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素材PDF - 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DurableConstellation3101
北京师范大学
Tags
Summary
这份文档包含了多个中国古代、现代的文本,提供了关于月亮、诗词、文化和个人情感的讨论。 文言文部分讨论了日月之形,而诗词则引用了古代诗人的作品。 其中穿插了现代散文阅读。
Full Transcript
基础板块素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代文人墨客以月亮寄情思,从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到 诗词中望月怀远的千古名句,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期许,那是古 人对浩瀚苍穹的诗意想象。 步入现代,中国探月工程开启了探索月球的新征程。嫦娥系列探测器一次次成功发射, 实现从绕月、落月到采样返回的重...
基础板块素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代文人墨客以月亮寄情思,从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到 诗词中望月怀远的千古名句,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好期许,那是古 人对浩瀚苍穹的诗意想象。 步入现代,中国探月工程开启了探索月球的新征程。嫦娥系列探测器一次次成功发射, 实现从绕月、落月到采样返回的重大突破。这不仅是对月球奥秘的探索,更是在提升国 家威望和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带动了航天技术及相关领域技术进步, 为年轻科技人才提供成长机遇;还让我国拥有更先进的航天设施,积累了重大专项工程 管理经验。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我们有望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为 人类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让中国探月梦在宇宙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文言文素材 日月之形 又问予以“日月之形,如丸①邪?如扇②也?若如丸,则其相遇岂不相碍③?”予对曰:“日 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④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⑤之乃光⑥耳。 光之初生⑦,日在其傍⑧,故光侧⑨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⑩。如 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 (出处《梦溪笔谈》 ) 注释 ①丸:弹丸,圆球形。 ②扇:团扇,圆形。 ③碍:阻碍。限于科学认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认为太阳、月亮都在天上,它们到地面的 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才会有当它们碰到一起时会不会互相阻碍的疑问。 ④盈亏:指月盈、月亏,即月亮的圆缺。 ⑤耀:照耀,照射。 ⑥光:文中用作动词,是“发光”的意思。 ⑦光之初生:月光初现时,这里是指阴历每月初只能看到一道月牙。 ⑧傍:通“旁”。 ⑨光侧:指阳光从侧面照射月球。 ⑩稍满:指随着太阳的移动,人们可以见到月球被阳光照亮的地方逐渐增大、变圆。 正圜:正圆。圜:同“圆”。 气:气体。古人误认为日、月都是由气体组成的。 质:实体。 相值:相遇。值:遇到。 翻译:官长又问我以这一问题:“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像个圆球呢,还是像把扇子呢? 如果像个圆球,那么它们相遇,又怎会不互相妨碍呢?”我回答说:“太阳和月亮的形状 像个圆球。何以知道它们是这样子?以月亮的盈亏就可以验证。月亮本来不发光,譬如 一个银球,太阳照耀它,它才发光。月光初生的时候,是太阳在它旁边照射,所以光在 它的侧面,人们能够看到的月光面就仅仅像个弯钩;太阳渐渐远离月亮,则斜照过来, 月光就逐渐变得圆满。犹如一颗弹丸,用白粉把它的表面涂抹一半,从旁边看去则涂了 粉的地方如同弯钩,对着涂粉的一半正面看去则还是正圆。由此可见太阳和月亮都像个 圆球。” 诗词素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 书郎) ,李华(文学家)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 ,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 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 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 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2)长风:远风,大风。 (3)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4)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 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 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 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5)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 以自喻。清发(fā) :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6)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 :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 王勃《滕王阁序》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 :“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 壮志,豪壮的意思。 (7)览:通“揽”,摘取。览明月: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版)作“揽 明月”。另一版本为揽。 (8)销:另一版本为“消”。 。 (9)称(chèn)意:称心如意。 (10)明朝(zhāo) :明天。散发(fà) :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 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 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 《史记·货殖列传》 )。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 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 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 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 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 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 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 :隐没。 ⑷白兔捣药: 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 :“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 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 南子·览冥训》 。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现代文阅读素材 赛什腾的月亮 肖复兴 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 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 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那时候,是指 1968 年。这一年,北京的初三学生甘京生和一批北京的中学生来到 冷湖,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那时候,他还不到十八岁。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井队放 假,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一上午就从四号老基地出发,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 山走去。那座每天都会映入眼帘的赛什腾山,在柴达木明亮得有些刺眼的阳光照射下, 有时候会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让甘京生对它充满无数的想象。甘京生喜欢幻想,或许 这是他从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他喜欢独自一人望着天空或树林或校园里的篮球架遐想 联翩。大概和他喜欢读文学的书籍有关,那些书让他常常禁不住心旌摇荡,天马行空。 否则,他不会和同学约好向那座秃山走去。去之前,师傅就对他说过:那山上什么也 没有,从来就没有人爬上去过,你去那儿干啥?他还是执意去了,累了一身的大汗,走 了整整一个上午,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才走到山脚边,吃了点东西继续爬,下午四点多的 时候,终于爬到了。 。山上除了有些芨芨草和星星点点的黄色的野花,真的什么都没有, 都是一些裸露的灰色石头,仿佛月球的表面,显得那样的荒寂。 但是,甘京生很兴奋,他管这些小黄花叫做赛什腾花,就像老一辈石油人找到了石 油把山下那一片井架林立的地方命名为冷湖一样。青春年少能够燃烧激情和幻想,让平 凡琐碎的日子焕发出光彩。中秋节的天气在柴达木盆地已经冷了,天黑的也早了。爬上 山没有多久,天色就渐渐暗了下来,秋风一吹,有些萧瑟沁凉如水的感觉,同学们都说 赶紧下山吧,天再黑下来,下山的路就不好找了。他却坚持要等到月亮出来,好不容易 来一趟赛什腾山,又赶上中秋节,没看到月亮怎么行?他对同学说。同学只好陪他一起 看月亮。 那是甘京生第一次在赛什腾山看到月亮。那赛什腾的月亮,令他一生难忘。他能说 出赛什腾的月亮和北京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吗?他说不清楚,只觉得天远地阔,四周一 片荒凉,月亮却和照在北京城里一样,那样浑圆明亮地照在这里没有一点生命气息的石 头,和萋萋野草还有他刚刚命名的赛什腾花上。他觉得月亮真的非常伟大,对世界万物 无论尊卑贵贱无论远近大小,都是一视同仁的那样平等。 这是第二年我在北京见到甘京生时,他对我说起中秋节爬赛什腾山看月亮时候讲的 话。那一年夏天,他回北京探亲,专程来家看我,从青海回京的途中,他一路下车,不 停游玩,在洛阳看过云冈石窟,他还在那里买了几本旧书,带回来送我。他的这一举动, 让我刮目相看,好不容易有了天数规定好的探亲假,还不早早回家,谁舍得把时间浪费 在路上,还惦记逛书店,买几本当时看来无用的书?他的浪漫之情,和当时正在热闹闹 搞阶级斗争的气氛是多么的不谐调。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他和我弟弟是同学,又同在冷湖为石油工人,他是受弟弟之 托来看我的。那一天晚上,他住在我家,我们抵足未眠,秉烛夜谈,聊了很多,他说这 番话时,像一个文艺青年。如今,文艺青年像一个贬词了,其实,真正成为一个文艺青 年,并不容易,他必须具有文艺气质之外,更需要一颗怀抱对生活和对文学一样真正的 赤子之心。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生的追求。 甘京生难得,是他并不只是在他十八岁那一年心血来潮爬了一次赛什腾山,看了一 次中秋节赛什腾的月亮。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中秋节他都会爬一次赛什腾山,看一次赛 什腾的月亮。上个世纪 80 年代,他调到冷湖石油局中学里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 开始带着他班上的学生,每年中秋节爬赛什腾山,看赛什腾的月亮。那些生在柴达木长 在柴达木从未出过柴达木的孩子们,从来没有特别注意过中秋节的月亮,更没有爬上赛 什腾山看月亮的习惯。甘京生当了他们的老师之后,赛什腾的月亮,成为了他们日记和 作文中的内容,成为了他们学生时代最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他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了虽旷 远荒寂却属于柴达木自己独特的美。 甘京生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他是因病去世的,他走得太早。如今,他教过的第一 批由他带领爬赛什腾山看月亮的学生,已经四十多岁,他们的孩子到了读中学的年龄。 不知道还会有哪一位老师带他们爬赛什腾山看中秋的月亮? 赛什腾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