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Road to Modernisation PDF

Summary

This document provides notes on China's path to modernization, discussing key historical events like the Opium Wars,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and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It analyzes the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process, including interactions with foreign powers and internal political struggles.

Full Transcript

3 China’s Road to Modernisation 東西方相遇 - 中國的現代化是由鴉片戰爭引發的,中國在那裡遇到了一個未知的敵人——大英帝國 → 中國與西方大國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衝突 - “天朝”的滅亡迫使清朝探索自我強化的現代化 → 中國的現代化是對外來的反應 → 外來的現代化 清朝之敗 -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後,清朝被迫簽訂...

3 China’s Road to Modernisation 東西方相遇 - 中國的現代化是由鴉片戰爭引發的,中國在那裡遇到了一個未知的敵人——大英帝國 → 中國與西方大國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衝突 - “天朝”的滅亡迫使清朝探索自我強化的現代化 → 中國的現代化是對外來的反應 → 外來的現代化 清朝之敗 -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後,清朝被迫簽訂了 series of “unequal treaties” 不平等條約, such as the Treaty of Nanking 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 鴉片戰爭前 → 認為西方人不文明落後“野蠻人” - 鴉片戰爭後 → 意識到 3000 年前所未有的危急情況 - 多年過去了 → 外國勢力壓倒了中國 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第一階段) - 由曾國藩、李鴻章、李鴻章等清朝官員發起 - 目標 → 向西方學習現代化 - 宗旨 → 強國求存 - 中國的失敗歸功於英國先進的軍備 - 軍艦→獲得西方技術將是與英國抗衡的第一步、“師夷之術以製夷”→鐵之發達,地 雷、製造的軍艦和大砲 - 表面現代化→只有物質現代化,沒有文化→統治 - 精英們認為中國文明是完美的,不需要改變,很少有人們了解西方 -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步,因願意向現代化的西方學習,標誌著現代化和西化的開始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 晚清以來的改革,或學習西方,或反思中國傳統 - 希望彌合中國與現代化西方之間的差距 - 三步流程 o 來自西方的實物生產(例如軍備製造) o 機構改革 o 中國文化的轉型 世界觀的衝突 - 帝制中國 → 認為他們是天朝,皇帝是天子 → “天下為帝,天下為臣” - 英國 → 發展了一種世界秩序觀,清朝中國是全球眾多國家之一 - 鴉片戰爭→由中國的天朝帝國信仰與英國的世界秩序觀衝突挑起 大英帝國 - 遇到清朝中國時,英國處於權力的頂峰,擁有已經成為世界霸主,即使清朝還不知道 - 英國占世界鐵產量的 55%和世界煤炭產量的 50% - 清朝戰敗時的產出佔世界工業產值的 40~45% 16 馬戛爾尼大使館 - 1793~1794 → 喬治·麥戛爾尼勳爵是第一位英國駐華使節 → 目的互設使館,開放北京 (北京)作為廣州(關東)以外的貿易港口 - 中國人被馬戛爾尼認為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族”,並且應該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 英國內政大臣鄧達斯建議馬戛爾尼帶禮物:一輛四輪皇帝的戰車、鑲鑽手錶、英國瓷 器和英國國王和王后的畫作→和平意圖 - 英國人以尊重和謙遜的態度接近清朝,但清朝不為所動,將禮物視為對“天朝”的貢 品→無意為之與西方的公平貿易 - 清朝官員要求英國人給皇帝磕頭,馬戛爾尼拒絕,因為他相信清朝和英國是平等的 → 達成妥協 - 馬戛爾尼會單膝跪地,這是會見英國國王的常態 - 天皇賜予英國人禮物時,他們拒絕實施任何英國的提議 → 馬戛爾尼大使館失敗了,與 中國開戰 - 法國歷史學家 Peyrefitte → “如果中國繼續閉關鎖國,大砲就只能用炸彈打開它的 門” - 基辛格的書《論中國》→“用現代眼光看,沒有一個西方使節”按照西方的標準,最 初的提議特別離譜” - 然而,後來的提議更令人厭惡,比如英國可以出口鴉片,在中國不受限制 - 1839 年英國對華宣戰→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後果 - 清朝被迫接受英美世界秩序觀→被推到英美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邊緣 - 過去 170 年中國現代化的深層動力→中國必須回到世界秩序的中心 中國現代化的三個層次和三個主題 現代化的三個層次 - 第一層→實物生產(如軍備製造)→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獲得 - 第二層→制度改革→百日維新(百日維新或戊戌變法)獲得 - 第三層 → 思想和行為的改變 →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達到 現代化的三大主題 - 第一主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由洋務運動發起 - 第二個主題→君主專制向共和民主轉變→1911 年辛亥革命實現 - 第三個主題→從經學轉向科學→清末民初學術改革實現 FIRST LEVEL + FIRST THEME → 自我強化運動 - 1874 ~ 1893 聚焦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 17 第二階段→百日維新 - 為什麼推出? → 歷史學家曾廷福的蔣廷黻《近代中國綱要》 - 表明第一次現代化運動的失敗導致了現代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兵器製造 - 自強運動後,清朝被打垮 - 1895 年第一次中日戰爭中西化的日本帝國 - 因此,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清代學者發起二次改革運動→“求生救國” - 明白西方不僅在物質生產上超越了中國,而且在政治和教育系統中提倡廢除科舉八股 文,用政策建議和評論取而代之,以及設立促進工業化的農業、工業和教育機構 - 提出君主立憲政策→保皇帝制同時允許體制改革→被慈禧太后率領的保守派譴責 - 1898 年 4 月開播,1898 年 8 月解散,被誣陷為 1898 年政變的煽動者,被迫逃往日本 - 主張個人主義為民主基礎的譚嗣同等戊戌變法六君子因不逃而被處決 義和團與晚清 - 晚清中國西方傳教士傳教 - 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不能接受,堅持將外國人驅逐出境 - 山東的義和團或“義和團”自稱超自然和無敵→煽動對西方人,特別是傳教士的暴力 - 山東巡撫李秉衡以“擁清滅洋”口號支持義和團 扶清滅洋 - 慈禧太后聽信了朝廷官員的虛張聲勢,聲稱義和團所向披靡,能以神通救清中國→ 1899 年 5 月,一時衝動決定向西方十餘國宣戰 - 這一錯誤引發了八國聯軍對北京的圍攻,他們擊敗了數量更多的義和團並放火燒毀了 頤和園,大清再臨亡國 - 1901 年李鴻章簽署庚子議定書,其中國際公使館要求白銀 4.5 億兩(當時價值約 3.33 億美元)作為賠償支付 - 簡要學制改革運動展開後→第三次現代化 第三主題 → 學術改革 - 1905 → 1400 年曆史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 在漢代,太學是最高學府,與現代大學學習不一樣→專注於儒家四大書籍和五經典四 書五經,因為它被視為通往帝國的途徑 - 然而,晚清的改革標誌著教育從儒家轉向經典到科學研究 - 百日維新為這種新的學術文化奠定了基礎,終於由蔡元培執行 - 新共和國教育部長 - 中華民國成立於 1912 年 - 蔡下令正式廢除大學經學 第二主題 → 清末 - 晚清政治混亂,直到 1911 年,即第二次廣州起義之年,一群滿族官員密謀建立一個主 要由以下人員組成的內閣,滿洲人但排除漢人 - 知識分子提出政治改革→君主立憲的兩種選擇 - 梁啟超倡導的孫中山共和革命→ 滿族官員讓樑的選擇幾乎不可能 - 1911 年辛亥革命→第四次現代化運動→清朝滅亡 - 1912 年帝國與中華民國成立→2000 年王朝制度終結 18 新共和國 - 共和國所提倡的民主和自由對普通民眾來說是陌生的,甚至是當時的政治人物 - 袁世凱 - 前清軍將領 - 於 1912 年成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 然而,在 1915 年,袁世凱 試圖廢除共和國並宣布自己為中國洪憲皇帝 - 袁相對清廷思想進步,但不懂民主自由,主動稱帝 → 雲南巡撫蔡鍔起義反對袁 - 1916 年袁世凱死後,張勛的辮子軍在 1917 年恢復了退位的皇帝溥儀的皇位 12 天,然 後被北洋軍指揮官段祺瑞段祺瑞的共和軍趕下台 →展示中國人民如何沒有準備好接受 新共和國 北洋政府 - 1916 年至 1928 年,中國進入軍閥時代,部分國土由軍閥政權控制 - 中央北洋政府軟弱無力,西方列強繼續干涉中國政府運作、海關稅收、銀行業務和受 控條約港口 第三層次→五四運動 - 雖然中國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但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巴黎和會贈予日本 - 北洋政府被視為“賣國” - 愛國學生髮起五四運動,旨在爭取生存和拯救國家免受外國列強的征服→文化主義帶 來了思想和行為轉變的過程 → 也被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 → 引發了對科學和民主的倡 導 中國內戰北伐 - 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很虛弱,社會分裂。然而,西方列強經營的一些特 許權,如中國的貿易港口,上海和天津,發達→商業和製造業,教育,媒體、文化 - 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們開始相信團結是必要的,更發達的中國 - 1924 → 軍閥馮玉祥控制直隸(今河北省)並邀請孫中山會面 - 孫中山於 1924 年身體欠佳前往北京,於 1925 年 3 月逝世 - 孫中山死後中國仍處於分裂狀態 → 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了;同志們還需努 力” 統戰北伐 - 1924 → 孫中山在廣州接受蘇聯援助 → 創立國共統一戰線 - 國民黨成為更具革命性的列寧主義式政黨 - 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為師第一司令→國民黨軍隊訓練場 - 1925 年孫中山去世後,蔣繼任孫中山領導國民黨 - 1926 → 蔣發動北伐北伐,不到一年完成超過 2 年 → 蔣獲得合法性並被視為中國的民 族英雄 - 1928 年蔣介石定都南京 - 孫中山為民三綱→建國之本:民主、民族主義、人民福祉 - 蔣介石頒布五權憲法,建立五元(科)制政府五院制→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 察等部門 - 1928 ~ 1937 → 中國現代化的黃金十年 → 實施促進工業、農業、教育和國家安全的措 施,廢除與西方的不平等條約 19 第二次甲午戰爭 - 前兆事件→ 1931 年 9 月,日本侵占滿洲,公開輿論要求抵制 - 蔣介石希望爭取時間加強國家安全,因為中美分歧巨大。與日本的軍事力量 → 邀請德 國在 1928 年至 1937 年訓練他的軍隊 - 甲午戰爭爆發→1937 年盧溝橋事變,日本侵占北京郊區→中國宣布全面開戰抗日 - 1937~1945 甲午戰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形成時期 - 然而,戰爭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飽受戰爭摧殘 - 1945 年中國打贏戰爭,成為新一屆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 蔣介石再次 成為民族英雄 中共 - 中共組織嚴密大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國家的獨立→相信他們的領導會拯救中國 - 蔣介石認為,在國內,先打壓中共,再打中共。 - 日本→決定在國民黨內清洗共產黨員 - 國民黨對中共江西根據地發動五次圍剿 - 1934 年第五次運動結束於 1934~35 年的長征,中共的征程 - 從江西搬遷到陝西延安→艱苦跋涉,100 多人起步千人,最後不到一萬人 - 長征期間,毛澤東成為無可匹敵的中共領導人 - 甲午戰爭後,國民黨軍隊疲憊不堪,中共軍隊疲憊不堪從 9 萬增長到 90 萬 - 二戰結束後,共產主義橫掃亞洲→毛澤東的中共,金日成的朝鮮和胡志明的越南→當 時的趨勢受到青睞 國民黨無法改變的共產主義 - 美國官員 Patrick Hurley →旨在鼓勵組建聯合政府 - 1945 年 10 月國共政府→未達成共識,不久爆發內戰 - 1945 年至 1949 年蔣介石的國民黨與中共之間的內戰→受阻因破壞而進步的現代化 - 國民黨在政治上和財政上得到美國的支持 - 然而,內戰被視為中國人互相爭鬥→國民黨在人民的心中處於劣勢 - 甲午戰爭後,國民黨官員貪污腐敗,紀律不嚴 →經濟管理不善導致通貨膨脹,進一步 失去民眾的民心 → 可以說國民黨連戰都沒打就“輸”了 - 國民黨原計劃退守江南,建立新的中國南方的政權 → 1949 年中共渡過長江,蔣介石 被迫逃往台灣 背景:台灣在 1895 年的《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但 1945 年日本戰敗後回歸中華民 國。從此,國共兩黨各自獨立發展。 中共勝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共建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初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相同 - 國民黨領導的共和國→建設民主共和國 - 毛澤東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然而,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背道而馳,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的運動,提倡世界範圍內的工人階級。 20 革命 - 毛澤東必須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毛澤東說無產階級 - 世界觀既可以作為觀察世界的概念工具,也可以作為工具,審視國家的問題和未來 - 毛認為中國要么站在社會主義一邊,要么站在帝國主義一邊。 - 蘇聯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好的老師 - 學習 → 毛澤東論證蘇聯人建立了偉大而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 - 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只能出現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 → 俄羅斯在列寧時代 仍處於落後和農業狀態 - 1917 年十月革命後列寧和斯大林面臨的問題→如何開展落後的農業俄羅斯的社會主義 建設 → 不先搞社會主義就不可能搞共產主義 重要提示: - 共產主義=經濟資源完全由國家控制→ 沒有個人財產或資產 - 社會主義 = 人民共享經濟資源國家分配→個人有個人財產但經濟由國家經營 - 列寧 → 社會主義意味著“土地電氣化”或工業化 - 斯大林 → 發動以工業化為重點的第二次革命,專注於重工業和軍工相關產業方法涉及 對平民的脅迫和恐怖,但結果是成功實現俄羅斯工業化 -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是行不通的,因為無產階級無法克服他們的 “聯合意識”→認為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之前需要建立先鋒隊(即共產黨) - 國民黨在得到蘇聯支持後實現了列寧的先鋒黨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 - 最初幾年,通脹得到控制,腐敗得到遏制, - 婦女獲得更多公民權利,所有外國特權都被廢除 - 1953 → 第一個五年計劃 → 中國開始向經濟社會主義過渡,收入和農業產量增加小學 生入學率提高 25% - 工業化走蘇聯模式,156 家蘇式工廠成立 中國共產主義的輝煌篇章 大躍進 - 第二個五年計劃還沒有開始,毛澤東就發動了他的偉大躍進政策 - 故意放棄蘇聯的工業化模式,因為他想與蘇聯競爭 為什麼會有這種突然的變化? 1) 外部因素 → 毛崇拜的斯大林于 1953 年去世,取而代之的是赫魯曉夫,他譴責斯大林 的個人崇拜 → 毛譴責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者,而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赫魯曉夫訪 華,毛澤東認為中國有農業合作社及人民公社,中國會比蘇聯早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 2) 內部因素 - 反右運動後毛澤東對知識分子失去信心 1956~57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百花齊放 → 毛允許知識分子發表對中共的意見 → 毛相信 知識分子會稱讚他的成就,然而,知識分子開始猛烈批評中共及其政策 → 作為回報,毛澤東 在 1957~59 年的反右運動中鎮壓知識分子。毛澤東形容知識分子是最無知的群體,應該向農 民學習。 21 - 大躍進→情緒化、反智運動,動員數百萬平民從事大規模煉鋼、修壩、農業合作社、 人民公社 - 這種對共產主義的快速推動造成了經濟混亂和大饑荒,3000 萬人挨餓 → 與現代化完 全相反 毛澤東退出政治生活 - 大躍進後,毛退居二線 - 劉少奇負責政治管理和收拾爛攤子 - 毛澤東退出政治生活的動機尚不明朗 - 赫魯曉夫在訪問期間批評大躍進是輕率和不切實際的 - 1958 年和 1959 年到中國 → 毛澤東開始認為黨內有像劉少奇這樣的赫魯曉夫修正主義 者 文化大革命 - 在劉振興經濟的同時,毛澤東發起了一場國家暴力群眾運動——文化大革命 - 1966 年 8 月 → 毛澤東寫了《炮打司令部!》→ 數百萬人在天安門廣場慶祝“偉大的 無產階級革命” - 1966 年 8 月~11 月→毛澤東現身天安門廣場迎接全國紅衛兵和師生,多達 1100 萬人 - 毛澤東具有偉大的個人魅力→被視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 等 - 文革主題 → 反官僚反修 → 反官僚主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永恆主題,反修正主義是 一個新主題 - 文革期間,黨內社會主義正統派和修正主義派進行激烈鬥爭 - 1966~1967 → 打出“打倒以劉少奇、鄧小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群眾大會 - 在林彪和解放軍的支持下,紅衛兵摧毀了共產黨機器 - 1969 年九大,林彪被任命為毛澤東的接班人 → 不久後,林彪在外蒙古突然墜機身亡 - 1976 → 毛澤東去世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影響 - 文革反對一切文化,既反對中華文化傳承(被斥為“四舊”)與西方文明 -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災難→政府和教育系統被徹底摧毀→徹底摧毀中國現代化 - 估計共有 70 萬黨政幹部和學者被殺→就連時任總統的劉少奇也被打傷受辱至死 - 反智主義的終極體現 鄧小平的現代化 - 毛時代結束標誌著鄧小平改革開放計劃的開始 - 1978 年 12 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 鄧領導的共產黨實用主義者的勝利→在中共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 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現代化是黨的政策重點 - 使用“亞洲四小龍”(又名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現代化的典範 - 1985 → 鄧被選為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鄧的改革是一場“賭博”→鄧面臨黨內正統馬克思主義派系的反對 22 成就 - 允許市場經濟 - 解決國家所有製內的私有財產問題 - 在政治獨裁統治下允許一定程度的經濟和文化自由 總的來說,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結合,在一黨專政下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嘗試 四個現代化→加強: 農業 工業 防禦 科技 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面臨的問題:左翼政治與右翼經濟學的矛盾 - 1985 年以後,經濟出現逆轉,價格改革失算,通脹升級,消費慾望與收入脫節 →快速 工業化的必然結果 - 知識分子最沮喪→“知識無產者”要求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 1986 → 科學大學開始大規模的學生自由運動 - 旨在鎮壓運動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政黨 - 鄧小平得力助手胡耀邦被迫下台 -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運動→現代化的挫折 趙紫陽 - 趙紫陽在鄧的支持下取代胡,倡導“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特色”的黨的十三大報告 - 1978 → 政策反映共產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問題 - 趙的報告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條件差 - 通過從農業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逐步消除貧困的目標,非農業部門人口最多的現代工業 經濟 - 趙紫陽認為中國的主要矛盾 → 物質需求不斷增長 VS 落後的社會主義生產 - 為克服這一矛盾,趙強調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現代化,農 業、國防、科技 - 十三大是黨內改革派的勝利 23 學生抗議 - 1989 年 4 月,胡因心髒病去世,北京大學生抗議,在天安門廣場悼念胡→悼念胡成為 一種 - 胡錦濤公開追悼會幾天后,來自 21 所大學的學生領袖和高等院校開始成立北京大學自 治聯合會→ 學生抗議加劇 - 《人民日報》將其定性為“針對中共的有計劃的陰謀”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製造動 亂” - 1989 年 5 月 4 日 → 來自中國 30 所大學和高等院校的 60,000 名學生在 5 月 4 日北京遊 行 70 週年天安門廣場 - 1989 年 5 月中旬 → 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會見鄧小平 → 標誌著中蘇對峙 30 年 - 1989 年 5 月 19 日戈爾巴喬夫下台後,北京宣布戒嚴,但學生抗議再次爆發 -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聲明支持學生訴求,要求解除戒嚴 → 然而,學生繼續抗議,和平 解決不可能 → 導致 1989 年 6 月 4 日的悲劇 - 此後,世界譴責中國並實施制裁→現代化進程受挫 蘇聯的終結 - 1991 → 蘇聯解體 - 日裔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宣布“歷史的終結”→它似乎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唯一 可行的解決方案 - 鄧小平在 1992 年進行了著名的為期五週的南巡,考察了廣東、武漢、上海、深圳、珠 海兩個經濟特區→重申中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 - 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像蘇聯那樣解體而與他們同歸於盡,是因為中國在 1978 年的改革 開放 - 鄧小平南巡鞏固深化了他 1978 年發起的改革開放→掃清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所有障礙 鄧的任期結束 - 江澤民、朱鎔基任總書記,任總書記,中國 GDP 年均增長 11% 從 1993 年到 1997 年 -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排名第三或第四的經濟體,被譽為“世界工廠” - 1997 年 7 月 1 日,英國將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歸還中國→ 1997 年 2 月交接儀式前, “一國兩制”的締造者鄧小平逝世 21 世紀的中國 - 2000 →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 2000 ~ 2010 → 胡錦濤溫家寶分別任總書記和總理 - 1997 年左右發生了另一次生產革命→這次是消費革命,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已經 是世界工廠 - 2010 →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4 21 世紀的成就 - 許多城市大規模城市化,涉及基礎設施,包括巨大的信息和交通網絡 → 建設公路、鐵 路、高鐵、飛機、金融、國防、教育、科學技術、知識文化、體育、傳媒 - 過去→中國是農業文明,前現代文明 - 現在 → 中國正在逐步向現代文明轉型 - 中國重新進入世界秩序的核心區域,成為多中心 - 2010 年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 - 2013 年習近平宣布中國不僅要成為現代化強國,更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習近平在中國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復興之間建立了聯繫 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 法國經濟學家 Erik Izraelewicz 2005 年的著作《當中國改變了世界》→中國的改革是壓 縮 200 年漫長進程的一次大膽嘗試,西方資本主義工業革命進入短時間 - 本書出版五年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中央王國和西方世界的終 結”→分析中國和東亞其他地區的崛起 - 有學者認為現代世界的發展中心已經從歐洲轉移到東亞 - 中國崛起必然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 2009 年的世界是現代性較量的時代→是我的文明比你的好? - Fareed Zakaria 2009 年出版的《後美國世界》一書 → 中國的現代性已經初現雛形 - Ambrose King(講師)2009 年關於中國現代化終極願景的文章→百年中國現代化的目 標是建設中國現代性 - 中國在 21 世紀成為大國,必然面臨各種內外挑戰,在當今多元化的世界裡,一個國家 真正的強大,不僅在於其軍事實力或經濟實力,更在於其對知識和文化的重視程度 - 當時中國正處於重大的社會轉型期,現代性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以及 中國文化的資源 Ambrose King(講師)的論文和影響 - 《中國近代文明秩序的建構》1994 → 什麼是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會形成什麼樣的中國 社會? - 中國現代化已成為全球現象,然而,從 1960 年代開始,出現了各種反現代化和世界去 現代化運動 - 為什麼這些運動從根本上反對現代化? →反對工業化的環保運動 →去現代化具有深遠 的內觀點 論文聚焦中國現代化應避免什麼 → 中國必須慎重考慮 論文認為,中國現代化的最終願景是實現現代性,成為現代文明,而不是成為西方現代性 的翻版 我們需要考慮現代性的替代模型,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西方標準 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說“從表面上看,許多國家 看起來幾乎一樣,但在內心深處,人們看到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所產生的複雜現象”→ 例如日本與美國有何不同,儘管它們都是現代化的大國 1995 年“儒學、現代性和亞洲民主” 現代化的重要問題是政治民主化 → 弗朗西斯;福山認為自由民主是最終的治理形式 25 歷史的終結 - 自由主義不壞,但不代表每個社會和文化都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實踐自由主義 - 爭論 → 亞洲式民主表明未來會包含一些儒家的元素 - “東亞另類現代化的出現” 2001 →全球化進程中,東亞的崛起呈現出一種不同於以往 的新形態 西方的現代性 - “全球化、多重現代化與中國對新文明的追求”2002 - 全球化表現為西方現代性模式下的全球現代化→全球化=全球西化 - Samuel Huntington → 在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中,隨著其現代化的加速和勢頭的增強, 西化程度將降低,本土文化將復興 - 中國崛起後西方相對實力下降 - 亞洲現代化國家離西方越來越遠 全球倫理 - 主要原則→承認多元文化主義 - 承認多元主義原則是全球秩序的組成部分 26 4 The Chinese Economy 1820年是清朝嘉慶皇帝在位的最後一 年(1796- 1820)。 嘉慶皇帝是乾隆皇帝(1735- 1796)的兒 子和繼承人,在他的統治下,中國達到了權力和財富的頂峰。 當時,中國據稱佔當時的30% 以上世界 GDP,印度在 15% 到 20% 之間,而美國不到3%。美國占世界 GDP 的份額在二戰後 穩步上升, 達到 30% 以上的峰值。到 1960 年,中國和印度的股票跌破 5%,然後他們開始恢 復。 1800 年左右,中國人口估計為 3. 3 億( 與 1. 41 十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 37%。 中國 人 佔世界人口的比例此後下降到略高於 17%。 -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實際人均 GDP 開始持續下降,直到 20 世紀中葉,1949年以今天 的價格計算為 95. 2 美元。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可能估計為 17. 94 萬億美元,占 美國23. 0萬億美元GDP的78%( 均按 2021年價格計算)。 - 預測表明,中國的實際 GDP 將在 2030 年左右的某個時間趕上美國的實際 GDP。但是 到2021年,中國的實際人均 GDP僅為 12, 699美元,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美國實際人 均GDP為68, 971美元。中國的實際人均 GDP要到本世紀末才能趕上美國的實際人均GDP 如果趕上的話。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 GDP 分佈的變化 - 1970年,美國占世界 GDP的 36.4%,歐元區(即今天歐元區內的國家)佔21.5% - 日本和中國分別佔7. 1%和3.1%,整個東亞所佔比例不到12% - 到 2020 年,美國 的 份額 已 縮減 至 24. 7%, 歐 元 區 為 15. 4%。 中國 和 日本 分別 佔 17. 4% 和 6%。 整個 東 亞 佔 了 近 30%。 - 世界經濟的重心已經從歐洲和北美轉移到東亞。鑑於東亞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 歐洲和北美,東亞經濟體不可避免地亞洲佔世界 GDP的份額最終將超過歐元區和美國 股票合併。 自主創新 例如: 5G 通信、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速火車、量子通信、超級計算機和超高壓電力傳 輸。 作為一個大型大陸經濟體,中國國內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部干擾的影響。 因此,儘管中國的進出口增長率與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波動,但其實際 GDP增長率卻保持相 對穩定。 國民儲蓄率 - 從1952年 的 21. 1% 上升 到 1979 年 的 36. 8% 和 2020 年 的 45. 7%。 - 它將保持高位並為額外的固定資產投資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 本、研發( R&D),提供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保護修復、養老等公共產品。 - 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和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中產階級行列,家庭消費將上升。然 而,家庭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過去 60 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其本身可能不足 以支撐總需求。 27 人口發展 - 在總人口 增長 放緩 的 同時,不 太 可能 出現 嚴重 的 勞動 力 短缺。 - 勞動 力 需求 可以 通過 持續 滿足 城市 化, 即 通過 剩餘 勞動 力 的 流動 從 農村 到 城 市。 仍然 存在 大量 剩餘 勞動 力 - 強制 退休 年齡 的 逐步 提高, 女性 的 官方 年齡 保持 在 55 歲, 男性 的 年齡 保持 在 60 歲,自動 化 和 機器 人 技術應該有幫助。 - 此外, 中國 勞動 力 的 素質 也 通過 對 教育 的 各種 投資 顯著 改善 和 公共 衛生繼續 增長, 即使 在 數量 上 勞動 力 不是 生長。 取消 對 孩子 數量 的 限制 和 可能 降低 適 婚 年齡 也 應該 有助 於 逐步 提高 出生 率。 中國 實際 GDP 和 實際 人均 GDP 的 增長 - 1949- 2021從1949年到2021年,中國實際GDP從329億元人民幣至114.4萬億元人民幣, 翻了350倍增加。 - 同期,中國實際人均 GDP增長了130多倍,從 607元增至80,962元。 -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的20年間增長率波動較大,但從1949年到2021 年整個時期的實際GDP和實際人均 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47% 及7. 03% 這一成功主要歸功於中國經濟決策者的長遠眼光和對經濟增長的一心一意的關注。如果規劃 週期足夠長,就可以負擔得起對發展主導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即需求尚未實現但可以由供應 本身創造的基礎設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的基礎設施。 教育 -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極少數的教育之一社會向上流 動的渠道。 - 識字很重要,因為它們使所有中國人都能交流在口語和寫作中相互交流。 - 識字率在1949年肯定遠低於50%,但從 1964年的66.4% 增加到2020年的97.3%,部分原 因是1950年代進行的漢字簡化和1964年編纂。 - 這種簡化受到了很多批評,有些批評是有道理的,但它確實將普通人能夠閱讀一份報 紙所需的受教育年限從八年減少到四年,這是一項重大成就。 1986年開始實行全民9年制義務教育。如今大多數年輕人至少接受了12年的教育,儘管此時仍 不是強制性的。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開始下降。 公共衛生 - 中國的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 人口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1949年的2.0% 到2020年的0.71%。出生時的預期壽命, 1949年僅為 35 歲到2019年增長到77.3年( 相比之下,整個世界為72.6年)。 中國的COVID- 19 疫情於12月在中國湖北武漢首次爆發是2019。但是,通過對武漢市和湖北 省的封鎖以及全面封城,很快就成功遏制了疫情。中國的COVID-19人均累計感染率和人均累 計死亡率在所有主要國家中最低國家。 28 創新 - 中國一直在加大科研投入發展( R& D) - 2021年達到GDP的2. 44%。2014年以來,還通過設立專項知識產權,大力加強知識產 權保護對此類事項具有全國唯一管轄權的法院。 - 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歐洲專利局(EPO)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CNIPA)分 別授予中國發現者和發明者專利數量,近年來呈突飛猛進的增長態勢。中國現在是世 界上從這三個專利局獲得專利授權最多的國家。 科技論文 - 由中國人在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 2018 年作者數量超過美國作者。 - 作者們現在集體發表了數量最多的此類作品世界上的文章,前10%被引用次數最多的 科學文章的數量根據日本的一項研究,中國作家在2019年超過了美國作家。 - 最近發表在《 科學計量學》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019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 1%的科學論文數量上,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中國多年來一直落後於美國和歐盟國 家。 預防氣候變化 - 到 2030年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中和習近平主席承諾中國到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 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 這些目標將通過例如: 大規模擴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大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 場,以及潛在的核聚變 能源強度下降 能源強度:即每單位實際 GDP消耗的一次能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在下降。 這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是公共和私人的節能工作價格、稅收和監管要求;技術改 進,例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傳輸損耗;和第三(服務)部門的相對擴張和次要(製造業、 採礦業)的相對收縮和建築)部門。 空氣和水質 - 主要城市中心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細顆粒物 2.5 (PM2.5) 是一種空氣污染物,它會降 低能見度,並在水平較高時導致空氣顯得朦朧。這也是對人們健康的關注。 -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過去污染嚴重,泥沙細小,極易氾濫。現在正通過在河流上游地區 種植植被來清理河水。植被將表層土壤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並防止它被風吹入河流。 消除極端貧困 - 中國在消除長期極端貧困方面最為成功。中國2010年的貧困標準將家庭年人均收入低 於 2300 元( 按 2010 年價格計算) 定義為貧困家庭。 這相當於 2021 年的價格約為 3, 054 元(479 美 元)。 - 1978 年, 改革開放前, 按照這個標準的貧困率高達 97. 5%! - 2020 年底,它達到了零。雖然這仍然是一個較低的人均年收入水平,但也略高於每人 每天 1. 30 美元,高於聯合國一天一美元的標準。需要強調的是,這是永久性消除極端 貧困,而不是一次性緩解。以前極度貧困的人現在能夠為自己以可持續的方式。 29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 1978 年以來,中國經濟改革開始和開放,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參與世界的市場經濟。 強制性的中央計劃被市場所取代。 -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幾種策略:基建投資 “雙循環” 發展戰略 “共同富裕” - 此外,許多基礎設施投資是 “發展引領” 投資,其供應創造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 發 展滯後” 投資,即只有在需求已經存在時才進行投資。“以發展為主導” 的基礎設施投 資可以產生顯著的外部效應並提高其他公共和私人固定資產投資的回報。 基建投資 - 2008 年 至 2017 年,包括實際基礎設施投資在內的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在中國快速增 長,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 自 2017 年以來,其增長率已大幅放緩。基礎設施投資是固定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投 資。基礎設施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 30% 到 40% 不等 - 2003 年 至 2021 年之間,平均為 35. 8%。通信和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也有助於使中國經 濟成為一個統一的市場,實現其規模經濟帶來的巨大利益。然而,基礎設施投資經常 產生眾所周知的好處作為投資本身無法捕獲的外部性,因此必須由政府提供資金或補 貼。 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 中國經濟將奉行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雙循環發展戰略相輔相成,但以國內流通 為主,預計大中國(以及美國)等大陸經濟體。 - 中國經濟不再以出口為導向。它旨在平衡國際貿易。它將由國內需求驅動—由家庭消 費、國內投資總額和公共商品消費。 - 中國採取雙循環戰略證明它認識到完全自給自足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並繼續致力於 開放經濟和經濟全球化。 - 中美經濟可能脫鉤將增加國內循環對中國的重要性。公共產品供應可以成為未來消費 和投資國內總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 共同繁榮 - 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進行的二次和三次再分配可以成為實現 “共同繁榮” 的工具。然 而,習近平主席提倡的 “共同富裕” 不應等同於簡單的再分配。 - 這真正意味著給其他尚未致富的人一個致富的機會。最近成立的新北京證券交易所表 明,將允許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的私營部門發展壯大。增強市場體系競爭性、抑制壟 斷傾向、扶持以 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防止財閥崛起的政策都有促進 “共同富裕”的作 用。 30 人民幣國際化 - 隨著經濟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將努力在其國際交易的計價、清算和 結算中增加使用自己的貨幣人民幣。 - 1978 年 1 美元不到2 元人民幣。 從 80 年代初開始,人民幣幾乎持續貶值,直到 1994 年 1 月 1 日人民幣成為經常項目可兌換貨幣,匯率為 8. 7 元兌 1 美元。 - 從那時起,人民幣的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都在升值。它目前的交易價格約為每美元 6. 4 元,升值 26. 5%。實際上,由於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於美國,它已經升值了近 50% 本幣清算和結算的內在優勢兩個貿易夥伴國以本國貨幣對雙邊貿易交易進行開發票、清算和 結算具有先天優勢 1) 只涉及單一貨幣兌換,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2) 由於下單到實際交貨付款之間存在時間差,因此如果使用第三國貨幣代替兩種本國貨 幣中的一種。 3) 使用本國貨幣進行清算和結算減少了必須由政府維持的官方外匯儲備的需要各自的中 央銀行。 長期預測到 2022 年之後,中國經濟將能夠以接近 6%的年均增長率至少再持續十年。目前面 臨滯脹期風險的美國經濟, 很可能能夠像近幾十年那樣,以 3%的長期年均增長率增長,這 主要得益於其經濟實力及創新能力。 我們的長期預測表明,中國實際 GDP 將於2030 年趕上美國的實際GDP 30. 1萬億美元。我們 的 長期 預測 還 表明, 中國 人均 實際 GDP 人均 仍 將 大大 低 於 美國 實際 人均 GDP 到 2030 年, 從 2. 11 萬 美 元 到 美國 的 8. 57 萬 美 元 ( 按 2021 年 價格 計算), 或 不 到 四分之 一。 70 年 來,教育、公共衛生、養老、環境保護與修復、基礎研究、基礎設施、社會保障、脫貧 攻堅等公共產品供給規模不斷擴大,成效顯著。公共產品的提供也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了中國 經濟的潛在GDP。例如,中國勞動力的生產率也因其素質的提高而大大提高。 中國政府為 2022 年的經濟設定了一個適度的目標:中國的預計增長率分別為 4. 8% 和 5. 1%, 前景良好。誠然, 隨著一個經濟體的實際人均 GDP上升,其實際增長率將下降。2021年中國 人均實際 GDP為12699美元,仍處在日本和美國平均增長率高於 6%的人均 GDP區間內。未來 五年,中國應能實現接近 6%的年均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考慮到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而且自然資源和耕地相對稀 缺,中國人均實際 GDP可能至少要到年底才能趕上本世紀的美國。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由 內需驅動而非出口驅動,不受產能或供應限制。 技術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十分重要。 中國 經濟保持開放勢在必行,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和在2000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就不 會走到今天。自力更生不應等同於完全自給自足,我們要時刻記住,這是雙循環,不是單循 環發展戰略。中美和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也應盡可能保持和繼續下去。中國受益於鄧稼先、 錢三強、 錢學森等出國留學和工作的科學家。沒有他們, “兩彈一星” 可能就沒有這麼快。 31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早期科學技術 四大發明 磁羅盤 - 公元一世紀 → 用於占卜的磁化物品 - 1000 年後的磁學研究發現: o 方向性→嚴格的 NS 略有偏差 o 極性 o 鐵可以磁化,但銅和陶器不能 - 微小的轉彎趨勢→巧妙地表現出來 o 將磁化勺子放在光滑的桌子上 o 漂浮在水中的磁性物體 o 使用細而鋒利的針 o 細絲吊針 - 然而,磁性歸於道 → 還是原始的 - 11 世紀鄭和下海尋寶時使用過 火藥 - 公元 850 年,道家煉丹師尋找長生不老藥時(意外)產生 - 使用硫磺(易點燃)、煤(燃燒)和硝石(提供氧氣)按 10:15:75 的比例製成 - 大多數後來的進步主要以歐洲造槍造紙的形式出現 造紙 - 公元 2 世紀蔡倫蔡倫發明 - 原材料:木頭、竹子、黃麻、破布、稻草 - 步驟: 1. 水煮,搗成糊狀 2. 篩子 → 掀起薄片縱橫交錯的纖維 3. 乾燥、剝離、按壓 4. 無基礎科學,純試錯 印刷術 - 源於刻印印跡和石刻拓片,7 世紀左右改為木版印刷 - 1041 →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 然而,每個字都必須單獨雕刻 - 5 世紀德國的古騰堡 → 將熔融金屬倒入字體,大量生產打字塊的模具 → 印刷術隨後在 歐洲起飛 32 其他發明 - 簡單的小工具 馬鐙 → 讓騎手穩穩地坐在馬上 挽具 → 讓犁牲畜有效地拉動 手推車 → 在歐洲使用前 1000 年 汽輪機、曲柄等迴轉裝置 雙作用波紋管 → 空氣被壓出閥門 → 雙作用意味著它在推和拉中都吹出了,而不 僅僅是在推 - 鋼鐵 中國自公元前 4 世紀就知道鑄鐵 將鐵礦石與燃燒的木炭混合 - 航海發明 中國帆船→由竹筏演變而來,船體分段,水密隔艙 加高船尾→高效舵 槳輪船 → 從 5 世紀和 6 世紀開始使用,主要在湖泊和河流中 然而,雖然仔細觀察,人類卻很少關注背後的原因。 數學 - 代數 o 中國傳統數學擅長代數 o 韓信韓信數兵問題 解決方案現在被教導為“中國剩餘定理” → 然而,它不知道所有三個數字都必須是質數(例 如 3、5、7) o Liu Hui 劉徽在公元三世紀發現了計算平方根的方法 33 13 世紀 → 求解多項式的方法 - 不嘗試將詞根表示為部首 - 只關註一個根 - 不知道多項式是函數 - 中國代數主要是算法,幾乎沒有基礎理論 幾何 - 畢達哥拉斯定理 Pythagorean Theorem 公元前 6 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在希臘發現 在中國獨立發現,名稱為勾股定理 然而,中國數學家並沒有像畢達哥拉斯那樣優雅的證明 - Pi 的值 圓內切六邊形 → 給出 pi = 3 的值 公元 3 世紀劉徽用 96 邊形推導出 5 位圓周率 Zu Chongzhi 祖沖之 → 在五世紀使用 ~30000 邊形得到 Pi 的 8 位數 - 微積分 → 中國古代從未發展,從西方引進 天文學 - 背景 與禮儀和朝廷有關→現像被認為是“天命” 嚴密保護的法庭職能 → 觀察、方法、日曆 良好記錄 然而,沒有獨立的天文學家,阻礙了創新 - 1054→超新星在“天官”星座(金牛座 Zeta)周圍觀測到 - 曾成功預測橢圓,但耶穌會傳教士做得更好,因為他們有幾何日心模型 34 - 天文坐標 - 16 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赤道系統好多了,被稱為「赤經」 - 中國天文學家參考赤道面 - 用於確定坐標的渾天儀 - 宇宙模型 三款車型 Gai Tian 蓋天 → 天空是大地之上的華蓋 Hun Tian 渾天 → 恆星物體位於上方的半球面上 宣夜 → 無限空間 - 每個模型都包含某些方面的現代思維,卻沒有推動定量觀察 35 與西方交流 - 西交流始於 16 世紀中葉歐洲,不平等 - 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 o 明末清初 → 第一次意識到歐洲的進步 o 晚清以後 → 歐洲勢力全麵粉碎中國人信心和自滿 傳教士 - 第一階段→傳教士促成的交流 o 1582 年的利瑪竇和 1619 年的湯若望 o 哥白尼之後;在伽利略、牛頓和瓦特之前 o 現代科學尚處於起步階段 - 利瑪竇 o 尊重當地人文,學習中文 o 現代中文世界地圖 → 帶來新世界的知識:地圓說 - 漢葡詞典 - 利瑪竇在北京 1598 o 1602 年獲准出庭 o 準確預測日食 o 歐幾里德的共享幾何 o 建造大教堂和轉換高級官員 → 科學被用作宗教轉換的工具 - 帶來了更先進的歐洲數學、地理知識和天文學,但影響僅限於社會高層 - 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 o 1619 年登陸澳門 o 1630 年北上北京前學習語言和習俗 o 與徐光啟合作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編纂末年新曆法 o 在順治皇帝朝廷當朝廷官員 → 第一個這樣做的歐洲人,使超過 50 萬人皈依 - 前天文台官員將他罷免入獄,不久就去世了 - 徐光啟 o 明代農學、數學、天文學奇才 o 崇禎時代的副總理 o 1603 年皈依天主教,即 1600 年會見利瑪竇三年後 o 與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先翻譯平面幾何前六章節 o 與夏爾合作改進中國曆法 禮儀之爭 - 耶穌會士接受“有中國特色的天主教”,清朝最初是寬容的 - 然而,保守的天主教徒在 1705 年向教皇抱怨中國人對孔子和祖先的崇拜 - 清康熙皇帝禁止在澳門以外的外國傳教士 - 結束與西方的第一波交流 36 自強運動 -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42 → 英軍慘敗 - 洋人有“船堅砲利”船堅砲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60 再次失敗 → 必須緊急採取行動 - 由恭親王領導的改革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 - 發展 o 購買軍備和產品 o 發展自有產業能力 o 生產軍火+造船(江南兵工廠) o 從歐洲購買的海軍艦艇 o 艦隊編制(如山東北方艦隊) o 需要金屬廠、煤礦、機械 o 修建的短途鐵路(例如京津之間) o 電報介紹 - 民營產業 → 火柴(俗稱“洋火”)、造紙、水泥、生活用水、電器用品(在通商口岸 經常被外國人控制) - 資本主義制度和中產階級:招商局招商局由李鴻章創立 - 匯豐銀行等現代銀行 → 首家華人銀行 - 1894 年甲午清軍戰敗,運動失去動力 5 月 4 日運動 - M4M 不僅僅是改變技術,而是改變“靈魂和價值觀” - 5 月 4 日運動 → 兩個相關但不相關的元素的總稱 o 1919 年 5 月 4 日運動 o 新文化運動 1915 - 1920s - 1919 年五四運動→德國在山東的租界給日本而不是歸還中國後北京大學生示威→要求 抵制條約 o 知識分子的政治意識向大城市的工人傳播 o 關注國家主權→民主和科學是為了拯救國家和捍衛主權,而不是為了他們自己 的目標 - 新文化運動 o 需要根本性的改變 o 材料技術的改變還不夠,還需要觀念的改變和態度 o 文化領域的創新與革命 o 質疑和挑戰是否需要放棄舊傳統 o 陳獨秀 → 1915 年出版《新青年》雜誌 + 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17 年) → 創 造了“先生”一詞。民主”和“先生。‘科學”→“先生。科學”並不是現代 意義上的 STEM,而是更多意味著理性思考,摒棄迷信 o 蔡元培 → 北京大學校長(最年長的知識分子,是科舉考試的進士) o 李大釗 →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毛澤東的導師 o 其他知識分子 → 魯迅、胡適(最年輕知識的分子,持有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 位)等。 37 - 新文化運動的創新 o 文學白話文,教育更現代化 o 傳統儒家價值觀受到質疑 o 提倡西方思想 o 倡導女權 出國留學 - 清末民初學生出國帶知識從西方回來 - 日本在文學、社會科學、法律和軍事研究方面也很重要 - 第一位在美國獲得學位的中國學生是來自珠海,1850~54 年在耶魯學習經典→相信中 國可以通過西方教育“開明強大” - 回國後在珠海開辦現代翻譯、法律、商科學校 - 為曾國藩採購軍備提供法律服務,率團赴美,並主導官方派遣方案 海外學生 - 1872 年的四個隊列,共有 120 名學生 → 計劃十年,後來因為清朝官員擔心年輕人西 化失敗了 - 詹天佑 → 在容的計劃下被派往國外,學習民事 - 1909 年美國耶魯工程,負責發展中國鐵路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Fund 庚子賠款 → 增加學生流量 - 隨後幾十年超過 1000 名學者 - 英國、法國和日本的類似規模較小的計劃 20 世紀下半葉 - 1950s-60s → 中國學生赴蘇聯留學 - 同期 → 台灣學生赴美留學(主要是電工工程)→ 1980 年代學生回國對台灣的貢獻半 導體行業 - 1980 年代起 → 內地學生出國歸來海歸 - 故事:鄧小平 o 16 歲被派往法國勤工儉學 o 國際曝光率可能影響了他的外向型政策(改革和開放) 38 李約瑟問題 提出問題 - “近代科學為何未能在中國興起” - 徐光啟已經認識到差距,但沒有緊迫感 - 1914 年中國康奈爾科學會→任鴻娟創辦 o 創辦《科學》雜誌 → 1915 年發表文章《論中國為何沒有科學》 o 上進心“救國” o 對他問題的初步回答→缺乏科學方法,缺乏好奇心 關於原因 Joseph Needham 李約瑟 - 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家 - 被英國皇家學會派往重慶,負責科學合作辦公室 - 對中國科學的興趣最初是由中國學生 Lu Gwei-djen 魯桂珍點燃的,部署到重慶進一步 點燃了 - 1983 年獲中大榮譽博士學位 - 中國早期科學的重要研究 - 科學家和親華者,潛在的馬克思主義和道教傾向 巨著 - 《中國科學與文明》20 餘冊 - 更易讀的版本 → Colin 的“中國科學與文明簡報“ - 證明中國擁有豐富的發明和文化 → 可能被誇大了,因為李約瑟是親華者 - 不可否認,中國傳統科學是前現代科學的一個例子 - 預設→中國科學一直落後 - Needham → 早期的中國科學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引領西方 - 但是,沒有關注“現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出現”的問題 李約瑟的論文 - 他的大問題的答案不在他的書裡,而是在他的演講中 - “東西方科學與社會”(SCC 第 6 卷)→ 可能由中國式封建主義→不同於歐洲的“貴 族軍事封建主義” - Wittfogel → 中國的“官僚封建主義”對商人階級不利或生產性工業企業 評估和更可行的替代方案 - 李約瑟對中國社會描述的一些真實性,沒有解釋中國沒有出現現代科學,或許是現代 工業崛起緩慢的一種解釋 - 在歐洲 → 中世紀後歐洲的崛起 o 概念突破=科學革命 o 所謂“商業社會”或“工業主義”導致科學革命,牽強附會 39 - 李約瑟問題的現代處理 o 陳方清 2021 → 建議可能的因素可能包括希臘哲學和科學的遺產,歐洲的好奇 心傳統並尋求原因 o 開普勒橢圓和牛頓質點屬於柏拉圖世界 - 商業社會是分散的,而官僚社會是集中的 → 過分強調大型項目會忽視真正的創新? 現代化的故事 共和年代 - 大學數量增加 -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所 → 1928 年在南京成立 -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西南聯大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併 - 抗戰八年昆明 U、南開 U - 儘管戰爭條件艱苦,西南大學培養了許多重要的畢業生 - 諾貝爾獎獲得者 TD Lee 李政道和 CN Yang 楊振寧 →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最終為中國研製核彈的團隊主要成員也在西南航空大學接受培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三個十年 -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相對穩定的初始階段 → 隨後是政治動盪,毀滅性的大躍進和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 命 - 主要成就→“兩彈一星” - 核武器 o 1964 → 研製原子彈(A-bomb) o 1967 → 開發氫彈(H-bomb) o 感知需求 → 擔心美國會使用核武器對付朝鮮戰爭時期的中國 o 1955 年決定啟動製造原子彈的首要項目 - 科學家 o 第一代海歸幫助建立可信部門 o 擁有良好的本科教育,大多數都讀到了尖子生國外學校 o 受到 Meitner(核能先驅)等頂尖科學家的指導(核裂變前驅)、艾琳·約里奧- 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兒)和 born(量子力學創始人)在國外留學時 o 國內培養年輕一代科學家 § 鈾礦地質調查 § 礦石開採 § 化學萃取 § 通過氣體擴散分離 U-235 § 組裝與測試 § 核彈項目是在聶榮臻元帥的軍事協調下進行的,而政策指令來自國務院 - 火箭和衛星 - 衛星計劃催生太空計劃和遠程導彈 40 錢學森 - 就讀於交通大學 - 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獲博士學位 - 獲得美軍上校軍銜 - 然而,在中國內戰和朝鮮戰爭之後,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導致錢學森受到懷疑,因為他 考慮過訪問中國 - 1955 年經香港遣返中國 - 回國後負責火箭、衛星項目 里程碑 - 1960 → 短程導彈 - 1966 → 攜帶核武器 - 1970 → 人造衛星(東方紅) 激光 - 由愛因斯坦提出,實際由美國麥曼於 1960 年研製 - 1961 年王大珩王大珩製造的中國第一台激光器 王大恒 - 就讀於清華 - 庚子賠款獎學金赴英 - 帝國理工碩士 - 放棄在謝菲爾德的博士研究加入工業實驗室 →獲得工業知識 - 1948 年→回國 - 1952 年成立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領先的光學與精密工程中心 1961 年第一台中國激光器(紅寶石) 1963 年 he-ne 激光器,nd 玻璃激光器,gaas 半導體激光器 1964 年 ar+激光 1965 年二氧化碳激光器 1966 年 yag 激光器 胰島素 1920 年開發胰島素提取 1965 年上海生化所、北京大學、上海有機所三個團隊成功合成人工胰島素 5 名負責人˙中 4 名出國培訓,1 名在北京大學培訓 1977 年實現世界一流,在 cas 提出問題 1978 年申請諾貝爾獎提名被拒 - 沒有書面提名經驗 - 一個歐洲團隊早前有不同方法成功合成了胰島素 為什麼中國的努力被視為艱鉅的? 比歐洲大得多的團隊 → 一些試劑必須在內部生產 + 嘗試了許多配方 集體體系→重點項目的實際成功 41 屠呦呦 2015 年因“發現抗瘧疾的新療法 ”獲得諾⾙爾醫學獎 她的工作利用了中醫 ○ 以前治療瘧疾是奎寧 → 效果不大,副作用多 ○ 1967 → 北越呼籲中國更好地治療瘧疾 ○艾草顯然很有效 ○ 古書上說藥材要泡在冷水里,不要加熱→屠呦呦試過了冷萃,成功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 ○ 屠呦呦還發現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 ○ 未入選中科院,獲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 年+2019 年共和國勳章 改革開放 - 1976 年毛澤東去世和四人幫被捕後,鄧重新掌權 - 華國鋒負責 → “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就保衛決定了,照毛主席的指示辦 - 十一屆中央 → 鄧影響擴大,取代華成為領導 - 三中全會 1978 年 8 月→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給予關注 - 四化→農業、工業、國防、科學 - 實踐是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 科學的政治變革 - 影響 o 科學家的解放感和使命感 o 重建機構的任務開始→大學,重建 1977 年高考 1978 → 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發表講話“科學之春”→捕捉到當時科學家的積極情緒 - 改革帶來的經濟收益 o 過去四十年 → 美國經濟增長了 7 倍,中國經濟增長了 70 倍 o 第一階段→集體制度放寬,基本放棄 o 接下來→ 低端產業騰飛,更多產業接踵而至 - 技術含量 o 最初是與外部合作夥伴合作,後來是本土開發 o 自主知識產權啟動了越來越受創新驅動的經濟 - 科學和創新是“提升價值鍊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因素” - 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第一,專利申請第一 - 局限性→數量大於質量 最近的成就 5G 技術 → Huawei 華為 ○ AI → SenseTime 商湯 → 從中大分拆 42 高知名度的項目 - 太空 o 用於登月任務的北斗導航系統北斗→2020 回樣 o 宇航員 → 2003 年首次進入太空,中國宇航員現在在天宮空間站度過數月 o 火星探測器將於 2020 年著陸 - 深海 o 無人潛航器下達 10000 米深度,接近海底 - 民航 o 支線飛機 ARJ21 o 更大的 C919 → 與 A320 和 B737 競爭 o 更大的 C929 → 與 A330 和 B787 競爭 - 替代能源 o 主導光伏 (PV) 生產 o 最大的風電容量 o 第三大核電容量 - 大亞灣 → 1994 年首次安裝法國反應堆 → 技術、管理、資金差距 - 後期安裝中國製造,核心技術授權 - 向專有反應堆的進一步發展 - 新型反應堆模型的潛在發展 → 旨在更高效更安全 基礎科學 基礎科學幾乎沒有發展 客觀標準→根據主要國際獎項進行選擇 只有兩部作品獲得過重大國際獎項 中微子嬗變→2016 年度突破獎;中國半壁江山,中大貢獻,並擊敗法國隊 - DNA o Dennis Lo 與中大同事 o 反駁了兩個“事實”:DNA 和 RNA 存在於細胞中,母胎血液循環分離 o 現在母親的血液樣本可用於產前遺傳取樣 → 應用:唐氏綜合症 o 經香港中文大學許可在全球範圍內提供 o 後續步驟:DNA 從異物中洩漏,腫瘤中的 DNA 洩漏,鼻咽癌檢查 展望未來 科技進步強勁 對經濟的正面影響:小康,Rejuvenation 復興 仍落後於英國、德國、日本 43 十四五規劃 - 習近平在 2017 年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o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 o 公佈“十四五”規劃 - “十四五” o 設定 2021-25 年及以後的目標 o 共 65 章,前 11 章如下: o 十年願景聲明 - 國務院 2015 年發布 o 題為“中國製造 2025” o 示例:2035 年的第二階段目標 o “達到製造大國平均水平” o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o 重點領域,競爭力明顯提升,部分優勢領域全球領先,全面產業化” 十個域:Novel information industry, aviation and aeronautics, advanced rail transport, electricity production, new materials, high-end digital machine tools and robots, marine engineer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automobiles (novel energy sources), agricultural machines and equipment, bio- medicine and advanced medical equipment 議程不被美方接受 中國官方消息人士已經降低了言辭,但沒有下定決心,因為現在技術束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 更被視為國家威脅 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 1. 樂觀評估→ Edward Tse“中國戰略”和“中國的顛覆者” a. 原因 豐富的機會和成功案例 行動遲緩的國有企業(SOEs)留有餘地 許多傳統玩家並不擁擠的新領域(例如固定電話與電話移動、支票簿與電子支 付) 人們願意為所謂的經濟轉型中的“痛苦”支付技術解決方案 應用程序可以以低廉的成本運行在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平台上 巨大的國內市場讓創新者還清研發成本 b. 中國獨有的“三層二元” 中央政府制定總體政策和目標 地方政府調動資源開拓機遇 私營部門的企業家能夠在這方面取得成功 c. 環境:貿易戰有幫助 中國對外資企業開放更多領域 建立技術自給自足的需要現在很明顯 44 2. 審慎評估→ 劉亞東在 2018 年世界科技與創新大會上 a. 原因 科學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是科學模式和科學精神→“1919 年的中國沒有科學 精神,2019 年的中國還沒有科學精神” 原始創新水平低 基礎研究薄弱→“幾乎沒有重大的理論突破或 b. 增強科學精神應該追求什麼 真相 弘揚科學精神,弘揚“原創創舉,值得一提” 實用主義 批判性思維和懷疑主義 探索的毅力 勇於創新 對不同的觀點持開放態度 接受失敗 中文術語這個詞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誤導了公眾和決策者 → 基礎科學本身也很重要 對賬 - idea 到產品的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科學、工程、產品研發、生產、銷售 - 大劉感嘆前兩步弱點 - Tse 指出了最後三個步驟的優勢 中國基礎科學薄弱的原因 - 儒家對倫理的執著,而不是對自然的好奇 - 道家喜歡模糊的關聯推理 - 普遍的務實態度 - 中央計劃經濟 - 官僚在上的層級研究共同體 - 研發費用高 45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