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This document is a list of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ong Kong. It categorizes diseases by transmission routes, including airborne, droplet,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It provides details about each disease, including its nam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page number where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Full Transcript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內容: 傳染病...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內容: 傳染病 頁 1. Acute poliomyelitis 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 8 2. Amoebic dysentery 阿米巴痢疾 10 3. Anthrax 炭疽 12 4. Bacillary dysentery 桿菌痢疾 14 5. Botulism 肉毒中毒 16 6. Chickenpox 水痘 19 7. Chikungunya fever 基孔肯雅熱 22 8. Cholera 霍亂 25 9. Community-associat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27 infection 社區型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10.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2019 冠狀病毒病 30 11.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克雅二氏症 34 12. Dengue fever 登革熱 36 13. Diphtheria 白喉 38 14.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腸病毒 71 型感染 40 15. Food poisoning 食物中毒 43 16.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infection (invasive) 乙型流感嗜血 45 桿菌感染(侵入性) 17. Hantavirus infection 漢坦病毒感染 48 18. 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 50 19. Japanese encephalitis 日本腦炎 52 20. Legionnaires' disease 退伍軍人病 54 21. Leprosy 麻風 57 22. Leptospirosis 鈎端螺旋體病 59 23. Listeriosis 李斯特菌病 61 24. Malaria 瘧疾 63 25. Measles 麻疹 65 26. Melioidosis 類鼻疽 67 27. Meningococcal infection (invasive)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侵入 69 性) 28.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中東呼吸綜合症 71 29. Monkeypox 猴痘 73 30. Mumps 流行性腮腺炎 76 31. Novel influenza A infection 新型甲型流行性感冒 78 32. Paratyphoid fever 副傷寒 81 33. Plague 鼠疫 83 34. Psittacosis 鸚鵡熱 85 1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35. Q fever 寇熱 87 36. Rabies 狂犬病(瘋狗症) 89 37. Relapsing fever 回歸熱 91 38. Rubella and 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風疹(德國麻疹)及先天 93 性風疹綜合症 39. Scarlet fever 猩紅熱 95 40.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 97 士) 41.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產志賀毒素大腸 99 桿菌感染 42. Smallpox 天花 101 43.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豬鏈球菌感染 102 44. Tetanus 破傷風 104 45. Tuberculosis 結核病 106 46. Typhoid fever 傷寒 108 47. Typhus and other rickettsial diseases 斑疹傷寒及其他立克次體病 110 48. Viral haemorrhagic fever 病毒性出血熱 113 49. 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115 50.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 西尼羅河病毒感染 117 51. Whooping cough 百日咳 119 52. Yellow fever 黃熱病 121 53. Zika Virus Infection 寨卡病毒感染 123 附件一: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 Hong Kong Childhood Immunisation 125 Programme (HKCIP) 附件二 :食物安全五要點 126 附件三: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127 附件四: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128 附件五:預防蚊叮方法 129 附件六:防止蚊蟲滋長方法 130 附件七: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 131 附件八:保持良好的食物衞生 132 附件九:屍體分類 133 按傳染途徑分類: 一、空氣傳染疾病 6 水痘 Chickenpox p.19 25 麻疹 Measles p.65 42 天花 Smallpox p.101 45 結核病 Tuberculosis p.106 2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48 病毒性出血熱 Viral haemorrhagic fever p.113 二、飛沫傳染疾病 1 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Acute Poliomyelitis p.8 10 2019 冠狀病毒病 COVID-19 p.30 13 白喉 Diphtheria p.38 14 腸病毒 71 型感染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p.40 16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侵入性) Haemophilus influenzae p.45 type b infection (invasive) 18 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 Invasive pneumococcal p.50 disease 21 麻瘋病 Leprosy p.57 27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Meningococcal Infection p.69 28 中東呼吸綜合症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p.71 Syndrome 29 猴痘 Monkeypox p.73 30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p.76 31 新型甲型流行性感冒 - 禽流感 Novel Influenza A Infection - p.78 Avian Influenza 33 肺鼠疫 Pneumonic Plague p.83 38 風疹(德國麻疹) Rubella / German Measles p.93 39 猩紅熱 Scarlet Fever p.95 40 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p.97 士) Syndrome / SARS 43 豬鏈球菌感染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p.102 48 病毒性出血熱 Viral haemorrhagic fever p.113 51 百日咳 Pertussis (Whooping Cough) p.119 三、呼吸道「感染」疾病(經呼吸道吸入致病原) 3 吸入性炭疽 Inhalation Anthrax p.12 5 吸入性肉毒中毒 Inhalation Botulism p.16 17 漢坦病毒感染 Hantavirus infection p.48 20 退伍軍人病 Legionnaires’ Disease p.54 26 類鼻疽 Melioidosis p.67 34 鸚鵡熱 Psittacosis p.85 35 寇熱 Query fever (Q Fever) p.87 3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47 城巿斑疹傷寒 [蚤] Urban Typhus p.110 47 流行性斑疹傷寒 [蝨] Epidemic Typhus p.110 四、蚊媒傳染疾病(經感染蚊傳播之疾病) 7 基孔肯雅熱 Chikungunya Fever p.22 12 登革熱 Dengue Fever p.36 19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p.52 24 瘧疾 Malaria p.63 48 病毒性出血熱 Viral haemorrhagic fever p.113 48 西尼羅河病毒感染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 p.117 52 黃熱病 Yellow Fever p.121 53 寨卡病毒感染 Zika Virus Infection p.123 五、蟲媒傳染疾病(經感染昆蟲(蚊除外)傳播之疾病) 33 腺鼠疫 [跳蚤] Bubonic Plague p.83 37 回歸熱 Relapsing Fever p.91 [受感染的體蝨/蜱叮咬] 47 叢林斑疹傷寒(又稱為恙蟲病) Scrub typhus p.110 [受感染的蟎叮咬] 47 城巿斑疹傷寒 [蚤叮咬] Urban Typhus p.110 47 流行性斑疹傷寒 [蝨叮咬] Epidemic Typhus p.110 47 斑疹熱 [蜱叮咬] Spotted fever p.110 六、接觸患者感染疾病 1 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Acute Poliomyelitis p.8 3 皮膚性炭疽 Cutaneous Anthrax p.12 6 水痘 Chickenpox p.19 9 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CA-MRSA p.27 10 2019 冠狀病毒病 COVID-19 p.30 13 白喉 Diphtheria p.38 14 腸病毒 71 型感染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p.40 16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侵入性) Haemophilus influenzae p.45 type b infection (invasive) 18 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 Invasive pneumococcal p.50 disease 21 麻瘋病 Leprosy p.57 25 麻疹 Measles p.65 4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27 腦膜炎雙球菌感染 Meningococcal Infection p.69 28 中東呼吸綜合症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p.71 Syndrome 29 猴痘 Monkeypox p.73 30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p.76 31 新型甲型流行性感冒 - 禽流感 Novel Influenza A Infection - p.78 Avian Influenza 33 腺鼠疫 Bubonic Plague p.83 38 風疹(德國麻疹) Rubella / German Measles p.93 39 猩紅熱 Scarlet Fever p.95 40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沙士)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p.97 Syndrome / SARS 42 天花 Smallpox p.101 43 豬鏈球菌感染 Streptococcus Suis Infection p.102 48 病毒性出血熱 Viral haemorrhagic fever p.113 51 百日咳 Pertussis (Whooping Cough) p.119 七、接觸受污染環境或水源(如土壤、動物排泄)感染疾病 3 皮膚性炭疽 Cutaneous Anthrax p.12 5 創傷性肉毒中毒 Wound Botulism p.16 17 漢坦病毒感染 Hantavirus infection p.48 22 鈎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p.59 26 類鼻疽 Melioidosis p.67 35 寇熱 Query fever (Q Fever) p.87 八、血液、體液或性接觸傳染疾病 2 阿米巴痢疾 Amoebic Dysentery p.10 26 類鼻疽 Melioidosis p.67 29 猴痘 Monkeypox p.73 32 副傷寒 Paratyphoid fever p.81 46 傷寒 Typhoid Fever p.108 48 病毒性肝炎(乙、丙、丁) Viral Hepatitis (B, C, D) p.115 53 寨卡病毒感染 Zika Virus Infection p.123 九、腸道傳染疾病(水媒傳染或飲食傳染) 1 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Acute Poliomyelitis p.8 2 阿米巴痢疾 Amoebic Dysentery p.10 5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3 腸炭疽病 Intestinal Anthrax p.12 4 桿菌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p.14 5 食物相關的肉毒中毒 Foodborne Botulism p.16 5 嬰兒肉毒中毒 Infant Botulism p.16 8 霍亂 Cholera p.25 11 非典型克雅二氏症 Variant CJD (vCJD) p.34 15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p.43 17 漢坦病毒感染 Hantavirus infection p.48 22 鈎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p.59 23 李斯特菌感染 Listeriosis p.61 26 類鼻疽 Melioidosis p.67 32 副傷寒 Paratyphoid fever p.81 35 寇熱 Query fever (Q Fever) p.87 41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 Shiga toxin-producing p.99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46 傷寒 Typhoid Fever p.108 49 病毒性肝炎(甲、戊) Viral Hepatitis (A, E) p.115 十、其他感染途徑 5 其他類型的肉毒中毒 Other types of Botulism p.16 [例如醫療和美容療程] 7 基孔肯雅熱 Chikungunya Fever p.22 [母親傳給新生嬰兒] 11 偶發性克雅二氏症 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p.34 [途徑不明] Disease 11 家族性克雅二氏症 Familial CJD p.34 [遺傳] 11 醫源性克雅二氏症 Iatrogenic CJD p.34 [醫療或手術過程] 17 漢坦病毒感染 Hantavirus infection p.48 [被齧齒動物咬傷] 19 日本腦炎 Japanese Encephalitis p.52 [輸血、器官移植] 23 李斯特菌感染 Listeriosis p.61 [母體經胎盤傳給胎兒或經受感染 6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的產道傳給新生嬰兒] 24 瘧疾 Malaria p.63 [輸血、器官移植、共用針筒、懷 孕或生產時由母親傳染胎兒或初生 嬰兒] 36 狂犬病(瘋狗症) Rabies p.89 [被帶病毒動物咬傷或抓傷,或傷 口被舐] 44 破傷風 Tetanus p.104 [透過破損的皮膚表面、燒傷或動 物咬傷] 7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急性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Acute Poliomyelitis 病 原 體: - 灰質炎病毒 (poliovirus) 傳 播 途 徑: 灰質炎病毒生長於人體腸道並隨糞便排出,經由口及糞便的途徑而傳染。另外, 與病者直接接觸亦容易經由飛沫傳染。 可分 1、2、3 型,每一型均可引起小兒麻痺症,以第 1 型最為常見。 病原體經由消化道入侵後,造成病毒血症,隨後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及脊髓 前部之運動神經細胞,造成鬆弛性麻痺,多犯下肢。 罹患者多為 12 歲以下,以 5 歲下的兒童最容易受感染。 傳 染 窩: - 人類 潛 伏 期: - 介乎 4 至 35 天,通常為 7 至 10 天。 臨 床 症 狀: - 此病主要影響幼童。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頭痛、嘔吐、腹部不適、肌肉 疼痛、頸背僵硬及麻痺等症狀。大部分患者都可以痊癒;但嚴重者可導致 永久傷殘甚至死亡。 可分三期: 1. 侵襲期 (Prodromal stage) - 發燒、頭痛、腸胃不適、頸背僵直不適 - 持續數小時至數日 2. 癱瘓期 (Paralytic stage) - 各組肌肉開始麻痺,尤是那些曾在侵襲期作過劇烈活動之部位更顯 著 - 如果呼吸及吞嚥的肌肉麻痺,可引致呼吸困難,窒息死亡 3. 康復期 (Convalescence) - 症狀開始減退,四肢恢復活動,然而,患者若在侵襲期未有充份休 息之肢體可能有後遺性癱瘓 - 若沒有併發症及後遺性癱瘓的發生,患者可以完全康復 8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診 斷: 1. 患者之脊髓液、糞便或咽喉分泌物培養出病毒 2. 血清中小兒麻痺症病毒抗體效價上升四倍 治 療 方 法: - 無有效之藥物 - 紓緩治療 退熱、止痛藥物 鎮靜劑如 valium,以減除肌肉痙攣 預 防 方 法: - 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附件一) 處 理: 1. 診斷及呈報 2. 隔離患者,採用接觸性預防措施。近距離接觸時,須戴上外科口罩。指導 患者打噴嚏時用紙巾掩口和鼻,抹過口沫的紙巾要放有蓋垃圾桶及洗手。 3. 消毒 - 沾有鼻咽分泌物之物品,放進紅色膠袋;重用的物品要用漂白水 1 :49 消毒。便器用後應放進便盆清洗機 (bedpan washer) 內清潔及消毒。 4. 護理: I. 心理方面 - 患者常情緒不安,恐防有畸形後遺症,並且患部有劇痛, 護士對患者及其父母應加以安慰,解釋休息對減少後遺症何其重要, 使其安心。 II. 使患者舒適,臥床休息,預防壓力性損傷,肢體保持溫暖,移動患者 時,應撫其關節而不可握著肌肉,免使患者感到痛楚。 III. 飲食方面 - 多進水份及富營養之食物。如頸肌發生強直或吞咽困難, 停止進食,改用靜脈營養輸注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如葡 萄糖、電解質、胺基酸等。 IV. 個人衛生方面 – 協助患者施行床上浴,浴後用柔軟的毛巾抹乾,切勿 用力擦洗。記錄小便排出量,以防膀胱肌麻痺而引致尿瀦留。 V. 如呼吸肌受病毒侵襲,接駁人工呼吸機以維持呼吸及給予氧氣。 VI. 康復期間給予矯形療法及物理治療,以協助肢體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 防 護 措 施: 1. 飛沫傳播防護措施 (Droplet Precautions) 2.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9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2)阿米巴痢疾 Amoebic Dysentery 病 原 體: - 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 (Entamoeba histolytica) 傳 播 途 徑: - 阿米巴痢疾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包括進食和飲用受糞便污染而帶有溶組織 內阿米巴包囊的食物或水,或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例如通過換尿布或舔吻 肛門的性行為)而受感染。 此蟲在腸道內分裂繁殖轉變成囊胞,隨大便排出,若混入食物,被人吞入, 囊胞在小腸內被腸溶解,幼蟲乃得脫胞而出,隨腸液流入大腸,發生病灶。 此寄生蟲以兩種型式存在,一是頑強且有傳染力的包囊 (cyst),一是較脆弱 但具侵略性的活動體 (trophozoite)。此蟲寄生在大腸壁內,以吞噬紅血球為 生,又分泌溶組織物,侵蝕腸壁內腺體間質,形成小膿皰,膿皰破裂而成潰 瘍。 傳 染 窩: - 人類 潛 伏 期: - 長短不一,嚴重者為兩日,慢者可致數月,通常 2-4 星期。 臨 床 症 狀: 1. 有些受感染者沒有明顯病症。 2. 有些患者則會出現阿米巴痢疾,病症包括發燒、發冷、腹瀉、腹痛及糞便 帶有血及/或黏液等。 3. 溶組織內阿米巴可入侵肝臟並形成膿腫,較罕見的情況下更會蔓延到肺部 或腦部等其他器官。 併 發 症: - 肝膿腫、肝炎、腸穿孔、阿米巴性盲腸炎 診 斷: - 取新鮮的糞便樣本、直腸鏡膿腫汲取物、組織切片等所作的塗片,直接在顯 微鏡下尋找滋養體或包囊。 10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治 療 方 法: - 患者可能需服用適當處方的抗生素 甲硝唑 Metronidazole (Flagyl), 脫氫美丁 汀 Dehydroemetine 或 氯喹 Chloroquine 預 防 方 法: 1. 呈報衛生署 2. 隔離患者,以防再傳染他人 3. 患者之糞便應予以消毒 4. 利用流行病學調查以尋找感染之來源 5. 加強食物及飲水衛生之管理,避免生食 防 護 措 施: -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 直到連續二次糞便培養均為陰性為止 11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3)炭疽病 Anthrax 病 原 體: - 炭疽桿菌 (Bacillus anthracis) 傳 播 途 徑: - 炭疽孢子可透過皮膚、腸胃或呼吸道進入人體而引致感染。感染的途徑包 括因揩擦到破損的皮膚使孢子得以進入、吞下炭疽孢子或吸入含炭疽孢子 的霧化微粒。 傳 染 窩: - 炭疽孢子存在於土壤中 - 家畜和野生動物 潛 伏 期: - 炭疽的症狀因感染方式而有所不同,通常在暴露於炭疽孢子後 1 至 7 天內 出現,但潛伏期也可以超過 2 個月。 臨 床 症 狀 / 病 理: - 炭疽並不流行於大多數工業化國家,反而最多見於常有動物患上炭疽的農 業地區。在人類之間,有染病之虞的通常是因職業關係要處理受感染動物 的農業及野生生物工作者。 - 皮膚性炭疽:細菌侵入皮膚傷口,便會感染這種疾病。患者的皮膚患處初 時會凸起和痕癢,繼而發展為中央部分呈黑色的無痛潰瘍;附近的淋巴腺 或會出現腫脹。皮膚炭疽病經適當的治療便可痊癒。 - 吸入性炭疽:這是最嚴重的炭疽類型。初時的症狀與傷風相似。數天後, 患者會有嚴重呼吸困難的現象,並可能會休克。如不及早治療,吸入性炭 疽病的患者多會死亡。 - 腸炭疽:初時的症狀包括噁心、失去食慾、嘔吐、腹痛、發熱及嚴重腹瀉。 患上腸炭疽病而不及早治療,亦會致命。 12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治 療 方 法: - 暴露於炭疽孢子後,若及早以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防止患上炭疽病。 - 炭疽的標準治療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如環丙沙星 (ciprofloxacin)、多西環素 (Vibramycin) 或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哪一種抗生素或聯合抗生素以 及治療時間長短最有效,取決於如何感染炭疽,病人的年齡,病人的整體 健康狀況和其他因素。治療越早越有效。 - 自 "9.11" 恐怖襲擊事件以來,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了治療吸入性炭疽的抗 毒素藥物(拉西巴單抗 raxibacumab 和奧比妥昔單抗 obiltoxaximab)。這 些藥物不是針對引起疾病的細菌,而是幫助消除感染所致毒素。炭疽免疫 球蛋白 (Anthrax immunoglobulin) 也可用于中和毒素。這些藥物可聯合抗 生素使用。 - 儘管某些炭疽病例對抗生素有反應,但晚期吸入性炭疽病例可能對抗生素 無反應。在此疾病晚期,細菌產生的毒素往往超出藥物的清除能力。 - 除了抗生素外,炭疽患者還可以接受包括呼吸機、液體和藥物在內的強化 支持性治療,以收緊血管和升高血壓(加壓素 vasopressors)。 防 護 措 施: -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屍體分類: 第 3 類 (附件九) 13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4)桿菌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病 原 體: - 志賀氏桿菌 (Shigella dysenteriae) 傳 播 途 徑: - 桿菌性痢疾會直接經患者/帶菌者的糞便傳播(包括在性接觸時),或間接 經受污染的食物和食水傳播。 - 由於少量病菌已可引致感染,因此,病菌在家庭成員之間或校園/機構內蔓 延的機會很高。兒童感染此病的情況尤為普遍,很多爆發個案與幼兒中心和 學校有關。 傳 染 窩: - 人類 潛 伏 期: - 通常為 1 至 3 日,但可長至 7 天。 臨 床 症 狀: 1. 急性/嚴重型 (結腸黏膜充血,淺潰瘍或壞疽) - 突然的腹痛、腹瀉,糞便中帶血和黏液,排便次數多,可達一日 20 次 - 排便時常感裡急後重 - 若嘔吐腹瀉嚴重,會有失水現象,如舌乾、小便量少、眼球凹陷、嬰 兒囟門下陷 - 腹有壓痛 - 體温上升 2. 慢性/輕性型 (結腸壁增厚,潰瘍,會增生成瘜肉) - 痢疾綿延至一個月以上,患者一日有數次的腹瀉,大便中含有少量黏 液及血,時發時癒。 - 志賀氏桿菌的毒素會侵犯心肌,使心衰竭,脈搏快,血壓下降,還會 影響神經系统。 診 斷: - 從糞便和可疑食物中培養出志賀氏桿菌。 14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治 療 方 法: - 口服抗生素如 氨芐西林 ampicillin、新黴素 neomycin、四環素 tetracycline 等。 預防方法 : 1. 保持地方及廚房器皿清潔,並把垃圾妥為棄置 2. 進食或處理食物前,應撤底洗手 3. 適當處理生、熟食物 4. 感染此病者及無症狀的帶菌者均不應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 防 護 措 施: -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15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5)肉毒桿菌中毒 Botulism 病 原 體: - 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肉毒桿菌為極厭氧之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 肉毒桿菌產生耐熱並在環境中廣泛存在的孢子。孢子在無氧環境下發芽、 發育並產生毒素。肉毒毒素有七種(A – G)類型,其中四種(A、B 和 E 型以及比較罕見情況下的 F 型)能引起人類中毒,而 C、D 和 E 型則可以 引起其它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中毒。 傳 播 途 徑: - 因應不同中毒類型有所不同。 - 無人與人間的直接傳染。 傳 染 窩: - 可存在於泥土、環境及受污染的食物中 臨 床 症 狀: - 症狀並非由細菌本身導致,而是由細菌產生的毒素所引起的。 早期症狀: - 包括明顯乏力、虛弱和眩暈,隨後出現視力模糊、口乾及吞嚥和語言困 難,也可能出現嘔吐、腹瀉、便秘和腹部腫脹。 後期症狀: - 症狀可繼續發展為頸部和手臂虛弱無力,隨後呼吸肌肉和下半身肌肉會 受到影響。 - 麻痺可使患者呼吸困難。 肉毒中毒共有 5 類,視乎感染途徑而定: 1. 食物相關的肉毒中毒是由於食物在食用前有肉毒桿菌在其中生長並產生毒 素。 2. 嬰兒肉毒中毒大多發生於 6 個月以下的嬰兒。這是由於嬰兒攝入了肉毒桿 菌孢子,孢子在腸道細菌中發芽並釋放毒素。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在成 年人和 6 個月以上的兒童中,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人體內會產生天然防禦 能力以阻止細菌的發芽和生長。嬰兒肉毒中毒的症狀包括便秘、食慾不振、 16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虛弱、哭聲改變和明顯失去頭部控制能力。雖然嬰兒肉毒中毒有多種可能 的感染途徑,但一些案例與被孢子污染的蜂蜜有關。 3. 創傷性肉毒中毒是由於孢子進入開放性傷口並在缺氧環境下繁殖。症狀與 食物相關的肉毒中毒類似,但潛伏期可能長達兩星期。創傷性肉毒中毒與 濫用藥物有關,特別是注射黑焦油海洛英。 4. 吸入性肉毒中毒很罕見,而且不會自然發生。這與意外或故意(如生物恐 怖襲擊)釋放肉毒毒素氣霧劑的事件有關。吸入性肉毒中毒的症狀與食物 相關的肉毒中毒類似。 5. 其他類型的肉毒中毒: - 感染來源不明的肉毒中毒通常影響成人,而且感染源頭與食物或傷口無關。 這些個案跟嬰兒肉毒中毒相近。此外,外科手術或抗生素治療亦可改變正 常的腸道細菌而引致肉毒中毒。 - 醫療和美容使用的純 A 型肉毒桿菌毒素的不良反應亦有發生。含肉毒桿菌 毒素的注射液屬藥劑製品及醫生處方藥物。涉及注射肉毒桿菌毒素的程序 只應由本地註冊醫生處方和施行。雖然其含有的 A 型肉毒桿菌神經毒素已 經提純並大大稀釋,但其副作用仍偶爾發生。 潛 伏 期: - 食物相關的肉毒中毒的症狀通常在接觸後 12 – 36 小時出現,由 4 小時至 8 天不等。 - 創傷性肉毒中毒的潛伏期可能長達兩星期。 - 吸入性肉毒中毒的症狀在 1 – 3 天後出現,中毒程度愈低、潛伏期愈長。 併 發 症: - 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 - 此症有很廣泛的特徵及嚴重程度,從輕微至突然死亡。 診 斷: 1. 創傷型肉毒桿菌可由血清中含有毒素或傷口處培養出陽性菌株來確認。 2. 確認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可由患者之糞便或解剖之檢體找出肉毒桿菌或其毒 素。通常,在患者之血清中檢出毒素之機會不多,使用電肌儀對臨床診斷 亦有幫助。 17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治 療 方 法: - 如確診患有早期食源性或創傷性肉毒中毒,診斷後應盡快使用注射抗毒素 (Antitoxin)。抗毒素會吸附在隨血液流動的毒素上,防止毒素損害神經。抗 毒素不能逆轉已經造成的損害。但神經可以進行自我修復。很多患者會完全 康復,但可能需要數月之久,而且通常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嬰幼兒需要使 用另一種名為肉毒中毒免疫球蛋白 (botulism immune globulin) 的抗毒素進 行治療。 - 及早用藥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及併發症的風險。 - 嚴重肉毒中毒個案需要輔助性治療。 預 防 方 法: 1. 如自製罐裝食物,應遵從正確製造罐裝食物的守則及衞生程序。由於肉毒 桿菌毒素可以被高温破壞,因此在進食自製罐裝食物前應煮沸至少十分鐘 2. 如發現盛器(例如罐頭食品)損壞或凹凸,應避免進食。 3. 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食用。 4. 由於孢子於自然界很廣,1 歲以下之嬰兒避免餵食蜂蜜。 「食物安全五要點」(附件二)是 5 個簡單而有效的要點,藉以預防食物相關的 肉毒中毒: 1. 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 2. 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 3. 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 4. 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 和 5. 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 防 護 措 施: - 採用標準防護措施 (Standard Precautions) (6)水痘 18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Chickenpox 病 原 體: -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傳 播 途 徑: 1. 水痘可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播。 2. 亦可經由直接或間接接觸水痘或帶狀疱疹患者帶有病原體之水疱液、黏膜 分泌物而傳播。 多發生在 12 歲以下的兒童身上。雖然幾乎所有人於感染水痘後都會終身免 疫,但水痘病毒仍可能潛伏於人體內,並可在多年後復發引致「帶狀疱疹」, 俗稱「生蛇」。 傳 染 窩: - 人類 潛 伏 期: - 10 - 21 天,通常 14 - 16 天。 傳 染 期: - 通常由患者出疹前 1 - 2 天,至所有小水疱變乾。 - 水痘的傳染性極高,尤其是在患者出疹的初期。 臨 床 症 狀: 1. 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燒和痕癢的紅疹。 2. 紅疹大概於 5 天內陸續出現,最初出現於身軀,然後向面部和四肢散佈。 3. 這些紅疹先是扁平,及後形成突起的豆狀小水疱,小水疱維持約 3 - 4 天, 然後變乾、結痂。 4. 患者通常約於 2 - 4 星期內痊癒。 5. 曾接種水痘疫苗者仍可能感染水痘(稱「突破感染」)。其症狀通常較為輕 微或較不典型,水疱數目亦較少,紅疹通常以斑丘疹為主而非水疱,病程 通常比未有接種疫苗者較短。 併 發 症: 19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 水痘屬於輕微疾病,並會自行痊癒。 - 不過,有部分患者的傷口可能會出現細菌感染。 - 抵抗力弱的人士和孕婦,患上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和腦炎的機會較高。 - 初生嬰兒若染上水痘,病情會較嚴重,甚至危及性命。 - 婦女在懷孕初期若染上水痘,可能導致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 診斷 - 詢問接觸史 - 透過肉眼鑑別水痘 - 採集患者的水泡液體,觀察是否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跡象 (PCR for VZ) - 採集患者血液,檢驗當中的帶狀疱疹病毒 IgG 抗體是否呈陽性反應 (Four- fold or greater rise in serum varicella immunoglobulin G (IgG) antibody titer) 治 療 方 法: - 重症且有併發症之患者必須住院隔離治療,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療法, 如 Acyclovir - 剪短指甲並保持皮膚清潔,以防引起繼發性感染 - 用中性沐浴乳沐浴,毛巾輕輕印乾,以免弄破水痘 - 選擇柔軟、寬鬆吸汗的衣服 - 若感搔癢時,可用手掌沾冷水、冷霜輕拍皮膚,或淋冷水浴以止癢。亦可 按醫囑給予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如 piriton - 如喉嚨痛,應多喝開水,可用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 患上水痘的兒童不應返回學校/幼稚園/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幼兒中心, 應留在家中直至所有小水疱變乾(通常在紅疹出現約 1 星期後),以免把病 毒傳染給校內其他同學。 預 防 方 法: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附件三)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 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洗 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 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當出現感染病症,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 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2.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附件四) 20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 定期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 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 70%酒精清潔 消毒。 -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後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49 份清水混和) 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金屬表面則可用 70%酒精清潔消毒。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 高危人士在這些地方逗留時可考慮佩戴外科口罩。 3. 免疫接種 - 現時已有疫苗預防此病,約 9 成接種疫苗的人士都可以產生免疫能力。 - 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附件一)下,兒童接種共兩劑含水痘的 疫苗。 - 防 護 措 施: 1. 空氣傳播防護措施 (Airborne Precautions) 2.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21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7)基孔肯雅熱 Chikungunya Fever 病 原 體: - 基孔肯雅熱毒 (Chikungunya virus) 「基孔肯雅」一名是源自非洲馬孔德語,可解作「變得扭曲」,描述關節疼 痛患者彎着腰的模樣。此病於一九五零年代在非洲東部首次被發現,及後 主要在非洲和亞洲國家(如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等)出現爆發。在二零 零七年,於歐洲的意大利也有爆發的報告。 傳 播 途 徑: - 人類主要透過被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受到感染。 - 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 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 在罕有情況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親傳給新生嬰兒。 本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傳病媒介埃及斑/伊蚊(Aedes aegypti), 但另一傳病媒介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卻非常普遍。在二零零七 年意大利的爆發證明了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也可成為此病的傳播媒介。 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傳 染 窩: - 靈長類動物 潛 伏 期: - 潛伏期為 2 至 12 天,通常為 3 至 8 天。 臨 床 症 狀: - 患者染上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噁心、疲倦及嚴重 關節疼痛等症狀,主要影響手腕、膝部、足踝及其他細小關節 - 部份病人的身軀及四肢出現紅疹。 - 大多數患者會自然痊癒,病情維持約三至十日,不過關節疼痛或會持續數 星期至數月。 診 斷: 22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 流行病學資料 - 生活在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或 12 天內有疫區旅行史,發病前 12 天內 有蚊蟲叮咬史。 2. 臨床表現 - 急性起病,以發熱為首發症狀,病程 2~5 天出現皮疹,多個關節劇 烈疼痛。 3. 血清學檢查 - 例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LISA),可以確認 IgM 和 IgG 抗基孔肯雅病 毒抗體的存在。 IgM 抗體水平在發病後 3 至 5 週最高,並持續約 2 個 月。 治 療 方 法: - 現時並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 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處 理 方 法: - 曾前往受影響地區而出現有關症狀的旅遊人士須盡快求診。 - 懷疑個案亦須呈報衞生署。 預 防 方 法: 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最佳方法是在旅遊期間避免到蚊子遍布的地方,特別是森林 或猴子聚居處。 在外遊時須遵行下列措施: 1. 避免到蚊子遍布的地方; 2. 避免到森林或猴子聚居處; 5. 穿著淺色的長袖衫及長褲,以防蚊子叮咬; 6. 用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塗在身體外露部分; 7. 當室內無空氣調節時,要用隔蚊簾或蚊帳; 8. 在門窗等入口處放置蚊香或電蚊片/驅蚊液,防止蚊子飛進室內。 9. 前往流行地區或發生爆發的地方後出現有關症狀的旅遊人士須迅速求診。 23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預防蚊子傳播的疾病的方法:(附件五) 1.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 (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2. 在戶外活動時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 - 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 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 將氯菊酯(一種殺蟲劑)加在衣服和用品表面,例如帳篷、蚊帳。切 勿將氯菊酯直接塗在皮膚上 3. 科學研究顯示受感染者可以在發病前透過被蚊叮咬而把病毒傳播給病媒蚊, 繼而造成進一步傳播。因此,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至少 12 天内 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旅遊人士若感到身體不適,如發燒, 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防止蚊蟲滋長: (附件六) 1. 防止積水 -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 避免使用花盆底盤 - 緊蓋貯水器皿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 2. 避免蚊蟲滋生 - 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 - 孕婦及 6 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如兒童 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國家或地區而有機會被蚊叮咬,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 可使用濃度上限為 30% 的避蚊胺。 關於使用昆蟲驅避劑的詳情和須注意 的要點,請參閱「使用昆蟲驅避劑的注意事項」(附件七)。 防 護 措 施: - 標準防護措施 (Standard Precautions) 24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8)霍亂 Cholera 病 原 體: - 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 傳 播 途 徑: - 攝食受污染之食物、水、蔬果或帶菌者之排泄物 傳 染 窩: - 人類、受污染水源 潛 伏 期: - 由數小時至五天不等,一般是兩至三天。 臨 床 症 狀: 1. 主要侵襲小腸表層部份,不會侵入血流。只有腹瀉的輕微病例甚為常見, 尤其是兒童 2. 急劇的脫水性噴射式腹瀉,糞便呈米水狀 (rice water stool) 、惡臭,合併 有嘔吐情形,在短時間內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及循環衰竭 3. 若未能及時治療,數小時內呈現脫水現象,體溫下降,死亡率達 50%以上 診 斷: - 取嘔吐物或排泄物作細菌性培養 治 療 方 法: 1. 口服抗生素 (如:口服四環素) 可縮短病程,降低腹瀉的嚴重度 2. 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並宜靜臥、多休息 預 防 方 法: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 處理食物或進食前,以及如廁後,必須洗手。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 清潔雙手。 - 清理或處理嘔吐物及糞便時,須戴上手套及口罩,事後必須徹底洗手。 - 患者或帶菌者切勿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 如出現嘔吐或腹瀉等腸胃病症的人士,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 診。 25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2. 保持良好的食物衞生(附件八) - 只飲用煮沸後的自來食水或出品自可靠商戶的樽裝飲品。 - 避免飲用來歷不明的冰塊所調製的飲料。 - 從衞生及可靠的地方購買新鮮食物,不要光顧無牌小販。 - 高危人士及希望減低患上食源性疾病風險的人應避免進食生及未煮熟 的食物。 - 處理食物時應遵從食物安全五要點,即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 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煮熟 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及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藉以預 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3.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 保持衞生設施和排水系統正常運作。 - 應妥善清潔及消毒患者曾使用的廁所和受排泄物污染的地方,在過程 中須戴上手套及口罩。 - 用即棄抹布抹去嘔吐物/溢出糞便,及後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 清洗及消毒受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作為一個概略的指引,最好消 毒從嘔吐物/糞便溢出邊緣起 2 米內的範圍) ,尤其是經常接觸的地 方,如門柄、扶手等。讓漂白水在污染的地方表面待 15 – 30 分鐘以 徹底消毒,然後再以清水清洗並抺乾。金屬表面應用 70%酒精消毒。 - 切勿以拖把清理嘔吐物。 - 完成消毒後,必須把清潔用具浸泡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內 30 分 鐘,然後徹底沖洗及自然風乾才可再次使用。 - 所有清理工作完畢後,必須徹底洗手。 給 旅 遊 人 士 的 建 議: - 旅客從受霍亂影響的地方回港後若感到不適,應立即求診,並告知醫生近 期的外遊記錄。 - 除一些高危人士(如前往救援的人員)外,一般都不建議旅客接種口服霍 亂疫苗。現時各國均無官方規定,要求旅客出示霍亂疫苗接種證明作為入 境條件。 防 護 措 施: -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 隔離至糞便培養連續三次呈陰性為止 26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9)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Community-associat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CA-MRSA 病 原 體: - 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傳 染 窩: - 人類 金黃葡萄球菌可存在於一些健康人士的鼻腔內和皮膚表面,在身體健康的 人之中,約有 1/3 會於於鼻孔內及皮膚上帶菌而不出現感染症狀。但是, 病菌偶爾會引起疾病,包括皮膚、傷口、尿道、肺部、血液感染和食物中 毒。 抗生素能有效地治癒大部分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但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對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抗生素產生 耐藥性的細菌株,並對常用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 Oxacillin、青霉素 Penicillin、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和頭孢菌素 Cephalosporins 等產生耐藥性。 各界普遍認為不正確使用抗生素,是導致病菌出現耐藥性的原因之一。 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較常見於曾住院病人、院舍宿友,或曾於醫療機 構如透析中心等接受醫療程序的人士。但一些居住在社區,於病症出現前 的一年內並未曾留醫、入住院舍或接受醫療程序的人士,亦會出現耐藥性 金黃葡萄球菌感染,這些感染稱為「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傳 播 途 徑: - 直接和間接接觸患者的傷口、分泌物及污染物。 - 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親密接觸、皮膚損傷、接觸受污染物品、個人衞生欠佳 和居住於擠逼的環境等。 潛 伏 期: - 1 至 10 天。 臨 床 症 狀: - 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一般引致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如膿疱、膿瘡、 膿腫或傷口感染。感染部位會出現紅腫、觸痛或流膿。 - 嚴重者可引致敗血病、肺炎或壞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 fasciitis 等。 27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診 斷: - 傷口分泌物做細菌培養 治 療 方 法: - 如出現傷口感染,應盡快求醫,以便得到正確診斷及有效的治療。 - 如出現膿腫、膿瘡等皮膚感染,可能須以開刀引流的方法治理;醫生亦會 在有需要時處方抗生素。 - 如確診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醫生會按情況(如沒有禁忌症) 向患者處方除菌藥物(詳情見以下「除菌療程」)。 除菌療程: 除菌療程包含以下外用藥品: 1. 4% chlorhexidine gluconate 消毒梘液(Hibiscrub 或其他含有同樣有 效成份的藥品) - 洗澡:每日一次,把消毒梘液塗滿全身,用五天;及 - 洗髮:在第一、第三及第五天塗在頭髮及頭皮上。消毒梘液應塗 在全身、頭髮及頭皮上一分鐘後才用清水沖淨。 及 2. 10% povidone-iodine(「聚維酮碘」)殺菌軟膏(Betadine「必妥碘」 或其他含有同樣有效成份的殺菌軟膏) - 塗抹兩邊鼻孔,每日兩次,用五天 或 2% mupirocin 藥膏(Bactroban 或其他含有同樣有效成份的藥品) - 塗抹兩邊鼻孔,每日三次,用五天。 - 一般建議待皮膚和軟組織感染康復後才開始使用。除菌藥物只供 外用。根據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的資料,Bactroban 鼻藥膏對 12 歲以下兒童的安全性和成效尚未確立。 預 防 方 法: 以下措施能有助於防止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 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 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應佩戴手套處理被污染的物件,並在處理完畢後徹底清潔雙手。 28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如毛巾、衣物或制服、剃鬚刀或指甲鉗。 2. 正確護理傷口 避免直接接觸傷口或被傷口分泌物所污染的物件。 盡快清潔傷口,並用防水敷料妥善覆蓋傷口直至癒合。 觸摸傷口前、後須潔淨雙手。 如出現感染症狀,應盡早求診。 如有傷口,應避免參與有身體接觸之運動或使用公共浴室。 3. 善用抗生素 不要向醫生要求抗生素。 遵照醫生的建議使用抗生素。 即使病情轉好,也不要自行停用抗生素。 不可服用剩餘的抗生素。 切勿與他人共用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應加強注意衞生,保護自己及防止細菌傳播: o 時刻保持手部衞生。 o 必須徹底煮熟食物和煮沸食水。 o 消毒及覆蓋所有傷口。 o 當有咳嗽、打噴嚏、流鼻水或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狀,應戴上 外科口罩。 o 有傳染病症狀的幼童,應盡量減少接觸其他兒童。 4.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應保持環境清潔;在公共場所如體育中心和公共浴室,須經常消毒可供 循環使用的物件。 社區型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可透過接觸家居物品傳播給家人,因此 必須保持家居清潔及除塵。經常接觸到的家具(如坐廁、浴室等)表 面、兒童玩具及床單均應經常清洗,並以稀釋的家用漂白水消毒。 防 護 措 施: -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29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0)2019 冠狀病毒病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病 原 體: -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 2」的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傳 播 途 徑: -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 潛 伏 期: - 現時對潛伏期的估計大多是 1 到 14 天,而有些變異株的潛伏期可能更短, 例如奥密克戎變異株,潛伏期約 3 天。 臨 床 症 狀: - 2019 冠狀病毒病的最常見病症包括發燒、乾咳及感到疲乏。 - 其他病症包括喪失味覺或嗅覺、鼻塞、結膜炎、喉嚨痛、頭痛、肌肉或關 節疼痛、皮疹、噁心或嘔吐、腹瀉、發冷或暈眩。 - 有些受感染者只有很輕微或不明顯的病症,有些則可能出現嚴重的症狀, 例如呼吸困難、胸口痛或精神混亂等。 併 發 症: - 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呼吸困難綜合症(ARDS)、敗血症 和敗血症性休克、血栓栓塞及/或多器官衰竭,包括對心臟、肝臟或腎臟 的傷害。 - 有些患有 2019 冠狀病毒病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會出現一種罕見但嚴重的 疾病,稱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導致多器官衰竭和休克。 - 年齡較大或本身有健康問題的患者(例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肥 胖症或癌症等),有較大機會出現嚴重情況。 - 長新冠: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資訊,大約 10-20% 的人可能會繼 續受到 2019 冠狀病毒病的中長期影響,這些影響統稱為新冠肺炎長期影 響或「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長新冠」) ◼ 常見症狀包括疲倦、氣促、認知功能障礙、頭痛、胸痛、關節疼等, 可能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 個別人士(尤其是兒童)可能會有多個器官受到影響或出現自身免疫 情況。 ◼ 「長新冠」的症狀可以在急性感染後的初期康復階段新出現的,或是 從一開始時持續下來,病情可隨時間變化或反覆。 ◼ 雖然現時仍未清楚這些症狀會維持多久,但目前的研究顯示,患者可 30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以隨著時間而改善。 ◼ 有研究顯示「長新冠」較常在 2019 冠狀病毒病重症患者出現,但任 何人(包括輕症患者)在感染後都有機會出現此情況。 ◼ 根據世衞資料,接種新冠疫苗可減低「長新冠」的發病率,亦有研究 顯示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士,與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士相比,即使他們 感染了,亦較少出現「長新冠」情況。 診 斷: - 採集鼻腔或鼻咽拭子樣本或深喉唾液樣本等標本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有 條件的醫院實驗室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逆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簡稱為 RT-PCR)。如 果檢測結果為陽性,即可確診。 - 快速抗原檢測(rapid antigen test,通常稱為 RAT)是一種您可以自行測 試是否感染了 COVID-19 的檢測。 治 療 方 法: - 治療包括支援性治療、舒緩症狀、抗病毒藥和中藥等。 預 防 方 法: - 2019 冠狀病毒病疫苗(新冠疫苗)接種 接種新冠疫苗有效抵禦 2019 冠狀病毒病,尤其是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接種疫苗是應對 2019 冠狀病毒病的整體公共衞生政策其中一項措施。 接種疫苗並同時採取非藥物干預措施,可對抵禦病毒提供最佳的保護。 隨着新冠疫苗面世,仍需要繼續採取非藥物干預措施,包括保持社交 距離、良好手部衞生,以及在公眾地方佩戴口罩,以減低病毒傳播的 風險。不論是否已接種新冠疫苗,所有人士均應繼續採取非藥物干預 措施。 - 健康建議 市民應減少外出及避免聚餐或聚會等社交活動,並盡量與他人保持適 當的社交距離。 時刻保持個人和環境衞生,對預防個人受感染和防止病毒在社區擴散 至為關鍵: ✓ 病人佩戴緊貼面部的外科口罩可以預防傳播呼吸道病毒,因此出 現病症(即使症狀輕微)的人士佩戴貼面的外科口罩十分重要; ✓ 在搭乘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正 確佩戴口罩十分重要,包括在佩戴口罩前及脫下口罩後保持手部 衞生;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進食前;如廁 31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 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 用抹手紙弄乾。雙手洗乾淨後,不要再直接觸摸水龍頭(例如先 用抹手紙包裹著水龍頭,才把水龍頭關上)。如沒有洗手設施,或 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 亦為有效方法; ✓ 如廁時亦要注重衞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症,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 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 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 最少每星期徹底清潔家居一次,可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 (以 10 毫升 5.25% 次氯酸鈉家用漂白水混和於 990 毫升清水內) 清洗非金屬表面,待 15 至 30 分鐘後,再用清水清洗。金屬表面 則可用 70%酒精清潔消毒; ✓ 當物品表面或地面被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時,應 先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除可見的污垢,然後再用適當的消毒 劑清潔消毒受污染及其附近地方,非金屬表面可使用 1 比 49 稀 釋家用漂白水 (以 10 毫升含 5.25% 次氯酸鈉漂白水混和於 490 毫升清水內)作清潔消毒,待 15 至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金屬表面則可用 70% 酒精清潔消毒; ✓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 入每一排水口 (U 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衞生; ✓ 增強身體抵抗力及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及充 足休息; 及 ✓ 不要吸煙及避免飲酒。 ✓ 注意:在沒有成人監管下,2 歲以下幼兒不應使用口罩。 - 外遊預防措施 衞生署強烈呼籲市民應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遊計劃。如果不可避免前 往香港以外國家/地區,應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 出發前,根據最新建議完成接種 2019 冠狀病毒病疫苗(新冠疫 苗),以抵禦 2019 冠狀病毒病; ✓ 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並盡量與他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 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保持個人和手部衞生;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 32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明顯污垢時,使用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 方法; ✓ 注意食物安全和衞生,避免進食或飲用生或未熟透的動物產品, 包括奶類、蛋類和肉類,或食用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 如尿液)或產品污染的食物,除非已經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 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出現呼吸道感染病症,應戴上 外科口罩,並盡快求診;及 ✓ 從外地回港後,若出現病症,應立即求診,主動告訴醫生最近曾 到訪的地方;並佩戴緊貼面部的外科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防 護 措 施: - 空氣傳播防護措施 (Airborne Precautions) / 飛沫傳播防護措施 (Droplet Precautions) -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屍體分類: (附件九) 第2類 33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1)克雅二氏症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 病 原 體 / 病理: - 克雅二氏症是一種罕見的腦病,屬傳染性海綿狀腦病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 的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會影響 人類和其他動物,並相信由一種具傳染性的變質蛋白 (prion) 在腦內積聚引 起。 - 克雅二氏症可因應病因而分為四類:偶發性(病因不明;佔所有克雅二氏 症百分之 85)、家族性(百分之 5 至 15)、醫源性(因醫療程序造成的感 染)和非典型。 傳 播 途 徑: 傳播途徑取決於克雅二氏症的類型 1. 偶發性克雅二氏症的傳播途徑不明 2. 家族性克雅二氏症由遺傳了突變的基因引起 3. 醫源性克雅二氏症是經由醫療或手術過程中傳播,如人類荷爾蒙注射或人 體組織 / 器官移植 4. 非典型克雅二氏症與進食患上牛海綿體腦病(BSE,俗稱「瘋牛症」的傳 染性海綿狀腦病)牛隻的製品有關。在英國,亦有非典型克雅二氏症個案 與輸血有關 - 日常社交接觸,如握手、親吻或身體接觸,皆不會傳播克雅二氏症 潛 伏 期: - 克雅二氏症的潛伏期特別長,一般以年期計算,可長達 30 年。 臨 床 症 狀: - 克雅二氏症的臨床病症是痴呆和行動困難。 - 早期病症包括記憶力衰退、步履不穩和四肢運動失調。這些類似痴呆的症 狀會逐漸惡化,患者的四肢與軀幹會出現抽搐。 - 此外,視力模糊、行為異常及癲癇也可發生。大部分患者在症狀出現後一 至兩年內死亡。 34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診 斷: - 一般生前只能作極可能的診斷 由臨床症狀、脊髓性和腦性的各種病理反射 - 其他輔助臨床診斷方法包括: 腦脊髓液抗體檢查:朊蛋白*呈陽性反應 (*14-3-3 蛋白) 腦部核磁共振攝影 (MRI): 反映海綿狀的腦部 廣泛性腦萎縮、基底核或大腦皮質出現高強度影像 電腦斷層掃描:有一個一個空洞 腦電圖: 週期性尖銳組合波 (克雅二氏症特徵) - 確診需以腦組織病理檢查為準 (等待患者死亡後進行) 腦組織病理切片:唯一最能確定診斷 顯微鏡:腦皮質層之組織空洞化現象 治 療 方 法: - 目前並沒有治療任何類型克雅二氏症的方法。 - 治理仍以支援性和紓緩症狀為主。 預 防 方 法: - 要防止此病散播,患有克雅二氏症或非典型克雅二氏症的人不得成為人體 器官,組織及血液成分的捐贈者或製作成生物製品。 - 盡可能使用即棄的儀器和保護裝備(適用於人和工作表面)。可能被污染 的手術儀器亦不應重用。 - 因應非典型克雅二氏症與進食受「瘋牛症」病原污染的牛製品有關,世界衞 生組織建議各國不應容許有可能受「瘋牛症」病原污染的組織進入食物鏈。 防 護 措 施: - 克雅二氏症並非由日常社交接觸傳播,因此並不需要隔離患者,採用標準 防護措施 (Standard Precautions) 屍體分類:(附件九) - 屍體未經剖驗 第2類 - 屍體已經剖驗 第3類 35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2)登革熱 Dengue Fever 病 原 體: - 登革熱病毒 (dengue virus) - 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又稱為登革 出血熱)。 傳 播 途 徑: - 登革熱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此病並不會經 由人與人之間傳播。埃及伊蚊是登革熱的主要傳播媒介,近年在本港並未 有發現,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卻並不罕見。 傳 染 窩: - 人類、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埃及斑/伊蚊(Aedes aegypti) 潛 伏 期: - 3 - 14 天,通常為 4 - 7 天 臨 床 症 狀: 1. 典型/原發性登革熱 - 高燒、嚴重頭痛、喉痛、噁心、嘔吐、肌肉及關節痛,骨骼彷彿崩解, 故有斷骨熱之稱。 - 疹子由身軀向四肢擴散,發疹時會搔癢 - 全身淋巴腺腫大 - 眼球鞏膜出血,眼球在轉動或以手輕壓時眼窩後部會疼痛 - 若血小板降至 10 萬以下時,皮膚常伴有瘀點、皮下出血、鼻或牙齦出 血 - 可自癒,少有併發症 - 有些人在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可以沒有明顯的病症,有些人則只會有發 熱等輕微病症,例如兒童發病時或會出現一般性的發熱症狀及出疹。 - 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一般都較輕,病癒後對該血清型病毒會產生 終生免疫能力,但對其他三種血清型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暫的交叉免疫 能力。若隨後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出現重症登革熱的機 會則較高。 36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2. 重症登革熱 - 是一種由登革熱所引起的併發症,病情比較嚴重,可導致死亡。 - 患者初時會出現發高燒、面部發紅,以及與登革熱相關的一般病症。 - 高溫可持續 2 - 7 天,而體溫甚至高達攝氏 40 - 41 度。 - 及後,患者或會出現一些預警症狀,例如嚴重腹痛、持續嘔吐、呼吸急 促、乏力、煩躁不安,和出血的症狀,例如皮膚出現瘀斑、鼻或牙齦出 血、甚或內出血等。 - 最嚴重的情況會導致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休克及死亡。 診 斷: - 抗體檢驗,急性期與恢復期之血清抗體效價有四倍或以上的增加,亦可檢 驗 IgM 抗體 治 療 方 法: - 目前並沒有針對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的治療 - 患有登革熱的人士一般都會自行痊癒 - 症狀療法 - 重症登革熱患者則須接受適時的支援性治療,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持血液 循環系統的運作。 - 只要有適當與及時的診治,重症登革熱的死亡率不足百分之一。 預 防 方 法: - 避免被蚊子叮咬(附件五) - 科學研究顯示即使沒有病症或尚未出現病症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機會 把病毒傳給蚊子,繼而造成進一步傳播。因此,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 來後 14 天内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 防 護 措 施: - 標準防護措施 Standard Precautions 37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3)白喉 Diphtheria 病 原 體: - 白喉棒狀桿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傳 播 途 徑: - 白喉可透過與病人或帶菌者接觸而傳播。 - 接觸曾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件亦可能感染白喉,但機會較低。 白喉是急性呼吸道系統的傳染病(呼吸白喉),偶爾影響皮膚(皮膚白喉), 主要由細菌毒素的作用而引致。症狀取決於受感染的部位。 患者以兒童較多,2 歲以下為其最高的病發率。 患者局部有滲出液及形成薄膜,內含死細胞和纖維素。 白喉桿菌產生的毒素侵入血液,可引致急性心肌炎和周圍神經炎。 傳 染 窩: - 白喉患者或帶菌者的鼻、咽、喉的分泌物 潛 伏 期: - 由 1 - 10 天不等,通常為 2 - 5 天。 臨 床 症 狀: 呼吸白喉因受損部位不同,在臨床上可分三大類 1. 咽型白喉 (pharyngeal diphtheria) i. 全身疲倦,有微熱,偶有嘔吐,頸部腺體腫大喉痛,軟顎癱瘓 ii. 若早期不注射抗毒素,則中毒症狀增強,體溫上升 39.4-40.5°C, 心動過速 iii. 假膜覆蓋咽頭全部,使不能吞咽 iv. 全身衰竭,面色蒼白,鼻分泌物增多,間有發生譫妄或陷入昏睡 狀態 v. 頸部淋巴腺顯著腫大致頸部浮腫 vi. 若出血,死亡率高;若生還,可能會有心律不齊和心臟衰竭 2. 喉型白喉 (laryngeal diphtheria) i. 可單獨發生或與咽喉合併發生,喉部有假膜並覆蓋聲帶,故早期 的症狀是聲啞,沙雜的咳嗽聲,稱為假膜性哮吼 (membraneous croup) ii. 假膜阻礙空氣出入肺部,使患者呼吸困難,缺氧發紺,嚴重者可 38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致窒息而死 3. 鼻白喉 (nasal diphtheria) i. 多為繼發性,滲出物帶血或膿液,積聚於鼻黏膜,形成假膜局限 於鼻子,毒素甚少 診 斷: 1. 鼻咽部病灶處之細菌培養 2. 螢光抗體染色抹片 治 療 方 法: 1. 白喉抗毒素血清劑,必要時可用腎上腺素、皮質醇、抗組織胺以緩解危急 的症狀。紅黴素 (Erythromycin) 是最有效的抗生素 2. 隔離病者,飲食以流質為宜,並時常補充水份 3. 病變若牽連到喉部,導致氣道阻塞危險時,應施行插管術或氣管切開術 預 防 方 法: 1. 根據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附件一) 2.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附件三) 3.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附件四) 防 護 措 施: 1. 飛沫傳播防護措施 (Droplet Precautions) - 採用嚴密隔離,對病者呼吸道分泌物應小心處理 - 病者需隔離至連續兩次細菌培養陰性為止 - 若無法進行細菌培養,應服用抗生素 14 天之後才可解除隔離 2.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39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4)腸病毒 71 型感染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病 原 體: - 腸病毒 71 型 Enterovirus 71 (EV71) - 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也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該病常見 於東南亞地區,多數於夏天及初秋時分發生。在九十年代於臺灣及馬來西 亞曾出現大型爆發。 傳 播 途 徑: - EV71 型感染是透過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 穿破的水疱以及糞便而傳播的。 - 此病的傳播能力由病發初期開始,或會維持數星期,直至糞便中的病毒消 失為止。 - EV71 型感染在幼童較為常見。 臨 床 症 狀: - 其病症一般與手足口病相同,主要包括發燒、口腔有疼痛的潰瘍,以及帶 水疱的皮疹。 - 病發時通常首先出現發燒,食慾不振,不適及喉嚨痛等症狀。一至兩天後, 口腔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或會形成潰瘍。 這些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兩腮內的口腔。另外,身體的皮疹主 要出現於手掌及腳掌,外形呈扁平或突起狀的紅點,而且並不痕癢。 - 患者亦可能沒有病症。 併 發 症: - 在罕見的情況下,EV71 型可引致較嚴重的情況,包括病毒性腦膜炎、腦 炎、類似小兒麻痺症的病症及心肌炎。 潛 伏 期: - 3 至 5 天。 40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診 斷: - 臨床症狀 - 實驗室檢驗: 聚合酶連鎖反應分子檢測 口腔,喉嚨,直腸和潰瘍的拭子 鼻咽抽吸 NPA 糞便標本 腰椎穿刺(腦脊髓液) 血清 IgM 抗體檢測 治 療 方 法: - 現時並沒有特定治療 EV71 型感染的方法﹔一些紓緩症狀的藥物能減輕患 者的熱度及潰瘍引致的痛楚。 - 大部分病者都會自行痊癒,其病症如發燒、皮疹及潰瘍於一個星期後便會 自動消退。 - 家長應留意患手足口病兒童的身體狀况,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從速求醫: 持續高燒 反覆嘔吐 持續昏睡 肌肉抽搐或肢體忽然無力 - 受感染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如派對、興趣班、游泳等集體活動,直至 退燒以及身體上的水疱乾涸及結痂巳兩個星期,以免疾病傳播。為保障家 人(特別是兒童)免受感染,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參閱下列 預防方法)。 預 防 方 法: 現時,並沒有疫苗可預防 EV71 型感染。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 環境衞生是最重要。 1. 保持良好個人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進食及處理食 物前;接觸水疱後;及如廁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 毛巾或抹手紙抹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 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 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用膳時要使用公筷和公匙,不要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41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 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2.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 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 70%火酒清潔 消毒。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 排泄物,然後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49 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 15 - 30 分鐘後, 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 70%火酒清潔消毒。 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避免集體活動。此外,應減少人手 調動,盡量安排同一組員工照顧同一組學生。 防 護 措 施: 1.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2. 飛沫傳播防護措施 (Droplet Precautions) 42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5)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病 原 體 及 臨 床 症 狀: 食物中毒通常由進食受污染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所引致。食物或食水會受各 種細菌、病毒、寄生蟲,甚至生化或化學毒素污染。部分常見的食物中毒有: 沙門氏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動物(特別是家禽)的腸、雞蛋。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肉類、肉類食品及家禽、 生的蛋及蛋製食品(如布甸)。 ◼ 病症: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 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 情況十分罕見。 金黃葡萄球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喉嚨、鼻腔、皮膚、切傷及創傷的傷口。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經由有皮膚感染或鼻內帶有該種細 菌的食物處理者處理過之食物,特別是涉及人手處理而其後並無翻熱的食 物(例如:三文治、蛋糕及酥餅)。 ◼ 病症: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 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 情況十分罕見。 副溶血性弧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海產(例如海蜇及魷魚)、 用鹽腌製的食物(例如鹹菜及醺蹄)或其他受海產交叉污染的食物 ◼ 病症: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 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 情況十分罕見。. 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泥土、污水、塵埃、動物和人類的糞便和動物 製飼料。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受交叉污染、未徹底煮熟或在不適 當的温度貯存過久的肉類及肉類食品(例如:燜炖菜式及鹵水食物)。 43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 病症:常見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若未能及時接受 適當治療,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但這些 情況十分罕見。 雪卡魚毒(生化毒素)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珊瑚魚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海產珊瑚魚 ◼ 病症:四肢、面部、舌頭或口部周圍麻痺,冷熱不分、頭暈、心悸及 胸痛。 河豚毒素中毒(生物毒素)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河豚和刺規。 ◼ 病症:口唇、舌頭、面部和四肢麻痺、頭痛、嘔吐、腹瀉、上腹疼痛、 說話含糊不清、步行困難、癱瘓、痙攣、呼吸困難及心律紊亂。嚴重 個案可能出現呼吸衰竭和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並導致死亡。 除害劑(化學物)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除害劑殘餘達危險水平的蔬菜。 ◼ 病症:頭暈、肌肉無力、麻痺、流眼水、流涎及心悸。若嚴重中毒, 可引致視力模糊、震顫或痙攣,以及呼吸困難。 傳 播 途 徑: - 食物中毒是由於食用含有致病媒介或受致病媒介污染的食物而引致的。 潛 伏 期: - 潛伏期由數小時至數日不等,視乎致病媒介而定。 診 斷: - 在血清、糞便或可疑食物中證實毒素的存在。 治 療 方 法: - 如出現食物中毒的病症,須立即求診,並應補充水分。患病的食物處理人 員應暫停工作,直至復原。 預 防 方 法: - 「食物安全五要點」(附件二) 防 護 措 施: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44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6)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侵入性)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infection (invasive) 病 原 體: -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是一種能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尤其影響五歲以下幼童,年齡較大 的兒童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 與其名稱相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並不會引起流感。 傳 播 途 徑: - 透過直接接觸病患者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 傳 染 窩: - 人類 潛 伏 期: - 約二至四日,或可以更長。 臨 床 症 狀: - 侵入性感染最常見出現腦膜炎的病症,細菌入血也經常同時出現。 - 此感染亦可影響身體多個部位,如肺、會厭(喉嚨的上部)、關節及骨骼。 - 臨牀症狀取決於受影響的身體部位。 - 腦膜炎可引起 發燒 頭痛 頸部僵硬 食慾不振 噁心 嘔吐 畏光 精神昏亂 嗜睡 - 會厭炎患者可能出現 發燒 喉嚨痛 流口水 吞嚥痛楚 45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拒絕吞嚥 呼吸困難 併 發 症: - 嚴重者會致命 診 斷: - 通過臨床症狀 - 通過一項或多項實驗室檢查來診斷流感嗜血桿菌。最常見的測試是使用血 液或脊髓液 治 療 方 法: - 如兒童持續發燒、行為異常和情況惡化,或對病情有懷疑者應立即求診。 -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患者須迅速接受抗生素治療。曾與患者有親密接 觸的家庭成員和其他人士則須密切留意是否出現腦膜炎的早期跡象和病症。 - 年齡少於兩歲或免疫功能受損,並與患者有親密接觸的人士感染此病的風 險較高;他們應諮詢醫生意見,並決定是否須服用預防性藥物。 預 防 方 法: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 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 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 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當身體不適時,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 逼的地方及應盡早向醫生求診。 不要與他人共用餐具。餐具用後必須徹底清洗乾淨。 有傳染病症狀的幼童,應盡可能減少接觸其他兒童。 2. 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 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 70%酒精清潔 消毒。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後用 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49 份清水混和) 46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金屬表面則可用 70%火酒清潔消毒。 3. 現時已有能有效預防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疫苗,市民可向家庭醫生諮詢有 關疫苗接種的事宜,以保障個人健康。 防 護 措 施: 1. 飛沫傳播防護措施 (Droplet Precautions) 2. 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Contact Precautions) 47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17)漢坦病毒感染 Hantavirus infection 病 原 體: - 漢坦病毒感染主要有兩大類,分別為“腎綜合症出血熱”及“漢坦病毒肺症侯 群”。 - 腎綜合症出血熱: 是一種源於動物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 病源體是舊大陸漢坦病毒群,例如首爾病毒及漢坦病毒。症狀包括突 然發熱、嚴重腹痛或腰背痛,不同程度的出血現象、血壓低及腎衰竭。 - 漢坦病毒肺症侯群: 亦是一種源於動物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病源體是新大陸漢坦病毒群。 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痛及腸胃道症狀,隨後會有突然的呼吸困難及血 壓低。病情可迅速演變成呼吸衰竭及休克。 傳 染 窩: - 主要是由嚙齒類動物傳播漢坦病毒而引起。 傳 播 途 徑: - 漢坦病毒患者主要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齧齒動物的糞便、唾液或尿液,或 通過吸入其霧化排泄物中的病毒而染病。 - 人類亦可由其他途徑染病: 被帶有病毒的齧齒動物咬傷 進食被帶有病毒的齧齒動物的尿液、糞便、唾液污染的食物 接觸被帶有病毒的齧齒動物的尿液、糞便、唾液污染的物件後,再觸 摸眼睛、鼻和口 - 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極其罕見的。 潛 伏 期: - 症狀於受感染後約 1 至 8 星期開始出現。 臨 床 症 狀: - 腎綜合症出血熱 患者可能會出現突發的症狀,包括劇烈頭痛、背痛、腹痛、發燒、發 冷、噁心和視力模糊。 到病發後期,患者可能出現低血壓和急性腎衰竭。 死亡率介乎少於 1%到 15%不等。 48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須呈報的傳染病 Statutory Notifiable Diseases) - 漢坦病毒肺症候群 患者早期症狀包括疲倦、發燒和肌肉痛,痛楚可能出現於大腿、臀部、 背部和肩膀,亦可能伴有頭痛、頭暈、發冷、噁心、嘔吐、腹瀉和腹 痛。 病發 4 至 10 天後,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和呼吸急促。 死亡率高達約 40%。 診 斷: - 臨牀症狀診斷 - 實驗室診斷 : 包括病毒抗原、病毒核酸及抗體的檢測 治 療 方 法: - 漢坦病毒感染並無特別治療方法,但及早看醫生接受診治非常重要。 預 防 方 法: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 清潔雙手,搓手最少 20 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 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 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 手亦為有效方法。 - 在居住環境中除去可供齧齒動物作為食物或巢穴的源頭: 小心貯存及處理寵物的食物,避免成為齧齒動物的食物。垃圾及廚餘 應放進有蓋垃圾箱內,並須每天清理。 保持處所清潔,特別是垃圾房及後樓梯;避免物品堆積。 定期巡查花床及通道,避免齧齒動物出沒。 - 避免以下高危活動以減少接觸齧齒動物: 徒手處理齧齒動物或其屍體、進入受鼠患困擾的地方、接觸齧齒動物 的排泄物或其巢穴、飼養野生的齧齒動物作為寵物、處理放置於齧齒 動物出沒地點的器具、徒手種植、躺卧野地及居住在齧齒動物頻密出 沒的地方。 - 旅遊人士如果要到漢坦病毒感染的流行地區旅行,應避免到環境衞生條件 差的地方;亦不要接觸齧齒動物及其排泄物。探險旅行者和露營人士應採 取預防措施以避免齧齒動物進入帳篷或其他住所,以及防止食物受到齧齒 動物污染。 防 護 措 施: - 不須隔離,標準防護措施 (Standard Precautions) 49 2202 SB4 Infectious diseases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