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试重点 PDF
Document Details
Uploaded by KindlySilver9093
Tags
Summary
本文档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内容,如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Full Transcript
名词解释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6个是) 1.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未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创立) 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目标) 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名词解释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6个是) 1.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未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创立) 2.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目标) 4.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立场) 5.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 6.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作用) 什么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表明,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什么是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既作为个体事物存在,又作为联系中的事物存在。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条件性。(特点) 否定之否定(扬弃)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量变和质变的定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特点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价值和价值的特征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 价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正确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 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垄断主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商品(商品的二要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一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二是指共产主义运动,即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实际过程。三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之际所建立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2. 简答题(要点+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含义+四个表现)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文化在事物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产物,即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 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其程度上,表现为加快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作用: 1.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引导 2.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与英雄史观相反,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创造的,不能脱离人去探寻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原理+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3.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土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 主义的前奏。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其建设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长期过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具有历史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理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探索发展道路 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一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现成方案。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理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对未来社会特点作出预见。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这些特征的认识。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相自由王国飞跃 3. 论述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二)两点论和重点论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真理的决定性 真理的决定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含义: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本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含义 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 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 (以下十点选写)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这"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两个必然"的根本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目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反抗资产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4.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 5.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6.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要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10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错误倾向。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谈谈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 一方面,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谈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从时间,层次,范围三个维度加以考察。 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就是我们的最终理想,它的实现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阶段性的理想。只有通过实现一个一个的阶段性理想,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果说最终理想只有一个,那么阶段性理想则可以有许多个,而究竟会有多少个以及会有怎样的阶段性理想,则取决于理想追求的历史起点的高低、奋斗过程的长短以及社会条件的影响。 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们党的最高行动纲领。但追求党的理想和实行党的纲领,必须从中国当下的实际出发,从实现最近的目标开始。 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现的是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是面向全人类的。 总之必须以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把握和处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它。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