规性管理的工作。 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就是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要求为依据, 结合学校、班级情况,每日进行的经常性管理与教育。 (2)意义: ① 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班级是一种集体学习、生活的组织。学生在班级集体中从事学习 、 锻炼、交往活动,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依据一定的程序。日常管理是班级的“开路”工 作或奠基工程。 ② 管理班级的切入点:班主任抓好班级管理,就在班级建立了基本的秩序,为全班学生创 造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接到一个班级后首先抓的就是常规管 理。 ③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班级日常管理着眼于班级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的言、行、心态 进行指导、规范、训练,因此,与养成教育具有同样的目标与功效;从教育手段的角度看 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 (1)班级的学习管理。 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 激发学习兴趣。 ③ 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班级的纪律管理 ① 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纪律。 ② 班级纪律执行中生生平等。 ③ 班级纪律管理中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启发式提问。 (3)班级卫生管理 ① 做好班级卫生 ② 培养卫生保洁意识 (4)班级岗位管理 1.班级岗位的设置 班主任设置岗位时,要尽可能涉及班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有以下五类: ① 学习类:包括各学科课代表、领读员等; ② 管理类:小组长、午餐管理员等; ③ 宣传类:班级活动策划、班级宣传员等; ④ 服务类:门窗小卫士、图书管理员等; ⑤ 行为规范类:护眼使者、路队管理员等 2.班级岗位竞聘 班级岗位竞聘最好采用自主竞聘方式。班主任要公布班级岗位职责和人数,以供学生对照 选择。岗位职责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要求表述清晰,简洁明了。 3.班级岗位实践 班级岗位实践要注重过,学生从“做了”到 “做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班主任要特别关注 初次上岗或轮换新岗位的学生。 4.班级岗位评价 班级岗位评价是班级岗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班级岗位评价要多元化,自评、他评、全班共评等方式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或 班级情况进行理性反思、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目标,从而促进其成长。 5.班级岗位轮换 班级岗位的轮换依据各个班级的轮换规则进行,周期多为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这样既能 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有计划地完成一件事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角色意 识。班级岗位轮换要与班级岗位评价有机结合。 三、小学班级日常管理的技巧 1.制定日常管理计划,在计划落实中完善班级管理 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计划,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明确的目的性、有计划的可行 性。 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计划中的内容,要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要考虑 课内外各学科的结合,又要考虑学生教育的连续性,发挥班级活动的育人价值。 2.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小学班主任在班级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 活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班主任可 以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等进行拔河、两人三足、班级篮球赛等趣味性的班级活动。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必须重视与学生感情的沟通,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 情,用“爱”去感染学生。 3.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作为小学班主任,要了解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为班级日 常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同的学生受不同的环境影响,其体力、智力、兴趣、爱好、 性格等存在不同的特点。学生家庭成员的构成、家长的教育方法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个性 的形成,影响学生的学习的态度。 4.家校携手,助力班级管理。①家访②召开家长会③家长开放日活动④聘请班级校外辅导员 小组讨论:1.通过阅读学习,本章开头的案例“张老师的烦恼”,你找到答案了吗? 2.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开展班级的日常生活管理? (二)小学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 【导入案例】 陈老师是山川小学 1 年 3 班的班主任。开学日有一名学生在家长离开后依旧哭闹不止,在 上课开始后趁任课老师不注意一边哭一边跑出了学校回家,没有被老师追上。任课老师马 上报告给了陈老师。 思考:如果你是陈老师,应如何处理。 一、班级偶发事件的特性 (1)诱因多样,难以避免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偶发事件主要发生在人际之间。人际间的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可 能是同学之间的,可能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也可能是学生与社会上某些人之间的。 (2)突然发生,出人意料 偶发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在正常运转的班级中,偶发事件出现的 机会极少,但常常是突然的、爆发性的、出人意料的。 (3)影响较大,破坏性强 一般来说,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在预先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 的,而偶发事件则会打乱原有部署,使原本井井有条的教育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活动的 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背道而驰。 (4)作用双重,可为教育契机 偶发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在正常运转的班级中,偶发事件出现的 机会极少,但常常是突然的、爆发性的、出人意料的。 二、班级偶发事件的成因 (1)外界干扰 班级及其活动不可能完全地与外界的干扰隔绝开来,比如,大家全神贯注盯着黑板,一只 小鸟作为不速之客飞进教室叫个不停…… (2)学生的心理因素 有时候,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只是为了赢得老师或者同学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 意。 (3)学生的不良行为、非正常行为与冲突 小学生常见的问题行为包括拿别人的东西、撒谎、打架、破坏公物、欺负同学等。由此造 成的偶发事件,往往要消耗班主任很大的精力。 (4)教师的不当言行 班级偶发事件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有时候与教师会也有关系。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三、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处理偶发事件时,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犯 错误的性质和危害,引导他们依靠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这样才能达到惩前毖 后的目的。 (2)目的性原则 处理偶发事件,班主任应该在弄清楚偶发事件的性质后再着手解决,目的要明确,既不能 仅仅就事论事,敷衍搪塞;也不可小题大做,无限上纲。 (三)客观性原则 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受自 身的“定势思维”的影响,一听到或一看到就下结论。 (四)时效性原则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既要抓紧时间,又不偏离教育教学目的,不中断教学进程或者正常 班级活动,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前提和原则。班主任力求做到: ① 尽力缩短处理的时间,把偶发事件消灭在始发状态,不使其蔓延。 ② 尽力限制、减少、消除偶发事件的消极影响。 ③ 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只要阻止、平息偶发事件即可。 ④ 尽力运用教育机智,化消极为积极。 (5)预防性原则 作为班主任老师,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敏锐的眼睛,对任何可能酿成矛盾冲突之 事,哪怕是在同学们看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班主任老师也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及时 进行说服教育,指出事情的危害性及可能造成的极大伤害,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四、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1)沉着冷静 以静制动。 (2)因势利导 长善救失。 (3)巧妙暗示 幽默调侃。 (4)爱心感化 巧给台阶。 (5)暂时悬挂(“冷处理”法),以退为进 (6)高瞻远瞩,防患未然 第六章 (一)班级活动的概述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 “班级活动是指在学科教学以外,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 的教育活动,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等。” “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完成学校的教育工 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 二、班级活动的特点 (1)教育性 (2)自主性 (3)实践性 (4)开放性 三、班级活动的类型 (1)班级德育活动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以班级活动的形式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 动,如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少先队活动等。 (2)班级学习活动侧重于学生对某一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的获得与实践。如,各学科类 知识竞赛、演讲科技创新、课题研究等。 (3)班级文体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健康的文化、艺术、娱乐和体育活动对学生进 行熏陶和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美感和健康体魄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4)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参观访问 活动、社会角色体验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等。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意义与原则 设置问题: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讨论班级活动的作用 一 、组织班级活动的意义 (1)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2.班级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2)班级活动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参与班级活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集体主义精 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间的团结、交往与合作,增强班级凝聚 力。 二、组织班级活动的原则 ① 教育性原则 ② 整体性原则 ③ 主体性原则 ④ 易操作性原则 ⑤ 多样性原则 (三)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与技巧 一、班级活动的选题 (1)根据班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定班级活动主题 (2)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确定班级活动主题 (3)根据突发事件或时事热点确定班级活动主题 (4)根据节令或纪念日确定班级活动主题 二、班级活动方案的设计 (1)班级活动标题的确定 班级活动的标题是对活动内容的实质性反映。撰写方案时,必须首先确定活动标题。标题 首先要求充满学生的成长气息;其次要反映活动的主题,如“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第三, 要简练、醒目、易识记 (2)班级活动背景分析 1.时代要求 时代要求主要包括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两个方面。 2.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貌、班规和班风。 3.学生现状 学生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学的成长环境、年龄特点、行为表现等。 (3)班级活动目标的设定 1.班级活动的认知目标 在班级活动的目标设定时要思考活动的目标期望中是否有认知目标,如果有具体是什么。 2.班级活动的情感目标 班主任引导学生开展班级活动时,要关注小学生的情感发展。 3.班级活动的能力目标 活动的能力目标班级活动最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在设计班级活动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 抓,要有主次,有所侧重。 (4)班级活动的准备 1.活动物资和活动资源的准备 活动的物资准备主要指的是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等。 活动资源准备指的是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文本资料、影像视频和人力资源等。 2.活动任务的分工 3.场地的选择和布置 要求大小适宜,地点适中,附属设施齐全,准备好照明、通风、卫生、多媒体服务等 班级活动过程的设计。一般包括:情景创设——活动引申——活动高潮——活动升华四个 阶段。 (6)班级活动拓展和延伸 在班级活动的最后可根据需要布置拓展性任务,旨在巩固班级活动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 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热情。 三、班级活动的实施 (1)充分调查, 多方联动 活动实施前要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实施条件,以便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一些 不利因素的影响。 (2)把握契机,给予反馈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别的言语和行为表现,教师应把握关键契机及时给予反 馈。 (三)捕捉生成,合理转化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和班委会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回应和处理,努力将不 利因素转化成新的活动资源加以利用或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 (四)灵活处理,保障实施 面对突发情况需要对原活动计划进行灵活调整,以最大限度保障活动的如期顺利进行。 四、班级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1)对班级活动方案的反思 (2)对班级活动过程的反思 (3)对班级活动效果的反思 第七章 (一)班级管理评价概述 一、班级管理评价的内涵 (1)班级管理评价的概念界定 班级管理的评价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班级管理为对象,根据班级管理目标 采取一定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对班级管理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测定,并对班级管理目标的 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2)班级管理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 鉴定功能 诊断功能 激励功能 发展功能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原则 (1)关注价值,坚持发展性原则 (2)关注内容,坚持全面性评价 (3)关注主体,坚持多元化评价 (4)关注过程,坚持差异性评价 (5)关注方法,坚持适宜性评价 (6)关注效果,坚持正强化评价 (二)班级管理评价的形式与技巧 一、诊断性评价 (1)分析学生信息 1.学生档案材料 一般记录的是学生的客观信息,如体检表、学籍卡、历年成绩单、品行评定书等。 2.班级记录资料 主要形式包括:班级日志、班会队会记录表、班级趣味活动记录手册。 3.学生个人资料 学生的个人作品,如作文、日记、作业等,这些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资料。 (2)行为观察 行为观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科学观察。进行行为观察时,一般优先观察用其他方法难以评 价的学生行为,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心态是怎么变化的?还要优先观察那些需要特 殊关注的学生。 (3)个别沟通了解 个别沟通是对学生逐一进行的单独谈话,可以是面对面访谈,也可以是家访。 二、过程性评价 (1)采用成长记录袋 1.主题活动型记录 如在“烈士陵园祭扫”主题少先队活动中,“我”获得了哪些情感体验?或在“制作树叶标本” 综合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2.作品展示型记录 一般来说,展示型记录袋里装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主选择,大多是学生最满意的作品, 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2)定期阶段性评价 定期阶段性评价是通过收集事实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以系统地评价学生在某一段时间 的发展状况。定期阶段性评价可以由学生、家长、老师三方面共同参与,以激励性和发展 性评价为主。 (3)日常表现评价 日常表现评价是班主任在过程性评价中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方式,可以是班主任在日常班 级管理中随时发生的,也可以是有规律的日常总结。 三、学期评价 (1)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 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是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 思维、技能、品德、交际等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当下比较常见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 进行。 (2)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评选 “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评选,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引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 效评价方式。 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时,一般先公布当年的评选标准和评选要求,由班主任根据 评选方案,择定候选人,再进行候选人自我展示,最终以学生民主投票、公开唱票的方式 产生。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 一 、发挥评价的育人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 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其目的是通过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发挥评 价的教育功能,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注重综合素养评价 ① 关注德育效果 ② 关注智育效果 ③ 关注体育效果 ④ 关注美育效果 ⑤ 关注劳动教育效果 ⑥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⑦ 关注学生干部的成长 ⑧ 关注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度 三、科学设计育人导向的评价程序 (1)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 指成立专门的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审核评价工作计划,确定工 作流程,具体包括: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怎样评价等问题。 2.舆论预热 在正式评价实施评前,要先开展舆论预热活动,对被评价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如评 价条件、评价方式、参与评价的好处等。 (2)实施阶段 1.实时评价 实时评价是评价过程中根据被评价者当时的表现做出的评价,遵循着发展性原则、激励性 原则、简洁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 2.延时评价 ① 收集评价信息资料 ② 整理评价信息资料 ③ 分析评价信息资料:量化评价与定性评价 (3)总结阶段 1.多无评价主体参与,促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学生时应采取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应该 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既有学生个体又有团体,既有班干部又有普通学生,既有科任老师又 有家长参与的多角度评价。 2.多种评价结果呈现,促学生和谐发展 (1)常规(2)实物(3)非实物 3.利用评价结果,指导学生调整目标或设定新目标 第八章 (一)少先队组织 一、少先队组织的定位与使命 (1)少先队组织的定位 少先队是党创立和领导的全体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党是先锋队,团是突击队,少先队是 预备队。少先队事业的蓬勃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2)新时代少先队组织的使命 一是必须坚定政治方向。二是必须唱响时代主题。三是必须勇担职责使命。四是必须深化 改革攻坚。五是必须彰显儿童特性。 二、新时代少先队组织的使命 一是必须坚定政治方向。二是必须唱响时代主题。三是必须勇担职责使命。四是必须深化 改革攻坚。五是必须彰显儿童特性。 三、新时代少先队组织的改革与创新 (1)少先队组织体系的巩固拓展和改革创新 强化学校组织基础,在中小学校全面规范建立少先队大、中、小队组织,补齐中学少先队 组织建设短板,大力加强民办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和工作。 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全面成立学校少工委,按期召开少代会,学校党组织书记或 政治面貌为党员的校长担任少工委主任,完善运行机制。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少先队仪式 教育 (2)少先队组织生活的提质增效与改革创新 坚持全童入队,实施分批入队,加强分段教育,严格推优入团,建立健全覆盖队前教育、 队中培养、团队衔接的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持续激发少先队员光荣感。 建立健全少先队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队委会、队课和主题 队日,不断强化少先队员组织意识。 (3)少先队组织文化的规范丰富与改革创新 深入挖掘、充分用好红领巾、队旗、队徽、队歌、队礼、呼号等少先队标志标识,以及“六 一”、“十·一三”建队日等少先队重大节庆日的教育内涵。 在中小学规范建立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鼓号队等少先队组织文化阵地,配备队报 队刊。加强少先队标志标识的规范使用和保护,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健全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分级分类处置制度。 四、少先队组织的架构与职责 (1)少先队组织的架构 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是少先队的最高领导机构,地方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是地方各级少先 队的领导机构。 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中队,中队下设小队。小队由 5 至 13 人 组成,中队由两个以上小队组成,大队由两个以上中队组成。 (2)少先队组织的职责 各级队委会建设是少先队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包括: 1.组织学习。 2.建设集体。 3.开展活动。 4.自主管理。 5.服务队员。 6.建设阵地。 五、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的关系 (1)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是不同的组织 1.工作目标不同 2.领导体制不同 3.制度体系不同 4.工作方法不同 (2)少先队组织与班级组织相互促进 少先队组织和班级组织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立和 矛盾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学校教育场域中的重要组织形式。 只有将自上而下的、由班主任负责的行政性教育组织班级,和自下而上的、由少年儿童自 己学习当家作主的群众性自我教育组织——少先队中队,和谐有机地联系为一体,协调一 致,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教育和少先队教育的共同目的,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时代 新人。 (二)少先队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概述 (1)少先队活动的内涵 少先队活动是由少先队组织领导的,以少先队员为主体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是由少先队辅 导员和社区少先队工作者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少先队员自主进行。其目标 是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 (2)少先队活动的特点:组织性、儿童性、社会性、教育性、实践性、主体性 (3)少先队活动的基本类型:仪式活动、社会实践、家队社合作、主题队会、阵地活动 、 社区服务。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 (1)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基本认识 1.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定位 少先队活动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 首先,少先队活动课程是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其次少先队活动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活动课 程;此外,少先队活动课程有其独特的政治意义。 2. 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性质 政治性、组织性、实践性、儿童性。 (2)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确立与发展 (3)少先队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1.设计策略:确定活动主题-设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聚焦活动环节-注重活动评价- 设计活动拓展 2. 实施策略 ① 体现少先队特色 ② 注重队员的主体地位 ③ 注重传承与创新 (三)少先队辅导员 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素质能力 (1)政治素养和理念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 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2.热爱少年儿童,了解少年儿童生活、思想实际。 3.能够达到各级少工委的基本工作要求,落实各级少工委各项工作部署。 (2)知识储备和方法 1.关于少年儿童的知识 了解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关于少先队的知识 3.关于思想引领的方法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4.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 (3)具备的能力 1.思想引领能力 2.少先队组织建设能力 3.少先队活动(课)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能力 4.沟通与合作能力 5.研究与发展能力 二、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与专业发展 (1)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职责 1.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传达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2.抓好少先队中队组织建设、开展中队组织生活,增强党、团、队组织意识和教育内容的 衔接 3.服务队员现实需求、维护队员正当权益。 4.掌握少年儿童的思想状态,及时解决队员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2)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1.政治理论学习 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专业理论学习 学习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少年儿童教育相关的教育学、 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 3.少先队知识技能学习 4.开展少先队活动 5.加强学科研究 三、少先队中队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角色与任务关系 小学班主任特指在小学任职,负责一个班级的思想品德教育、班级建设、纪律教育、学生 学习和生活情况之外,同时兼职中队辅导员工作,全面负责本中队的各项任务和职责的教 师。 中队辅导员要深刻认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双重身份。两个角色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带领 的机构不同。分别是学生和少先队员;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同。前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 系,后者是亲密朋友和伙伴关系;施加教育影响的途径不同。 第九章 (一)特殊学生的界定 一、特殊学生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把存在听力、视力、智力等障碍的学生认定为特殊学生。除此之外,我们把 普通学校中不符合正常要求和预期的学生也定义为特殊学生。 相比正常学生,特殊学生主要包括以下特点:做事惰性强、意志薄弱、极度自尊和极度自 卑并存、性格孤僻、规则意识差、逆反心理严重、有暴力倾向等。 二、特殊学生的分类 (1)学习特殊生 (2)综合特殊生 (3)品德特殊生 (4)心理特殊生 (5)身体特殊生 (二)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特殊学生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 1.在现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大环境下的 人们在思想意识和道德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2.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的兴起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正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 生的价值导向.某些商家为了吸引眼球换取财富,传播暴力、色情、享乐主义等内容,对小 学生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3.当下贫富差距拉大,岗位竞争激烈,病毒肆虐,这样的社会现实不仅是成年人,甚至是 小学生都倍感压力。 (2)家庭教育 1.一个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起着正面导向作用。 2.相较于母亲,父亲对子女人格和三观的影响更深远。 3.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 4.随着近年来二胎政策、三胎政策的普及,子女之间的关系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 5.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除了“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儿童的行为发展最开始便是模仿。 (3)学校引导 学校的引导作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学校传递给学生的客观情境,即学校氛围;二是学生感 知来自学校教育的心理情境,即校园归属感。 1.良好的学校氛围的组成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文化 素养。 2.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自己被他人接受,被群体认可,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一种情感。 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波及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6.父母的学历学识是影响子女的成长轨迹的直接因素。 (4)内在因素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引导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究其根本还是与小学 生自身的内在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的基因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来说,“身体特殊生”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尽管遗传如此重要,但并不能决定一切 因为遗传只是提供了事情发展的可能性,年龄越大,遗传因素的影响就越小,人的主观能 动性才是后天发展的关键。 二、特殊学生的转化策略 (1)情感感化法:要求教师怀着真诚的爱生感情,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关怀、爱护、 帮助、体贴学生,用真诚的信任、尊重、鼓励教育学生,以情育人。坚持不厌恶、不歧视 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的“六不”原则,在师生间建立情感沟 通的桥梁。 (2)牵引转移法:人在逆境中,难免会陷入痛苦的情绪中,这时候,必须把这种否定情 绪的注意力转移到愉快有意义的活动中来,避免因长时间的悲伤而造成身心伤害,这样的 方法对管理特殊学生同样适用。 (3)利用契机法:契机是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枢纽或决定性环节。在班级管理中,有些 时机常常可以成为教育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的最好契机。 重大事件,如获奖、受处分、受伤,重大活动,如月测试、期末考试、运动会都是合适的 教育契机。 (4)家校互助法: 心理学研究者凯文斯曾对 7—10 岁的小学生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心理跟 踪,发现家庭与学校能够达成共识,合作帮助下成长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高,情绪更稳 定。具体的做法: 1.利用互联网构建家校沟通渠道。 2.利用家长会、教育讲座传播教育资源。 3.定期进行家访。 (5)惩罚强化法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能给予喜爱的,产生愉快刺激;负强化能减少不喜欢的, 消除厌恶刺激。 在转化特殊学生的过程中,首先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动机,根据特殊学生 的心理和行为选择强化还是惩罚。 (6)榜样示范法 在转化特殊学生时,榜样示范更能激发其主观意识。在榜样选择方面,要多元化,选择具 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如教育楷模、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等,全面发挥榜样的启发引领 价值。 第十章 (一)德育 一、德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小学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 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整个学校教育。 它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 (2)营造班级育人文化 (3)加强班级日常管理,渗透德育 (4)评价育人,促进知行合一 (5)家校合作,合力育人 (二)智育 一、智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循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特殊规律,科学地进行智 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智育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进行实践。在实践 中,学以致用,巩固文化课中知识、技能的学习,并强化接受智育的动机。小学智育的实 施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进行。 (1)组织智力开发的活动 1.组织智力竞赛活动 2.参观体验 (2)组织益智类游戏活动 (三)体育与健康教育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意义 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神经系统兴奋 过程增强,使学生反应迅速提高,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准确,思维敏捷灵活,判断能力 加强,为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对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的培养 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也是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又是各班组织各项体育 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在具体工作中,班主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给班干部传授方法 如: 1.模仿式 2.探究式 3.总结式 (2)以小型体育竞赛引导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 小型体育竞赛活动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通过一种小型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充满 参与性地融入活动中去,充分提高体育活动的效率。 小型体育竞赛的形式较为多元化,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可以分成对抗赛、达标赛等。 (3)合理利用家校协作开展班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各科文化课的同时,也要重视身心的健康发展。家校合作是 一种必然趋势,将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接轨,相互补充与配合,共同为儿童的健康发展作 出努力 (四)美育 一、美育概述 2022 版新课标明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儿童美育是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社会 观、人文思想力等优秀的品质的措施之一。 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从尊重儿童天性出发,优化儿童美育的评价方式,更新儿童美 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儿童美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艺术过程之中“浸润”出来的,是 在长期宽容的、开放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过程与活动场景中熏陶出来的。 二、音乐与舞蹈 (1)音乐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与德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班级文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音乐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原则 :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形象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长期性原则。 (3)音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班级日常管理中融入音乐教育 2.班级活动中融入音乐教育 3.课后服务中融入音乐教育 三、绘画艺术与书法教育 (1)绘画艺术教育 1.绘画艺术教育的意义 终极目标是要发展创造力、张扬学生个性、完善人格。 2.班主任组织绘画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2)书法教育 1.书法教育的意义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对于书写法则的掌握,例如“协调端正”“张弛有度”,不仅能够对学 生的审美产生影响,也能够让学生在美育推进的进程中,个人素养和意志品质得到提升。 2.班主任进行书法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① 以环境育人,让教室的每块墙壁会“说话”。 ② 以活动育人,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五)劳动教育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树立学生“自己的 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本领,感受劳动的乐趣, 体验劳动的价值,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劳逸结 合中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在班级管理中为学生创设劳动活动机会,使学生健康成长。 (1)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劳动教育 1.劳动观念的培养 2.劳动能力的培养 (2)开展社团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3)利用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教育 (4)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5)开展多元劳动教育评价 (6)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