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PDF

Summary

此文档为2024年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包含主要知识点和考研真题,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Full Transcript

第一部分 主要知识点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 动与时空、意识的含义与特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性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含义、基本特征,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展开复习); 实践...

第一部分 主要知识点 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 动与时空、意识的含义与特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 性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含义、基本特征,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展开复习); 实践的本质与结构,认识的本质与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创 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 资本原始积累; 剩余价值学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变资 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含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资本积累、产业资 本的循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考研真题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 1844 年 8 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 本观点完全一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马克思 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答案】A 2. 习近平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教训更应 引以为戒”,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人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是因为( )。 A.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有惊人的相似 B.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C.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 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答案】B 3.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在“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 ”的同时,也“不自 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 ”。这表明:(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无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资本越发展越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 C.资本越扩张越不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D.资本主义生产是㇐种历史的、过渡性的生产方式 【答案】D 4. 智能生物识别等人工智能新技术快速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然而,在新技术快 速发展应用的同时,也因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而引发人们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 担忧。有专家呼吁,在发展新技术时,要划定法律禁区,制定行业规范,构建㇐ 个新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看,法律法规 ( )。 A.总是阻碍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B.只能落后于新技术发展 C.与新技术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归根到底是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答案】 C 5.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在于( )。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 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答案】 B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 )。 A.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理论 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 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解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 D 7. 休谟说: “感觉是人和世界的屏障。”这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答案】 D 8.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 )。 A.动力与源泉 B.形式与状态 C.方向与道路 D.功能与结构 【答案】 A 9. 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C.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量 【答案】 C 10.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 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观念在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答案】 C 11.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 句话肯定了( )。 A.直接经验的作用 B.间接经验的作用 C.感性认识的作用 D.实践的作用 【答案】 B 12.“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 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恩格 斯的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C. 经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才是真正的革命的思想 【答案】 A 13. 恩格斯指出:“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 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这段话的核心 意思是( )。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B.社会主义改革可有可无 C.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答案】 A 14.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 )。 A.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答案】 D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 版)》题库 导 论 一、单选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 A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神圣家族》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于 1820 年 11 月 28 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称自己 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 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 参加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而且在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恩格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C )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反杜林论》 D.《自然辩证法》 3.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他们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 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是( C ) A.国际工人协会 B.正义者联盟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其创始人马克 思 1818 年 5 月 5 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 1820 年 11 月 28 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 样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 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C ) 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教和优秀的教育经历 5.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指(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 说 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指( D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 者对它的发展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8.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阶级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资本主义生产和人口相对过剩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会的产生和斗争 1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实事求是 1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 ) A.革命性 B.科学性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特权、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普遍人权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B.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C.理论联系实际 D.解放思想 二、多选题 18.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9.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ABCD ) A.从创造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 法 B.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 思维发 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 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0.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BC ) A.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 B.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力和经济的极大发展 C.自工业革命后多次出现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 部分是 ( 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 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 A.1871 年巴黎工人起义 B.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CD ) A.西欧大陆的唯物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ABC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卢梭 2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 A.亚当 ·斯密 B.大卫 ·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蒲鲁东 2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 A.昂利 ·圣西门 B.沙尔 ·傅立叶 C.罗伯特 · 欧文 D.托马斯 ·莫尔 27.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 C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2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CD ) A.发展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人民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目前,科学家首次精确发现人类大脑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即人脑内侧颞叶负责 自觉回忆体验事件和场景情节,在形成新的记忆内容时,神经细胞会在精确的时 间产生激活,开始回忆之前曾看到过的物品或情景。这表明( D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大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蕴含的哲理最确切的是( A )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C.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D.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 3.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 ”的论点,春秋 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 ”的学说。上述 观点( C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既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4.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 ” 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思想。这两种思 想的共同点是( D ) A.都承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B.都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都否认思维决定存在 D.都否认存在决定思维 5.“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 不是胸 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 ) A.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6.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 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 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这表明( C )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7.“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 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 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A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8.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太阳每天又都是新的。这一说法( D ) A.只看到了绝对运动 B.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运动 C.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D.既看到绝对运动,也看到了相对静止 9.在我国云南,纳西族地区沿用了十多个世纪的东巴文字是一种原始象形文字。 它既源于生活,又保持着生动、夸张、简约的图画特征,这表明( D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B.意识具有能动性,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永恒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不可知性 11.邓小平指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这段话重点强 调的是( A ) A.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B.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C.反复实践,发展真理 D.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14.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C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1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7.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8.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9.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 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B )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B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 D )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2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 一种 ( D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24.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D )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25.科学家洛伦兹说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 风。 ”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D )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 系 26.唯物辩证法认为( D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无法认识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27.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 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C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28.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 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C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运动发展的观点 C.“重点论”的观点 D.“两点论”的观点 29.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 )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 30.时间空间是( A ) A.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B.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 C.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 D.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3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3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错误在于( C )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 33.发展的本质是( B )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生物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D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3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 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3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二、多选题 37.2017 年 6 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 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 粒子共同造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 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CD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8.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 含了数十万个星系、长达 14 亿光年的“南极墙”。类似于“南极墙”的宇宙大尺 度结构,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中国科学家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度较 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 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 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 质,这是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探针。“南极墙”的发现表明( AD ) A.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C.世界的本原是暗物质暗能量 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9.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 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B ) A.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B.前者肯定绝对运动,后者否定相对静止 C.前者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否定绝对运动,后者肯定相对静止 4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 ABD ) 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中 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 41.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 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由此可见( AB ) A.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C.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D.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42.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含义 是( ABC ) A.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4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 ABD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4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AC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45.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BD )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 46.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BCD )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4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BCD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BD )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49.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 ABCD ) A.形式虚无主义 B.只要内容,不要形式 C.形式主义 D.只要形式不要内容 50.列宁指出:“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其含义是( CD ) A.本质就是现象 B.现象就是本质 C.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现象总是从不同侧面表现本质 5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BD )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C.运动是物质位置的移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CD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53.马克思主义时空观包括( ABC ) A.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 B.时间和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5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 AD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55.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法思想的有( AD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56.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 AD )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两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一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D.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57.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 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BCD )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对客观世界的批判和改造必须依靠物质力量来实现 C.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D.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改变和创造客观世界 58.下列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说法有( ABCD ) A.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B.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C.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D.牵一发而动全身 59.“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 ”,这说明( CD ) A.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B.物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 C.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6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BD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6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 这一观点( CD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 技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发展更新了“发动机”,悲观派则认为人工智能 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终结”。对人工智能社会效用的评价是( D ) A.对客观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评 B.对主体发展程度的认知性评 C.受主体情感的主观性评价 D.价值性评价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D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 一观点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8.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社会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2.“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3.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D ) A.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 C.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4.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C ) A.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 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说明( C ) A.人的感觉具有先验性 B.人的感觉具有主观性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人的感觉具有经验性 16.意识的本质是( B )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17.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B ) 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抹杀了意识的能动特征 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18.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是指( D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0.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D.设计构思是工程师头脑自身的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 B )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改造世界 B.人能够利用规律,通过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C.人不能改造和利用规律 D.人能够自觉地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 C ) A.客观物质性活动 B. 自觉能动性活动 C.直接现实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2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 A.学习书本知识 B.参加社会实践 C.进行社会调查 D.研究实际情况 2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C ) A.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5.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 B.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 26.认识论是研究( D )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27.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8.下列对实践概念理解错误的是( B ) A.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B.实践是人的本能活动 C.实践是实现改造世界任务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 29.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0.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3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3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 也毫无意义 ” 。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4.未来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 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3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36.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 得多, 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得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其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3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8.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39.毛泽东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 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 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 B )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4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B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41.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4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43.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A )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45.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们强调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感觉是不同的,如同一盆水, 有人感觉说温,有人感觉说凉。这说明( C ) A.世界的真实状况是人们无法知道的 B.认识结果是由主体决定的 C.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D.认识具有客观性 4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 A ) 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C.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47.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8.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 ”是( D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9.我们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因为( A ) 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主观和客观可以相互转化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0.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51.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 C )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52.“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D )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C.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 5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D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 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 C ) A.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56.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 A ) A.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更丰富深刻 B.理性指导下的感性认识丰富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57.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B ) 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 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 5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59.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C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60.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6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6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6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B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64.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65.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B ) A.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6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和规律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67.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A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是自然规律 C.真理是社会规律 D.真理是正确认识 68.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6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70.“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71.16 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 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B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B )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7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 C )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74.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D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和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75.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作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7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7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 谬误。 ”这句话表明 ( C ) 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的标准是双重的 7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B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7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8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8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D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8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C )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83.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B )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8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这句话揭示了 ( B ) A.实践标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类认识的检验 B.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C.存在不可能检验的东西 D.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它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5.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C ) A.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 B.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 86.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 含了数十万个星系、长达 14 亿光年的“南极墙”。类似于“南极墙”的宇宙大 尺度结构,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较高的区域。中国科学家表示,由于万有引力,密 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 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 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在“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 量的暗物质,这是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重要探针。“南极墙”的发现表明( B ) A.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整个物质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C.世界的本原是暗物质暗能量 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知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多选题 87.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 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该论断所包含的思想是 ( BC )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不能改造世界 88.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B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89.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陷有( BC )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90.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BCD ) A.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9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C )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物质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创造理论体系 92.意识的本质是( BC )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机能 C.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系统 9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ACD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9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 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BD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95.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 尼的书, 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 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D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9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 AD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对立的统一 B.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 9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 CD ) A.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桥梁 B.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C.把理性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 D.把感觉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9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 ABCD )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去解释世界和万物 D.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煞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99.列宁指出 :“一切物质都具有跟感觉相近似是特性反映的特性”,它( ABD ) A.科学地揭示了意识产生的必然性 B.说明意识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C.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偶然的 D.说明意识的产生是合乎物质特性的 100.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BCD )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101.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 AB ) A.意识的产生发展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B.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 C.意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能动地改变规律 D.随着科学的发展,改变规律的能力将逐步加强 102.造成不同人的意识的主观差异的原因是( ABC ) A.人的自然禀赋的差异 B.人的经历的差异 C.人的世界观的差异 D.意识的对象的差异 103.下列的几个判断正确的有( AB ) A.辩证唯物主义是可知论 B.主观唯心主义者是可知论者 C.所有的可知论都是反映论 D.所有的一元论都是可知论 104.在意识起源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 BC ) A.人所特有的大脑细胞的产物 B.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社会的产物 D.人创造的 105.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BCD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蓝图性 B.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 C.意识自身会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和周围环境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106.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 BCD )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07.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BC )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108.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 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AC )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人口因素相联系 109.科学家对 1994 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 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C )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110.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看( CD ) A.它是否有用 B.它是否被公认 C.它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D.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11.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CD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1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观点是( AC ) A.相对主义真理观 B.绝对主义真理观 C.唯心主义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13.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BD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114.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CD )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 ,表现在( ABCD )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116.任何真理都是( AB ) A.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1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ABCD ) A.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D.认识是曲折反复的过程 118.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19.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2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BD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21.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 ABD )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 C.感性认识包含着错误认识成分,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22.“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 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2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 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 B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24.“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D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25.“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CD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26.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27.教条主义是( ACD ) A.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B.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C.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D.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12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 AC )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129.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 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C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130.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命题含义的正确表述有( BC )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谬误回归自己的适用范围就转化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131.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 错误。 ”这说明( B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3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BCD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133.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ABCD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 134.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 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35.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3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BCD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37.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13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 致( AB )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B ) A.血缘亲族关系 B.社会生产关系 C.政治思想关系 D.阶级压迫关系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C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 ) A.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资料两个方面 5.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B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6.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C )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7.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8.国家的本质是( D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9.社会意识是( 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1.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人们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B.分配的多少 C.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12.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B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更替 D.反动阶级重新篡夺政权 1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是( B ) A.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内部人与物的矛盾 1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B )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15.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种观点是( A ) A.历史唯心主义 B.唯物史观的观点 C.历史主义的观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16.“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D )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7.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C )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18.“科学 18.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D )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系统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之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0.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2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 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方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2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 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25.“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 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C )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26.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生产力和生产关岽的关系问题 2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标准 2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规律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9.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 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 明( B ) A.承认主体选择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30.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 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 物主义的决定论 ( D )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历史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31.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 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 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D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们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32.经济基础是( D ) A.一个社会中生产力的总和 B.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个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33.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A ) A.物质关系 B.阶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3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B ) A.社会中现存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 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35.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C )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36.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D )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3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宿命论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 B.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 39.社会形态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根源在于( A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运动 40.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 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 A )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41.19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 地表明 ( C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 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致 42.“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 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 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C )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 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 43.“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D )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4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D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C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46.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 )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47.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 ) A.生产实践 B.劳动工具 C.语言 D.精神文明 48.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 所指的是( C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的变化同经济基础的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49.“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B )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C.指明了国家的社会职能 D.指明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50.民主共和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也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在历史上的古希 腊罗马奴隶制国家也实行过。这种情况表明( D ) A.政体独立于国体 B.政体不具有阶级性 C.政体决定国体 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多选题 5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BC ) A.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阶级构成 5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 CD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5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CD ) A.生方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54.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社会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 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项内容,它们分别是( BD ) A.所有制结构 B.生产力结构 C.劳动资料结构 D.生产关系结构 55.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BD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5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57.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 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58.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秘内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 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9.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BCD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0.“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 安排葬礼呢?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61.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BC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 ”的根源 6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B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6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 ”的一部分 64.马克思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 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ABCD ) 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 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6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 ABCD ) A.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B.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C.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D.对二者关系的回答决定对其他历史观问题的解决 66.唯心主义历史观之所以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 是由于 ( ABD ) A.不懂得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B.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社会作用 C.夸大了社会存在的社会作用 D.不理解社会的本质 67.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 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 这表明( ACD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68.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 “快进来 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BCD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69.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的是( ABCD ) A.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 B.人既是社会主体又是社会客体 C.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 D.不存在某种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或之外的社会规律 70.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二者区别的有 ( BD )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C.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D.前者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后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 7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CD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7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 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BCD ) A.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矛盾 C.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D.决定着整个社会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73.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这个论断适用于下列哪些社会( ABCD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74.先进的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 AC ) A.它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清障碍.提供可能性 B.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C.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有机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 D.它一经建立生产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向前发展 75.否认社会规律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会导致( ABD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庸俗进化论 D.英雄史观 76.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有( ABC ) A.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的规律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发展的规律 77.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人性的“一种内压力,指向人格的同一和自发 的表现……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 。自我实现的评 价标准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以下对这种说法的评价正确的有( ABCD ) A.错误地认为人的需要及其发展仅仅来自人性的要求 B.没有看到人的需要主要来自人的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C.没有看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才是自我实现的标准 D.错误地认为人性的要求才是人发展的根源.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是个人发展的评 价标准 78.“必然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BD ) A.实际上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B.是指人们的思想和活动受着客观必然性的支配 C.是指人们仅仅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奴役这样一种状态 D.是指物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79.“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 CD ) A.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B.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C.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指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8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BD ) A.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B.它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8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 BC ) A.直接改变意识形态 B.直接改变生产方式 C.直接改变生活方式 D.直接改变政治结构 82.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 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BC )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83.在当今时代,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全球问题”。科技发展与“全 球问题”的关系是( BCD ) A.“全球问题”是科技发展造成的,科技越发展,“全球问题”越严重 B.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C.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D.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 合解决“全球问题” 8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 方向, 这种观点是( BC ) A.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B.否认历史必然性唯意志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8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种观点是( ACD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辩证法的 D.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统一的观点 86.马克思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 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些论述表明( ABCD ) A.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B.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C.历史事件的偶然性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 出来 D.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87.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 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 的指示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 ABCD ) A.劳动资料是测量生产力的客观尺度 B.劳动资料是生产关系的指示器 C.劳动资料是划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 D.生产方式区分不同的经济时代 88.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拾煤渣 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 ”这 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ACD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C.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D.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性 89.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阶级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组织中分为“组 织者” 和“执行者”的结果,这种“分工论”的错误在于( BC ) A.从经济领域中分析阶级现象 B.掩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 C.否认阶级的实质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D.把阶级划分与生产分工相联系 90.有一些历史学家,或者把世界历史比作历史人物上演剧目的舞台,或者把其中 的历史事件比作各种五颜六色的积木。而后人可以对这些剧目进行自己所理解的 排列,或者把这些积木进行自己所理解的堆砌。这些观点( ABD ) A.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D.否定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选题 1.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的时间大约为( A ) A.14 世纪末 15 世纪初 B.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C.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 D.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 2.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兴起 于( B ) A.17 世纪 60 年代 B.18 世纪 60 年代 C.19 世纪 60 年代 D.16 世纪 60 年代 3.提出价值规律是“一支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 斯密 C.大卫 李嘉图 D.威廉 佩蒂 4.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B ) A.市场竞争关系 B.商品交换关系 C.劳动力买卖关系 D.追求利润最大化 5.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D ) A.价值构成的 B.货币构成的 C.资金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6.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C ) A.体力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脑力劳动 3.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B.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7.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 B ) A.物质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 D.-般属性 8.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生产资料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新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9.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C ) 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B.同一劳动工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C.同一劳动工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 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 10.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 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形成商品价值 量的劳动的尺度是( B ) A.具体劳动 B.简单劳动 C.复杂劳动 D.个别劳动 11.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 C ) A.都是劳动产品 B.都有使用价值 C.都有价值 D.都能满足各自的需要 1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的矛盾 13.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4.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C ) A.商品价格经常高于价值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价格经常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D.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相一致 16.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 C ) 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B ) A.资本家积累了大量的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资本 D.劳动成为商品 18.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 )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