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一 隋唐治世 (學生本套紅版)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Deleted User
Tags
Summary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It detail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chievements, and significant figures of the period. The document also includes questions fo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Full Transcript
629 年 612、613、614 年 西北各民族尊唐太 隋煬帝三征高麗 宗為「天可汗」 581 年 楊堅建立隋朝 627 年...
629 年 612、613、614 年 西北各民族尊唐太 隋煬帝三征高麗 宗為「天可汗」 581 年 楊堅建立隋朝 627 年 唐太宗即位,開創 隋南下滅陳, 貞觀之治 統一全國,開 皇之治開始 李淵迫隋恭帝退 位,建立唐朝 589年 南 北 朝 (歷 隋 時38 年) 618年 641 年 604 年 文成公主下嫁吐 隋煬帝即位,濫用民 蕃國王松贊干布 力,大事建設 626 年 李世民發動玄武 門之變 4 隋、唐 712 年 唐玄宗即位,開 元之治開始 756 年 唐 宗在靈武即位 875 至 884 年 王仙芝及黃巢起事 763 年 安史之亂平定,藩鎮之 禍漸次形成 唐 時 2 9 0年) 783 年 907年 五 (歷 涇原兵變發生 代 十國 690 年 武則天稱帝, 建國號周 朱全忠篡唐,唐亡 835 年 甘露之變發生 755 年 安史之亂 爆發 808 年 牛李黨爭出現, 相持近四十年 5 單元導言 概括的認識。為免學習內容過於繁 瑣、沉重,「概論」部分不列入公開 1.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歷史脈絡,鞏固 評核範圍。 「時間、延續與轉變」的觀念和學 2. 教師可利用本部分,以一課時概括 習有關課題的基礎,學習有關課題 介紹「隋、唐」這時期的歷史特色 前,教師宜先以「概論」形式讓學 和脈絡,又或以五課時全面交代甲 生對各時期的歷史概況和特色有一 部各個歷史時期的概要。 隋、唐是繼秦、漢之後,中國歷史上另一輝煌的時代。 隋代歷史概要 公元 581 年(開皇元年),楊堅篡奪北周,建國號隋;八年後派兵南下滅陳,統一 全國。隋朝立國三十八年,其歷史可分為前後兩期: (一) 前期(隋文帝在位期間,共二十四年):文帝改良制度,加強法治,糾正南朝積 弊,又降服突厥,使國勢昌隆,史稱「開皇之治」。可惜文帝晚年奢華刻薄,漸 失民心;更立儲失當,終種下亡國的禍根。 (二) 後期(隋煬帝繼位至隋朝覆亡,共十四年):隋煬帝驕奢淫佚,在位期間大興土 木,濫用民力,又三次東征高麗,引致全國民變。他最後被部下所殺,隋朝滅 亡。 唐代歷史概要 隋末天下大亂,太原留守李淵於晉陽起兵,與群雄逐鹿。煬帝被殺後,李淵廢恭 帝自立,建國號唐。唐朝立國達二百九十年,其歷史可以安 史之亂爆發為分界線,劃 分為前後兩期: (一) 前期(安 史之亂前的一百三十八年,為唐朝全盛期):唐太宗在位二十餘年間, 選賢任能,改良政制,振興農業,北伐突厥,史稱「貞觀之治」。太宗死後,經 歷高宗「永徽之治」及武則天時期,仍能維持唐之隆盛。其後中宗皇后韋氏欲專 權,中宗姪兒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後繼位,是為唐玄宗。玄宗在位前期,勵精 圖治,革新朝政,令國泰民安,史稱「開元之治」。 玄宗後期荒怠政事,令朝政日漸敗壞。公元 755 年(天寶十四載),節度使 安祿山及部下史思明等起兵反唐,為禍八年。經過 、代宗兩代努力,終平 定動亂,但經此浩劫,唐朝國勢一蹶不振。 (二) 後期(安 史之亂後的一百五十二年,為唐朝衰亂敗亡的過程):唐室對安 史降 將及平叛功臣均授以節度使之職,以致形成藩鎮之禍,最後唐朝亦亡於藩鎮之 手。除了藩鎮之禍外,唐朝宮內有宦官為禍,朝中有牛 李黨爭,令政局更加不 穩。唐代後期,外患不絕,民不聊生,民變紛起,黃巢之亂為時八年,加速唐 朝衰落。至公元 907 年(天祐四年),宣武節度使朱全忠迫哀帝退位,篡唐自 立,唐朝至此覆亡。 6 隋、唐的歷史成就 隋、唐兩代在下列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一) 確立優良制度:由隋代推行,而經唐代改進的三省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府 兵制、科舉制等,都是合乎當時國情的優良制度,隋、唐國力強大,與此關係 密切。 (二) 文化成就豐碩:隋、唐兩代都興辦學校,提倡文教,蒐求(蒐音修)遺書,編纂 典籍,其文化成就不下於經濟、軍事。當時日本、朝鮮等國都派使者、留學生 來長安學習,把盛唐文化帶回本國。 (三) 提高國際地位:唐朝的武功顯赫,太宗在位期間,國勢及版圖超過秦、漢。太 宗主動與周邊各族交往,鼓勵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太宗更被各族共尊為「天可 汗」。後世中國人被稱為「唐人」,是由於唐朝國威遠揚所致。 南盛北衰與經濟重心南移 六朝以來,江南地區日漸開發,加上隋朝開鑿大運河,交通、漕運(漕音曹)更 為方便,江南地區經濟水平已經拉近了與北方的距離。但黃河流域經濟基礎深厚,加 上隋至唐初,政府重北方輕南方,因此在唐代前期,全國的經濟重心仍在北方。及至 安 史之亂後,形勢出現明顯的變化:黃河中下游地區飽受戰禍摧殘,亂後河北藩鎮割 據一方,停止向中央上繳賦稅,江南遂成為唐室徵收賦稅的主要地區。唐室於是銳意 開發江 淮,以江南財賦來維持政費和軍費開支。加上安 史亂後,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江南經濟再度迅速發展,逐漸凌駕北方。唐代以後,以江南為中心的長江流域地區, 漸漸取代中原黃河流域,成為全國的新經濟重心。 參考資料 往,紛紛遣使建立外交,進行商業貿易。據《唐六典》載:「凡四 藩之國經朝貢以後,自相誅絕及有罪見滅者蓋三百餘國,今所 盛唐氣象 自高祖李淵建唐,太宗、玄宗勵精圖治後,唐朝國力 在者有七十餘藩。」唐朝與外國交流頻繁,首都長安更成為中外 日盛,造就「大唐盛世」。唐朝歷二十一帝二百九十年(618 - 907 人士交匯之地。據美國學者謝佛(Schafer)統計,長安百餘萬人 年),於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達至頂點,典章制度完備,經濟繁 中,包括使臣、僧侶、商人、留學生在內的外國僑民,加上突厥 榮,對外武功彪炳,文化發展迅速。盛唐時,疆域東臨日本海, 後裔,其數高達 5 %。唐朝於邊疆地區設置軍鎮,使外來物品得 西抵中亞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北達西伯利亞南部,南至中印 以源源不絕湧入中原,外國奢侈品和奇珍異寶充斥宮廷,外域宗 半島,即所謂「前王不辟之土,悉請衣冠;前史不載之鄉,並為 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流行民間。唐代吸納異域文化的同時,又不斷 州縣」。大唐帝國國力鼎盛,與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 將中國文化向外輸出。如漢字、儒學、綱常律令、科學技術、中 國,和繼承西羅馬帝國版圖的加洛林帝國,並立而為公元 7、8 國化佛教都對周邊乃至遠方發生影響,其中對日本、朝鮮影響尤 世紀時期的三大世界性大國,皆為當時世界文明的頂峰。 深。在東亞,以這些因素為共同特徵,以中國為中心,漸次形成 大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頭等強國,周邊鄰國對唐王朝十分嚮 今天所謂的東亞文化圈。 7 1 隋、唐治世 課題 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君主在位期間,開創了國史上少有的盛世。三朝 在政治、經濟、文教、武功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其成就亦各有特點。 隋文帝派兵南下滅陳,結束魏 晉 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因應政治、社會 環境需要,創設和改革各項制度,如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州縣二級制等;整理戶 籍,實行均田制、租庸調制,並廣置倉窖,令國庫豐盈,前所未見,為唐代盛世打 下基礎,史稱「開皇之治」。唐太宗繼承、發展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調 制、科舉制等的優點,使政治踏上軌道;吸取隋代速亡教訓,施政以民為本,扭轉 經濟凋敝的局面;對夷狄兼採征伐、安撫政策,恩威並施,使唐朝國威遠播四方, 西北諸國共尊太宗為「天可汗」。太宗年間政治清明,國泰民安,文治武功俱盛,史 稱「貞觀之治」。唐玄宗勵精圖治,糾正武后、韋后以來的弊端,如罷免冗官、壓抑 佛教、提倡節儉風氣等;改革軍事制度,以募兵制代府兵制,在邊疆設十兵鎮,鞏 固了國防;又清查戶籍,興修水利,振興農業,令開元年間經濟繁榮,國庫充裕, 民生安定,人口激增,把唐朝國勢發展到頂峰,史稱「開元之治」。 上述三位君主能夠締造盛世,當然有過人的長處:隋文帝勤於政務,崇尚儉 樸;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唐玄宗勤儉愛民,重用賢才。然而三位君主亦不 無缺點,尤其在任內晚期他們均貪圖享樂,生活日趨奢華,未能貫徹早年孜孜求治 的精神,給繼位者帶來不少統治問題,其個人操守亦廣受後世關注。本課將從不同 角度,評價三位君主的功過得失。 考評分析 1. 綜觀 2012 至 17 年的文憑試,本課有隔年考問的趨勢(2012、14、16 年),且亦常見於必答題(2012、14 年,「建議適用於 2018 年文憑考 試」的樣本試題),所以此課頗重要,學生不可不熟讀。 1 隋代 開皇朝的治績、盛況與文帝的功過評價 評核年份 2016 2 唐代 貞觀朝的治績、盛況與太宗的功過評價 評核年份 2014、2016 3 唐代 開元朝的治績、盛況與玄宗的功過評價 評核年份 2012 2. 雖然過去的文憑試(2012 至 17 年)未有對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的 施政作出比較,但曾把他們放在同一題目內考問(2016 年、「建議適 用於 2018 年及以後的考試」的樣本試題),故同學宜對隋、唐三朝治 世的施政、盛況和評價有全面認識,以免無法完成整條題目。 8 甲部 單元 4 隋、唐 教節建議 探究前哨 全課題 17 教節(約 13 小時) 講授本課前,可着學生完成本預 第1章 6 教節(約 4. 5 小時) 習,讓他們以唐太宗貞觀之治為 例,瞭解中國處於盛世時的景 第2章 7 教節(約 5. 5 小時) 象;繼而作多角度思考,分析盛 第3章 4 教節(約 3 小時) 世出現的種種條件。 盛世出現的景象和條件 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 料 一 唐太宗貞觀之治意想圖 意想圖 資料二 現代史著 「盛世」這個詞是中國獨有的,它的出現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條件一:中國歷史上的每個盛世,都需要一個大規模的禍亂之世作為前奏。 條件二:盛世的出現,得益於衰世提供的經驗教訓。 條件三:盛世出現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遇到英明的帝王。 改寫自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1 根據資料一,以唐太宗 貞觀之治為例,描述中國處於盛世時的景象。 觀察 分析 2 下列有關唐太宗 貞觀之治的描述,分別體現了資料二哪項「盛世」出現的條件?(加 3 號) 應用 (a) 唐代君臣治國時常借鑑隋亡史事: 條件一 條件二 條件三 (b) 唐太宗願虛心納諫,用人唯才: 條件一 條件二 條件三 (c) 唐承隋末民變而立,全國經濟蕭條: 條件一 條件二 條件三 3 除了資料二提及的三個條件外,你認為盛世的出現還需要具備甚麼條件?試加以解釋。 分析 發表意見 探究前哨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1。 課題 1 隋、唐治世 9 教具錦囊 教學策略 教師可利用以下教具輔助本課題 1. 本章建議教節:6 教節(約 4. 5 小時) 1 教學: 2. 本章第 1 節作為全課引子,着重講解隋文 隋文帝與開皇之治 帝在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四方面的 第 章 施政,從中探討開皇致治的因素。第 2 節 主要分析隋文帝施政的成效,即治績的 表現。第 3 節總括後世對隋文帝的評價, 教學簡報光碟 引導學生評論人物的歷史功過。 1節 開皇時期的措施與治績 文憑試題庫光碟 温習筆記(上載於學科網站) 模擬試卷(上載於學科網站) 第 課本資料題練習 200 題(上載 開皇元年 於學科網站) 公 元 581 年,北周權臣楊堅廢靜帝自 高中歷史技能訓練工作紙 歷代發展教學資料集(甲部課 立,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他在位二十四 程) 年間,前二十年以開皇為年號,其間他勵 參考資料 精圖治,政績卓著,被後世稱譽為「開皇 平陳統一 陳是南朝最後一個 王朝。當時陳的末代皇帝陳叔 之治」。開皇之治的主要治績,包括平陳統 寶(即陳後主)耽於逸樂,不修 政事,百姓怨聲載道。隋文帝 一、革新政制、發展經濟、降服突厥等。以 即位後,積極為平陳部署,他 採納高熲的獻策,不斷對陳朝 下從政治、經濟、文教、武功各方面,分述 進 行 小 規 模 的 騷 擾,「 廢 其 農 時,焚其糧儲」。同時,隋文帝 開皇時期的施政。 ▲ 隋文帝畫像 又設法使陳朝軍心鬆懈,以達 致「財力俱盡,陳人益敝」的狀 況。崔仲方亦向文帝提出「聲東 史學家施建中稱隋文帝是「沿革隨時再統華夏的英 擊 西 」的 軍 事 部 署 方 案, 即 在 長 江 上 游「 速 造 舟 楫, 多 張 形 主」,為何他抱有此看法? 勢」,下游則「更帖精兵,密營 3. 利用本章 17 頁「資料題訓練」,與學生探 渡計」,使陳在上游「令精兵赴 討「隋代國計富裕的原因」此一主題。 援」,而隋軍在下游「即須擇便 1 政治方面 4. 利用本章 25 頁「學史基本法」,向學生講 橫渡」。 解「留意時代背景對史事評述角度的影 公 元 588 年 3 月, 文 帝 下 詔 伐 響」此歷史研習方法。 陳,歷數陳後主的二十罪狀, 令人抄寫三十萬份伐陳詔書, 1.1 結束分裂局面 文帝即位初,便積極部署平定南方的陳朝 。 1 開皇八年 散發至江南各地,作好輿論準 公元 588 年,文帝命次子楊廣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攻陳。 備。10 月, 命 次 子 晉 王 楊 廣 開皇九年 統帥五十萬兵,同楊素、韓擒 公元 589 年,隋將賀若弼、韓擒虎分南北兩路攻陷陳都建康,陳 虎、 賀 若 弼 等 分 八 路 南 下 伐 陳。次年正月陳都陷落,後主 被俘,陳亡。 朝亡。隨後南方各地聞風歸附,全國復歸統一,結束了西晉末年 統一大勢所趨 北朝末年,南 以來南北分裂二百七十多年的局面。 北 統 一 的 條 件 已 經 成 熟。 首 先,北方內遷的各族人民在同 漢族的長期交往和接觸中,吸 納了中原先進的經濟 山陽 文化及生活方式,民 1. 便利隋軍循水路運輸軍 邗 需補給,並渡江平陳。 隋 (賀若弼) 族間的差異逐漸消 失, 趨 於 融 合。 其 2. 長江。這反映當時隋朝 廣陵 溝 次,北方復歸統一, 水軍實力雄厚。 水 (楊廣) 政局穩定,加上該區 淮 江都 自北魏以來又實施均 廬江 建康 田制,故物阜民豐, (韓擒虎) 圖 例 1 邗溝的疏通對隋滅 姑孰 國力強盛;南陳卻局 陳國都 促 於 江 南, 國 力 衰 陳有甚麼幫助? 要邑 江 弱,南弱北強的局面 2 隋軍攻打建康須橫 長 隋軍滅陳路線 業已形成。再次,南 渡哪一條河流?這 運河 朝的政治與百姓脫 陳 節,王室大臣皆腐化 反映隋朝水軍實力 國界 至極,與北方政治與 怎樣? 隋平陳形勢略圖(公元 589 年) 儒術凝合的情況完全 兩樣,所以江南百姓皆歡迎隋 軍,願與之合作,至此全國統 1 文帝立國後,致力革除前朝弊政,發展經濟,擴闊兵源(詳見本節其他開皇時期的措施),以積 一成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儲國力;又疏通連接山陽至江都的邗溝(邗音寒),為平陳渡江作好軍事部署。 10 甲部 單元 4 隋、唐 參考資料 大興城 位於今西安城及城東、 城南、城西一帶。隋開皇二年 (582 年)始建,三年自長安故 1.2 營建大興城 長安是西漢首都,曾經繁盛一時,但久經戰亂, 城徙都於此,東西 9500 米,南 北 8470 米,周 36 公里左右。共 殘破不堪。文帝立國後,下令在漢 長安城南的龍首原營建新都 設十道城門:城南自東而西為啟 夏門、明德門、安化門,城西自 城,取名大興。大興城是當時東方第一大都會,其建築宏偉,規 南而北為延平門、金光門、開遠 門,城東自南而北為延興門、春 劃完整,對唐、宋以後各朝,與及日本、朝鮮等鄰國都城的設 明門、通化門、城北為光化門。 城內北部正中為宮城,宮城之南 計,均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皇城,另有縱街十一、橫街十 四及東、西二市。唐仍都於此, 曾有部分改築,但大 體沿隋之舊。 三省的淵源 1內 西突厥 東 突 厥 史省,即隋代以前的 中書省,隋以避文帝 父楊忠諱改稱內史 高 省。西漢時宦官掌尚 黃 渤海 麗 書 之 職, 稱 為 中 書 謁者令,簡稱「中書 圖 例 令」。曹魏時,以中 河 東 首都 書令為秘書,正式設 渭 水 大興 水 國界 置 中 書 省, 置 監、 淮 令、典、尚書奏事。 海 城牆 中書省設立後,職權 吐 谷 渾 長 江 逐 漸 提 高, 組 織 隨 之擴大,所謂「中書 水 監、令常掌機要,多 渭 為宰相之任,於是權 在中書」。西晉時, 西漢 中書已逐漸取代尚書 長安城 原 有 大 權。 南 朝 以 原 後,全國政務已由尚 首 龍 書省轉到中書省。 南 海 2 門 下 省, 侍 中 始 於秦代,漢時地位不 隋大興城 高。曹魏時侍中權力 隋代疆域略圖(公元 589-618 年) 漸大,到西晉侍中已 掌 握 實 權, 視 同 宰 相,居顯要地位,於 是成立獨立機關,以侍中為首 1 隋文帝定都於哪裏?它位處西漢長安城的哪個方位? 1. 大興。東南方。 領,稱「門下省」,參與全國政 2 隋代的北方、西方、東北方,分別有何邊疆民族為患? 2. 分別是突厥、吐谷渾、高 務,分取中書大權。 麗。 3 尚書省,秦代九卿中少府的 屬官,為皇帝私人秘書。東漢時 1 1.3 改革中央政制 文帝把魏、晉以來權力漸重的尚書、 隋代三省制的其他優點 中書、門下三省(省即行政機構)並列為宰相,確立起 蒙曼《隋文帝楊堅》:在三省體制 下,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最高決策部 三省六部制 2。中書省改稱內史省 3,負責起草詔令; 門,主管詔令起草和出台,但是不管 門下省主審議,可封駁內史省的詔令;尚書省統領六 執行,而尚書省是最高行政部門,主 管詔令的執行,但是不管決策。這種 部,負責執行內史、門下兩省通過的詔令。隋代三省 決策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其實也是在分 決策程序嚴密,令國家施政更合理。 割宰相權力,同樣有助於提高皇權。 擴大機構為尚書台,總管全國政 務,行真宰相之職。曹魏時脫離 2 除了尚書、內史(中書)和門下三省外,隋代還設有秘書、內侍兩省,故嚴格來說,隋代在中央 少府獨立,成為最高行政機關。 實行五省六部制,而不是三省六部制。但因秘書省掌圖籍、著作之事,內侍省掌宮禁侍奉帝王之 魏晉以後,參預機務之權漸轉移 於中書及門下,尚書僅執行政務 事,皆不涉足國家政務,故現今史學家普遍稱隋代的中央政制為三省六部制。 而已。 3 隋文帝為避父親楊忠名諱(「中」為「忠」字諱),便改中書省為內史省。 課題 1 隋、唐治世 11 參考資料 教參指南 地方行政改革 從東漢開始,地 1. 參考度: 方行政形成了州、郡、縣三級政 2. 此兩則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1 頁「1. 3 改革中央 權,到南北朝後期,州郡數目特 史事源流 政制」的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如 別多,有的地方方圓不到百里, 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數縣並置,有的兩個郡管轄的 魏、晉以來三省的發展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 靈帝年間, 民戶加起來尚不足一千。民少 官多,就像「十羊九牧」一樣。 時稱尚書台,長官為尚書令,負責綜理全國政務。由於 北周末年,有二百一十一個州、 五百零八個縣,郡的數目就更多 尚書省權力頗大,威脅君權,故魏 晉 南北朝的君主開 了。機構重疊、官員數量龐大的 始起用中書監、侍中等其他內朝官員參預機要,分割尚 結果是辦事效率差,人民的負擔 也重。官僚膨脹使支出日益增 書省的職權,使中書、門下二省逐漸形成。據史學家嚴 多,吏卒倍增使租調年年減少。 隋文帝下令廢除郡一級行政,五 耕望的說法,魏、晉中書省主要掌起草詔令、「典作文 百多個郡被撤銷,同時還裁減了 書」,奪尚書省喉舌之任;門下省則分取尚書省的「諫 一批小州小縣。這樣,變六百餘 年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 諍」和「被諮詢權」。日後隋、唐兩代尚書省淪為執行機 二級制。 構,不再執掌決策大權,就是在這背景下發展而來的。 科舉制度(13 頁) 指按照不同 科目,通過考試方法來選擇人才 的制度。漢代察舉制已經實行分 隋代的六部 尚書省轄下的六部,包括吏部、度支部、 科與策試。東漢順帝以後,孝廉 禮部、兵部、都官部和工部,各設尚書,分別負責不同 歲舉規定「諸生試家法,文吏課 箋奏」,南朝時秀才科的策試已 政務:吏部掌官吏的銓選(銓音全)升遷,度支部掌土 有嚴格規則,這些都是科舉制度 地、戶籍及財政收支,禮部掌祭祀、禮儀及外交,兵部 的雛形。科舉制度與前代選官制 度比較,最重要的特點在於(1) 掌軍事國防,都官部掌管法律、刑獄,工部掌各種工 投牒自應,不論出身、地位如 何,均可自由報名考試,不必經 程。公元 583 年(開皇三年),文帝改度支部為民部,都 官府薦舉;(2)考試定期舉行, 官部為刑部。到了唐初,太宗又把民部易名為戶部,至 不必皇帝下達詔令;(3)嚴格以 ▲ 隋代文官俑 河南安陽張盛墓 考試為取錄與否的標準,比較客 此六部名稱才固定下來,不再變更。 出土。 觀。 1 隋臣楊尚希建議省併郡縣 1.4 改革地方政制 自東漢末年起,地方上實行州、郡、縣 《隋書 ‧ 楊尚希傳》正史 :(臣 三級制 4,經魏 晉 南北朝三百多年的發展,州、郡、縣數 楊尚希)竊見當今郡縣,倍多 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 目劇增,形成冗官充斥、經費龐大等問題。有見及此,文 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 帝把過去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大規模撤 具僚以眾(地方需要設置的官 僚人數眾多),資費日多…… 銷境內的州、郡,並裁汰冗官,從而提高行政效率,節省 今存要去閑(現今我們應存 國家開支。 留重要的郡縣,裁撤其閒散 者),並(併)小為大,國家則 觀點角度 不虧粟帛(賦稅)。 隋文帝省併郡縣促成開皇之治 史學家嚴耕望在〈從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積弊論 教參指南 隋之致富〉一文中分析,隋文帝合併郡縣後,中央政府之開支減省三分之二, 1. 參考度: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2 頁「1. 4 改 地方政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行政經費僅及南北朝開支的三分之一而 革地方政制」的課文,頗有機會在文憑 已。可見隋代 開皇年間國庫豐盈,出現盛世,文帝改革地方政制是箇中重要 試考問,故建議教師預留課時講授此素 材,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原因。 4 州原來只是地方監察區,其長官刺史只負巡察所屬郡守之責。及至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爆發,全 國各地騷亂不已,郡守無法獨力應付,靈帝遂擴大刺史職權,授以「牧民(管理民事)之任」,讓 他們握有軍、政、財權。從此州便成了地方政區,郡、縣二級制亦隨之演變為州、郡、縣三級 制。 12 甲部 單元 4 隋、唐 東漢至南北朝期間州、郡、縣數目變化簡表 歷史時期 州數目 郡數目 縣╱侯國數目 東漢中葉 13 105 1150 從左表可見,南北朝末期 州郡數目大增,故隋文帝 西晉 19 173 不詳 廢除郡級政區,大規模省 南北朝初期 38 313 不詳 併州、郡。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約 1500 教學指引 小組討論:着學生分組討論「隋 隋(文帝時) 297(州數目) 1348 代應以九品中正制還是科舉制選 士?」並匯報討論結果。 參考資料: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 1.5 開創科舉先河 文帝鑑於九品中正制導致高門大族壟斷政壇, 開皇七年 不利朝廷從民間吸納真才,便於公 元 587 年廢除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考選人才的方 式,如何較魏、晉時期 同時,他又下令各州每年保舉「文章華美」的貢士三人,參加秀 的九品中正制優勝? 才、明經諸科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這種客觀評選人才的模 比較 分析 式,是為後世科舉制的雛形。 1.6 整頓吏治 文帝不時派人巡察地方,懲處貪官;又規定地方長 2 官須每年到中央述職,當中政績卓越者可獲賞賜和公開表揚,以 隋文帝整頓吏治 《隋書 ‧ 柳彧(音郁) 作良吏的楷模。此外,文帝收回漢、魏以來地方長官自任僚屬的 傳》正史 : (柳彧)持節 權力,並規定他們的僚屬須為別郡人,這既能防止豪強出任當地 巡省河北五十二州, 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職 衙署屬吏,橫行鄉里,還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者二百餘人,州縣肅 然,莫不震懼。 史事源流 譯文: 柳彧奉命巡視河北 五十二州,並奏請隋文帝 隋文帝表揚良吏 隋代 開皇年間,新豐縣令房恭懿在考績中被評為京師地區第一名, 罷免貪官污吏二百餘人, 文帝遂獎賞他布匹、米糧,誰知房恭懿把賞賜都轉手分予百姓。文帝得悉此事後,對他 此舉使各州縣嚴肅對待區 愛民之舉甚為欣賞,便擢升他為德州司馬(刺史副手)。一年後,房恭懿在出任德州司 內吏治問題,無不震驚。 馬的考績中又取得了首名。文帝希望天下地方官都仿效他,便召集所有到京城述職的地 教參指南 方官,對他們說「當今天下模範之(房恭懿),卿等宜師學也」。除房恭懿外,其他良吏 1. 參考度: 如汴州刺史令狐熙、臨潁縣令劉曠等,亦獲文帝賞賜褒揚。影響所及,開皇一朝吏治清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3 頁「1. 6 整頓吏治」的課文, 明,出現了「州縣吏多稱職,百姓富庶」的景況。 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 高,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 炯 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1.7 廢除酷刑 文帝即位初,命大臣高熲、鄭譯等修訂北周律令, 囂 開皇三年 廢除車裂、梟 首等酷刑。公 元 583 年,他又命蘇威、牛弘編纂 九品中正制以家世為選官準 則,令士族中無才無德者也 《開皇律》,刪減刑法,即把原來的一千八百條罪名減少至約五百 能位居高位。隋文帝規定入 仕者「文章華美」,並通過秀 條 5,使人民不易觸犯法律;並規定地方判處死刑的案件,必須 才、明經諸科考試,可確保 官員具備真才實學,提升國 交由中央大理寺覆核,以示政府用刑審慎。 家的施政質素。 5 當中包括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 課題 1 隋、唐治世 13 參考資料 2 經濟方面 整理戶籍 開皇五年(585年), 隋朝下令整理全國的戶籍,要求 各州縣按照人民在戶籍上申報的 史書稱「古今國計之富莫如隋」,這情況是否隋文帝 年齡,逐戶進行核對,名為「大 索貌閱」。如有謊報年齡、詐老 富國有方所致? 詐小以逃避課役的情況,一經 3 2.1 整理戶籍 魏、晉以來,百姓多蔭附於豪強,朝廷掌握的戶 大索貌閱的推行 口數遠比實際數字少。故文帝即位後,下令重新檢查戶口,實行 《隋書 ‧ 食貨志》 正史 :是時,山東承 「大索貌閱」,即透過檢視百姓相貌來核對戶籍資料,從而搜出 齊俗,機巧姦偽,避 逃戶。結果,全國戶口新增一百六十餘萬人,其中壯丁佔四十多 役惰遊者十六七。四 萬人,大大增加政府稅收。其後,文帝又接納高熲的建議,推行 方疲人,或詐老詐 小,現免租賦。高祖 「輸籍法」,即朝廷每年釐訂各級戶等的稅額後,頒發地方執行。 (文帝)令州縣大索貌 由於稅額甚低,不少蔭戶都脫離豪強,重新成為政府的課稅戶。 閱,戶口不實者,正 長遠配。 2.2 實施均田制 文帝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授田給農民,當中 譯文: 當時山東沿襲北齊 時弄虛作假的風氣,逃避 丁男受永業田二十畝、露田八十畝,婦人受露田四十畝 6。這既 稅役者達十分之六七。很 保障農民的生計,又可增加全國的農產量,確保政府稅收。滅陳 多人都謊報年齡,詐稱年 老或年幼,以逃避賦役。 後,文帝把均田制推廣至南方,使南方大量荒地獲得開發 7,進 文帝下令州縣官依據戶籍 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因此,隋代經濟繁榮,府庫充盈。 逐一核對,一旦有虛報, 地方官便要受發配處分。 6 露田和永業田(即北魏時的桑田)的主要分別是:露田在農民死後須歸還政府,永業田由農民一 查 出, 其 保 長、 閭 正、 族 正、 家永久擁有。 里正、黨長都要流徙遠方。由 7 公元 589 年(開皇九年),全國耕地面積共約一千九百四十萬頃,二十年後為五千五百八十萬頃, 於「大索貌閱」在全國大規模推 增幅接近三倍。 行,結果清查出新附一百六十四 萬戶。當時士族勢力已大大削 弱,無力與國家爭奪戶口,所以 隋代均田制示意圖 「大索貌閱」取得較大成果。 在「大索貌閱」同時,為了防止 死後歸還 永久擁有 官 吏、 豪 強 在 戶 籍、 戶 等、 賦 役等方面營私舞弊,隋文帝又 採納高熲的建議,實行「輸籍定 露田 永業田 授田 樣」。要求由朝廷頒發給各州, (八十畝) (二十畝) 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由縣令派員 到各處,按照朝廷所頒的式樣檢 朝廷 查戶口,以五百戶或三百戶為一 團,依照「定樣」,確定民戶等 第上下,載入簿籍,作為徵發賦 稅、差役的根據。 丁男 露田 授田 示意圖運用 (四十畝) 隋代均田制示意圖 利用本示意圖,解釋在均田制下 政府授田予人民的具體情況,並 探討均田制「為民制產」的精神。 死後歸還 婦人 14 甲部 單元 4 隋、唐 教參指南 1. 參考度: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4 頁「2. 2 實施均田制」的 課文,其內容曾於 2016 年文憑試考問,故建議教師 參考資料 史事源流 預留課時講授此素材,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貴族、官吏亦可受田 自親王以 奴婢、耕牛也可受田 在中國古代,無論奴婢(泛指男女僕人,男僕稱「奴」,女僕稱 下至都督的貴族、官吏均授給永 業田,數量由一百頃到四十畝 「婢」)還是耕牛,在本質上都只是人們的財產和依附物,毫無身分地位可言。但北魏、 不等,作為世業。開皇十四年 隋代認為他們是重要的農業勞動力,故在授田給丁男、婦女的同時,也向奴婢、耕牛授 (594 年),朝廷又規定給予京官 職分田。各級官府亦由朝政分配 田,其中前者受田份額同普通農民,後者則獲授田六十畝(最多只限四頭牛)。這有助 公廨田,以所收地租充作辦公費 之用。 鼓勵人們透過奴婢、耕牛向政府請授更多田地開墾,從而提升全國的農產量。 廣通渠 隋定都大興,關中所產 糧食不足以應付京師的巨大消 費,需要通過漕運,把東部的糧 2.3 輕徭薄賦 文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頒行租庸調制 8,向農民 食調運到京師地區,以補不足。 開皇四年(584年),關中大饑, 徵納賦役,作為政府授田的回報。文帝把成丁年齡提高為二十一 隋文帝不得不率領飢民,長途跋 涉到洛陽就食。途中,文帝看到 歲,受田仍是十八歲,即服役減少了三年;又下令改每年三十日 渭水多沙,漕運不便,但其水可 以利用,就命宇文愷、郭衍率水 的庸役為二十日,減調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還多次豁免 工鑿渠。廣通渠起自大興城北, 引渭水東絕灞水,略循漢漕渠故 地方賦稅 9,使民生安穩。 道,東至潼關達於黃河,全長三 百餘里。因渠經廣通倉下,故以 「廣通」命名。隋代人稱之為漕 2.4 開廣通渠 魏、晉以來,關中 bk 地區戰亂頻仍,農業生產大受 渠,又以渠成後轉運便利,關內 賴之,故亦稱富民渠。仁壽四年 破壞,未能滿足首都人口對糧食的需求。雖然關東一帶的糧食可 (604 年)改名永通渠。唐代屢次 疏浚廣通渠,五代時渠道失修, 經渭水轉運至長安,但隋初渭水淤塞,不能通航,故文帝下詔開 逐漸堙廢。 鑿一條與渭水平行的運河,名為廣通渠,以解決京師的糧食問題。 教學指引 從地圖學歷史:利用 19 頁「隋 史事源流 代建設略圖」,配合講授文帝開 廣通渠、設置倉窖的情況。 煬帝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繼位後,一如其父文帝修築運河。他為了享樂和征戰的需要, 先後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山陽瀆)、江南河,它們被後世合稱為大運河。大運 教參指南 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溝通了中國的東西南北,更方便隋室把南方糧食和 1. 參考度: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5 其他經濟物資輸送至首 頁「2. 4 開廣通渠」的課文, 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 都。唐立國後,亦依仗 高,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 大運河收取江 淮賦稅、 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糧食,以維持政權運 參考資料 作。由此推論,大運河 統一貨幣與度量衡 文帝鑑於 其實是隋、唐政權的生 「周齊所鑄錢凡四等,及民間私 錢, 名 品 甚 眾, 輕 重 不 等 」, 命線。 遂於開皇元年(581 年)鑄五銖 大運河通州段(即隋 ▲ 錢,統一貨幣。隋文帝於各關各 代永濟渠)今貌 置百錢為樣,過關者錢不如樣即 沒官銷毀之。開皇五年(585 年) 又禁用他錢,「自是錢貨統一, 所在流市,百姓便之」。文帝又 8「租」是田租,「庸」是力役,「調」是貢物。在隋代租庸調制下,男子二十一歲成丁,一夫一婦叫 根據冀州刺史趙煚所造的銅斗鐵 「一床」,算作納稅單位。「一床」每年向政府繳粟三石,作為租;服徭役二十天,作為庸;納絹 尺,頒行天下。文帝統一貨幣和 二丈或布二丈五尺,作為調。 度量衡,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 有利條件,有助隋初經濟迅速發 9 如公元 592 年(開皇十二年)文帝因國家倉庫滿溢,便寬減河北、河東三分之一的田租,並免徵 展。 其戶調。至公元 598 年(開皇十八年),文帝更詔令遇有水災的州縣「租調皆免」。 bk 關中,是指黃河中游平原一帶,即唐代首都長安附近的地區。因該地區位於四關之中,西有散關 (或稱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稱關中。 課題 1 隋、唐治世 15 2.5 設置倉窖 隋代倉窖分為官倉和義倉兩種:官倉積儲租 稅米糧,供朝廷使用;義倉是民間的公共糧倉,備救濟之 需。文帝即位後,下令在黃河沿岸一帶建造官倉,儲存關 東地區生產的糧食,以便源源不絕地漕運至京師。義倉由 各州百姓收穫時,按貧富等級捐納若干糧食 bl。當地方發 生災荒或失收時,便開倉賑災。 窖穴 部分 史事源流 ▲ 隋代倉窖復原圖 依照隋代回洛 倉窖儲糧豐足 文帝在位時建造的官倉主要有:衞州的黎陽倉,洛州的河陽 倉出土遺址繪製。據考古發現,隋 倉,陝州的常平倉,華州的廣通倉、永豐倉等。每個倉內設有若干個窖穴, 代倉窖壁面鋪有青膏泥、木板和蓆 子,可防止糧食受潮變質,故能儲 每窖穴可藏米糧八千石,即大約五、六十萬斤。據 2011 年 12 月考古學家的 糧近七至八年而不壞。 發現,文帝時全國最大的官倉黎陽倉,其總面積大約是七萬八千八百平方 米,內有至少八十四個窖穴,共可儲糧三千三百六十萬斤,供八萬人吃用一 年。據史書記載,開皇年間的倉窖都已滿溢,部分糧食、布緞等需放於倉 下圖反映隋文帝各項經濟措施環 外,可見文帝時國家富裕,人民豐衣足食。 教參指南 環相扣,相輔而行,可有效保障 人民生計,穩定國家賦稅收入, 1. 參考度: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6 頁 故促成了隋代富庶的景象。 隋文帝經濟措施示意圖 「2. 5 設置倉窖」的課文,其內容 參考資料 曾於 2016 年文憑試考問,故建 朝廷 議教師預留課時講授此素材,讓 設置倉窖 隋代用來儲存糧食 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的倉窖,分官倉與義倉兩種。 官倉屬於中央,儲糧以供軍國 (官倉)提供國用 之需,設置在沿河的交通樞紐 要地。義倉又叫社倉,是按政 府法令設置的民間公共糧倉, 儲糧以備荒年。當時主要的官 倉有(1)衞州黎陽倉:隋文帝 開皇三年(583 年)置於衞州黎 提供 陽(今河南浚縣西南);(2)洛州 庸役 河 陽 倉: 開 皇 三 年 置 大索貌閱輸 於洛州河陽(今河南孟 設立倉窖 租庸調制 均田制 縣南面);(3)陝州常 (官倉) 有助 籍法 有助 平 倉: 後 又 稱 陝 州 太 存入租、調 推行 推行 原倉,開皇三年置於陝州陝 檢查 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 戶口 (4)華州廣通倉:開皇三年 計口 置於華州華陰東北面(位渭 授田 河口、潼關附近),煬帝大業 改稱永豐倉。 (義倉)以備救濟 含 嘉 倉 遺 址 1971 年, 考 古學者在洛陽發現了含嘉 倉。糧倉東西長六百米,南 (義倉)捐納糧食 北七百米,共有二百五十九 個倉窖,每窖儲糧多者一萬 餘石,少者數千石。其中一 個倉窖內存有五十萬斤炭化 的小米。糧倉主要用作儲存 百姓 粟,其次是大米。含嘉倉的 糧食,主要是當時華北地區 運來的租粟,以及江南來的 bl 隋代戶口分上、中、下三等,須分別向義倉捐納一石(即一斛,容積合今約五十九點四升)以 粗糙米。 下、七斗(容積合今約四十一點六升)以下、四斗(容積合今約二十四升)以下的糧食。 16 甲部 單元 4 隋、唐 資料題訓練 隋代國計富裕的原因 講授上一部分「2 經濟方面」課文後,可着學 生完成本練習,從中瞭解:隋代國計之富裕, 曾被譽為歷朝之最,為古人津津樂道。學生可 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以此為切入點,探究隋代國計富足的成因。 資料一 史 籍 從古到今國計最富裕的莫過於隋朝。但查考史籍,未能發現隋代有任何令國家富強 的方法。隋代既沒有苛徵暴斂,又不時有征戰勞役,對臣民的賞賜更是毫不吝嗇, 照道理國家財政應異常匱乏才是,究竟它為甚麼能如此殷富呢? 意譯自馬端臨《文獻通考 ‧ 國用考》 資料二 現代史著 隋代國計的富足一方面是墾田多而人口少,亦即生產多而消費少,造成大量的節 餘……另一方面是隋文帝整頓吏治,使百姓能安居樂業,盡力於生產。 王壽南《隋唐史》 1 根據資料一,回答下列問題: (a) 在馬端臨的眼中,隋代國計富裕的程度是否和西漢初文、景時期相若?試援引資料 所述加以推論。 理解 分析 (2 分) (b) 馬端臨憑甚麼認定隋代國計十分富裕?試加以說明。 理解 (2 分) 2 根據資料一和資料二,馬端臨、王壽南哪一者嘗試分析了隋代國計富裕的原因?試加以 說明。 綜合 分析 (6 分) 3 承上題,他的觀點是否足以解釋隋代國計富裕的原因?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分析 評鑑 (15 分) 論點 1: 田多而人口少有利政府減低開支,累積財富(立論) 同學可思考隋 論點 2: 吏治清明令百姓安居樂業,專心生產,有助朝廷收稅(立論) 是 文帝各項措施 論點 3: 有指文帝整理戶籍、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才是隋代國計富裕的 對促成隋代國 關鍵因素,但這些措施順利推行的前提是田多人少、吏治清明 計富裕的重要 (駁論) 性,然後分析 王壽南的觀點 是否箇中最重 論點 1: 隋代國計富裕因素眾多,田多人少、吏治清明只是其中的兩個 否 要的因素,足 (破論) 以解釋隋代國 論點 2: 設立倉庫可令國家儲備糧食,確保國計富裕(立論) 計富裕的現象。 論點 3: 租庸調制及整理戶籍可增加國家收入(立論) 資料題訓練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1 -A 2。 課題 1 隋、唐治世 17 參考資料 牛弘 隋安定鶉觚人,字里仁,本姓尞。父允為 西魏侍中,賜姓牛。牛弘好學博聞,在隋代建 立後,任職散騎常侍、秘書監。開皇三年(583 3 文教方面 年),牛弘以典籍遺失,上表請開獻書之路,一 二年間,篇籍稍備。其後,隋文帝又命牛弘修 北朝為胡人政權,隋朝滅陳,是以北方的軍事優 「五禮」,並與蘇威更定新律,除死罪八十一條, 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千餘條,留五百條, 勢統一南方。但在文化上,南方被公認為華夏文化的正 使刑律簡要,疏而不失。589 年,牛弘與許善 心、虞世基等參定雅樂。牛弘選人先德行而後文 統。隋文帝統一全國後,以華夏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其 才,皆多稱職。煬帝時,議定輿服、儀衞制度, 受命主撰《大業律》十八篇五百條。 文教措施着重發揚華夏文化,建立自己的正統形象。 隋代的中央官學 隋文帝時,在中央設立國子 監,專門掌管學校教育事業,這是中國設立專門 3.1 蒐求圖書 魏、晉以來戰亂頻繁,書籍散佚甚多,官 教育行政管理機構的開端。國子監最初名叫國 子寺,是太常寺的下屬部門。開皇十三年(593 府藏書量少。文帝接納牛弘的建議,下詔徵求遺書,百 年),國子寺脫離太常寺的管轄,改稱國子學, 兼 成為獨立的教育領導機構。隋文帝在國子監下設 姓獻書一卷,賞縑(即細緻的絲絹)一匹,反應甚佳。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學,後來,又增設書 學、算學二學,共為五學。其中,算學為隋朝首 文帝又派人整理經籍編目,補抄殘缺。經整理後政府得 創,開中國古代官學教育中列入自然科學的先 河。此外,隋代還設有隸屬於大理寺的律學。 圖書三萬多卷,對保存華夏文化的貢獻甚大。 2 3.2 制禮作樂 文帝即位後,命牛弘以南朝禮樂為 隋文帝頒行新禮樂的原因 本 , 重 新 修 定 吉 、 凶 、 軍 、 賓 、 嘉 五 禮 和 雅 樂 bm。 張國剛、楊樹森《隋唐宋史》:當 開皇十四年 時「太常雅樂,並用胡聲」,「音律 公元 594 年,新禮樂制成,頒行全國,其後唐代亦多沿 多乖,積年議不定」,隋文帝很不 用。 滿意。平陳後得到流傳在南方的遺 文舊物,重新確定了華夏正聲,開 3.3 興辦學校 文帝在京師設國子監,並詔令州縣興辦官 皇十四年詔行新樂。隋文帝對禮樂 文明孜孜追求,是為了表明自己乃 學。文帝還親身到國子監,獎勵優秀師生,並禮聘名儒 文化正統的代表,以便凝聚人心, 到京師,授以博士之位。經文帝大力提倡後,隋代官學 鞏固統一。 出現一番新氣象。 教參指南 1. 參考度: 觀點角度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18 頁「3 文教方面」 文帝關注文教的個人因素 史學家蒙曼在《隋文帝楊堅》中指出,文帝雖 的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 如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然出身於武人家庭,但因小時候受過寺院的佛教教育,到少年時代又於太 學唸過兩年書,是個「半調子文化人」,認為文化的力量有利穩定政權。所 參考資料 以他蒐集圖書,興建學校,力圖偃武修文,以打造制度健全的社會。 隋府兵制(19 頁)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下,規 定士卒由軍府統領,單獨建立戶籍,和民戶是 分離的。隋文帝在北周兵制的基礎上,對府兵 制進行了重要改革。開皇十年(590 年),他詔 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 4 軍事方面 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從此,把府兵制 和均田制結合起來,使軍民共籍,府兵一面是軍 人,要輪番宿衞,一面是地方上的農民,要墾田 隋文帝是否如漢武帝那樣,通過軍事征伐 種地。這樣,不僅使得府兵及其家屬在州縣落 降服四夷,重振中國聲威? 籍,原來流寓無定的局面徹底改變,大批的勞動 力投入生產,同時也擴大了兵源,有助於軍隊的 建設和發展。 bm 吉禮即祭神、祀祖之禮,凶禮即喪葬之禮,軍禮即行軍演習、出征之禮,賓禮即接 待外邦賓客之禮,嘉禮即婚娶、加冠、飲宴之禮。雅樂則是天子進行祭祀,或會見 群臣、外國使節等典禮時所用的樂舞。 18 甲部 單元 4 隋、唐 4.1 改革府兵制 西魏以來,府兵都是世襲的職業軍 人,民眾無須承擔兵役。為了擴闊兵源,壯大國家 軍力,文帝下令改革府兵制,寓兵於農,把全國府 兵編入民籍,使兵役普遍從民戶壯丁中徵發 bn。隋 代府兵平日投入農業生產,籌辦軍需物資 bo;農閒 時則接受軍事訓練,提高戰鬥技能,故能達致減少 軍費支出、加強國防力量的雙重成效。 4.2 修築長城 突厥於南北朝後期崛起,稱霸漠北, ▲ 隋朝長城遺址 隋初經常入侵邊境。為了防禦突厥,文帝下令於朔 1. 廣通渠。 2. 黃河沿岸地區。方便把各 方、靈武兩地間修築長城 bp,連綿七百里,以加強 地糧食漕運至首都大興。 邊防。 突 厥 高 麗 東 榆林寨 紫河 圖 例 河 薊 海 首都 榆林郡 東都(煬帝修建) 渤 海 要邑 永 國界 太原 朔方 太 濟 關隘 靈武 黃 行 渠 官倉(文帝修建) 山 官倉(煬帝修建) 脈 長城(文帝修建) 河 即文帝時的邗 河陽倉 長城(煬帝修建) 濟源 溝,至煬帝時 潼關 運河(文帝修建) 獲進一步擴建 東 黎陽倉 通 運河(煬帝修建) 回洛倉 濟 山陽 通渠 洛口倉 渠 海 馳道(煬帝修建) 洛陽 山 常平倉 渭 水 廣 盱眙 陽 廣通倉 瀆 大興 水 江都 淮 京口 江 1 隋文帝開鑿了哪一條 南 河 運河,以解決渭水淤 隋初時泥沙淤積, 水力不足,不便大 塞問題? 型船隻航行 塘 餘杭 2 隋代官倉設置在甚麼 長 江 錢 江 地方?原因為何? 隋代建設略圖(公元 612 年) 3 隋代交通網絡是否完 善?試加以說明。 bn 隋文帝把府兵編入民籍,並不意味全國的民戶壯丁都是府兵,只有朝廷揀選的男丁才須當兵,承 3. 是。陸路交通方面,馳道 擔軍事任務。 克服北方山脈的阻隔,便 利偏遠地區的往來。水路 bo 隋代府兵不但可按均田令分到一份耕地,還獲免除租、庸、調,但戎仗、資糧等軍需則要由府兵 交通方面,運河則把海 自行承擔。 河、黃河、淮水、長江、 bp 朔方在今陝西 橫山西北,靈武在今寧夏 靈武西南。煬帝繼位後,繼續修葺了由榆林(今陜西 榆 錢塘江等水系連繫起來, 林)到紫河(今內蒙古 烏蘭木倫)的一段長城。 貫通全國的東西南北。 課題 1 隋、唐治世 19 參考資料 隋和吐谷渾的關係 隋文帝剛即 位時,吐谷渾曾乘機進擾,文帝 命上柱國元諧率步騎數萬迎擊, 吐谷渾可汗呂夸戰敗逃走,但仍 4.3 降服突厥 文帝又採 成 不斷侵擾邊疆。583 年,隋將梁 用長孫晟 的離間計策,使 遠再次擊敗吐谷渾。隋統一南 北後,國力強盛,呂夸才不敢 突厥諸部互相猜忌;又派 再來騷擾。591 年,呂夸死,子 世伏立,隋文帝以光化公主嫁於 大軍加以征討,終導致突 世伏。其後,世伏被部下所殺, 弟伏允立,仍以光化公主為妻, 厥分裂為東、西兩部。文 「自是朝貢歲至」,隋和吐谷渾 的關係日益密切。 帝採用離間、懷柔、征伐 教參指南 等手段,使東、西突厥降 1. 參考度: 服於隋,維持了邊境的安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20 頁「4. 3 降服突厥」的課文, 寧。 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 ▲ 突厥鍛奴圖 描繪突厥人鍛製鐵器的情形,反映他們已 高,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 有較高的生產水平。 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參考資料 史事源流 人口激增的分析 據《隋書》所 東、西突厥之分裂 隋初,突厥內有四股勢力,分別以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 載, 隋 煬 帝 大 業 五 年(609 年 ) 「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四十 汗、突利可汗(沙缽略弟)為首領,當中沙缽略的勢力最強。有見及此,長孫晟便向文 六,口四千六百一十萬九千九百 帝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策略,即拉攏勢力次弱的達頭、阿波,離間他們與沙缽 五十六」。而據《通典》所載: 略的關係,使他們無法聯手對付隋室。文帝採取此策,把狼頭大旗(突厥大可汗專用的 3 旗幟)贈與達頭,挑起沙缽略和達頭的矛盾。公元 582 年(開皇二年),文帝派大軍攻打 隋文帝對外措施的意義 阿波的兵馬,結果阿波戰敗,歸附隋室,並表示願意聯合達頭對抗沙缽略。從此,突厥 白壽彝《中國通史》: 就分裂為東、西兩部,前者由沙缽略、突利控制,後者由達頭、阿波控制。 ( 隋 文 帝 )對 周 邊 各 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 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 策……使各族人民贏得 4.4 安撫吐谷渾 吐谷渾原為鮮卑人的一支,自南北朝後期起經 了一個「二十年間,天 常興兵入寇。文帝雖曾派兵征討得勝 bq,但仍無法遏止其侵擾。 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 開皇十一年 也」的生活和生產的安 公元 591 年,吐谷渾新可汗繼位,向隋上表稱臣;文帝亦行和親 定環境,為隋代統一南 政策,將公主遠嫁至吐谷渾。此後,終文帝一朝,吐谷渾朝貢 北,發展經濟,提供了 有利條件。 不絕。 「 至 開 皇 九 年 平 陳, 得 戶 五 十 2節 開皇之治的盛況 萬,及是才二十六七年,直增四 百八十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後 第 人多認為隋代人口激增乃經濟發 展之結果。隋代戶數劇增,尚 有其他內在原因:「高祖令州縣 2.1 人口激增 據史書記載,隋初全國戶數只有約三百五十萬戶, 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 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以 平陳後也不過約四百六十萬戶;但到隋煬帝初年,全國戶數大幅 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 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 增至約八百九十萬戶,總人口達四千六百餘萬。可見隋朝國力富 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 口」。《文獻通考》亦言,南北朝 強的基礎,實由文帝所奠定。 人「或以三五十戶為一戶,苟避 科役。」總言之,開皇至大業年 間,經過三十年生息,人口繁殖 自是必然之事,然不應誇大人口 bq 開皇初年,吐谷渾可汗呂夸領軍進犯弘州,文帝隨即派軍隊反攻,結果降服三十名吐谷渾部將。 增長的程度。 呂夸不服,便連年派兵寇邊,先後進犯旭州、廓州(廓音國)等,但均為隋軍所敗。 20 甲部 單元 4 隋、唐 參考資料 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 師帑屋既充,積於廊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 開皇盛況 隋朝在文帝治理下出現興盛局面。據 賦,以賜黎元」。而《通典 ‧ 食貨典》亦指「天 《隋書 ‧ 食貨志》載:開皇十二年(592年),「庫 下義倉,又皆充滿」,國家的官倉與義倉全部溢 藏皆滿」。開皇十七年(597 年),「戶口滋盛, 滿,隋文帝於是下詔,全國免徵一年賦稅。 開皇九年 2.2 國計富足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公元 589 年),全國田地共有 4 一千九百餘萬頃,到煬帝初年更增至五千五百餘萬頃,故隋代農 開皇盛況 《隋書 ‧ 文帝紀》 業生產發達,各地倉窖均積儲豐盈。開皇末年,全國的存糧據稱 正史 :( 文 帝 )躬 節 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這是歷史上罕見的國富現象。 儉,平徭賦,倉廩 實,法令行,君子咸 2.3 文教興盛 文帝鑑於漢末以來戰禍連年,令古籍散佚,故即位 樂其生,小人各安其 後詔求遺書,然後命人謄錄,使大量遺書得以完好保存。總計隋 業,強無凌弱,眾不 暴寡,人物殷阜,朝 代有圖書三十七萬卷,種類超過七萬,藏書量冠絕前代;其修訂 野歡娛。二十年間, 禮樂的措施,亦恢復了華夏文化之正統。 天下無事,區宇之內 晏如也。 2.4 邊境安寧 隋文帝對周邊各族的手段,以招撫為主,征伐為 譯文: 文帝自己勵行節 儉,均省徭役賦稅,倉廩 輔,表現出大國風度,故突厥、吐谷渾、契丹諸族多傾心歸附, 充實,法令施行,君子都 遣使朝貢,邊境少有戰端。 樂於享受生活,小人各 自都安於其業,強不凌 3節 對隋文帝的評價 弱,眾不欺寡,民生財物 第 殷富,朝野歡樂。二十年 間,天下沒有禍亂,四海 之內安寧。 美國學者哈特把隋文帝列入「影響世界歷史的一百 參考資料 位名人」,這是否意味文帝對後世功績超卓,足以 倉儲空前 隋設官倉用以儲積糧 彌補其缺失? 食和絲綢,開皇十二年(592 年) 已經是「府庫皆滿」,到開皇末 仁壽四年 年,「計天下儲積,得共五六十 公元 604 年,隋文帝死,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煬帝在位 年」,庫藏之多,自古未有。到 大業初年,東都的布帛仍是堆 時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多次巡遊江都,又三征高麗,導致民變 積如山,太原的儲糧可支十年。 義寧二年 四起。煬帝無法收拾亂局,便前去江都逃避。公元 618 年,隋將 直到唐貞觀十一年(637 年), 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貯洛口 宇文化及迫殺煬帝,隋朝遂亡,立國僅三十八年。隋朝速亡,煬 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 王世充因之;西京府庫,亦為 帝固然難辭其責,但亦與文帝的施政缺失有一定關係。綜觀文帝 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這就是 說,隋亡已二十年了,留給唐朝 之表現,可作如下的評價: 的儲積還沒用完,可見隋朝的庫 藏是空前的充實。 ▼ 隋煬帝下江南畫作 描繪隋煬帝乘龍舟 下江南的盛況。 ▲ 隋煬帝畫像 課題 1 隋、唐治世 21 因為文帝作為人君,竟事無 史家評論 北民眾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 巨細親自處理,不懂責成臣 榮。秦始皇創秦制,為漢以後各朝 僚分擔。題目下半部分學生 范 文 瀾《 中 國 通 史 簡 編 》: 隋 文 帝 所沿襲,隋文帝創隋制,為唐以後 可自由作答。參考答案:同 的主要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 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 意。文帝乾綱獨斷,一人親 決大小政務,很容易作出錯 1 正面評價 行各種鞏固統一措施,使連續三百 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 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 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 誤決定,令事情無法辦妥; 臣下未能參決政務,亦使他 1.1 結束長期分裂 東漢以後,先後出現三國鼎立、西晉短暫統 們失卻輔政熱情,不敢對文 一、五胡十六國與東晉對立、南北朝對立。文帝篡周平陳,結束 帝直言規勸,令政風漸趨因 循,可見文帝「大小事情一 了長達三百六十年的分裂、動盪政局,再造全國大一統。文帝消 把抓」確是不識治道的表現。 不同意。文帝是個有能力的 除南北阻隔,有利漢胡兩族在血統、文化上進一步融合,令全國 君主,他凡事親力親為,才 可確保國家施政路向正確, 長期安寧,為隋、唐盛世奠下了基礎。 1.2 創設完善制度 文帝繼承和發展北朝時期的均田制、租庸調 隋文帝開創制度,與秦 制、府兵制,創立中央三省六部制;又以考試形式選拔官員,奠 始皇開創制度,有甚麼 立科舉制的雛形。連串制度的變革,適應了當時政治、社會的需 相似之處? 比較 秦始皇開創三公九卿制、土 求。及至隋亡,這些制度仍得以延續,為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礎。 地私有制,為漢代所沿用; 隋文帝開創三省六部制、均 田制和租庸調制,為唐代所 1.3 勤政儉約 文帝自奉儉約,節省後宮開支。上行下效,官吏也 沿用。 戒除了奢華習尚,這既使國家累積大量財富,也減輕了權貴對百 姓盤剝。此外,文帝亦勤於政務,他每天早上就開始理政,直至 4 黃昏仍未休息,孜孜求治。開皇之治的出現,與文帝勤政儉約頗 隋臣對文帝勤政的勸諫 施建中《隋文帝評傳: 有關係。 沿革隨時再統華夏的英 主》:楊尚希對隋文帝 史事源流 「每旦臨朝,日昃不倦」 也進行了勸諫……希望 文帝儉樸 隋文帝是以節儉著稱的皇帝。他小時候在寺廟中長大,素衣素食,生活簡 隋文帝「舉大綱,責成 樸,養成他崇尚節儉的性格。有一次,文帝配止痢藥需用胡粉一兩,找遍整個後宮竟沒 宰輔,繁碎之務,非 找到。還有一次,要找一件織成的衣領,後宮也沒有。他雖然貴為天子,但平日所食不 人主所宜親也」;亦認 為隋文帝大小之事一把 過一肉,所用飾品也不是由金玉所製;日用之物若有破損,則命人修補再用,絕不輕易 抓,不識治道。 換上新器物。由於文帝躬行節儉,以身作則,故他在位年間社會形成了尚儉風氣。據 為甚麼楊尚希認為隋文 《隋書 ‧ 高祖紀》所載,當時一般士人便裝多用布帛,飾帶不過銅鐵骨角之類,很少有 帝不識治道?你同意他 人穿綢緞和佩金帶玉。 的看法嗎? 並能貫徹執行,令治世出 現。另外,此舉亦可防止 他大權旁落,使臣下不敢為 非,犯上作亂,可見文帝深 諳如何鞏固政權,絕非不識 治道。 教參指南 1. 參考度: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22 頁「1. 3 勤政儉約」的課文, 頗有機會在文憑試考問,故 建議教師預留課時講授此素 材,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隋文帝祈雨圖 敦煌石窟壁畫,描繪開皇 年間大旱,隋文帝為百姓祈雨的故事,這 22 甲部 單元 4 隋、唐 反映文帝是個關注民生、孜孜求治的明君。 史家評論 國,則志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致其 朝貢以自誇功德。既非如文、景之苟安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隋文帝何如主 詒患,亦非如漢武帝、唐太宗之勞民逞 也?賢主也。綜帝生平,惟用刑失之嚴 欲。雖無赫赫之功,求其志,實交鄰待 酷;然實勤政愛民,尤有儉德。其於外 敵之正道也。」 2 負面評價 5 唐太宗批評隋文帝吝嗇 2.1 晚年奢華刻薄 文帝晚年生活漸趨奢華,一反早年節儉作風, 吳兢《貞觀政要 ‧ 辨 如他為了個人享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仁壽宮,約萬名民伕 興 亡 》 史籍 : 太 宗 謂 開皇十四年 黃門侍郎王珪曰:「隋 因工程趕急而累死。同時,他對民眾卻愈益刻薄,公元 594 年, 開皇十四年大旱,人 關中大旱,人民饑困,當時糧儲充溢,但文帝仍不肯開倉賑災, 多飢乏。是時庫房盈 溢 ,( 文 帝 )竟 不 容 只着百姓到他區就食,此舉常為後世非議。 賑,乃令老百姓(到 關東地區)逐糧。」 2.2 猜忌大臣 文帝生性猜忌,不信大臣,至晚年時情況更甚,不 上述資料批評隋文帝是 聽臣下諫言,不少賢臣如高熲等均被排斥。此外,文帝又迫害功 個吝嗇刻薄的君主,你 臣,如劉昉曾助文帝篡周立國,卻竟落得身死收場;賀若弼是平 認為可信嗎?為甚麼? 學生可自由作答。參考答 陳功臣,亦最終被削籍為民。文帝疑忌、誅殺大臣,使臣下莫肯 案:可信。除《貞觀政要》 盡心輔政,不利隋朝長治久安。 外,《隋書》亦載文帝「好為 小數,不達大體」,指斥他 錙銖必較,為人過於吝嗇, 2.3 任情枉法 開皇初年,文帝訂立《開皇律》,刪減刑法,似頗 這評論與文帝不肯開倉賑災 的表現相符。 有法治的精神。但事實上文帝不太尊重律法,常按個人意願隨意 不可信。文帝「不憐百姓而 開皇十七年 加刑。如公元 597 年,文帝認為天下盜賊太多,便下令凡偷一文 惜倉庫」,其事僅見於《貞觀 政要》,未可從其他史籍中 錢以上者棄巿,或盜竊邊糧一升以上者處斬,刑罰極為嚴苛,引 獲得印證;加上《貞觀政要》 為唐太宗時的官員吳兢所 起臣民反感。 撰,有貶抑文帝以抬高太宗 開皇十八年 之嫌,故我認為上述資料對 2.4 遠征無功 公 元 598 年,高麗入 隋文帝的批評並不可信。 侵遼西邊境,文帝派楊諒、高熲率 參考資料 水陸三十萬將士征伐。但由於疾疫 隋和高麗的關係 隋文帝即位 後,高麗王高湯遣使朝貢,獲封 流行,水軍在海上遇風暴,以致隋 為遼東郡公。隋平陳之後,高湯 擔心隋伐高麗,便「治兵積穀, 軍將士「死者十八九」 br,損失慘 為拒守之策」。文帝因此斥責高 湯「專懷不信,恆自猜疑」,責 重,無法繼續行軍。後來高麗王遣 其「誠節未盡」。高湯死後,其 子高元繼立,並於 598 年率萬餘 使謝罪,文帝便乘機罷兵。文帝東 騎入侵遼西,被擊退。文帝命漢 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帶 征高麗,為煬帝所效法。 領水陸軍兵三十萬,分兩路進攻 高麗。陸軍在中途遇大水,糧草 不繼,軍中發生疾病;水軍遇大 隋代持盾步兵俑 ▲ 風,船艦飄沒,死亡兵士十之八 九。當時,正值隋與突厥決勝之 關鍵時刻,文帝趁高麗王遣使謝 史事源流 罪,乘機罷兵。 煬帝三征高麗 煬帝因為高麗王不肯入朝稱臣納貢,先後三次親征高麗。為了征伐高 教參指南 麗,他調動全國軍隊,每次都超過百萬。結果三次東征都失敗,軍民死亡過百萬。征伐 1. 參考度: 高麗之後,全國大亂,隋朝很快滅亡。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23 頁「2. 4 遠征無功」的課文, 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 高,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 br 引文出自《資治通鑑 ‧ 隋紀》。 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課題 1 隋、唐治世 23 參考資料 官,或監禁,太子楊勇因不事虛 飾,服用奢華,漸失文帝歡心。 文帝易儲 文帝共有 開皇二十年(600 年),文帝在獨 五 子, 依 次 為 楊 勇、 孤后及楊素慫恿下,廢楊勇為庶 楊廣、楊俊、楊秀及楊 人,立楊廣為太子,鑄成大錯。 令 諒。 長 子 楊 勇 生 性 仁 厚,早年得文帝鍾愛, 2.5 易儲之失 文帝晚年,疏遠高熲等賢臣,重用佞臣楊素。他原立長 被立為太子。楊廣狡獪 多詐,陰謀奪嫡,便偽 子楊勇為太子,但次子楊廣極力在人前矯裝儉樸,不好女色,成功討 裝 儉 僕, 迎 合 文 帝 喜 好,又懂得取悅母后獨 得父母歡心 bs;又勾結楊素,誣告太子對文帝抱怨。文帝受惑,下詔 孤氏,並巴結文帝的寵 臣楊素,讒害太子。由 廢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楊廣繼位為煬帝後,回復原來窮奢極侈的 於楊廣等的讒言,文帝 對諸子多方猜忌,或免 本性,在位時苛徵賦役,揮霍無道,令隋代政局迅速敗壞。 教參指南 史事源流 1. 參考度: 煬帝的暴政 煬帝肆意橫徵暴斂,動用民力,加重百姓的賦役負擔。他在位十三年間,進行 2.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 理 解 24 頁「2. 5 易 了多項大型建設,包括營建東都洛陽、開運河、築馳道、修長城,動用民工數以百萬計。為 儲之失」的課文,頗 有機會在文憑試考 了滿足個人玩樂的需要,煬帝又多次乘龍船往江都遊玩,每次均攜帶妃嬪、侍衞等上萬人。 問,故建議教師預留 這支龍船隊伍規模龐大,須由八萬多名民伕牽引;巡遊所需的用度,概由當地百姓承擔。此 課時講授此素材,讓 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外,煬帝亦好大喜功,投放大量人力物力發動對外戰爭,包括征伐流求、林邑、吐谷渾、高 麗等。結果,全國農業生產大受破壞,人民生計無着,相率起事反隋,隋朝亦隨之覆滅。 史家評論 杜維運《中國通史》:隋 的覆亡,與隋文帝的關 總結而言,隋文帝結束了魏 晉以來長期分裂的政局,再造統一, 係,亦極密切。「及帝暮 年,精華稍竭,不悅儒 在位期間勤於政事,革除前朝弊政,振興經濟,開創了開皇治世;他 術,專尚刑名。」(《北 史 儒林傳》)「無寬仁 奠立的三省六部制、州縣二級制、科舉制等,對唐朝統治更是影響深 之 度, 有 刻 薄 之 資。」 「 喜 怒 不 常, 過 於 殺 遠。然而,文帝不無缺點,在位期間犯下不少缺失,引來後世非議, 戮。」(皆見《隋書 高 祖紀》)這些評論,說明 亦間接促成隋朝速亡。 隋文帝是一個實行法家 政治的人,刻薄寡恩, 肆行殺戮(動輒誅戮大 bs 隋文帝及其皇后獨孤氏,均崇尚節儉,反對奢華,其中獨孤氏更主張男子應對妻子忠貞,不可寵姬納 臣 ), 到 了 晚 年, 更 變 妾。但太子楊勇偏偏酷愛奢華,妻妾成群,令文帝夫婦不悅。有見及此,楊廣極力把自己塑造成勤儉純 本加厲,寵信楊素,黜 樸、獨愛正妻蕭妃的形象,以博得父母歡心,伺機奪取兄長太子之位。 太子勇,立楊廣,尤其 現出他的法家本色。太 子勇矜飾,楊素與廣則 能投其所好,喜歡人人 隋代速亡與文、煬二帝關係示意圖 順從的隋文帝(法家人 物 如 此 ), 於 是 就 廢 勇 立廣了,隋也隨之亡不 旋踵了! 受惑易儲 示意圖運用 隋文帝的過失 隋煬帝的過失 隋代速亡與文、煬二帝 關係示意圖 利 用 本 示 意 圖, 講 解 忌殺功臣,致輔弼無人 大興土木,巡幸江都 文、煬二帝在位期間分 別犯下甚麼過失,促使 任情枉法,臣民反感 好大喜功,三征高麗 隋朝速亡;並從中引導 學生評論文、煬二帝, 晚年奢華,刻薄百姓 效法 哪一者須對隋亡負上較 大責任。 遠征高麗,無功而還 大失民心 民變四起, 群雄割據 隋代速亡 24 甲部 單元 4 隋、唐 學史基本法 教師可利用此環節,講授「留 留意時代背景對史事評述角度的影響 意時代背景對史事評述角度的 影響」此主題,讓學生掌握相 關的史學方法,這有助他們提 升探究歷史的能力,並應付文 理論篇 憑 試 40 分 歷 史 資 料 題( 必 答 題)對史學能力的考問。 人們未能全面、客觀地評述史事,一方面是囿(音又)於史料不足,另一方面也和他們深受時 代背景的影響有關。因此,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史事,往往提出不同看法。以秦始皇的功過評價 為例,漢初人飽受秦末暴政之苦,故一面倒對秦始皇作猛烈抨擊,絕少肯定其功績。至唐初貞觀 年間,多次對外用兵,情況與秦始皇時期相若,故唐太宗肯定秦始皇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 方者,惟秦皇、漢武。」當代人評述當代史事,亦同樣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一般來說,他們基 於政治壓力,對統治階層多所忌諱;或受到個人愛憎情感等其他因素影響,而無法直書其事,令 論述偏頗。不過,亦正因他們身處史事發生的時代,能掌握較多相關資訊,故其評述又成了後世 認識當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參考價值頗高。 實戰篇 同學試運用上述「理論篇」所學,完成下列歷史資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