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Questions and Answers
以下哪本書籍或文章没有提到传统的中国婚姻观,即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以下哪本書籍或文章没有提到传统的中国婚姻观,即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
- 《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
- 《周禮·地官·媒氏》
- 《禮記・內則》
- 《孟子·梁惠王上》 (correct)
墨子和韩非子都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是多少?
墨子和韩非子都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是多少?
- 男子十八,女子十六
- 男子二十五,女子十八
- 男子二十,女子十五 (correct)
- 男子三十,女子二十
根据古代的婚姻礼制,如果男子三十岁结婚,女子二十岁结婚,那么夫妻之间理想的年龄差距是多少?
根据古代的婚姻礼制,如果男子三十岁结婚,女子二十岁结婚,那么夫妻之间理想的年龄差距是多少?
- 五岁
- 没有年龄差距
- 十五岁
- 十岁 (correct)
《诗经》的哪一特点不符合孔子对其中心思想“思无邪”的评价?
《诗经》的哪一特点不符合孔子对其中心思想“思无邪”的评价?
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关雎》所歌颂的爱情观?
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关雎》所歌颂的爱情观?
以下哪项不是古人认为需要以礼规范男女爱欲的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古人认为需要以礼规范男女爱欲的原因?
根据《礼记·礼运》,以下哪一项描述不属于“人义”的范畴?
根据《礼记·礼运》,以下哪一项描述不属于“人义”的范畴?
《礼记·礼运》中提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句话强调了:
《礼记·礼运》中提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句话强调了:
在婚姻方面,孟子在什么情况下认为可以不禀告父母?
在婚姻方面,孟子在什么情况下认为可以不禀告父母?
《诗经·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新娘的什么特点?
《诗经·桃夭》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比喻新娘的什么特点?
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合二姓之好”的婚姻观?
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合二姓之好”的婚姻观?
以下哪一项不是传统婚姻与现代婚姻的主要区别?
以下哪一项不是传统婚姻与现代婚姻的主要区别?
根据《孔子家语·本命解》,家庭中的财产和成员由谁支配?
根据《孔子家语·本命解》,家庭中的财产和成员由谁支配?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这句话强调了
“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这句话强调了
根据《礼记·内则》,即使儿子非常喜爱自己的妻子,如果父母不喜欢,儿子应该怎么做?
根据《礼记·内则》,即使儿子非常喜爱自己的妻子,如果父母不喜欢,儿子应该怎么做?
以下对“父母之命”的理解,哪一项不准确?
以下对“父母之命”的理解,哪一项不准确?
为什么古代社会如此重视媒人?
为什么古代社会如此重视媒人?
《唐律·户婚》中关于媒人的规定是什么?
《唐律·户婚》中关于媒人的规定是什么?
以下哪一项是媒人可能存在的弊端?
以下哪一项是媒人可能存在的弊端?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下,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下,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以下哪一项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好处?
以下哪一项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好处?
哪个选项不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能带来的坏处?
哪个选项不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能带来的坏处?
对“17岁少年娶14岁少女”的社会事件,以下哪个角度符合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对“17岁少年娶14岁少女”的社会事件,以下哪个角度符合材料所表达的观点?
为什么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下,爱情通常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为什么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下,爱情通常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周南·桃夭》的主题,以下哪个选项更加贴切?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周南·桃夭》的主题,以下哪个选项更加贴切?
万章问孟子,舜不禀告父母就结婚是什么原因. 孟子回答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
万章问孟子,舜不禀告父母就结婚是什么原因. 孟子回答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
以下哪一项行为最符合《礼记·礼运》中圣人治理人情的方式?
以下哪一项行为最符合《礼记·礼运》中圣人治理人情的方式?
为什么传统中国婚姻中存在“骂媒”、“打媒”、“审媒”的环节?
为什么传统中国婚姻中存在“骂媒”、“打媒”、“审媒”的环节?
Flashcards
傳統中國適婚年齡是什麼?
傳統中國適婚年齡是什麼?
中國傳統:男子30歲,女子20歲結婚。
《詩經》是什麼?
《詩經》是什麼?
儒家經典,包含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
《關雎》描述了什麼?
《關雎》描述了什麼?
男子追求愛慕女子的情懷。
孔子如何評價《關雎》?
孔子如何評價《關雎》?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關雎》在婚禮上的作用是什麼?
《關雎》在婚禮上的作用是什麼?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如何理解“以禮規範男女愛慾”?
如何理解“以禮規範男女愛慾”?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必告父母”是什麼意思?
“必告父母”是什麼意思?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宜其室家”出自哪裡?
“宜其室家”出自哪裡?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什麼是“合二姓之好”?
什麼是“合二姓之好”?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什麼是“父母之命”?
什麼是“父母之命”?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什麼是“媒妁之言”?
什麼是“媒妁之言”?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媒人是做什麼的?
媒人是做什麼的?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媒人有什麼好處?
媒人有什麼好處?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媒人有什麼壞處?
媒人有什麼壞處?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先結婚,後戀愛”
“先結婚,後戀愛”
Signup and view all the flashcards
Study Notes
適婚年齡
- 傳統中國社會普遍認為,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結婚最為適宜,這一觀點在《周禮·地官·媒氏》、《禮記·內則》、《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等古籍中均有體現。
- 《白虎通·嫁娶篇》中解釋此年齡設定的原因:男子三十歲時筋骨強壯,可以為人父;女子二十歲時肌膚充盈,可以為人母。
- 墨子和韓非子則主張男子二十歲、女子十五歲即可結婚。
- 《墨子·節用上》中有「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聖王之法也。」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中提到「(桓公)下令於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
- 按照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的禮制規定,夫妻之間理想的年齡差距為十歲。
- 民間有觀點認為:男子十六歲精通、女子十四歲成熟便可生育,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結婚實在太晚。
- 孔子對此回應:「禮說的是最遲限度,不是過分的要求。」
- 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後即可為人父,女子十五歲可出嫁,在此基礎上結婚是合理的。
- 實際上,男子二十至三十歲、女子十五至二十歲結婚都算合乎禮儀。
- 男三十、女二十指的是最高婚齡,男二十、女十五指的是最低婚齡。
- 歷史文獻顯示,古代中國人的結婚年齡多在13-16歲。
春秋戰國之前的婚姻戀愛
-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也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
- 大部分作者已不可考,該詩集在春秋時期由孔子編訂。
- 《詩經》反映了周王朝由盛轉衰的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 內容包括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貴族宴飲交往、對勞逸不均的怨憤,以及關於勞動、打獵、戀愛、婚姻和社會習俗的動人篇章。
- 《詩經》的第一篇《關雎》描寫了一位男子對一位美麗女子深深的愛慕和追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譯文)
- 《關雎》描寫了青年男子在河邊洲渚上,對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一見傾心,渴望與之結為伴侶的故事。
- 詩中描寫採摘荇菜的情景,表達了男子對姑娘的追求和思念之情,以及希望能用琴瑟和鐘鼓來贏得姑娘的歡心。
孔子對《詩經》《關雎》評價
- 孔子認為《詩經》的主旨是“思無邪”,並特別評價《關雎》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展現了他開明的思想。
- 他認為健康的情感表達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只要符合社會規範,就不是不正當的。
- 《論語·為政》中提到「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論語·八佾》中提到「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關雎》充滿了男子對女子的愛慕之情,既有深刻細膩的情感,又不失平和理性,展現了儒家“中庸”的典範。
對《關雎》的評價
- 《關雎》不僅記錄了男女之間的思慕,還通過“琴瑟友之”和“鍾鼓樂之”等描寫,反映了婚禮的場景。
- 許多學者認為《關雎》是一首婚禮上使用的詩歌,用來表達男女雙方對彼此的欣賞和愛慕。
- 古人肯定男女間的愛慾是人之天性,但主張用禮來規範愛慾的表達,以避免造成混亂。
- 《關雎》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因此被儒家視為“正夫婦”的典範,並用來引導廣泛的道德行為。
以禮規範男女愛慾
- 根據《禮記·禮運》,人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感,是人天生就有的。人義則包括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十種人際關係準則。
- 講究信用和睦鄰友好叫做“利”,爭奪殘殺叫做“患”。
- 人們需要用禮來疏導七情、維護十義、提倡謙讓、避免爭奪。
- 飲食男女是人的基本慾望,死亡貧苦是人的厭惡, 慾望和厭惡是人心思慮的兩個重要方面。
- 人的心思深藏不露,善惡念頭也隱藏在心,難以從外表判斷,需要用“禮”來規範。
春秋戰國之前的婚姻戀愛
- 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中國實行的是相對自由的戀愛婚姻制度。
- 漢朝以後,儒家思想融合了法家思想,才形成了父母包辦婚姻的封建禮教。
- 《詩經·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說明,娶妻必須告知父母。
- 這裡的“告”可以是“請示”或“匯報”,意味著子女在婚姻上有一定的自主權,父母並無絕對的決定權。
- 孟子認為,在特殊情況下(如父母不賢),結婚不禀告父母也不算違背禮制。
- 《孟子·萬章上》中記載「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 男女結合是人生的重要倫常,如果禀告父母會導致無法結婚,那就應該不禀告,以免因此怨恨父母。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這首詩描寫了女子出嫁時的美好情景,用茂盛的桃花和累累的果實來比喻新娘的美麗和多子多福,祝願她嫁到夫家後能和睦相處,為家族帶來興旺。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聯合
- “合二姓之好”指通過婚姻將兩個家庭、家族或國家結合起來,形成政治和經濟聯盟,擴大勢力,鞏固群體地位,緩和矛盾。
- 傳統婚姻與現代婚姻的最大區別:
- 現代婚姻重視個人和以自由戀愛為基礎的感情。
- 傳統婚姻則更重視家庭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魏晉以後,歷朝法律都將父母同意視為婚姻的法定前提,未經父母同意的婚姻不僅違背倫理,也會觸犯法律。
父母之命
-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家無二尊”說明家庭中的一切都由家長做主,包括兒女的婚姻。
- 《孔子家語·本命解》中有记载.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是為了防止男女之間的私情。
- 《白虎通·嫁娶》也提到「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何?遠恥防淫佚也。」
- 《禮記·內則》規定,即使兒子非常喜歡自己的妻子,如果父母不喜歡,兒子也必須休妻;如果兒子不喜歡妻子,但父母認為妻子很好,兒子也必須和妻子廝守一生。
父母之命
- “父母之命”實質上是包辦婚姻。
- 古人大多在13-16歲結婚,這個年齡段的子女在身體、經濟和自理能力上都尚未成熟,需要依靠家庭的照顧,這也使得父母包辦婚姻成為一種必然。
- “父母之命”是強調父母有為子女成家立業的責任,所以現代的父母也常常會為子女的婚姻大事操心。
- 法律上父母雖然對子女的婚姻有絕對的主權,但一般來說父母還是會事先詢問子女的意願。
- 秦漢至唐朝的封建社會,強迫婚姻還不普遍,男女青年在擇偶問題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權,有時父母也會允許男女雙方私下相愛後成婚。
媒妁之言
- 中國傳統婚禮非常重視媒人,將媒妁之言與父母之命相提並論。媒人是男女雙方議婚的仲介人,也被稱為“媒妁”。
- “媒”指謀合二姓,“妁”指斟酌二姓。
- 如果婚娶不用媒人,一方面會受到人們的恥笑,另一方面也會使婚娶難以成功。
- 《禮記·曲禮上》提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名字)。」
- 《管子·形勢解》提到「婦人之求夫家也,必用媒,而後家事成。」
- 《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 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結合會受到社會的譴責。
媒妁之言
- 傳統家庭社會交往有限,除了親戚外,對其他家庭及子女並不了解,而當時社會男女又不許私相交往,因此媒人成為必不可少的人物。
- 《唐律·戶婚》規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否則違法。
- 沒有媒人的婚姻被視為私奔和淫亂。
- 亦有些媒人為賺取錢財或達到別的目的,採用瞞騙手段,兩頭說好話,受人批評
行媒的好處
- 媒人因專司婚姻之事,消息靈通,類似於“婚姻信息中心”,可以進行“優選”,促成門當戶對的婚姻,讓有需要的人各得其所。
- 締結婚約事關榮辱,若遭拒絕會很沒有面子,而媒人既非當事人,又非當事人家族,不存在面子問題,且職業媒人多半能言善辯,善於斡旋。
- 婚姻涉及雙方許多實際利益,不便直接談判,由媒人從中斡旋,有助於雙方達成互惠交易。
- 媒人可以保證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當事人具有一種威懾作用,也讓父母放心。
- 在當時沒有政府婚姻登記制度的情況下,媒人扮演著社會承認婚姻的法定公證人的角色。
行媒的壞處
- 有些壞媒人只求個人利益,不顧當時人利益,亂點鴛鴦,運用口才,胡亂推薦。
- 有些男女本已情投意合,卻被媒人以八字不合、生肖相克為由拆散。
- 傳統中國人既離不開媒人,又討厭媒人。
- 因此在文藝作品中,職業媒人通常都是丑角;有些地區和民族的婚禮上甚至有“罵媒”、“打媒”和“審媒”的節目。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下,愛情並非婚姻的必要條件。
- 大多數夫妻都是先結婚,後戀愛。
- 維繫婚姻關係的基礎不是戀愛,而是社會習俗、家庭責任和義務。
Studying That Suits You
Use AI to generate personalized quizzes and flashcards to suit your learning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