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P1001_Notes 2 PDF

Document Details

FastPacedAgate4228

Uploaded by FastPacedAgate4228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ags

confucianism daoism chinese philosophy ancient china

Summary

This document provides notes on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in ancient China. It explores Confucian concepts like order, harmony, and the idea of the superior person (Junzi). It also examines Daoist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concepts of Dao and Wu-wei. The document draws on the Analects (Lunyu) and the Daodejing.

Full Transcript

1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孔子論秩序與和諧 - 在政治動盪加劇的時期任教 - 周朝曾有效控制地方諸侯國,但中央權威衰落導致諸侯國矛盾激化 - 公元前 8 至 5 世紀 - 春秋時期 - 52 個國家被其他國家征服 論語/論語 - 《論語》/《論語》中保留了儒家思想 - 孔子及其弟子對話錄 - 漢代編纂 - 在漢字圈及其他地方產生...

1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孔子論秩序與和諧 - 在政治動盪加劇的時期任教 - 周朝曾有效控制地方諸侯國,但中央權威衰落導致諸侯國矛盾激化 - 公元前 8 至 5 世紀 - 春秋時期 - 52 個國家被其他國家征服 論語/論語 - 《論語》/《論語》中保留了儒家思想 - 孔子及其弟子對話錄 - 漢代編纂 - 在漢字圈及其他地方產生巨大影響 - 在美國最高法院大樓的東三角牆上可以找到孔子 論語語錄 1) 道盛於世,吾不勞改之(論語 18.6) - 強烈的使命感 - 道 = 方式 - 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孔子教義的總括概念 - 不是孔子創造的術語,是當時普 遍哲學的一部分 - 每個哲學家都聲稱他們自己的道(道)是恢復土地和諧或實現他們認為最高善的最佳 和正確方式 - 道在《論語》中佔有突出地位 2) 朝聞道,夕死亦安(論語 4.8) - 聽力 = 意義豐富,因為它涉及傾聽、提問、理解和實踐美德 - 不顯示道在儒家哲學中的意義,但顯示其同等重要性 3) 人能廣道。非道以人之廣(論語 15.29)道是我們應該堅持和發展的東西 4) (據弟子)君子(君子)修根。根立則道生(論語 1.2) - 道不是靜止的 - 必須培養根基/基本功 - 君子(君子)將使道興盛 君子 - 傳統上意味著貴族/領主的兒子,但在論語它具有更廣泛的倫理意義,並開始意味著可 以實現的事情 - 理想之人,道之化身,極致不亞於真聖 - 過去只指男性,現在是一個性別中立的術語 1 什麼是君子——理想的人——>敬業學習 a) 君子學道(論語 19.7) b) 儘管許多人會像他一樣認真和值得信賴,但他們不會超過他的好學(《論語》5.28) c) 十五歲,專心致學(論語 2.4) - Pre-Conficius: 6 Fields of Learning or Six Arts - Rites (for specific occasions such as passage)禮,樂,射,射,駕車禦,寫書,算術數——孔子自 己會接受的那種教育 - 智力、文化、認知和身體訓練並重 —> 表明在中國古代什麼是有成就的人所必需的 - 詩歌、歷史和占卜也很重要 - 學習的目的是文化文,君子理想的人是 文化成就 a) (據弟子顏回) 師父善於循序漸進地引導弟子。他以文化開闊我,以禮節約束我(論語 9.11) b) 君子理想的人致力於“博學於文”和“以禮為本”禮”約之以禮 - 學習有助於開闊知識視野,裝備我們建立跨學科和知識領域的聯繫,並找到問題的解 決方案 - 禮義/禮儀用於規定行為界限和規範行為 - 學習和文化修養對於一個人成為君子來說都很重要,單靠其中之一是不夠的 c) 一個人如果物質強大,但缺乏文化修養,就會變得粗野。文化修養強而物質匱乏,就 會變得輕狂。只有當一個人的文化和物質得到很好的平衡時,他才會成為君子(論語 6.18) d) 大師在他的教學中著重於這四個:文化文;進行;盡職盡責;和誠信(論語 7.25) - 學習=道德修養/自我發展 e)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他人(論語 14.24) 中國古代宗教 - 由於中國古代的宗教社會,占卜很重要 - 祖先崇拜在過去和現在都很重要 - 占卜作品發展成為易經或“易經” - 中心宗教概念 - 天 - 最高階的神,為人類提供寄託和目的 禮至上 - 儒家視野的兩個主要基本概念 - 仁和禮 - 君子理想的人是這兩個特徵的人格化 - 最初是指宗教儀式 - 對孔子和論語仍然很重要,因為它們是人間與天堂之間的紐帶 - 儀式只有在正確執行的情況下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 儀式用具的佈置、主持者的位置、 正確的動作順序、服裝等。 - 正確的程序和正確的態度都很重要 儒家的理 - 超越其原有的宗教和禮儀意義,也意味著日常社會交往中的適當行為 - 存在於現代,如禮拜(過去表示拜拜,現在表示禮拜),儘管它不再帶有禮拜的古老 宗教/禮儀意義 - 禮貌(禮儀/得體的外表)帶有禮的儒家意義 2 - 禮物 (gift) 用來指祭祀用品 - 禮不限於中國文化(例如日本文化中的鞠躬,西方文化中的握手) 禮與君子 - 禮是塑造人類行為並將社會中的人們聯繫在一起的粘合劑 - 通過將原始的人性提煉為 適當的行為,實現和平互利的社會存在提供 a) 調節功能,和 b) 構成功能 - 規範:組織社會互動並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為之間設定界限 - 構成性:反复練習塑造行為,直到它成為自然本能,塑造我們成為的善良的人 論語中的理 a) 禮的作用在於和為貴(論語 1.12) - 李通過協調社會互動和去除粗糙邊緣帶來和諧 - 正確的行為必須以正確的方式以正確的態度進行 - 立是我們做事的榜樣 b)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12.1)理想情況下,禮應該滲 透到行為中 c) 以規治民,以刑治民,則民不越界,而無恥。以德引導之,以禮之治之,則知恥而自 規之(論語 2.3) - 對於孔子來說,理想社會以禮為導向,不能單靠法律和懲罰 - 李作為規範行為和改造人的強大道德代理人 - 法律可能仍然需要,但非強制性地使用離是創造和諧社會更好、更有效的途徑 - 法律是做人的外在動力,禮是做人的內在動力 d) 在沒有禮的情況下受到尊重,一個人可能會感到厭煩;小心無禮,則膽怯;勇無禮則 亂。總而言之,沒有禮,就會變得無禮(論語 8.2) - Li 不僅遏制不守規矩的行為,還旨在激發人們最好的一面仁的中心性 - 多種翻譯為人性,人性,仁、仁、善、權行、美德 論語中的仁 - 人以仁為心,則無怨(論語 4.4) - 君子從不拋棄仁,即使是短暫的飯後時間(論語 4.5) - Men 或 Ren 不會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而做出違背 Ren 的事情;相反,他們會準備犧牲 自己來完成仁(論語 15.9) - 仁的定義:“愛/關心他人”(論語 12.22)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12.2) - 仁之人,欲立其身,亦立 - 其他:己欲出人頭地,人也出人頭地(論語 6.30) 仁與孔子 - 仁的概念用來表達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 使人高尚的基本道德品質和基本善良 - 以君子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性觀 - 離要求仁變得有意義並達到其預期的調和效果 - 仁要求禮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達到仁的目的 3 -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 12.1) - 沒有禮意味著沒有任,反之亦然 - 儒家著重於人性由關係構成的觀點 - 個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網絡化的 修仁 - 非常重要的一段話要記住:君子耕根。根立則道生。那麼,孝敬長輩不應該被認定為 仁的根本嗎? (論語 1.2) - 孝親為仁之本仁始於家,親情養之。 - 成人在《論語》中是指“完整的人”或在倫理意義上實現了人性的人 - 君子理想需要認真的努力和紀律才能實現,即使是在家庭關係網絡中做公事的讀書 人,一定要剛毅果斷,任重而道遠。他以仁為負。那不重嗎?只有死亡才能結束他的 旅程。那不長嗎(論語 8.7) - 君子的德行如風;小人的性格就像草。當風吹過草地時,它肯定會彎曲。 (論語 12.19) - 德行變遷 - 禮任之行,以善相報,形成良性循環 和諧 - 必須培養與禮和任的和諧關係,以 a) 確保它們蓬勃發展,以及 b) 進一步擴大道德影響 範圍,使其超越直接社區 - 和則天下太平,興盛幸福,不和則少數人得利,大多數人受害 - 和諧不能單靠法律和懲罰來實現,它需要持續的道德修養 - 因此,所有關係都應被視為倫理關係 - 家庭關係不僅僅是血緣關係,而是作為社會生 活模式的倫理紐帶 - 和諧的實現取決於個人角色和責任的履行 君子 - 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和實現君子理想的旅程是一個終生的過程,從沉浸在禮儀文化中到 年輕時在家中長輩,直到李徹底習慣,將自己定義為個人 - 君子在挫折和困難中堅持不懈 - 在近代中國,皇帝通過仁政將德行傳播到他的領土的各個角落,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 位 - 必須滿足人民的需要,否則統治者將無法履行其角色的責任,從而失去統治的合法性 - 統治者最好得到其他在文化和道德上有成就的儒家士大夫的協助 - 儒家教育提倡社會向上流動,即精英制度 - 《禮記》曰:未琢之玉,不成器用;人不學則不知道 - 儒家,禮儀必修 老子與道教 - 道家與儒家相媲美,成為中國思想和文化的主流之一 —> 中國傳統思想中儒家的主要 替代品 - 老子 - 道家創始人 - 道教今天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宗教傳統,擁有精心製作的萬神殿和豐富的教義、經 文、儀式和節日 4 老子 - 老子的個人生活籠罩在神秘之中,但被人們銘記為與孔子同時代的前輩,並在中央政 府擔任檔案管理員 - 以河南、安徽為主的老子祖籍大陸爭論不休 - 據報導,孔子曾就有關禮的問題諮詢過老子 - 對道家而言,老子是智慧無窮的神靈,具有超度人類的力量 老子/道德經 - 老子的教義保存在一本簡稱為“老子”的書中,通常被稱為道德經(道德經) - 經 表示經典的作品,權威的作品 - 《道德經》著重於道(道)和德(德)的概念 - 據稱是僅次於聖經的第二大翻譯文學作品 - 很可能是老子的短文集,隨著時間的推移 被彙編成現在的形式,儘管歷史上被認為是老子的作品 分為 81 個章節 - 大道廢而有仁義... 六倫不和而有孝... (老子 18) - 仁孝不是自然行為,而是刻意的補救行為 《道德經》似乎在說,有一種超越任何人為倫理體系的自然善善 - 道不僅僅是實現某些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種自然內在的原始秩序,它解釋了自然環境 和人類關係的和諧與秩序 - 人類的剝削,例如儒家的剝削,已經破壞了這種自然秩序 - 根據道家的說法,儒家的道思想不僅無法恢復秩序,而且通過強加他們自己的道德標 準和議程破壞了自然秩序 - 重要提示:思想相互作用並對周圍的其他思想作出反應 - 《老子》/《道德經》在自漢 代以來的前現代中國有數百篇評論,包括皇帝對《道德經》的智慧和解釋挑戰所吸引 的帝王評論 道 - 第 1 章 - 自稱能夠與“恆道”建立和諧的思想之間的對比 - 常道無法用文字和語言完全把握和捕捉,也是宇宙萬物誕生的源泉。可言之道,非常 道。可以命名的名稱不是常量名稱。無名者,天地之始;有名者為萬物之母(老子 1) - 大道非常平坦,但人們喜歡(走)小路 - Dao 的名義用法傳達了被認為是正確或適當的過程以及實現它的方法 道與德 - 《老子》可以看作是對各種規範教義的批判,這些教義都提出自己的方式是正確的方 式 - 道的任何表述都是片面的,只代表部分觀點 - 如果道是要引導我們,那麼老子的批評是,任何對道的規範定義,由於他們的偏頗, 都是誤導 5 道與虛 - 知(道)者不言(老子 56)這叫有形無形(老子 14) - 表明道不是具有可識別特徵的物體或事物,沒有形狀或形式,因此逃避了人類的感知 和語言 -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我將它命名為“道”(老子 25) - 道不是一個專有的名稱, 只是一個臨時的佔位符 - 道必須被理解為“沒有”或“沒有”,因為它沒有物質形式 - Wu 無 - 然而,物質事物具有存在的形狀和其他特徵,因此被描述為“存在”或“具有” - 你 有 - Wu 通常被翻譯為無、虛無或非存在 - 道不能具體描述任何東西,所以它可以被描述為空 - 空是道家倫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 老子像徵著道的奧秘和無窮無盡的能力 - 因此,道可以比作一個空容器——感知上是空的,但實際上總是滿的(就容器而言— —如果沒有裝滿水,那就裝滿了空氣) - 道是空的,用而不是耗(老子 4) 道與萬物之源 - 無名者,天地之始;有名者為萬物之母(老子 1) - 因為萬物都有你 - 特定的特徵 - 老子說“世界上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 40) - 道生一,一生/生二,二生/生三,三生/生萬物(老子 42) - 道教創造涉及從一到多的 分化 - 常見的解釋是,道代表了氣的終極來源 - 產生創造的能量般的生命力 - “一”傳統上被解釋為氣的原始統一力量 - “二”傳統上被解釋為陰(較重,凝固成地)和陽(較輕,升成天) - “三”傳統上解釋為天、地、人(由陰陽力量和諧交融而成) - 萬物背陰懷陽,兩者生化之力相合(《老子》42) - 道在牛津英語詞典中被定義為“作為宇宙之源的絕對實體” - “生”暗示二元性以統一為前提,“生”將其解釋為宇宙事件——兩者並不相互排斥 美德還是德 - 不局限於道德 - 道以生,德以養(老子 51) - 比喻:母親不僅生兒育女,還養育兒女 - 牛津英語詞典關於“德” - a) 眾生固有的道之本質(道教); b) 道德美德(儒家思 想) - 德翻譯為美德、精湛技藝、效力、功效、正直、力量 - 德的概念具有道賦予的內在力量和能力感 - 自然和人類都反映了道的運作 - 在自然界中,四季的規律性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人類中,自然而合乎道德地思 考、感受和行動的能力反映了道所賦予的德 - 儒家認為德可以培養,但道家認為只有真正的德才屬於自然道 6 - Ex 1. 儒家強調孝道和孝道必須從禮學起,而道家則認為親子之間的親情是自然的,不 需要概念化 - Ex 2. 儒家主張以君子為榜樣,而“道以法則自然”(《老子》52) - Nature/Natural - Ziran 自然 - 字面意思是“自然而然” - 與人工相反 - 成為自然信號的真實性、真實性、誠實、開放和真誠 - 時至今日,“自然”的概念仍然俘獲了中國人對愛、美等觀念的想像 自然與無為 - 在某些不變的原則下運作,而不是隨意 - 道的德(德)表現在自然、自然和自發的秩序中 - 老子認為,當自然只為人類的利益服務時,當人被視為價值鏈的頂端時,內在秩序就 會被打亂 - 至高無上的德(事實上)是不德的(老子 38) - 自然與人為的德和倫理有根本的區別 - 當全世界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醜就已經存在了。知其善為善,其惡已矣(老子 2) - 對相互衝突的價值觀的爭論可能會破壞世界的和諧社區,使之成為一個充滿不和諧、 不信任和敵意的分裂團體 - 不提賢能,免得人家爭執。不貴難得之物,使人不趨於盜竊(老子 3) - 當經驗區分變成價值判斷和價值區分時,必然會引起嚴重的問題 - 例如:當擁有消費品、財富、名譽、苗條、膚色等事物或特徵被認為是可取的,社會 上難免會有爭論 - 自然並不建議將自然與文化對立並退出社會,而是建議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文化和 社會,理想情況下它源於對宇宙的感知秩序 - 道教著重於將人類從慾望的暴政轉向自然和簡單 - 一個人應該消除自我利益和自我膨 脹並遵守無為 - 或無為 無為 - 也翻譯為“非強制性行動”、“非強制性行動”、“非爭議性行動”或“輕鬆行動” - 現實生活中自然的實際表達 - 不應該做任何會干擾自然固有秩序的事情,當然也不應該做任何破壞或濫用自然秩序 的事情 - 道不為而無不為(老子 37) - 無為與精湛技藝或精湛技藝的平行——是一種演奏時無需思考的精湛技藝 - 在《莊子》中得到證明 - 例如在一個故事中,一位廚師在不看牛的情況下展示了一套 奇妙的雕刻技巧 - 在論語中,無為被應用於政治,以及如何通過仁和正確行為的力量來改變人際關係, 君子統治者無需做任何事情,國家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 - 記住:Wuwei =/= 停止一切行動 - 無為的兩種含義:a)少做,少消費,少欲; b) 以質的不同的方式做我們做的事 - 無為與我們在一個被私利和慾望所吞噬的世界中“正常”做事的方式相反 - 大自然沒有別有用心,沒有任何回報的願望或期望 - 理想情況下,我們“自然地”不 希望為了魚翅而殺死鯊魚或為了象牙而殺死大象,我們也不會“自然地”暴飲暴食 - 遵循自然的人會傾向於簡單和寧靜 —> 通過減少做事、消費和慾望,心靈會恢復平靜 和清晰 7 歷史背景 - 老子生活在政治動盪時期 - 被視為違反自然 - 在《老子》中,我們發現當權者要避免侵略戰爭、酷刑和重稅 - 那些擁抱道的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內在美德在世人眼中被認為是“緩慢的”——與那 些總是渴望前進並獲得優勢的人相比 - 大多數人都綽綽有餘,而我一個人卻輸了。我有一個傻瓜的頭腦——如此空虛和遲 鈍! (老子 20) - 世人可能在剛硬、進取和不屈中看到力量,而老子質疑這一點,因為在柔軟和屈服中 看到力量 - 記住:為了獲得某些優勢而表現出順從是欺騙,而不是無為 - 無為不是贏得或獲得,而是一種重視無爭議的行為和存在方式的心態 - 武威可能有好結果,但武威的結果不是追隨武威的理由,追隨武威的動機是順應自 然,而不是違背自然 - 德高望重者如初生嬰兒(《老子》55) - 德應在天真無邪中,而不在名利中 - 常德就足夠了。而你將回歸原石(老子 28)-強調道家美德及其體現者的簡單和完整 - 老子語錄: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 60) - 如果我們繼續轉動魚,它最終會煮過頭而無法食用,但我們仍然需要照看火以確保它 正在煮熟 - 隱喻 - 一個人應該做最少的事情讓事情按照自然的預期運行,但是不應該完全什麼都 不做 然而,儘管儒家和道家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但它們至今都塑造了中國文化和社會,並被視為 互補而不是對立的最高善觀。 佛教 - 大約在西漢到東漢過渡時期從印度傳入 - 不像儒家和道家那樣土生土長 - “佛陀” - “覺者” - 佛教通過中國傳入日本和韓國 佛教教義:四聖諦和八正道 四聖諦 1) 苦難(身體和精神)在世俗的人類存在中無處不在且不斷 - Dukkha 苦 - 生命、死亡和重生形成一個無盡的循環,伴隨著痛苦 - 重生 (samsara 輪迴) 以一個人的業 (karma, 業) 為條件,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生活 2) 苦因是自利、自指、自利的貪愛和慾望所造成的——Samudaya 集 3) 斷除貪欲,可以從苦中解脫 - Nirodha 滅 4) 苦的止息可以通過八正道 - 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Middle Way 中道:避免一方面極度自我放縱又極端,另一方面禁慾主義 - 佛陀最初遵循極端的禁慾主義,但發現它在尋求啟蒙方面毫無成果 - Enlightenment = nirvana 涅槃,或渴望或慾望的熄滅,作為從輪迴中解脫 三寶又名三皈依(追隨者皈依這些東西):佛陀,佛法(教義)法,僧伽(修道院社區) 8 中國佛教的挑戰 - 語言障礙 - 中國傳統哲學中缺乏輪迴等概念 - 出家獨身與儒家孝道的衝突 - 道教無為與涅槃概念平行 - 有助於減少佛教與中國本土哲學之間的衝突 三個主要分支 1) Theravada —> 主要是 Indosphere - 精神修養 - 注重個人實踐 2) 大乘 —> 主要是漢字 - 擴大僧伽的概念以包括在家佛教團體 - 專注善行,正直正直,擁護僧伽,助人為樂 3) 金剛乘 —> 西藏、不丹、蒙古 - 專注於儀式和冥想實踐,以在一生中實現啟蒙 大乘教義 Boddhisatva 菩薩 - 實際達到的人 啟蒙,但出於同情心延遲他們進入涅槃,以幫助信徒擺脫苦難 兩個主要的中國大乘傳統 1) Pure Land 淨土佛教 - 本質上是虔誠的(許多精神存在的教義、儀式、萬神殿) - 多佛:釋迦牟尼佛(原作)、阿彌陀佛 - 菩薩:觀音 2) Chan 禪宗(英文也稱為 Zen Buddhism,來自日文)- 專注於冥想和精神自我修養(涅 槃 = 實現自己的佛性,每個人都有可能成佛) - 禪修的目的是驅除迷惑人心、玷污本性的貪欲 - 禪宗的傳統辯論 - 漸悟(反复努力和多年修行 - 神秀大師提出)VS 頓悟(佛性自然存 在於我們內心,我們只需要訓練自己一下子看到它 - 惠能大師提出) - 漸進的覺悟通過慢慢剝離自我的層層而導致空性(Sunyata 空)的實現 - 頓悟可以人人達成,不像漸悟可以獨享 禪宗 - 自我感是短暫和無常的 - 受外在條件影響,例如一個人的行為和過去的業力 - 執著於短 暫和無常的東西只會帶來痛苦 - 禪宗專注於看似荒謬的問題,統稱為公案(例如,一隻手拍手的聲音是什麼) - 聰明而理性的回答只會造成混亂,意在沒有答案而清除頭腦中的有意識的思想以了解 空性 - 牛圖 —> 宋代插圖,比喻佛教精神之旅(啟蒙) —> 主要思想是禪師雖然留在世間, 但已不在世間 9 2 History of China 秦統一公元前 221 年 - 中國最早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紀的《尚書》 - 考古發掘表明中國歷史可以追溯到文字記錄之前的 2000 年 - 早期中國 —> 中國不同地區混合了農業、狩獵採集和游牧社會 —> 部落社區後來變成 了擁有自己的語言、宗教和行政制度的領土國家 - 公元前 2 千年(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前 1001 年)—> 大約十幾個領土國家,一些由部 落血緣關係創建,另一些則由戰爭和征服創建 - 公元前 1600 年左右 —> 來自商國的成湯通過擊敗包括他的前任夏在內的幾個鄰國,確 立了自己的最高領袖地位 —> 商朝開始 - 公元前 1100 年 —> 商朝被周朝推翻,持續了 800 年直到秦統一 統一前 - 中國分為十幾個領土國家,一些為生存而戰,而另一些則爭奪霸權 - 宇宙霸主或中央統治者(先是商王,然後是周王)扮演共同領袖和政治仲裁者的角色 - 秦 —> 中國西北部的州(今甘肅和陝西) 統一 - 公元前 221 年,在嬴政王的堅強領導下,秦國打敗了其他六國,統一了中國 - 嬴政宣布自己為“始皇”,並希望他創建的中央集權的秦帝國能夠持續一萬年 - 雖然秦帝國在公元前 206 年崩潰,但在嬴政死後不久,秦的中央政府和統一措施為後 來的朝代所延續 中央行政 - 秦使中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單一王國的成員 —> 中國人最初傾向於從領土或區域的角 度看待事物 - 在秦朝,以前的領土國家被中央政府任命的郡縣和郡縣所取代 - 中央權力得到加強, 區域和地方權力受到限制 - 制度從漢朝一直存在到公元 1911 年清朝滅亡為止,持續了 2000 多年,只有很小的變 化 - 從帝制時期到近代中國統治者所強調的統一主權中國理念的基礎 秦朝政府結構 其他措施:編寫腳本的標準化、貨幣標準化、度量衡標準化、車廂和車輛軸長的標準化 其他成就: 1) 長城明確劃分了秦帝國與北方游牧部落(如匈奴)的界限 2) 拓展道路系統,促進跨區域交通、交流和互動 - 增強和鞏固了被秦征服的不同部落和民族之間的統一帝國和民族認同感 - Qin Unification —> 開始出現統一的中國民族認同 10 絲綢之路 - 漢朝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 —> 從長安長安(今西安⻄安)和後來的洛陽洛陽統 治了廣闊的中國 - 由於張騫和班超領導的探險,中國的邊界擴大到現代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 在漢代,開發了幾條連接中國與中亞、印度次大陸、中東甚至埃及和歐洲的貿易路線 - 統稱為絲綢之路的貿易路線 - 來自歐洲、中東和中亞的商人、使節和傳教士穿越絲綢之路的沙漠、高原和山脈到達 中國邊境城鎮樓蘭、敦煌,最終到達漢都長安 - 歐亞商人和中國商人交換商品,例如寶石、金玉、珠寶、馬匹、火藥、漆器、瓷器、 毛皮、香料,最重要的是絲綢製品 - 絲綢曾為歐洲和中亞的貴族和富裕階層所垂涎 - 幾個世紀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是東西方之間的走廊,從羅馬帝國到馬可波羅和耶穌會 士,揭示了早期歷史上多方面、多層次的中西關係 —> 中外跨文化交流和政治互動沿 途城鎮和聚居地浮現,留下關於商隊旅人生活、藝術和文化的歷史足跡 絲綢之路的沒落 - 造船技術的發展 + 13 世紀後中國沿海(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的顯著經濟增長導致海上 貿易的興起 - 絲綢之路逐漸失去魅力,道路上的交通量下降 - 所謂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 遺產 - 絲綢之路在中國西部邊疆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繼續被浪漫化 - 關於絲綢之路的口述歷史、歷史劇和文學作品繼續吸引著生活在帝國時代晚期的幾代 中國人的想像力 一帶一路倡議 - 2013 年,絲綢之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帶一路倡議(BRI)的藍圖,由習近平發 起,旨在在中亞建立經濟和戰略聯盟 - 2014 年,“一帶一路”倡議延伸至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海上絲綢之路 - 古絲綢之路沿線 70 多個國家加入“一帶一路”,中國為主導 - 中國政府 —> BRI 的主要目標是基於以下方面促進國家間的跨文化和區域合作 1)政策協調(政府間的政策交流) 2)促進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 3)暢通貿易(通過減少投資和貿易壁壘促進區域經濟貿易) 4)金融一體化(設立銀行+貨幣政策合作) 5)民心相通(文化學術交流) 11 唐世界主義 - 漢朝滅亡後,在地方主義之後,中國在建立隋的楊堅將軍楊堅的領導下重新統一 - 隋是短命的,於公元 618 年被唐朝的李淵推翻 - 唐朝從公元 618 年持續到公元 907 年,代表了中國帝制歷史的高潮和文化發展的黃金 時代 - 邊界向西擴展,包括新疆和西藏 - 在文化上使中國成為亞洲的藝術、文學、哲學和宗教中心 - 唐朝的開放政策和國際化環境鼓勵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反映在長安和洛陽(唐朝的 兩個帝都)居民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中 城市生活 - 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兩個首都的居民,出於商業、政治、教育,有時出於個人和冒險 目的 - 他們將各種文化、宗教、生活習慣、時尚和娛樂方式帶入中國城市 - 西瓜、葡萄等進口水果;波斯和印度美食、服裝、繪畫、打馬球;琵琶等樂器;來自 波斯和中亞的舞蹈和魔術表演成為唐文化的一部分 - 兩國首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不僅吸引了商人和移民,還吸引了來自東方(韓國、 日本、印度、東南亞)和西方,遠至非洲和中東的學生和遊客 - 唐朝歡迎所有宗教:佛教、摩尼教摩尼教、祆(xian1)教、景教聶斯脫裡義、伊斯蘭教 等 景教:Lo-Pen 阿羅本 —> 代表景教的敘利亞傳教士 基督教:表明唐朝政府對外來宗教的積極態度 - 公元 781 年初抵長安 - 受到唐朝高官的歡迎,獲准在京城建“廟”(教堂)供奉和傳教 - 使郭子儀等高官皈 依基督教,讓基督教紮根在中國不同地區 佛教 - 佛教在中國唐朝興盛,僧侶來自韓國、日本、印度和東南亞 - Xuan Zang 玄契或 Tang Sanzang 唐三藏 —> 來自中國的佛教僧侶前往印度朝聖並在那裡 停留了 17 年以學習梵文和佛教教義 - 回到長安後,他啟動了一項將大量佛經從梵文翻譯成中文的大型項目 —> 闡述了早期 佛教的教義 - 玄奘把佛教變成本土信仰,把唐朝中國變成佛教聖地 女性 -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 斯坦福大學馬克·愛德華·劉易斯教授她們騎馬,她們打馬球,她們穿著低胸透視裙。 - 一些唐朝婦女成為了強大的政治領袖,例如武則天皇后(公元 683 年 - 705 年在位) - 根據劉易斯的說法,唐代之前中國北方非漢族游牧傳統的影響導致唐代社會女性的地 位相對較高 —> “(他們)帶來了游牧社會特有的男女更大的平等” - 佛教和道教為女性提供了在家庭之外承擔角色以追求教育和獨立的機會 12 儒家科舉 - 教育在中國社會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帝制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 - 即使在現代,每年的公開考試(如高考或 DSE)也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極大關注 科舉 - 科舉科舉起源於隋朝,王朝作為政府招募官員的一種方式 - 以儒家經典知識和文學風格而非行政能力為基礎的招聘 - 這種招聘制度在宋宋(公元 960 年 - 公元 1279 年)變得如此占主導地位和明朝(公元 1368 年 - 公元 1644 年)朝代,所有學校都會為學生準備三級考試,重點是儒家道德及 哲學 - 三級考試:鄉試、省試、朝試 - 考試對所有學者開放,不論家庭背景、財富或社會階層 - 理論上,該制度體現了任人唯賢和參與平等的精神 - 在日本、韓國、琉球和越南發現了類似的結構,有人說這種任人唯賢的精神影響了英 國的官僚體系 儒家經典 - 宋理學家朱熹 - 編註儒家四書(朱熹四書集注) - 儒家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 從宋代到 1905 年清朝廢除科舉,學習這四部經典成為進士入仕的必要條件 - 唐代以後 —> 儒家經典成為中國所有教育機構的核心教材 —> 從地方鄉村學校到省級 和國家級知名書院 - 提升儒家學說正統和國家意識形態,造就以科舉為標誌的儒家文人階層 百年國恥 - 西方列強和日本干涉和征服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 -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 - 1842 到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清代清朝 - 1644 年由滿族人建立,滿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 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統治下的第一個 150 年強大的軍事帝國 —> 盛清時期 - 盛清時期見證了清朝西部和南部邊界的擴張,鞏固了滿族對全中國的統治;還見證了 經濟產出和糧食生產的增長 —> 使中國成為 17 世紀世界上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13 歐洲殖民主義 - 經過文藝復興和西方啟蒙運動的發展,歐洲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和科學革命 - 導致技術和工業改革導致歐洲經濟快速增長,從而導致殖民主義的興起 -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列強向東方推進,擴大領土控制, 追求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夢想 - 西班牙殖民菲律賓,將拉丁美洲的殖民地與橫跨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聯繫起來 - 荷蘭人殖民了印度尼西亞群島,其中包括“香料群島”或摩鹿加群島 - 葡萄牙在中國南部建立殖民地,成為澳門 - 在印度和東南亞取得控制權後,英國人在 18 世紀末來到了中國的家門口 - 1793 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出以馬戛爾尼勳爵為首的代表團訪華,要求獲得更好的 外交和貿易特權,被允許在不執行“磕頭”儀式的情況下接見乾隆皇帝 - 乾隆皇帝的回應:“我們不看重稀奇古怪的東西,對你們國家的製造沒有任何用處” - 中國仍然相信“中央王國”的夢想,沒有意識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沒有準備好迎接 西方工業化的挑戰 清朝與百年屈辱 - 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 年 - 1842 年)是為爭奪貿易特權以及在中國銷售和走私鴉片而 進行的 - 1839 年廣東爆發戰爭,中國戰敗,1842 年南京條約 —> 中國不得不支付巨額賠款,開 放五個通商口岸,並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 世紀屈辱之初,中國遭受了一系列的軍事失敗和經濟侵蝕 - 中國在 1856-60 年的中英戰爭、1884-84 年的中法戰爭中失敗,在清朝末期對大多數中 國文人來說最丟臉的是 1894-95 年的甲午戰爭,因為中國輸給了它的“小鄰居”日本 - 中國失去了對台灣和滿洲的控制 - 軍事失敗、巨額賠款、巨額貸款、外國在通商口岸的讓步、外國人在中國的治外法 權,都被認為是“國恥”的標誌 —> 民族虛弱,民族自豪感喪失 義和團協議 - 1900 年,中國在被稱為“義和拳”的激進組織發起的大規模排外運動中燃燒起來,得 到一些保守的清朝官員的支持,包括慈禧太后 - 該組織對外國傳教士及其中國皈依者採取暴力行動,殺害了超過 200 名傳教士和超過 32,000 名中國基督徒 - 八國:英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加入對華軍事同 盟 —> Eight-Nation Alliance 八國聯軍 - 荷蘭、比利時和西班牙分別對“義和團”採取行動 - 出兵中國並洗劫首都北京,迫使皇室離開宮殿避難西安 - 1901 年庚子協議 —> 中國不得不支付巨額賠款,放棄對許多港口和城市的海關、採礦 和鐵路權利的控制 - 報紙上稱中國為“瓜分中國”,稱中國為“東亞病夫”東亞病夫 - 所有這些發生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的事情都點燃了反滿革命的火種,並在 1911 年結 束了清王朝 14 民國時期 - 在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國⺠黨撤退到台灣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前,共產黨領導 中國,被左翼和右翼的無數起義和革命所困擾 - 所有社會和知識分子運動都針對當權派 —> 例子:反對《凡爾賽條約》對中國的不公 正行為的 5 月 4 日運動 - 現狀似乎證明了他們爆發憤怒和要求大規模改革和革命的理由 —> 圍繞著排外主義的 核心思想,“救中華百年國恥”成為他們的戰斗口號 - “百年屈辱”仍然是當代中國重要的心理力量和激勵工具——“百年國恥”史書、歷 史劇一應俱全,廣受歡迎 15 3 China’s Road to Modernisation 東西方相遇 - 中國的現代化是由鴉片戰爭引發的,中國在那裡遇到了一個未知的敵人——大英帝國 → 中國與西方大國之間的第一次重大衝突 - “天朝”的滅亡迫使清朝探索自我強化的現代化 → 中國的現代化是對外來的反應 → 外來的現代化 清朝之敗 -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後,清朝被迫簽訂了 series of “unequal treaties” 不平等條約, such as the Treaty of Nanking 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 - 鴉片戰爭前 → 認為西方人不文明落後“野蠻人” - 鴉片戰爭後 → 意識到 3000 年前所未有的危急情況 - 多年過去了 → 外國勢力壓倒了中國 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第一階段) - 由曾國藩、李鴻章、李鴻章等清朝官員發起 - 目標 → 向西方學習現代化 - 宗旨 → 強國求存 - 中國的失敗歸功於英國先進的軍備 - 軍艦→獲得西方技術將是與英國抗衡的第一步、“師夷之術以製夷”→鐵之發達,地 雷、製造的軍艦和大砲 - 表面現代化→只有物質現代化,沒有文化→統治 - 精英們認為中國文明是完美的,不需要改變,很少有人們了解西方 -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步,因願意向現代化的西方學習,標誌著現代化和西化的開始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 晚清以來的改革,或學習西方,或反思中國傳統 - 希望彌合中國與現代化西方之間的差距 - 三步流程 o 來自西方的實物生產(例如軍備製造) o 機構改革 o 中國文化的轉型 世界觀的衝突 - 帝制中國 → 認為他們是天朝,皇帝是天子 → “天下為帝,天下為臣” - 英國 → 發展了一種世界秩序觀,清朝中國是全球眾多國家之一 - 鴉片戰爭→由中國的天朝帝國信仰與英國的世界秩序觀衝突挑起 大英帝國 - 遇到清朝中國時,英國處於權力的頂峰,擁有已經成為世界霸主,即使清朝還不知道 - 英國占世界鐵產量的 55%和世界煤炭產量的 50% - 清朝戰敗時的產出佔世界工業產值的 40~45% 16 馬戛爾尼大使館 - 1793~1794 → 喬治·麥戛爾尼勳爵是第一位英國駐華使節 → 目的互設使館,開放北京 (北京)作為廣州(關東)以外的貿易港口 - 中國人被馬戛爾尼認為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民族”,並且應該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 英國內政大臣鄧達斯建議馬戛爾尼帶禮物:一輛四輪皇帝的戰車、鑲鑽手錶、英國瓷 器和英國國王和王后的畫作→和平意圖 - 英國人以尊重和謙遜的態度接近清朝,但清朝不為所動,將禮物視為對“天朝”的貢 品→無意為之與西方的公平貿易 - 清朝官員要求英國人給皇帝磕頭,馬戛爾尼拒絕,因為他相信清朝和英國是平等的 → 達成妥協 - 馬戛爾尼會單膝跪地,這是會見英國國王的常態 - 天皇賜予英國人禮物時,他們拒絕實施任何英國的提議 → 馬戛爾尼大使館失敗了,與 中國開戰 - 法國歷史學家 Peyrefitte → “如果中國繼續閉關鎖國,大砲就只能用炸彈打開它的 門” - 基辛格的書《論中國》→“用現代眼光看,沒有一個西方使節”按照西方的標準,最 初的提議特別離譜” - 然而,後來的提議更令人厭惡,比如英國可以出口鴉片,在中國不受限制 - 1839 年英國對華宣戰→第一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的後果 - 清朝被迫接受英美世界秩序觀→被推到英美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邊緣 - 過去 170 年中國現代化的深層動力→中國必須回到世界秩序的中心 中國現代化的三個層次和三個主題 現代化的三個層次 - 第一層→實物生產(如軍備製造)→自強運動(洋務運動)獲得 - 第二層→制度改革→百日維新(百日維新或戊戌變法)獲得 - 第三層 → 思想和行為的改變 →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達到 現代化的三大主題 - 第一主題→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由洋務運動發起 - 第二個主題→君主專制向共和民主轉變→1911 年辛亥革命實現 - 第三個主題→從經學轉向科學→清末民初學術改革實現 FIRST LEVEL + FIRST THEME → 自我強化運動 - 1874 ~ 1893 聚焦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 17 第二階段→百日維新 - 為什麼推出? → 歷史學家曾廷福的蔣廷黻《近代中國綱要》 - 表明第一次現代化運動的失敗導致了現代化運動的第二階段兵器製造 - 自強運動後,清朝被打垮 - 1895 年第一次中日戰爭中西化的日本帝國 - 因此,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清代學者發起二次改革運動→“求生救國” - 明白西方不僅在物質生產上超越了中國,而且在政治和教育系統中提倡廢除科舉八股 文,用政策建議和評論取而代之,以及設立促進工業化的農業、工業和教育機構 - 提出君主立憲政策→保皇帝制同時允許體制改革→被慈禧太后率領的保守派譴責 - 1898 年 4 月開播,1898 年 8 月解散,被誣陷為 1898 年政變的煽動者,被迫逃往日本 - 主張個人主義為民主基礎的譚嗣同等戊戌變法六君子因不逃而被處決 義和團與晚清 - 晚清中國西方傳教士傳教 - 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不能接受,堅持將外國人驅逐出境 - 山東的義和團或“義和團”自稱超自然和無敵→煽動對西方人,特別是傳教士的暴力 - 山東巡撫李秉衡以“擁清滅洋”口號支持義和團 扶清滅洋 - 慈禧太后聽信了朝廷官員的虛張聲勢,聲稱義和團所向披靡,能以神通救清中國→ 1899 年 5 月,一時衝動決定向西方十餘國宣戰 - 這一錯誤引發了八國聯軍對北京的圍攻,他們擊敗了數量更多的義和團並放火燒毀了 頤和園,大清再臨亡國 - 1901 年李鴻章簽署庚子議定書,其中國際公使館要求白銀 4.5 億兩(當時價值約 3.33 億美元)作為賠償支付 - 簡要學制改革運動展開後→第三次現代化 第三主題 → 學術改革 - 1905 → 1400 年曆史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 在漢代,太學是最高學府,與現代大學學習不一樣→專注於儒家四大書籍和五經典四 書五經,因為它被視為通往帝國的途徑 - 然而,晚清的改革標誌著教育從儒家轉向經典到科學研究 - 百日維新為這種新的學術文化奠定了基礎,終於由蔡元培執行 - 新共和國教育部長 - 中華民國成立於 1912 年 - 蔡下令正式廢除大學經學 第二主題 → 清末 - 晚清政治混亂,直到 1911 年,即第二次廣州起義之年,一群滿族官員密謀建立一個主 要由以下人員組成的內閣,滿洲人但排除漢人 - 知識分子提出政治改革→君主立憲的兩種選擇 - 梁啟超倡導的孫中山共和革命→ 滿族官員讓樑的選擇幾乎不可能 - 1911 年辛亥革命→第四次現代化運動→清朝滅亡 - 1912 年帝國與中華民國成立→2000 年王朝制度終結 18 新共和國 - 共和國所提倡的民主和自由對普通民眾來說是陌生的,甚至是當時的政治人物 - 袁世凱 - 前清軍將領 - 於 1912 年成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 然而,在 1915 年,袁世凱 試圖廢除共和國並宣布自己為中國洪憲皇帝 - 袁相對清廷思想進步,但不懂民主自由,主動稱帝 → 雲南巡撫蔡鍔起義反對袁 - 1916 年袁世凱死後,張勛的辮子軍在 1917 年恢復了退位的皇帝溥儀的皇位 12 天,然 後被北洋軍指揮官段祺瑞段祺瑞的共和軍趕下台 →展示中國人民如何沒有準備好接受 新共和國 北洋政府 - 1916 年至 1928 年,中國進入軍閥時代,部分國土由軍閥政權控制 - 中央北洋政府軟弱無力,西方列強繼續干涉中國政府運作、海關稅收、銀行業務和受 控條約港口 第三層次→五四運動 - 雖然中國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但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巴黎和會贈予日本 - 北洋政府被視為“賣國” - 愛國學生髮起五四運動,旨在爭取生存和拯救國家免受外國列強的征服→文化主義帶 來了思想和行為轉變的過程 → 也被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 → 引發了對科學和民主的倡 導 中國內戰北伐 - 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很虛弱,社會分裂。然而,西方列強經營的一些特 許權,如中國的貿易港口,上海和天津,發達→商業和製造業,教育,媒體、文化 - 社會發展不平衡→人們開始相信團結是必要的,更發達的中國 - 1924 → 軍閥馮玉祥控制直隸(今河北省)並邀請孫中山會面 - 孫中山於 1924 年身體欠佳前往北京,於 1925 年 3 月逝世 - 孫中山死後中國仍處於分裂狀態 → 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了;同志們還需努 力” 統戰北伐 - 1924 → 孫中山在廣州接受蘇聯援助 → 創立國共統一戰線 - 國民黨成為更具革命性的列寧主義式政黨 - 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蔣介石為師第一司令→國民黨軍隊訓練場 - 1925 年孫中山去世後,蔣繼任孫中山領導國民黨 - 1926 → 蔣發動北伐北伐,不到一年完成超過 2 年 → 蔣獲得合法性並被視為中國的民 族英雄 - 1928 年蔣介石定都南京 - 孫中山為民三綱→建國之本:民主、民族主義、人民福祉 - 蔣介石頒布五權憲法,建立五元(科)制政府五院制→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 察等部門 - 1928 ~ 1937 → 中國現代化的黃金十年 → 實施促進工業、農業、教育和國家安全的措 施,廢除與西方的不平等條約 19 第二次甲午戰爭 - 前兆事件→ 1931 年 9 月,日本侵占滿洲,公開輿論要求抵制 - 蔣介石希望爭取時間加強國家安全,因為中美分歧巨大。與日本的軍事力量 → 邀請德 國在 1928 年至 1937 年訓練他的軍隊 - 甲午戰爭爆發→1937 年盧溝橋事變,日本侵占北京郊區→中國宣布全面開戰抗日 - 1937~1945 甲午戰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形成時期 - 然而,戰爭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飽受戰爭摧殘 - 1945 年中國打贏戰爭,成為新一屆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 蔣介石再次 成為民族英雄 中共 - 中共組織嚴密大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國家的獨立→相信他們的領導會拯救中國 - 蔣介石認為,在國內,先打壓中共,再打中共。 - 日本→決定在國民黨內清洗共產黨員 - 國民黨對中共江西根據地發動五次圍剿 - 1934 年第五次運動結束於 1934~35 年的長征,中共的征程 - 從江西搬遷到陝西延安→艱苦跋涉,100 多人起步千人,最後不到一萬人 - 長征期間,毛澤東成為無可匹敵的中共領導人 - 甲午戰爭後,國民黨軍隊疲憊不堪,中共軍隊疲憊不堪從 9 萬增長到 90 萬 - 二戰結束後,共產主義橫掃亞洲→毛澤東的中共,金日成的朝鮮和胡志明的越南→當 時的趨勢受到青睞 國民黨無法改變的共產主義 - 美國官員 Patrick Hurley →旨在鼓勵組建聯合政府 - 1945 年 10 月國共政府→未達成共識,不久爆發內戰 - 1945 年至 1949 年蔣介石的國民黨與中共之間的內戰→受阻因破壞而進步的現代化 - 國民黨在政治上和財政上得到美國的支持 - 然而,內戰被視為中國人互相爭鬥→國民黨在人民的心中處於劣勢 - 甲午戰爭後,國民黨官員貪污腐敗,紀律不嚴 →經濟管理不善導致通貨膨脹,進一步 失去民眾的民心 → 可以說國民黨連戰都沒打就“輸”了 - 國民黨原計劃退守江南,建立新的中國南方的政權 → 1949 年中共渡過長江,蔣介石 被迫逃往台灣 背景:台灣在 1895 年的《馬關條約》中被割讓給日本,但 1945 年日本戰敗後回歸中華民 國。從此,國共兩黨各自獨立發展。 中共勝利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共建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初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相同 - 國民黨領導的共和國→建設民主共和國 - 毛澤東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然而,中國民族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背道而馳,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的運動,提倡世界範圍內的工人階級。 20 革命 - 毛澤東必須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毛澤東說無產階級 - 世界觀既可以作為觀察世界的概念工具,也可以作為工具,審視國家的問題和未來 - 毛認為中國要么站在社會主義一邊,要么站在帝國主義一邊。 - 蘇聯是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好的老師 - 學習 → 毛澤東論證蘇聯人建立了偉大而美麗的社會主義國家 - 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只能出現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 → 俄羅斯在列寧時代 仍處於落後和農業狀態 - 1917 年十月革命後列寧和斯大林面臨的問題→如何開展落後的農業俄羅斯的社會主義 建設 → 不先搞社會主義就不可能搞共產主義 重要提示: - 共產主義=經濟資源完全由國家控制→ 沒有個人財產或資產 - 社會主義 = 人民共享經濟資源國家分配→個人有個人財產但經濟由國家經營 - 列寧 → 社會主義意味著“土地電氣化”或工業化 - 斯大林 → 發動以工業化為重點的第二次革命,專注於重工業和軍工相關產業方法涉及 對平民的脅迫和恐怖,但結果是成功實現俄羅斯工業化 -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是行不通的,因為無產階級無法克服他們的 “聯合意識”→認為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之前需要建立先鋒隊(即共產黨) - 國民黨在得到蘇聯支持後實現了列寧的先鋒黨思想 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 - 最初幾年,通脹得到控制,腐敗得到遏制, - 婦女獲得更多公民權利,所有外國特權都被廢除 - 1953 → 第一個五年計劃 → 中國開始向經濟社會主義過渡,收入和農業產量增加小學 生入學率提高 25% - 工業化走蘇聯模式,156 家蘇式工廠成立 中國共產主義的輝煌篇章 大躍進 - 第二個五年計劃還沒有開始,毛澤東就發動了他的偉大躍進政策 - 故意放棄蘇聯的工業化模式,因為他想與蘇聯競爭 為什麼會有這種突然的變化? 1) 外部因素 → 毛崇拜的斯大林于 1953 年去世,取而代之的是赫魯曉夫,他譴責斯大林 的個人崇拜 → 毛譴責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者,而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赫魯曉夫訪 華,毛澤東認為中國有農業合作社及人民公社,中國會比蘇聯早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 2) 內部因素 - 反右運動後毛澤東對知識分子失去信心 1956~57 Hundred Flowers Campaign 百花齊放 → 毛允許知識分子發表對中共的意見 → 毛相信 知識分子會稱讚他的成就,然而,知識分子開始猛烈批評中共及其政策 → 作為回報,毛澤東 在 1957~59 年的反右運動中鎮壓知識分子。毛澤東形容知識分子是最無知的群體,應該向農 民學習。 21 - 大躍進→情緒化、反智運動,動員數百萬平民從事大規模煉鋼、修壩、農業合作社、 人民公社 - 這種對共產主義的快速推動造成了經濟混亂和大饑荒,3000 萬人挨餓 → 與現代化完 全相反 毛澤東退出政治生活 - 大躍進後,毛退居二線 - 劉少奇負責政治管理和收拾爛攤子 - 毛澤東退出政治生活的動機尚不明朗 - 赫魯曉夫在訪問期間批評大躍進是輕率和不切實際的 - 1958 年和 1959 年到中國 → 毛澤東開始認為黨內有像劉少奇這樣的赫魯曉夫修正主義 者 文化大革命 - 在劉振興經濟的同時,毛澤東發起了一場國家暴力群眾運動——文化大革命 - 1966 年 8 月 → 毛澤東寫了《炮打司令部!》→ 數百萬人在天安門廣場慶祝“偉大的 無產階級革命” - 1966 年 8 月~11 月→毛澤東現身天安門廣場迎接全國紅衛兵和師生,多達 1100 萬人 - 毛澤東具有偉大的個人魅力→被視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 等 - 文革主題 → 反官僚反修 → 反官僚主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永恆主題,反修正主義是 一個新主題 - 文革期間,黨內社會主義正統派和修正主義派進行激烈鬥爭 - 1966~1967 → 打出“打倒以劉少奇、鄧小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群眾大會 - 在林彪和解放軍的支持下,紅衛兵摧毀了共產黨機器 - 1969 年九大,林彪被任命為毛澤東的接班人 → 不久後,林彪在外蒙古突然墜機身亡 - 1976 → 毛澤東去世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影響 - 文革反對一切文化,既反對中華文化傳承(被斥為“四舊”)與西方文明 -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災難→政府和教育系統被徹底摧毀→徹底摧毀中國現代化 - 估計共有 70 萬黨政幹部和學者被殺→就連時任總統的劉少奇也被打傷受辱至死 - 反智主義的終極體現 鄧小平的現代化 - 毛時代結束標誌著鄧小平改革開放計劃的開始 - 1978 年 12 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 鄧領導的共產黨實用主義者的勝利→在中共歷史上的重大轉折 - 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現代化是黨的政策重點 - 使用“亞洲四小龍”(又名四小龍)——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現代化的典範 - 1985 → 鄧被選為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鄧的改革是一場“賭博”→鄧面臨黨內正統馬克思主義派系的反對 22 成就 - 允許市場經濟 - 解決國家所有製內的私有財產問題 - 在政治獨裁統治下允許一定程度的經濟和文化自由 總的來說,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相結合,在一黨專政下推進中國現代化的嘗試 四個現代化→加強: 農業 工業 防禦 科技 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面臨的問題:左翼政治與右翼經濟學的矛盾 - 1985 年以後,經濟出現逆轉,價格改革失算,通脹升級,消費慾望與收入脫節 →快速 工業化的必然結果 - 知識分子最沮喪→“知識無產者”要求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 1986 → 科學大學開始大規模的學生自由運動 - 旨在鎮壓運動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政黨 - 鄧小平得力助手胡耀邦被迫下台 -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運動→現代化的挫折 趙紫陽 - 趙紫陽在鄧的支持下取代胡,倡導“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特色”的黨的十三大報告 - 1978 → 政策反映共產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問題 - 趙的報告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條件差 - 通過從農業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逐步消除貧困的目標,非農業部門人口最多的現代工業 經濟 - 趙紫陽認為中國的主要矛盾 → 物質需求不斷增長 VS 落後的社會主義生產 - 為克服這一矛盾,趙強調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現代化,農 業、國防、科技 - 十三大是黨內改革派的勝利 23 學生抗議 - 1989 年 4 月,胡因心髒病去世,北京大學生抗議,在天安門廣場悼念胡→悼念胡成為 一種 - 胡錦濤公開追悼會幾天后,來自 21 所大學的學生領袖和高等院校開始成立北京大學自 治聯合會→ 學生抗議加劇 - 《人民日報》將其定性為“針對中共的有計劃的陰謀”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製造動 亂” - 1989 年 5 月 4 日 → 來自中國 30 所大學和高等院校的 60,000 名學生在 5 月 4 日北京遊 行 70 週年天安門廣場 - 1989 年 5 月中旬 → 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會見鄧小平 → 標誌著中蘇對峙 30 年 - 1989 年 5 月 19 日戈爾巴喬夫下台後,北京宣布戒嚴,但學生抗議再次爆發 -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聲明支持學生訴求,要求解除戒嚴 → 然而,學生繼續抗議,和平 解決不可能 → 導致 1989 年 6 月 4 日的悲劇 - 此後,世界譴責中國並實施制裁→現代化進程受挫 蘇聯的終結 - 1991 → 蘇聯解體 - 日裔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宣布“歷史的終結”→它似乎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唯一 可行的解決方案 - 鄧小平在 1992 年進行了著名的為期五週的南巡,考察了廣東、武漢、上海、深圳、珠 海兩個經濟特區→重申中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 - 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像蘇聯那樣解體而與他們同歸於盡,是因為中國在 1978 年的改革 開放 - 鄧小平南巡鞏固深化了他 1978 年發起的改革開放→掃清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所有障礙 鄧的任期結束 - 江澤民、朱鎔基任總書記,任總書記,中國 GDP 年均增長 11% 從 1993 年到 1997 年 -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排名第三或第四的經濟體,被譽為“世界工廠” - 1997 年 7 月 1 日,英國將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歸還中國→ 1997 年 2 月交接儀式前, “一國兩制”的締造者鄧小平逝世 21 世紀的中國 - 2000 →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 2000 ~ 2010 → 胡錦濤溫家寶分別任總書記和總理 - 1997 年左右發生了另一次生產革命→這次是消費革命,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已經 是世界工廠 - 2010 →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4 21 世紀的成就 - 許多城市大規模城市化,涉及基礎設施,包括巨大的信息和交通網絡 → 建設公路、鐵 路、高鐵、飛機、金融、國防、教育、科學技術、知識文化、體育、傳媒 - 過去→中國是農業文明,前現代文明 - 現在 → 中國正在逐步向現代文明轉型 - 中國重新進入世界秩序的核心區域,成為多中心 - 2010 年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 - 2013 年習近平宣布中國不僅要成為現代化強國,更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習近平在中國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復興之間建立了聯繫 世界如何看待中國? - 法國經濟學家 Erik Izraelewicz 2005 年的著作《當中國改變了世界》→中國的改革是壓 縮 200 年漫長進程的一次大膽嘗試,西方資本主義工業革命進入短時間 - 本書出版五年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國的崛起》“中央王國和西方世界的終 結”→分析中國和東亞其他地區的崛起 - 有學者認為現代世界的發展中心已經從歐洲轉移到東亞 - 中國崛起必然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 - 2009 年的世界是現代性較量的時代→是我的文明比你的好? - Fareed Zakaria 2009 年出版的《後美國世界》一書 → 中國的現代性已經初現雛形 - Ambrose King(講師)2009 年關於中國現代化終極願景的文章→百年中國現代化的目 標是建設中國現代性 - 中國在 21 世紀成為大國,必然面臨各種內外挑戰,在當今多元化的世界裡,一個國家 真正的強大,不僅在於其軍事實力或經濟實力,更在於其對知識和文化的重視程度 - 當時中國正處於重大的社會轉型期,現代性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以及 中國文化的資源 Ambrose King(講師)的論文和影響 - 《中國近代文明秩序的建構》1994 → 什麼是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會形成什麼樣的中國 社會? - 中國現代化已成為全球現象,然而,從 1960 年代開始,出現了各種反現代化和世界去 現代化運動 - 為什麼這些運動從根本上反對現代化? →反對工業化的環保運動 →去現代化具有深遠 的內觀點 論文聚焦中國現代化應避免什麼 → 中國必須慎重考慮 論文認為,中國現代化的最終願景是實現現代性,成為現代文明,而不是成為西方現代性 的翻版 我們需要考慮現代性的替代模型,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西方標準 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說“從表面上看,許多國家 看起來幾乎一樣,但在內心深處,人們看到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所產生的複雜現象”→ 例如日本與美國有何不同,儘管它們都是現代化的大國 1995 年“儒學、現代性和亞洲民主” 現代化的重要問題是政治民主化 → 弗朗西斯;福山認為自由民主是最終的治理形式 25 歷史的終結 - 自由主義不壞,但不代表每個社會和文化都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實踐自由主義 - 爭論 → 亞洲式民主表明未來會包含一些儒家的元素 - “東亞另類現代化的出現” 2001 →全球化進程中,東亞的崛起呈現出一種不同於以往 的新形態 西方的現代性 - “全球化、多重現代化與中國對新文明的追求”2002 - 全球化表現為西方現代性模式下的全球現代化→全球化=全球西化 - Samuel Huntington → 在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中,隨著其現代化的加速和勢頭的增強, 西化程度將降低,本土文化將復興 - 中國崛起後西方相對實力下降 - 亞洲現代化國家離西方越來越遠 全球倫理 - 主要原則→承認多元文化主義 - 承認多元主義原則是全球秩序的組成部分 26 4 The Chinese Economy 1820年是清朝嘉慶皇帝在位的最後一 年(1796- 1820)。 嘉慶皇帝是乾隆皇帝(1735- 1796)的兒 子和繼承人,在他的統治下,中國達到了權力和財富的頂峰。 當時,中國據稱佔當時的30% 以上世界 GDP,印度在 15% 到 20% 之間,而美國不到3%。美國占世界 GDP 的份額在二戰後 穩步上升, 達到 30% 以上的峰值。到 1960 年,中國和印度的股票跌破 5%,然後他們開始恢 復。 1800 年左右,中國人口估計為 3. 3 億( 與 1. 41 十億),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 37%。 中國 人 佔世界人口的比例此後下降到略高於 17%。 -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實際人均 GDP 開始持續下降,直到 20 世紀中葉,1949年以今天 的價格計算為 95. 2 美元。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可能估計為 17. 94 萬億美元,占 美國23. 0萬億美元GDP的78%( 均按 2021年價格計算)。 - 預測表明,中國的實際 GDP 將在 2030 年左右的某個時間趕上美國的實際 GDP。但是 到2021年,中國的實際人均 GDP僅為 12, 699美元,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美國實際人 均GDP為68, 971美元。中國的實際人均 GDP要到本世紀末才能趕上美國的實際人均GDP 如果趕上的話。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 GDP 分佈的變化 - 1970年,美國占世界 GDP的 36.4%,歐元區(即今天歐元區內的國家)佔21.5% - 日本和中國分別佔7. 1%和3.1%,整個東亞所佔比例不到12% - 到 2020 年,美國 的 份額 已 縮減 至 24. 7%, 歐 元 區 為 15. 4%。 中國 和 日本 分別 佔 17. 4% 和 6%。 整個 東 亞 佔 了 近 30%。 - 世界經濟的重心已經從歐洲和北美轉移到東亞。鑑於東亞經濟體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 歐洲和北美,東亞經濟體不可避免地亞洲佔世界 GDP的份額最終將超過歐元區和美國 股票合併。 自主創新 例如: 5G 通信、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速火車、量子通信、超級計算機和超高壓電力傳 輸。 作為一個大型大陸經濟體,中國國內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部干擾的影響。 因此,儘管中國的進出口增長率與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波動,但其實際 GDP增長率卻保持相 對穩定。 國民儲蓄率 - 從1952年 的 21. 1% 上升 到 1979 年 的 36. 8% 和 2020 年 的 45. 7%。 - 它將保持高位並為額外的固定資產投資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 本、研發( R&D),提供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保護修復、養老等公共產品。 - 隨著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和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中產階級行列,家庭消費將上升。然 而,家庭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過去 60 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其本身可能不足 以支撐總需求。 27 人口發展 - 在總人口 增長 放緩 的 同時,不 太 可能 出現 嚴重 的 勞動 力 短缺。 - 勞動 力 需求 可以 通過 持續 滿足 城市 化, 即 通過 剩餘 勞動 力 的 流動 從 農村 到 城 市。 仍然 存在 大量 剩餘 勞動 力 - 強制 退休 年齡 的 逐步 提高, 女性 的 官方 年齡 保持 在 55 歲, 男性 的 年齡 保持 在 60 歲,自動 化 和 機器 人 技術應該有幫助。 - 此外, 中國 勞動 力 的 素質 也 通過 對 教育 的 各種 投資 顯著 改善 和 公共 衛生繼續 增長, 即使 在 數量 上 勞動 力 不是 生長。 取消 對 孩子 數量 的 限制 和 可能 降低 適 婚 年齡 也 應該 有助 於 逐步 提高 出生 率。 中國 實際 GDP 和 實際 人均 GDP 的 增長 - 1949- 2021從1949年到2021年,中國實際GDP從329億元人民幣至114.4萬億元人民幣, 翻了350倍增加。 - 同期,中國實際人均 GDP增長了130多倍,從 607元增至80,962元。 -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的20年間增長率波動較大,但從1949年到2021 年整個時期的實際GDP和實際人均 GDP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47% 及7. 03% 這一成功主要歸功於中國經濟決策者的長遠眼光和對經濟增長的一心一意的關注。如果規劃 週期足夠長,就可以負擔得起對發展主導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即需求尚未實現但可以由供應 本身創造的基礎設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收回成本的基礎設施。 教育 - 中國人一直非常重視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是極少數的教育之一社會向上流 動的渠道。 - 識字很重要,因為它們使所有中國人都能交流在口語和寫作中相互交流。 - 識字率在1949年肯定遠低於50%,但從 1964年的66.4% 增加到2020年的97.3%,部分原 因是1950年代進行的漢字簡化和1964年編纂。 - 這種簡化受到了很多批評,有些批評是有道理的,但它確實將普通人能夠閱讀一份報 紙所需的受教育年限從八年減少到四年,這是一項重大成就。 1986年開始實行全民9年制義務教育。如今大多數年輕人至少接受了12年的教育,儘管此時仍 不是強制性的。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開始下降。 公共衛生 - 中國的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 人口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1949年的2.0% 到2020年的0.71%。出生時的預期壽命, 1949年僅為 35 歲到2019年增長到77.3年( 相比之下,整個世界為72.6年)。 中國的COVID- 19 疫情於12月在中國湖北武漢首次爆發是2019。但是,通過對武漢市和湖北 省的封鎖以及全面封城,很快就成功遏制了疫情。中國的COVID-19人均累計感染率和人均累 計死亡率在所有主要國家中最低國家。 28 創新 - 中國一直在加大科研投入發展( R& D) - 2021年達到GDP的2. 44%。2014年以來,還通過設立專項知識產權,大力加強知識產 權保護對此類事項具有全國唯一管轄權的法院。 - 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歐洲專利局(EPO)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CNIPA)分 別授予中國發現者和發明者專利數量,近年來呈突飛猛進的增長態勢。中國現在是世 界上從這三個專利局獲得專利授權最多的國家。 科技論文 - 由中國人在國際專業期刊上發表 2018 年作者數量超過美國作者。 - 作者們現在集體發表了數量最多的此類作品世界上的文章,前10%被引用次數最多的 科學文章的數量根據日本的一項研究,中國作家在2019年超過了美國作家。 - 最近發表在《 科學計量學》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2019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 1%的科學論文數量上,中國和美國並駕齊驅。中國多年來一直落後於美國和歐盟國 家。 預防氣候變化 - 到 2030年達到峰值,到2060年實現中和習近平主席承諾中國到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 值,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 這些目標將通過例如: 大規模擴展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大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 場,以及潛在的核聚變 能源強度下降 能源強度:即每單位實際 GDP消耗的一次能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在下降。 這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結果是公共和私人的節能工作價格、稅收和監管要求;技術改 進,例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傳輸損耗;和第三(服務)部門的相對擴張和次要(製造業、 採礦業)的相對收縮和建築)部門。 空氣和水質 - 主要城市中心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細顆粒物 2.5 (PM2.5) 是一種空氣污染物,它會降 低能見度,並在水平較高時導致空氣顯得朦朧。這也是對人們健康的關注。 - 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過去污染嚴重,泥沙細小,極易氾濫。現在正通過在河流上游地區 種植植被來清理河水。植被將表層土壤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並防止它被風吹入河流。 消除極端貧困 - 中國在消除長期極端貧困方面最為成功。中國2010年的貧困標準將家庭年人均收入低 於 2300 元( 按 2010 年價格計算) 定義為貧困家庭。 這相當於 2021 年的價格約為 3, 054 元(479 美 元)。 - 1978 年, 改革開放前, 按照這個標準的貧困率高達 97. 5%! - 2020 年底,它達到了零。雖然這仍然是一個較低的人均年收入水平,但也略高於每人 每天 1. 30 美元,高於聯合國一天一美元的標準。需要強調的是,這是永久性消除極端 貧困,而不是一次性緩解。以前極度貧困的人現在能夠為自己以可持續的方式。 29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 - 1978 年以來,中國經濟改革開始和開放,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參與世界的市場經濟。 強制性的中央計劃被市場所取代。 - 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幾種策略:基建投資 “雙循環” 發展戰略 “共同富裕” - 此外,許多基礎設施投資是 “發展引領” 投資,其供應創造了自己的需求,而不是“ 發 展滯後” 投資,即只有在需求已經存在時才進行投資。“以發展為主導” 的基礎設施投 資可以產生顯著的外部效應並提高其他公共和私人固定資產投資的回報。 基建投資 - 2008 年 至 2017 年,包括實際基礎設施投資在內的實際固定資產投資在中國快速增 長,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 自 2017 年以來,其增長率已大幅放緩。基礎設施投資是固定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投 資。基礎設施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 30% 到 40% 不等 - 2003 年 至 2021 年之間,平均為 35. 8%。通信和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也有助於使中國經 濟成為一個統一的市場,實現其規模經濟帶來的巨大利益。然而,基礎設施投資經常 產生眾所周知的好處作為投資本身無法捕獲的外部性,因此必須由政府提供資金或補 貼。 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 - 中國經濟將奉行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的雙循環發展戰略相輔相成,但以國內流通 為主,預計大中國(以及美國)等大陸經濟體。 - 中國經濟不再以出口為導向。它旨在平衡國際貿易。它將由國內需求驅動—由家庭消 費、國內投資總額和公共商品消費。 - 中國採取雙循環戰略證明它認識到完全自給自足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並繼續致力於 開放經濟和經濟全球化。 - 中美經濟可能脫鉤將增加國內循環對中國的重要性。公共產品供應可以成為未來消費 和投資國內總需求增長的主要來源。 共同繁榮 - 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進行的二次和三次再分配可以成為實現 “共同繁榮” 的工具。然 而,習近平主席提倡的 “共同富裕” 不應等同於簡單的再分配。 - 這真正意味著給其他尚未致富的人一個致富的機會。最近成立的新北京證券交易所表 明,將允許主要由中小企業組成的私營部門發展壯大。增強市場體系競爭性、抑制壟 斷傾向、扶持以 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防止財閥崛起的政策都有促進 “共同富裕”的作 用。 30 人民幣國際化 - 隨著經濟改革開放持續推進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將努力在其國際交易的計價、清算和 結算中增加使用自己的貨幣人民幣。 - 1978 年 1 美元不到2 元人民幣。 從 80 年代初開始,人民幣幾乎持續貶值,直到 1994 年 1 月 1 日人民幣成為經常項目可兌換貨幣,匯率為 8. 7 元兌 1 美元。 - 從那時起,人民幣的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都在升值。它目前的交易價格約為每美元 6. 4 元,升值 26. 5%。實際上,由於中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於美國,它已經升值了近 50% 本幣清算和結算的內在優勢兩個貿易夥伴國以本國貨幣對雙邊貿易交易進行開發票、清算和 結算具有先天優勢 1) 只涉及單一貨幣兌換,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2) 由於下單到實際交貨付款之間存在時間差,因此如果使用第三國貨幣代替兩種本國貨 幣中的一種。 3) 使用本國貨幣進行清算和結算減少了必須由政府維持的官方外匯儲備的需要各自的中 央銀行。 長期預測到 2022 年之後,中國經濟將能夠以接近 6%的年均增長率至少再持續十年。目前面 臨滯脹期風險的美國經濟, 很可能能夠像近幾十年那樣,以 3%的長期年均增長率增長,這 主要得益於其經濟實力及創新能力。 我們的長期預測表明,中國實際 GDP 將於2030 年趕上美國的實際GDP 30. 1萬億美元。我們 的 長期 預測 還 表明, 中國 人均 實際 GDP 人均 仍 將 大大 低 於 美國 實際 人均 GDP 到 2030 年, 從 2. 11 萬 美 元 到 美國 的 8. 57 萬 美 元 ( 按 2021 年 價格 計算), 或 不 到 四分之 一。 70 年 來,教育、公共衛生、養老、環境保護與修復、基礎研究、基礎設施、社會保障、脫貧 攻堅等公共產品供給規模不斷擴大,成效顯著。公共產品的提供也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了中國 經濟的潛在GDP。例如,中國勞動力的生產率也因其素質的提高而大大提高。 中國政府為 2022 年的經濟設定了一個適度的目標:中國的預計增長率分別為 4. 8% 和 5. 1%, 前景良好。誠然, 隨著一個經濟體的實際人均 GDP上升,其實際增長率將下降。2021年中國 人均實際 GDP為12699美元,仍處在日本和美國平均增長率高於 6%的人均 GDP區間內。未來 五年,中國應能實現接近 6%的年均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考慮到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而且自然資源和耕地相對稀 缺,中國人均實際 GDP可能至少要到年底才能趕上本世紀的美國。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由 內需驅動而非出口驅動,不受產能或供應限制。 技術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十分重要。 中國 經濟保持開放勢在必行,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和在2000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經濟就不 會走到今天。自力更生不應等同於完全自給自足,我們要時刻記住,這是雙循環,不是單循 環發展戰略。中美和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也應盡可能保持和繼續下去。中國受益於鄧稼先、 錢三強、 錢學森等出國留學和工作的科學家。沒有他們, “兩彈一星” 可能就沒有這麼快。 31 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早期科學技術 四大發明 磁羅盤 - 公元一世紀 → 用於占卜的磁化物品 - 1000 年後的磁學研究發現: o 方向性→嚴格的 NS 略有偏差 o 極性 o 鐵可以磁化,但銅和陶器不能 - 微小的轉彎趨勢→巧妙地表現出來 o 將磁化勺子放在光滑的桌子上 o 漂浮在水中的磁性物體 o 使用細而鋒利的針 o 細絲吊針 - 然而,磁性歸於道 → 還是原始的 - 11 世紀鄭和下海尋寶時使用過 火藥 - 公元 850 年,道家煉丹師尋找長生不老藥時(意外)產生 - 使用硫磺(易點燃)、煤(燃燒)和硝石(提供氧氣)按 10:15:75 的比例製成 - 大多數後來的進步主要以歐洲造槍造紙的形式出現 造紙 - 公元 2 世紀蔡倫蔡倫發明 - 原材料:木頭、竹子、黃麻、破布、稻草 - 步驟: 1. 水煮,搗成糊狀 2. 篩子 → 掀起薄片縱橫交錯的纖維 3. 乾燥、剝離、按壓 4. 無基礎科學,純試錯 印刷術 - 源於刻印印跡和石刻拓片,7 世紀左右改為木版印刷 - 1041 →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 然而,每個字都必須單獨雕刻 - 5 世紀德國的古騰堡 → 將熔融金屬倒入字體,大量生產打字塊的模具 → 印刷術隨後在 歐洲起飛 32 其他發明 - 簡單的小工具 馬鐙 → 讓騎手穩穩地坐在馬上 挽具 → 讓犁牲畜有效地拉動 手推車 → 在歐洲使用前 1000 年 汽輪機、曲柄等迴轉裝置 雙作用波紋管 → 空氣被壓出閥門 → 雙作用意味著它在推和拉中都吹出了,而不 僅僅是在推 - 鋼鐵 中國自公元前 4 世紀就知道鑄鐵 將鐵礦石與燃燒的木炭混合 - 航海發明 中國帆船→由竹筏演變而來,船體分段,水密隔艙 加高船尾→高效舵 槳輪船 → 從 5 世紀和 6 世紀開始使用,主要在湖泊和河流中 然而,雖然仔細觀察,人類卻很少關注背後的原因。 數學 - 代數 o 中國傳統數學擅長代數 o 韓信韓信數兵問題 解決方案現在被教導為“中國剩餘定理” → 然而,它不知道所有三個數字都必須是質數(例 如 3、5、7) o Liu Hui 劉徽在公元三世紀發現了計算平方根的方法 33 13 世紀 → 求解多項式的方法 - 不嘗試將詞根表示為部首 - 只關註一個根 - 不知道多項式是函數 - 中國代數主要是算法,幾乎沒有基礎理論 幾何 - 畢達哥拉斯定理 Pythagorean Theorem 公元前 6 世紀由畢達哥拉斯在希臘發現 在中國獨立發現,名稱為勾股定理 然而,中國數學家並沒有像畢達哥拉斯那樣優雅的證明 - Pi 的值 圓內切六邊形 → 給出 pi = 3 的值 公元 3 世紀劉徽用 96 邊形推導出 5 位圓周率 Zu Chongzhi 祖沖之 → 在五世紀使用 ~30000 邊形得到 Pi 的 8 位數 - 微積分 → 中國古代從未發展,從西方引進 天文學 - 背景 與禮儀和朝廷有關→現像被認為是“天命” 嚴密保護的法庭職能 → 觀察、方法、日曆 良好記錄 然而,沒有獨立的天文學家,阻礙了創新 - 1054→超新星在“天官”星座(金牛座 Zeta)周圍觀測到 - 曾成功預測橢圓,但耶穌會傳教士做得更好,因為他們有幾何日心模型 34 - 天文坐標 - 16 世紀歐洲發展起來的赤道系統好多了,被稱為「赤經」 - 中國天文學家參考赤道面 - 用於確定坐標的渾天儀 - 宇宙模型 三款車型 Gai Tian 蓋天 → 天空是大地之上的華蓋 Hun Tian 渾天 → 恆星物體位於上方的半球面上 宣夜 → 無限空間 - 每個模型都包含某些方面的現代思維,卻沒有推動定量觀察 35 與西方交流 - 西交流始於 16 世紀中葉歐洲,不平等 - 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 o 明末清初 → 第一次意識到歐洲的進步 o 晚清以後 → 歐洲勢力全麵粉碎中國人信心和自滿 傳教士 - 第一階段→傳教士促成的交流 o 1582 年的利瑪竇和 1619 年的湯若望 o 哥白尼之後;在伽利略、牛頓和瓦特之前 o 現代科學尚處於起步階段 - 利瑪竇 o 尊重當地人文,學習中文 o 現代中文世界地圖 → 帶來新世界的知識:地圓說 - 漢葡詞典 - 利瑪竇在北京 1598 o 1602 年獲准出庭 o 準確預測日食 o 歐幾里德的共享幾何 o 建造大教堂和轉換高級官員 → 科學被用作宗教轉換的工具 - 帶來了更先進的歐洲數學、地理知識和天文學,但影響僅限於社會高層 - 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 o 1619 年登陸澳門 o 1630 年北上北京前學習語言和習俗 o 與徐光啟合作為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編纂末年新曆法 o 在順治皇帝朝廷當朝廷官員 → 第一個這樣做的歐洲人,使超過 50 萬人皈依 - 前天文台官員將他罷免入獄,不久就去世了 - 徐光啟 o 明代農學、數學、天文學奇才 o 崇禎時代的副總理 o 1603 年皈依天主教,即 1600 年會見利瑪竇三年後 o 與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先翻譯平面幾何前六章節 o 與夏爾合作改進中國曆法 禮儀之爭 - 耶穌會士接受“有中國特色的天主教”,清朝最初是寬容的 - 然而,保守的天主教徒在 1705 年向教皇抱怨中國人對孔子和祖先的崇拜 - 清康熙皇帝禁止在澳門以外的外國傳教士 - 結束與西方的第一波交流 36 自強運動 -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42 → 英軍慘敗 - 洋人有“船堅砲利”船堅砲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60 再次失敗 → 必須緊急採取行動 - 由恭親王領導的改革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 - 發展 o 購買軍備和產品 o 發展自有產業能力 o 生產軍火+造船(江南兵工廠) o 從歐洲購買的海軍艦艇 o 艦隊編制(如山東北方艦隊) o 需要金屬廠、煤礦、機械 o 修建的短途鐵路(例如京津之間) o 電報介紹 - 民營產業 → 火柴(俗稱“洋火”)、造紙、水泥、生活用水、電器用品(在通商口岸 經常被外國人控制) - 資本主義制度和中產階級:招商局招商局由李鴻章創立 - 匯豐銀行等現代銀行 → 首家華人銀行 - 1894 年甲午清軍戰敗,運動失去動力 5 月 4 日運動 - M4M 不僅僅是改變技術,而是改變“靈魂和價值觀” - 5 月 4 日運動 → 兩個相關但不相關的元素的總稱 o 1919 年 5 月 4 日運動 o 新文化運動 1915 - 1920s - 1919 年五四運動→德國在山東的租界給日本而不是歸還中國後北京大學生示威→要求 抵制條約 o 知識分子的政治意識向大城市的工人傳播 o 關注國家主權→民主和科學是為了拯救國家和捍衛主權,而不是為了他們自己 的目標 - 新文化運動 o 需要根本性的改變 o 材料技術的改變還不夠,還需要觀念的改變和態度 o 文化領域的創新與革命 o 質疑和挑戰是否需要放棄舊傳統 o 陳獨秀 → 1915 年出版《新青年》雜誌 + 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17 年) → 創 造了“先生”一詞。民主”和“先生。‘科學”→“先生。科學”並不是現代 意義上的 STEM,而是更多意味著理性思考,摒棄迷信 o 蔡元培 → 北京大學校長(最年長的知識分子,是科舉考試的進士) o 李大釗 →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毛澤東的導師 o 其他知識分子 → 魯迅、胡適(最年輕知識的分子,持有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 位)等。 37 - 新文化運動的創新 o 文學白話文,教育更現代化 o 傳統儒家價值觀受到質疑 o 提倡西方思想 o 倡導女權 出國留學 - 清末民初學生出國帶知識從西方回來 - 日本在文學、社會科學、法律和軍事研究方面也很重要 - 第一位在美國獲得學位的中國學生是來自珠海,1850~54 年在耶魯學習經典→相信中 國可以通過西方教育“開明強大” - 回國後在珠海開辦現代翻譯、法律、商科學校 - 為曾國藩採購軍備提供法律服務,率團赴美,並主導官方派遣方案 海外學生 - 1872 年的四個隊列,共有 120 名學生 → 計劃十年,後來因為清朝官員擔心年輕人西 化失敗了 - 詹天佑 → 在容的計劃下被派往國外,學習民事 - 1909 年美國耶魯工程,負責發展中國鐵路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Fund 庚子賠款 → 增加學生流量 - 隨後幾十年超過 1000 名學者 - 英國、法國和日本的類似規模較小的計劃 20 世紀下半葉 - 1950s-60s → 中國學生赴蘇聯留學 - 同期 → 台灣學生赴美留學(主要是電工工程)→ 1980 年代學生回國對台灣的貢獻半 導體行業 - 1980 年代起 → 內地學生出國歸來海歸 - 故事:鄧小平 o 16 歲被派往法國勤工儉學 o 國際曝光率可能影響了他的外向型政策(改革和開放) 38 李約瑟問題 提出問題 - “近代科學為何未能在中國興起” - 徐光啟已經認識到差距,但沒有緊迫感 - 1914 年中國康奈爾科學會→任鴻娟創辦 o 創辦《科學》雜誌 → 1915 年發表文章《論中國為何沒有科學》 o 上進心“救國” o 對他問題的初步回答→缺乏科學方法,缺乏好奇心 關於原因 Joseph Needham 李約瑟 - 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家 - 被英國皇家學會派往重慶,負責科學合作辦公室 - 對中國科學的興趣最初是由中國學生 Lu Gwei-djen 魯桂珍點燃的,部署到重慶進一步 點燃了 - 1983 年獲中大榮譽博士學位 - 中國早期科學的重要研究 - 科學家和親華者,潛在的馬克思主義和道教傾向 巨著 - 《中國科學與文明》20 餘冊 - 更易讀的版本 → Colin 的“中國科學與文明簡報“ - 證明中國擁有豐富的發明和文化 → 可能被誇大了,因為李約瑟是親華者 - 不可否認,中國傳統科學是前現代科學的一個例子 - 預設→中國科學一直落後 - Needham → 早期的中國科學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引領西方 - 但是,沒有關注“現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出現”的問題 李約瑟的論文 - 他的大問題的答案不在他的書裡,而是在他的演講中 - “東西方科學與社會”(SCC 第 6 卷)→ 可能由中國式封建主義→不同於歐洲的“貴 族軍事封建主義” - Wittfogel → 中國的“官僚封建主義”對商人階級不利或生產性工業企業 評估和更可行的替代方案 - 李約瑟對中國社會描述的一些真實性,沒有解釋中國沒有出現現代科學,或許是現代 工業崛起緩慢的一種解釋 - 在歐洲 → 中世紀後歐洲的崛起 o 概念突破=科學革命 o 所謂“商業社會”或“工業主義”導致科學革命,牽強附會 39 - 李約瑟問題的現代處理 o 陳方清 2021 → 建議可能的因素可能包括希臘哲學和科學的遺產,歐洲的好奇 心傳統並尋求原因 o 開普勒橢圓和牛頓質點屬於柏拉圖世界 - 商業社會是分散的,而官僚社會是集中的 → 過分強調大型項目會忽視真正的創新? 現代化的故事 共和年代 - 大學數量增加 -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所 → 1928 年在南京成立 -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西南聯大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合併 - 抗戰八年昆明 U、南開 U - 儘管戰爭條件艱苦,西南大學培養了許多重要的畢業生 - 諾貝爾獎獲得者 TD Lee 李政道和 CN Yang 楊振寧 →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 最終為中國研製核彈的團隊主要成員也在西南航空大學接受培訓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三個十年 -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相對穩定的初始階段 → 隨後是政治動盪,毀滅性的大躍進和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 命 - 主要成就→“兩彈一星” - 核武器 o 1964 → 研製原子彈(A-bomb) o 1967 → 開發氫彈(H-bomb) o 感知需求 → 擔心美國會使用核武器對付朝鮮戰爭時期的中國 o 1955 年決定啟動製造原子彈的首要項目 - 科學家 o 第一代海歸幫助建立可信部門 o 擁有良好的本科教育,大多數都讀到了尖子生國外學校 o 受到 Meitner(核能先驅)等頂尖科學家的指導(核裂變前驅)、艾琳·約里奧- 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兒)和 born(量子力學創始人)在國外留學時 o 國內培養年輕一代科學家 § 鈾礦地質調查 § 礦石開採 § 化學萃取 § 通過氣體擴散分離 U-235 § 組裝與測試 § 核彈項目是在聶榮臻元帥的軍事協調下進行的,而政策指令來自國務院 - 火箭和衛星 - 衛星計劃催生太空計劃和遠程導彈 40 錢學森 - 就讀於交通大學 - 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獲博士學位 - 獲得美軍上校軍銜 - 然而,在中國內戰和朝鮮戰爭之後,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導致錢學森受到懷疑,因為他 考慮過訪問中國 - 1955 年經香港遣返中國 - 回國後負責火箭、衛星項目 里程碑 - 1960 → 短程導彈 - 1966 → 攜帶核武器 - 1970 → 人造衛星(東方紅) 激光 - 由愛因斯坦提出,實際由美國麥曼於 1960 年研製 - 1961 年王大珩王大珩製造的中國第一台激光器 王大恒 - 就讀於清華 - 庚子賠款獎學金赴英 - 帝國理工碩士 - 放棄在謝菲爾德的博士研究加入工業實驗室 →獲得工業知識 - 1948 年→回國 - 1952 年成立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領先的光學與精密工程中心 1961 年第一台中國激光器(紅寶石) 1963 年 he-ne 激光器,nd 玻璃激光器,gaas 半導體激光器 1964 年 ar+激光 1965 年二氧化碳激光器 1966 年 yag 激光器 胰島素 1920 年開發胰島素提取 1965 年上海生化所、北京大學、上海有機所三個團隊成功合成人工胰島素 5 名負責人˙中 4 名出國培訓,1 名在北京大學培訓 1977 年實現世界一流,在 cas 提出問題 1978 年申請諾貝爾獎提名被拒 - 沒有書面提名經驗 - 一個歐洲團隊早前有不同方法成功合成了胰島素 為什麼中國的努力被視為艱鉅的? 比歐洲大得多的團隊 → 一些試劑必須在內部生產 + 嘗試了許多配方 集體體系→重點項目的實際成功 41 屠呦呦 2015 年因“發現抗瘧疾的新療法 ”獲得諾⾙爾醫學獎 她的工作利用了中醫 ○ 以前治療瘧疾是奎寧 → 效果不大,副作用多 ○ 1967 → 北越呼籲中國更好地治療瘧疾 ○艾草顯然很有效 ○ 古書上說藥材要泡在冷水里,不要加熱→屠呦呦試過了冷萃,成功提取有效成分青蒿素 ○ 屠呦呦還發現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 ○ 未入選中科院,獲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 年+2019 年共和國勳章 改革開放 - 1976 年毛澤東去世和四人幫被捕後,鄧重新掌權 - 華國鋒負責 → “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就保衛決定了,照毛主席的指示辦 - 十一屆中央 → 鄧影響擴大,取代華成為領導 - 三中全會 1978 年 8 月→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給予關注 - 四化→農業、工業、國防、科學 - 實踐是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 科學的政治變革 - 影響 o 科學家的解放感和使命感 o 重建機構的任務開始→大學,重建 1977 年高考 1978 → 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發表講話“科學之春”→捕捉到當時科學家的積極情緒 - 改革帶來的經濟收益 o 過去四十年 → 美國經濟增長了 7 倍,中國經濟增長了 70 倍 o 第一階段→集體制度放寬,基本放棄 o 接下來→ 低端產業騰飛,更多產業接踵而至 - 技術含量 o 最初是與外部合作夥伴合作,後來是本土開發 o 自主知識產權啟動了越來越受創新驅動的經濟 - 科學和創新是“提升價值鍊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因素” - 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第一,專利申請第一 - 局限性→數量大於質量 最近的成就 5G 技術 → Huawei 華為 ○ AI → SenseTime 商湯 → 從中大分拆 42 高知名度的項目 - 太空 o 用於登月任務的北斗導航系統北斗→2020 回樣 o 宇航員 → 2003 年首次進入太空,中國宇航員現在在天宮空間站度過數月 o 火星探測器將於 2020 年著陸 - 深海 o 無人潛航器下達 10000 米深度,接近海底 - 民航 o 支線飛機 ARJ21 o 更大的 C919 → 與 A320 和 B737 競爭 o 更大的 C929 → 與 A330 和 B787 競爭 - 替代能源 o 主導光伏 (PV) 生產 o 最大的風電容量 o 第三大核電容量 - 大亞灣 → 1994 年首次安裝法國反應堆 → 技術、管理、資金差距 - 後期安裝中國製造,核心技術授權 - 向專有反應堆的進一步發展 - 新型反應堆模型的潛在發展 → 旨在更高效更安全 基礎科學 基礎科學幾乎沒有發展 客觀標準→根據主要國際獎項進行選擇 只有兩部作品獲得過重大國際獎項 中微子嬗變→2016 年度突破獎;中國半壁江山,中大貢獻,並擊敗法國隊 - DNA o Dennis Lo 與中大同事 o 反駁了兩個“事實”:DNA 和 RNA 存在於細胞中,母胎血液循環分離 o 現在母親的血液樣本可用於產前遺傳取樣 → 應用:唐氏綜合症 o 經香港中文大學許可在全球範圍內提供 o 後續步驟:DNA 從異物中洩漏,腫瘤中的 DNA 洩漏,鼻咽癌檢查 展望未來 科技進步強勁 對經濟的正面影響:小康,Rejuvenation 復興 仍落後於英國、德國、日本 43 十四五規劃 - 習近平在 2017 年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o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 o 公佈“十四五”規劃 - “十四五” o 設定 2021-25 年及以後的目標 o 共 65 章,前 11 章如下: o 十年願景聲明 - 國務院 2015 年發布 o 題為“中國製造 2025” o 示例:2035 年的第二階段目標 o “達到製造大國平均水平” o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o 重點領域,競爭力明顯提升,部分優勢領域全球領先,全面產業化” 十個域:Novel information industry, aviation and aeronautics, advanced rail transport, electricity production, new materials, high-end digital machine tools and robots, marine engineer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automobiles (novel energy sources), agricultural machines and equipment, bio- medicine and advanced medical equipment 議程不被美方接受 中國官方消息人士已經降低了言辭,但沒有下定決心,因為現在技術束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 更被視為國家威脅 兩種截然不同的敘述 1. 樂觀評估→ Edward Tse“中國戰略”和“中國的顛覆者” a. 原因 豐富的機會和成功案例 行動遲緩的國有企業(SOEs)留有餘地 許多傳統玩家並不擁擠的新領域(例如固定電話與電話移動、支票簿與電子支 付) 人們願意為所謂的經濟轉型中的“痛苦”支付技術解決方案 應用程序可以以低廉的成本運行在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平台上 巨大的國內市場讓創?

Use Quizgecko on...
Browse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