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概述 (Week 4)

Choose a study mode

Play Quiz
Study Flashcards
Spaced Repetition
Chat to Lesson

Podcast

Play an AI-generated podcast conversation about this lesson
Download our mobile app to listen on the go
Get App

Questions and Answers

以下哪个时期翻译界开始更加关注隐喻?

  • 20世纪70年代 (correct)
  • 20世纪6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

以下哪一项最准确地描述了《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处理方式?

  • 主要采用直译 (correct)
  • 避免使用隐喻
  • 根据文化背景调整
  • 大量意译

翻译“文化负荷”隐喻时,更应该避免哪种做法?

  • 增加解释
  • 替换成相似的隐喻
  • 灵活调整
  • 一味直译 (correct)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其作为什么?

<p>艺术手法 (D)</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理查兹和布莱克提出的“语义互动论”将隐喻研究引入哪个领域?

<p>语义学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戴维森认为区分隐喻和其他言语的标准在于什么?

<p>使用 (D)</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马蒂尼奇在哪个理论框架下讨论隐喻?

<p>会话语用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什么?

<p>强大的认知工具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哪篇文章打破了不同语言间隐喻翻译探讨的沉寂局面?

<p>《“隐喻”可译吗?》 (D)</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纽马克将隐喻分为哪几种类型?

<p>僵死、陈腐、固定、新鲜 (D)</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僵死的隐喻通常与哪些词语有关?

<p>空间、时间、人体部位 (C)</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什么时候通常采取摒弃意象保留意义的翻译方法?

<p>陈述客观事实,不带感情色彩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对于固定或标准的隐喻,可以采用哪种翻译方法?

<p>保留意象或用目的语替换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哪种类型的隐喻因具有生动形象可以极大地丰富目的语,翻译时多采取直译以尽可能保留意象?

<p>新鲜隐喻 (D)</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对同一隐喻的处理方式,哪种说法最为准确?

<p>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目的 (B)</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围城》中哪个特点给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p>大量使用隐喻 (D)</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围城》时主要采取了哪种翻译方法,这对英语的修辞肯定有什么作用?

<p>直译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张南峰在哪方面总结了“文外作注”

<p>文化隐喻传递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保留了源语的特色,又能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异域文化的风采?

<p>文外作注 (B)</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什么决定着隐喻是否可译/直译或意译?

<p>源语与目的语中的重叠和相似程度 (A)</p>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answers

Flashcards

对比论(亚里士多德)

隐喻是通过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间存在一种对比关系。

替代论(昆提良)

隐喻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语义互动论

隐喻意义是通过将构成隐喻陈述的两个主词之一的次要主词的“相关的平常含义”“映射”到另一个主词

戴维森的观点

区分隐喻和其他言语的标准在于使用而不在于意义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马蒂尼奇的观点

理解隱喻如同創造隐喻一样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皆无规律可循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达格特的观点

任何源语中的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该隐喻所利用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以及以上两者在目的语中能否正常地再现的程度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僵死和陈腐的隐喻

僵死和陈腐的隐喻是指其隐喻的意象已不为人们所知或因过度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的隐喻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固定或标准的隐喻

固定或标准的隐喻是指由于长期广泛地使用而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隐喻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文外作注

既很好地保留了源语的特色,又能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异域文化的风采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确定隐喻的翻译策略

该隐喻所利用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在源语与目的语中的“重叠”或相似的程度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新鲜和独创隐喻

新近创造并迅速流行的隐喻以及新颖独特的隐喻因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目的语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Study Notes

  • 翻译界对隐喻的更多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
  • 隐喻是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
  •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修辞研究的繁茂花园,特别是书中那些透露出作者渊博学识的隐喻。
  • 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是隐喻研究的语料库。
  • 研究者对翻译文本中隐喻的反应进行了小型调查。

隐喻研究概述

  • 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 最初目标是使语言有效地传达信息,打动读者和听众,现在涵盖修辞、语用、认知语言学等领域。
  • 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是隐喻研究主要发展的三个领域。

修辞学研究

  • 传统的隐喻研究从修辞角度探讨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作用。
  •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隐喻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间存在对比关系。
  • 昆提良的观点:隐喻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 这种隐喻研究的修辞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语义学研究

  •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提出了“语义互动论”,将隐喻的研究引入了语义学领域。
  • 隐喻意义是通过将构成隐喻陈述的两个主词之一的次要主词的“相关的平常含义”映射到另一个主词上时产生的。
  • “语义互动论”从“明喻论”发展而来,认为明喻和隐喻区别不大,隐喻只是明喻的缩略。
  • 戴维森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隐喻的含义就是词语最字面上的含义,没有其他含义。
  • 戴维森还从真假出发来区分明喻和隐喻,认为明喻是真的,而大多数隐喻都是假的。
  • 戴维森强调:区分隐喻和其他言语的标准在于使用,而不在于意义。

语用学研究

  • 此领域的代表人物有马蒂尼奇,他在格莱斯的“会话语用理论”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下讨论隐喻,认为隐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类似,都因未能遵循会话准则致使其含义隐含在会话中。
  • 他还同意戴维森的观点,即:理解隐喻同创造隐喻一样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皆无规律可循。
  • 隐喻使用的对象在试图理解某一隐喻的意义时总是以最简单、最不会导致交际失败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充斥了日常语言,是对抽象范畴概念化的强大的认知工具。
  • 昂格勒和施密德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 人们总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去,以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
  •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源于日常生活基本经验的所谓“意象图式”。

隐喻的翻译

  • 隐喻理论研究长盛不衰,但不同语言间隐喻翻译的探讨却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领域。
  • 1976年,达格特的论文打破了这种沉默。
  • 隐喻的翻译逐步引起了翻译理论界及翻译实践者的关注。
  • 翻译界对隐喻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隐喻的可译性问题;能够翻译的话,应该如何翻译的问题。
  • 对隐喻是否可译的回答分为两派:可译和不可译。
  • 达格特的观点是任何源语中的隐喻是否可译取决于:该隐喻所利用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以上两者在目的语中能否正常地再现的程度。
  • 隐喻理解是认知语言学观点,即把隐喻看成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从而达成“语义关联”。
  • 构成隐喻的认知基础源于日常生活基本经验的“意象图式”(文化体验)。
  • 在于源语中的隐喻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能否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是隐喻是否可译以及在目的语中重现多少程度。
  • 纽马克将隐喻分为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固定或标准的隐喻、新鲜和独创隐喻几种,不同的隐喻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僵死和陈腐的隐喻

  • 是指其隐喻的意象已不为人所知或因过度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的隐喻。
  • 僵死的隐喻通常与空间、时间、人体的主要部位等词语有关,可以使用目的语中的对等词语来翻译。
  • 对于陈腐的隐喻,一般采取摒弃意象保留意义的翻译方法,特别是在陈述客观事实、不带有感情色彩时。

固定或标准的隐喻

  • 指由于长期广泛地使用而在语言中固定下来的隐喻。
  • 由于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且隐喻的意象多因年代久远不为人所知,因此是翻译中较难处理的。
  • 可选择以下翻译方法:
    • 保留意象:不同的文化及语言之间存在共性的东西,这为语际传输提供了方便。
    • 用目的语中固定的意象替换源语的意象。
    • 保留意象,但添加意义注解。
    • 摒弃意象,只传达意义。

新鲜和独创隐喻

  • 因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可以极大地丰富目的语,所以翻译时多采取直译以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象。

围城英语译本的调查和分析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隐喻并达到非凡艺术效果的当推钱钟书的《围城》。
  • 写作于钱氏的壮年时期,是当时的“风尚喜剧”。
  • 美国学者珍妮·凯利和美籍华人茅国权合作翻译,1979年在美国推出了改小说第一版英译本。
  • 研究者发现两位译者对小说中比比皆是的修辞的翻译采用的几乎都是直译。
  • 这种疑虑促使笔者决定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中进行一项小型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译文中隐喻处理的反应。
  • 调查方法:抽查了《围城》的英译本中27条隐喻的译文,并在每一条隐喻的后面附上有关该条的地道性和理解度的判断选项。
  • 邀请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国、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作答。
  • 有英语母语的人认为该版本翻译比较好地完成语义传达任务,但是在地道性方面,相对较低。
  • 对所选译文在译文理解度和地道性两方面的调查做了分析。

结论

  • 隐喻是否可译、是直译还是意译取决于该隐喻所利用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在源语与目的语中的“重叠”或相似的程度。
  • 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直译固然为众多翻译方法中的首选,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源语中各种信息,包括意义的、文化的。

Studying That Suits You

Use AI to generate personalized quizzes and flashcards to suit your learning preferences.

Quiz Team

Related Documents

More Like This

Metaphor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 Theory
6 questions
Literary Devices: Metaphor y Personificación
18 questions
Metaphor in Literature
19 questions
بلاغة: التشبيه والاستعارة
24 questions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