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选择题 (2024年5月最新修订版) PDF

Document Details

EnthusiasticRosemary

Uploaded by EnthusiasticRosemary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Tags

chinese_history modern_china multiple_choice_questions history_exam

Summary

This document contains a set of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history,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period of modern China. The questions cover topics like the Opium War, the Boxer Rebellion, and other significant events in China's history.

Full Transcript

单项选择题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 D ) A.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 B.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经济 C.以机器为生产工具的工场经济 D.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B ) A.虎...

单项选择题 1、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 D ) A.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 B.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经济 C.以机器为生产工具的工场经济 D.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B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 A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B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 ) A 中英《南京条约》 B 中英《北京条约》 C 中日《马关条约》 D《中法新约》 6、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太平天国起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7、规定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B ) A. 《黄埔条约》 B. 《南京条约》 C. 《望厦条约》 D. 《北京条约》 8、下面有关林则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政治家 B.是领导禁烟的民族英雄 C.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口号 9、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D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10、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C ) A.康有为 B.严复 C.孙中山 D.梁启超 1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 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 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C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 的签订 13.1898 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 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的答复是: “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 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B ) A.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彻底失败 D.清政府成功地捍卫了主权 14、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 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C )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15、鸦片战争后,湖南安化、平江等传统绿茶产地,多转而制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红茶,各 地竞相仿制,一批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陆续出现。这反映了湖南当地( A ) A.茶业生产经营因时而变 B.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 C.官府大力扶持私营产业 D.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 D ) A.商品市场 B.原料产地 C. 半殖民地 D.殖民地 17、近代中国社会最革命的阶级是( A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1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弱点是( C ) A 妥协性 B 动摇性 C 软弱性 D 两面性 19、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C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20、雨果曾愤怒地谴责道: “两个强盗走向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 盗是( C ) A.英国和美国 B.法国和俄国 C.英国和法国 D.英国和俄国 21、诗歌作为特殊的史料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史实。1925 年,闻一多有感于中国的 7 个地 方被列强占领,写了《七子之歌》,其中一首写道: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我胸 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断定这首 诗歌的篇名是( B ) A. 《七子之歌 澳门》 B. 《七子之歌 台湾》 C. 《七子之歌 香港》 D. 《七子之歌 广州湾》 22、1898 年把我国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C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23、 《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 年,袁世凯仿照西 法创设保定警务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 年,清政府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 务。材料反映晚清( B ) A.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努力转变治理方式 C.军阀统治逐步建立 D.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24、从 1840 年至 1919 年的 80 年间,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B ) A.经济技术的落后 B.社会制度的腐败 C.西方列强的强大 D.军事力量的薄弱 25、在中法战争期间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爱国将领是( C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冯子材 D.邓世昌 26、在甲午战争中英勇殉国的爱国将领是( C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海龄 27、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清朝政府的顽强抵抗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世界舆论的反对 28、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哪一篇著作( B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 《瀛环志略》D.《筹海篇》 29、哪一次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A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0、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B ) A.《黄埔条约》 B.《望厦条约》 C.《南京条约》 D.《北京条约》 31、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3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北方大量领土的国家是( B ) A.日本 B.俄国 C.德国 D.英国 33、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主要依据的是哪一个条约( D ) A.《辛丑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 34、中国无产阶级诞生于( A ) A.19 世纪 40、50 年代 B.19 世纪 70 年代 C.19 世纪 90 年代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3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 19 世纪( D ) A.60 年代 B.70 年代。 C.80 年代 D.90 年代 36、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是认识( A ) A. 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B. 中国近代社会近代化的历史过程 C.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 D.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37、 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B )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38、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B )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39、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 ) A.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 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40、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 C ) A.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民主思想 B.中国人开始较为正确地认识世界 C.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受到了冲击 D.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被彻底破坏 41、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书给英国女王,恳请她出面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 A ) A.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制止鸦片贸易 B.希望与英国开展正常的贸易 C.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D.开始睁眼看世界 42、《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有相似之处是都主张( B ) A.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改革 B.向西方学习 C.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43、《马关条约》最能体现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的内容是( D ) A.赔款数额巨大 B.增开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开辟运输新路线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我 44、1864 年,恰值《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总理衙门曾为此专门拨付 500 两银子,命令 将印成的 300 部《万国公法》分发给各通商口岸,以便对外交涉中“参酌援引”。这是 19 世纪 70 年代前期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国际法汉译专著。这反映了当时( D ) A.《万国公法》成为国际准则 B.清政府盲目自大心态的消失 C.西学东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D.清政府有运用国际法的意识 45、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 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 1906 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 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B ) 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留日学生受到清政府的有效管理 46、“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 《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 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B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47、近代上海农村地区的妇女善于纺织土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土布滞销,许多妇女转而 进城中洋纱厂、洋布局做工。这说明( A ) A.工业发展促进人口流动 B.民族工业受到外资刺激而兴起 C.手工业出现规模化生产 D.上海农村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48、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 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 啊!”这场战争指的是( A ) A、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鸦片战争 D、中法战争 49、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 三个年份分别为 1884 年,1898 年,1900 年。这表明( A ) A、民教冲突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凸显 B、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C、传教活动以武力为后盾 D、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50、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不败而败的对外战争是( D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中法战争 51、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 “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 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 险” 。这表明( D )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52、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资本输出加剧,扩大了资金来源 C.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D.外商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53、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 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 1899 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 为( C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54、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事件( B ) A.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发生的 B.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发生的 C.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D.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 55、近代历史上,中国与法国之间的第一个条约是( C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 56、《马关条约》签订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 这三国是( C ) A、英法德 B、俄意日 C、俄法德 D、德日澳 57、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 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D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8、鸦片战争后,列强谋求在中国传教的根本目的是( A ) A、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B、传播西方文明 C、为清政府提供思想武器 D、让西方宗教得到广泛传播 59、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 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 有人说他“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C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60、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 中国( C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61、“凡大法国兵船往来游弋,保护商船,所过中国通商口岸,均以友谊接待。”中法近代 交往史的这一不平等规定,严重破坏了( C ) A. 领土主权、司法主权 B. 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C. 领海主权、内河航行主权 D. 领土主权、关税主权 6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3、在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是( A ) A.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B. 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 C. 冯桂芬撰写的《校颁庐抗议》 D.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6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 ) A.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相同 C.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是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65、晚清“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大江南 北,莫不以洋为尚。”这反映了晚清社会( C ) A.民众崇洋媚外 B.中国传统商品已经被洋货代替 C.社会习俗的西化 D.人民民族意识的泯灭 66、关于近代的“开放口岸”和现在的“对外开放”的说法,正确的 ...是( C ) A.截止到 1861 年,近代中国开放的口岸已达 15 个 B.近代口岸开放后,中国丧失了对该口岸的行政主权 C.开放的顺序都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 D.都是被迫开放的 67、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 12 处“留 兵驻守”的条约是( D ) A.《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8、《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洗国耻。已而 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奋发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 是( B ) A.宣统帝 B.光绪帝 C.咸丰帝 D.康熙帝 69、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 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D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同情变法活动 70、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指分离、割取)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 海心。”诗人黄遵宪 1896 年因何而发写的这首诗( C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C.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71、马克思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为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 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极其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社会危 机。”马克思的话说明了:①落后的经济决定中国必然失败;②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 机;③中国将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封建王义终将无法战胜资本主义。以上观点正确的 是( D ) A.①④ B.①②④C.②④ D.①②③④ 72.1851 年,中国爆发的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是( B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高山族人民抗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73.中国历史上在基督教影响下发生的农民运动是( C ) A.辛亥革命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74.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B.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75.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B ) A.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 B.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 C.以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为中心 D.以废除封建伦理纲常为中心 76.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 了许多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 A ) A.《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资政新篇》的颁布 C.西征 D.《万大洪告示》的颁 布 7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封衣裳。凡天下,每家五 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的落后性在于( D ) A.体现农民阶级的利益 B.维护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不符合战时环境,不能实施 D.绝对的平均主义,是一种空想 78.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79. 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 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 国 ( A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80.以下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B.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D.都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8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D ) A.领导集团的内讧 B.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战略失误导致北伐失利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82. 1862 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 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 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C )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83.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D ) A.定都南京 B.永安建制 C.北伐失败 D.天京事变 84.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最大不同在于( C ) A.参加者的阶级属性 B.对内外反对势力的打击程度 C.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D.活动时间的长短 85.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 ) A.冯桂芬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8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C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87.1898 年,撰写《劝学篇》,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洋务派官员是( B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左宗棠 D.刘坤一 88.洋务派创办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 A ) A.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B.金陵机器局 C.福州船政局 D.湖北枪炮厂 89.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 C ) A.鸦片战争失败 B.中法战争失败 C.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 90.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指的是( D ) A.增强封建统治者的力量 B.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91.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活动失败原因时说:“19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 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太平天国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 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D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92.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洋务运动哪一项措施 符合上述思想( C ) A.兴办军事工业 B.创办北洋水师 C.兴办民用企业 D.创办新式学堂 93.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D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D.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94.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95.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理由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虽然失败了, 但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也及格了,只不过从成绩上分析不如日本这个优等生成绩好而已”。 此观点旨在强调洋务运动( C ) A.开近代中国改良主义之先河 B.“求强”未果,但“求富”已得 C.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D.改变了民族自卑的大众心理 9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 A )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97.19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长江中下游地 区无法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太平天国不承认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B.这些地区很早就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D.《北京条约》签订前,《天津条约》无效 9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 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 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99.梁启超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理论著作是( B ) A.《孔子改制考》 B.《变法通议》 C.《俄彼得变政记》 D.《仁学》 100.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理论著作是( D )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议》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101.1898 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 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C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102. 一位同学在进行有关李鸿章的课题研究时,用了以下事例介绍其生平。其中不正确的 是( D ) A.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兴办洋务,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C.参与外交,签订《辛丑条约》 D.倡导维新,积极参与戊戌变法 103.近代某派别“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 者”,他们是( C ) A.洋务派 B.立宪派 C.顽固派 D.维新派 104.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A.照搬西方的制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C.中国人习惯于封建君主专制 D.帝国主义的干涉 105.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 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 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B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106.1875 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 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 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B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洋务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07.1894 年北上天津,向李鸿章递交《上李鸿章书》的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谭嗣同 108.台湾学者许倬云说:“地方绅士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自己的理念,他们的立场多 偏向君主立宪,对于革命并不完全同情。孙中山的革命运动,由于他自己是个边缘人物,无 法接触,更别谈动员这些力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孙中山忽视了地方绅士的力量 B.地方绅士的立场决定革命成败 C.辛亥革命缺乏地方绅士的支持 D.清政府得到地方民众广泛支持 109.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 C ) A.1904 年 B.1905 年 C.1906 年 D.1908 年 110.台湾学者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 1840 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 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 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 B ) A.顺应世界潮流 B.拯救民族命运 C.启蒙国民思想 D.走向民主共和 11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 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 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能让这个民族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 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 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是( C )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 112.1900 年 7 月,(长沙时务学堂教习)唐才常在上海召开“中国国会”,宣布: 一、保全 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二、决定不认满洲政府有统治清国之权;三、请光绪帝复辟。 并发动和领导了自立军起义,孙中山获知此举,称赞不已。此举表明唐才常主张 ( A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排满兴汉 D.太后还政 113.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 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C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 )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华兴会 D.光复会 1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一种腐败的制度下移植一部分新 事物,并不会使腐败的东西新生,而只会使新鲜的东西腐败。”上述观点所指的史实应该是 ( C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116.1907 年,督鄂 18 年的张之洞离任时写了如下一副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 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下列与该对联所述社会状况有主要关联的是( B ) A.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B.武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C.中国近代铁路的诞生 D.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17.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C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118.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A ) A. 《民报》 B.《新民丛报 》 C. 《时务报 》 D.《万国公报》 119.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容是 ( C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20.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是 ( D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21.对“民权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B ) A.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B.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22.1906 年至 1907 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领域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其中改良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 A.黄兴 B.陈天华 C.康有为 D.章炳麟 123.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 A ) A.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24.《革命军》的作者是( D ) A.章炳麟 B.黄兴 C.孙中山 D.邹容 125.辛亥革命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斗争尤为激烈的省份是( D ) A.广东 B.湖北 C.湖南 D.四川 126.1911 年 4 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 B ) 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127.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D )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是否推行议会制度 D.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128.下面哪一个城市有“辛亥革命的摇篮”之称( D ) A.南京 B.南昌 C.上海 D.武汉 129.武昌起义的主力是( C ) A.同盟会会员 B.留学生 C.新军 D.人民大众 130.民国元年指的是( B )年 A.1911 年 B.1912 年 C.1913 年 D.1914 年 131.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B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132.1912 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 指的是( C ) A.实现民族主义 B.实现民权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 D.实现社会主义 133.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 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 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B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134. 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 如果请你为下列材料把脉,你看哪一项不适合( C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体制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35.1913 年 3 月,袁世凯派人暗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黎元洪 D.黄兴 136.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至日本,于 1914 年 7 月在东京正式成立( C ) A.中国国民党 B.国民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同盟会 137.跪拜、作揖等礼仪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 所取代。( A ) A.该变化意味着民主意识逐渐被人们接受 B.该变化最先从农民阶级开始 C.该变化是由于孙中山个人的决策 D.该变化最早可能出现在戊戌变法时期 138.挫败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的运动是( B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139.近代中国某一报纸刊登过如下文章:《民族的国风》、《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 《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告非难民生主义者》,该报纸是( C ) A.《苏报》 B.《时务报》 C.《民报》 D.《申报》 140.1919 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步,实因单 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D ) A.保皇派 B.清朝遗老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141.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 D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护国战争的爆发 C.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发动 D.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14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列强中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 C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143.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D ) A.俄罗斯 B.沙俄 C.中国 D.苏俄 14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 A ) A.中国 B.英国 C.波兰 D.苏联 14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 C ) A.8 月 15 日 B.9 月 2 日 C.9 月 3 日 D.8 月 14 日 146.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 D ) A.鸦片战争 B. 辛亥革命 C. 中共一大 D.五四运动 147.1919 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48.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C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三大决战的胜利 149. 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 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 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B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50. 1916 年 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 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 在( B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151.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 义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 D ) A.主张民主共和 B. 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 挽救民族危亡 D. 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152.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 的历史事件是( C ) A. 保路运动 B. 五卅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一二·九运动 153.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 ) A.找到了一条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D.认识到了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 154.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明确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B.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中国共产党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D.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国情 155. 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冲破旧的思想牢笼,他们大都( D ) A.信仰马克思主义 B.宣传社会主义 C.认同无政府主义 D.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156. 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C ) A.民主与共和 B.科学与技术 C.民主与科学 D.自由与平等 157. 胡适在 1923 年的一封信中说: “25 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 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 ;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 代”是( B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15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 A.五四运动 B.五卅运动 C.辛亥革命 D.鸦片战争 159.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主要反映了中国( C ) A.革命性质的变化 B.主要矛盾的变化 C.革命领导阶级的变化 D.主要任务的变化 16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和共青团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 党,采取这种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C ) A.便于利用合法身份开展活动 B.借助国民党的威信和地位壮大共产党的力量 C.能被孙中山接受,有利于国民党改组 D.打入内部,对国民党实行和平演变 161. 孙中山在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肆,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 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称道了苏维埃国家“人民独裁政体” ,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材料体现了( D ) A.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已经发生了改变 B.孙中山准备建立苏维埃国家 C.孙中山完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D.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 162.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B )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中共“二大” D.中共“三大” 163. 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哪一时期( C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64. “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共有一百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类期 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A.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 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 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解放 165.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是( A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胡适 D.鲁迅 166. 有学者称,20 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 和会” “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D ) A.维护政局稳定 B.进行革命动员 C.建立统一战线 D.培育国家认同 167.对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曾作出这样的评价: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这段话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存在的缺陷是( A ) A.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 B.尚未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C.没有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矫枉过正是文化改革运动的通病 168.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D ) A.确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169.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D ) A.反对民族压迫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满洲贵族 D.反对帝国主义 170.下面关于大革命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 A.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B.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C.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扩大了 D.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171.下列历史人物中,曾经出席过中共一大的是( D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蔡和森 D.毛泽东 17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D ) A.中共最高政治纲领 B.中共最低政治纲领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 173.关于中共一大的内容,不正确 ...的是( C ) 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C.通过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D.选举成立党的领导机构 174.下面哪个城市有“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之称( D ) A.武昌 B.南昌 C.广州 D.上海 175.五四运动后, 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 认 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 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 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C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76.直到 1917 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 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 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77.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 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 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A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D.抗日战争 178. 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 “科学” “平等” “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 —1922 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79.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 A.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180.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D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8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指( A ) A.国共对峙取代了南北对峙 B.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 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 D.封建军阀已经被打倒 182.“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 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 C )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183.1927 年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A ) A.开始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对抗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D.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184.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运动之特别的旗 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192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 口号。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D ) 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的大局 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185.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C )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8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D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87.1929 年春节前,署名“涤涤”者在报纸上叫嚣: “如果要保全‘湖南人最富革命性’ 的招牌,对于这个废历正月,非大大注意不可。 在政府方面,即仰仗贤劳的公安当局,如 发现有贩卖门神纸花等,便赏他一个撕之大吉……至于喊拜年,喊恭喜发财的,我们即目他 为反动口号,硬指他为不奉民国正朔的反动派。 ”这体现了当时( B ) A.国民政府镇压人民庆祝节日活动 B.新风俗的推广过程伴有过激倾向 C.国人对废历正月的做法不认同 D.湖南率先推行新生活运动 188.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均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这种情况表 明( C ) A.我党在城市拥有相对强大的革命力量 B.敌人在某些大城市力量不足 C.我党的革命道路脱离实际 D.我党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189.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标志 190.1927 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呈现出的根本趋势是( A ) A.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B.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城市 C.中共发动了一系列罢工,反对国民党统治 D.中共党内出现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19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主要取决于( C ) A.中国农民人口多 B.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敌人在农村力量薄弱 19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 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 独特的原因。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 A )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193.毛泽东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A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反对本本主义》 D.《井冈山的斗争》 194.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 B ) A.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B.“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思想 C.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D.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 195.国共十年对峙前期,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地 区( B ) A.中外反动势力力量较弱 B.国民大革命时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D.地理环境适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6.下列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的是( B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大” D.晋绥干部会议 197.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D ) A.武装斗争问题 B.党的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198.1927 年“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 ) A.这表明中共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C.这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D.是中共独立开创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开端 199.从 1927 年到 1930 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 展,其根本措施是( D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20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 ) A.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B.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C.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 D.消灭了土地私有制 201.毛泽东曾批评“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 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的观点,他认为必须有“政权建设” 才能推动全国革命的波浪式前进。由此可见,毛泽东( B ) A.主张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夺取政权 B.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推动中国革命由幼稚走向成熟 D.受到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 202.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学说,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其主要原因是( D ) A.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经成熟 B.当时有一支强大的红军的存在以及中共的领导 C.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的结果 D.正确分析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03.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都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这两次错误 路线产生的根源在于( C ) A.共产国际错误指导 B.错误领导人排挤毛泽东 C.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理论思想尚不成熟 D.国民党分化破坏活动 204.下面哪次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 B ) A.龙岩会议 B.古田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205.下面哪次反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是发生在 1932 年( B ) A.第一次 B.第四次 C.第三次 D.第二次 206.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哪里召开( A ) A.江西瑞金 B.福建龙岩 C.河北西柏坡 D.贵州遵义 207.20 世纪 30 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共和国, 政策调整 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 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维埃政权管理工作。这一调整表明( A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动员 C.表明党的工作重心以城市为中心 D.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来获得广泛的支持 208.下面哪次“左”倾错误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C ) A. “左”倾冒险主义 B.“左”倾盲动主义 C.“左”倾教条主义 D.“左”倾保守主义 209.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由于它( B ) 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在军事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在生死关头妥协地处理了党内当时最主要的问题 D.保证了长征转移的胜利 2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C )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大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告急,华北危险,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D.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21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充分证明了( D ) A.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B.全国的革命形势对红色政权的影响巨大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条件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最重要条件 212.哪次战役后,中央红军从长征时的 8.6 万人锐减到 3 万多人。 ( A ) A.湘江战役 B.渡江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213. 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 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B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14. 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 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215. 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下非此小 组成员的是( A ) A.李富春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周恩来 216.1929 年 9 月 29 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 B ),将党的支部建在 连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A.古田会议 B.三湾改编 C.黎平会议 D.遵义会议 217. “龙华千载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终,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中共 烈士写的诗歌应该出现在哪个时期( C ) A.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 D.抗日战争时期 218.红军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在翻越雪山时发现这样一幕让他们泪流满面的一幕:在一个雪 包当中,有一只手臂举起着。吴先恩将军走上前去仔细查看,只见这只手紧紧地攥着!他用 力把手掰开,发现这手里面紧紧地攥着一个党证和一枚银元。他把这个党证打开一看,上面 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 年入党。这个时候,吴先恩看明白了,大家也看明白 了,毫无疑问,刘志海烈士,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要把这一元钱作为党费,交给后面经过 的党组织。这个事例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哪一个方面的内容( D ) A.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B.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C.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D.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219. 有人说,“没有辛亥哪有五四” ,这句话着重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是( D ) A.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B.辛亥革命是一场社会革命 C.辛亥革命促进了学生群体的崛起 D.辛亥革命促成了中国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 220.红军长征胜利是哪一年( C ) A.1934 年 B.1935 年 C.1936 年 D.1937 年 221.2021 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 神,第一批,共入选了 46 个精神。下面这个事例体现哪种精神:在翻越大雪山时,军需处 长宁可自己冻死也从未想过利用权利让自己穿的暖和一点。正是红军中每个人都拥有这种无 私品格,使得他们共同征服了人类生存的极限。 ( C ) A.井冈山精神 B.苏区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日精神 222. 1932 年日本人强迫东北三省的老百姓把中国姓改成日本姓,这充分证明了日本侵略者 犯下的哪一桩罪恶( A ) A.奴化教育 B.杀戮无辜 C.掠夺文物 D.占领资源 223.抗日战争时期,四行仓库保卫战出现在哪个会战时期( A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徐州会战 D.忻州会战 224.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的日记片段: 九月一日,母亲和重一来与我告别,我们在旅馆楼上相见。母亲很冷静,重一也很冷静。 接着,母亲说:"这是一次千金难买的出征。你高高兴兴地去吧!如果不幸被支那兵抓住的 话,你就剖腹自杀!因为我有三个儿子,死你一个没关系。 根据上述日记片段,我们可以推断出下面哪一个判断最贴切( D ) A.侵华战争让日本的所有母亲丧失了母性 B. 东史郎对母亲的行为伤透了心,所以把它记在日记里 C.显示了日本人民的傲慢与冷血 D.军国主义教育已经深入日本普通人的灵魂深处 225.1937 年 11 月 20 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 “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 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 用是( C ) A、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粉碎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扭转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226.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C ) A.艰苦奋斗 B.淡泊名利 C.爱国主义 D.修身养性 227. 台儿庄战役发生在( A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追击阶段 228.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也为全民族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回民英雄( D ) 领导的回民支队在冀中平原进行大小战斗 870 多次,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A.赵一曼 B.董存瑞 C.杨靖宇 D.马本斋 229.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东北抗联 8 名女战士陷入敌 人包围后,投入( C ) ,英勇殉国。 A.松花江 B.乌苏里江 C. 乌斯浑河 D. 辽河 230. 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 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 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B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西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列强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宣告了西方列强主宰中国人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31. 1940 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 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C )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232. 解放战争时期,中间党派倡导的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 D ) A.走社会主义道路 B.走民主主义道路 C.走自由主义道路 D.走资本主义道路 233.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 A )市郊柳条湖爆破铁路,制造借口向中国 军队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即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A.沈阳 B.长春 C.大连 D.旅顺 234.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进攻,国民党军队( B )奋起抵抗,发 动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A.第二十九军 B.第十九路军 C.第二十六路军 D.第二十五军 235.1933 年 5 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 B )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 同共产党合作。 A.绥远 B.张家口 C.石家庄 D.通化 236.1935 年 8 月 1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 B ),呼吁一致抗日。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237.美国《时代》杂志 1938 年 1 月 3 日载: “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 年,日 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 了。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B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38.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B ) A.要不要抗日 B.依靠哪些力量抗日 C.采取什么方法抗日 D.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抗日 239.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C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0.1941 年 12 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 “美国在国 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 当时美国( D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241.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是( A ) A.配合正面战场作用 B.抗击了日军主力 C.对国民党军队构成威胁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242.1940 年 5 月,国民革命军第 33 集团军总司令( A )将军在枣宜会战中殉国。 A.张自忠 B.张治中 C.张灵甫 D.张发奎 243.1940 年 12 月 23 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旗为庆祝美国 罗斯福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会赞许,亲题‘信 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 ”此图赠予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D ) A.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B.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D.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244.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这表明中共( D ) A.认为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C.要独立自主的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D.揭露顽固派阴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45.1941 年 5 月,毛泽东做了( C )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A.《反对党八股》 B.《整顿党的作风》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246.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 年 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 年 12 月, 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改名为《西行漫记》 。改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B ) A.凸显了延安和抗战的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了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了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247.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 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 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的。这反映出 ( B ) A.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 B.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 C.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 D.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 248.抗日战争期间,新加坡成立了由( D )为主席的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A.徐四民 B.司徒美堂 C.林白 D.陈嘉庚 249.1944 年 4 月至 1945 年 1 月,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是( C ) A.忻口战役 B.淞沪战役 C.豫湘桂战役 D.枣宜会战 250.1942 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 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B )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C.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25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 “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 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 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C )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52.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 D ) A.中国战场最广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C.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长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牵制 253.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B ) A .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 开展整风运动 D .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54.1938 年 10 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这是因为( A ) A .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 B .英美等国政府支援强国抗战 C .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 D .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25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C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56.“地道战”“地雷战” “鸡毛信” “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象征( C ) A .北伐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十年内战 257. 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 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 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C )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258.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 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 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B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59.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 C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 D .洛川会议 260.抗战初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 B ) A .是否抵抗日本侵略 B .是否依靠人民群众 C .是否合作抗战 D .是否积极抗战 26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D )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6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 ) A .实行全民族抗战 B .战争的正义性 C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 .正确的战略战术 263.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 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 C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264 .造成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D ) A .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B .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D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26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延安创办了一所特殊的学校——日本工农学校。从 1940 年到 1945 年,有近 500 名日军战俘在此接受教育,其中绝大部分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 及日本在华的反战组织。这表明( C ) A.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趋于完整 B.侵华日军厌战情绪滋长蔓延 C.中共统一战线策略取得成效 D.正义的战争必将获得广泛的支持 266、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是: ( B ) A.1945 年 11 月 B.1946 年 6 月 C.1947 年 12 月 D.1948 年 1 月 267、1947 年 10 月 10 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正式提出的口号是( A ) A.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和平、民主、团结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68、1946 年,中共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 C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69、抗战胜利后,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尝试成为泡影,主要是因为( D ) A.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B.人民军队没有取得合法地位 C.民主党派的政治力量相对弱小 D. 蒋介石坚持独裁与内战的方针 270、1945 年学生发动“反对内战、争取自由”的一二一运动始发于( D ) A.南京 B.上海 C.北京 D.昆明 271、解放战争时期,三大决战中最关键的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72、某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宣传口号: “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 祸根。”根据该口号,这一时期应该是( D )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大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73、1944 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更名为( B ) A.中国民主促进会 B.中国民主同盟 C.中国民主建国会 D.中国农工民主党 274、1948 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是( A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75、科学家竺可桢写了 60 年日记,20 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 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B )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276、提出“两个务必”思想的会议是( A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277、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 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 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78、1945 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斗争的焦点是( B ) A.和平与内战 B.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 C.民主和独裁 D.团结与建国 27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间( C ) A.1950 年 9 月 B.1948 年 11 月 C.1949 年 9 月 D.1949 年 6 月 280、1947 年,中共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其军队领导人为: ( B ) A.林彪、高岗 B.邓小平、刘伯承 C.陈赓、谢富治 D.陈毅、粟裕 281、1947 年 7—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召开土地会议,通过了( D ) 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82、台湾人民掀起二二八起义的时间是( A ) A.1947 年 B.1948 年 C.1949 年 D.1950 年 283、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 D ) ,掀起渡江战役。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渡江战役宣言》 C.《解放南京》 D.《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84、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 C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285、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会议是 ( A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届二中全会 286、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感于某一政权的失败,赋诗写到: “当家专政二十载,大厦一旦梁 栋摧。乱源虽多主因一,民怨所致非兵灾。”那么,该政权导致民怨丛生的措施包括( C ) A.屠杀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 B.穷兵黩武,对外扩张 C.一家专政,特务统治 D.卖国求荣,复辟帝制 287、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 C ) A.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88、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C ) 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289、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 D ) A.国统区的学生运动 B.国统区的工农运动 C.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290、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 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A )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即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91、1946 年 6 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 近事实本质? ( C ) A.煮豆燃豆箕,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292、毛泽东曾就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次战役指出: “……为南部战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 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蒋介石则声称,此战是“政权存亡 最大之关键”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C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93、解放战争中歼灭国民党整编 74 师的是( B ) A.华中野战军 B.华东野战军 C.晋冀鲁豫野战军 D.西北野战军 294、1945 年 10 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 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C )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95、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 A ) A.中国民主同盟 B.民主建国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 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96、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所进行的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C ) A.以工人运动为发端 B.以商人罢市为发端 C.以学生运动为发端 D.以农民运动为发端 297、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 B ) A.抗战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战役的胜利 298、毛泽东 1947 年 12 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 折点。”这个转折点是( B ) A.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 B.进行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99、毛泽东的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 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哪个事件 引发了毛泽东的诗思( B ) A.渡江战役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300、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 1949 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标志着( C)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B.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开始。 301、为了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政策不包括 ( A ) A.和平演变 B.政治上不承认 C.经济上封锁禁运 D.军事上包围威胁 302、1949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 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 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B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303、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 )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304、1948 年 10 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 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B ) 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05、1951 年开始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 A ) 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 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 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的不法行为 D.都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抑制资产阶级的腐蚀 306、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C )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307、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党政干部中的腐化问题,党和政府开展了( A ) A.三反运动 B.五反运动 C.整风运动 D.反右派运动 30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他们转变为( D ) A.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工人群众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C.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D.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 309、1948—1949 年夏, 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 试探与将要成立 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 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 出( A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0、1949 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 33.1%;到 1953 年,文科学 生的比例降为 14.9%;经过 1956 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 9%;1962 年,这一 比例最低,仅为 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311、新中国诞生初期,中共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严峻考验从根本上讲,指的是( C ) A.帝国主义的威胁能否解除 B.新解放区的剿匪作战能否成功 C.人民民主专政能否巩固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能否完成 31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31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这是指( D ) A.资本家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314、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15、1956 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D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31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C ) A.新中国的建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317、20 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C )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18、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C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19、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B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20、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 )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321、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 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B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C.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2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C ) A.1949 年 B.1953 年 C.1954 年 D.1956 年 323、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 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 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B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24、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B )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325、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C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6.“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 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 A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进程趋向缓慢 327、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B ) A.1954 年 B.1953 年 C.1956 年 D.1952 年 328、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D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32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 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B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化 B.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30、1953 年 9 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 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 B ) A.结束了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 B.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C.奠定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 D.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31、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间是( C ) A.1952 年 B.1954 年 C.1953 年 D.1955 年 33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对改造的政策是( A ) A.赎买 B.征购 C.排挤 D.彻底消灭 333. 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 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B ) A.国民经济恢复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期 334.《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 A )的 标志。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政治制度 C.计划经济 D.理论指导 335.《论十大关系》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 D )准备。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理论 336.在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 B )的思想。 A.“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C.继续“向外国学习” D.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337.1957 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采用(C ) 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A.批评—自我批评 B.反省—批评——帮助 C.团结—批评—团结 D.批评—团结——批评 338.1967 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B ) 。 A.原子弹 B.氢弹 C.中子弹 D.氧气弹 339.( B )年,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1970 B.1971 C.1972 D.1973 340.在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 A )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 341.1956 年 4 月和 5 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 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B ) A.实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B.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342.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 B ) 。 A.组织路线问题 B.思想路线问题 C.政治路线问题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 343.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 A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344. ( A )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A.“统分结合” B.“政社合一” C.包产到户 D.包干到户 345. 1983 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 8 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 制,9 个月就盈利 12 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 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D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346. 中共中央在《关于 1980、1981 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 年计划安 排工业总产值增长 6%,轻工业总产值比 1980 年增长 8%。在《关于 1982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 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 1981 年增长 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 长 4%。这些决议旨在( A ) A.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B.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 D.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347.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