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P1001 認識中國 PDF
Document Details
香港中文大學
金耀基
Tags
Summary
This document is lecture notes on Understanding China, by Professor 金耀基. It covers the historical path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focusing on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primarily the Opium War, and the subsequent changes in China's world view. It examines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modernization, emphasizing the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ull Transcript
UGCP1001 認識中國 版權所有。本轉錄文本僅供修讀「UGCP1001 認識中國」這門科目的同學使用。未經香港 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事先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本字幕的任何部分或將之提 供給其他人士使用。 金耀基教授視頻講座的字幕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之路 (一)前言 今天我講授的是中文大學為大家準備的一個課程,...
UGCP1001 認識中國 版權所有。本轉錄文本僅供修讀「UGCP1001 認識中國」這門科目的同學使用。未經香港 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事先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本字幕的任何部分或將之提 供給其他人士使用。 金耀基教授視頻講座的字幕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之路 (一)前言 今天我講授的是中文大學為大家準備的一個課程,叫做「Understanding China」(認 識中國)。我來教授其中一個單元。這個單元的題目名爲「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之路」。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之路什麼時候開始?是在十九世紀中葉,道光年間。那時發生了大 家都知道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有兩次,一次是從 1839 年至 1842 年,另一次是從 1856 年至 1860 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大敗,徹底輸了。因此,清朝一些大臣發起 洋務運動,亦稱為自強運動。這開展了現代化的歷程,經過了二十世紀,到今天的二 十一世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很漫長的革命。 為什麼名爲漫長的革命呢?因為這牽涉根本性的變化,所以名爲革命。現代化運動是 一個漫長的革命。這個革命,我們要徹底去瞭解。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必須知道 這個現代化的過程是怎麼來的。 整個現代化的歷史發展,有一個方向性,從一個傳統的農業文明轉向一個工業文明, 不是通過打仗而已。這牽涉到很根本的文明性格的轉變。我認為,可以用「中國現代 化」這個詞,來描寫中國超過 100 年追求富強的歷史。我們要瞭解中國文明轉型的歷 史,該用什麼術語來描寫呢?就是「中國現代化的運動」。 (二)中西的匯遇:天朝崩壞與現代化自強的發端 中國現代化的運動一開始時,是所謂中英戰爭,鴉片戰爭。怎麼會發生這樣的戰爭? 這牽涉到一個非常根本性的、中國面臨的一個不太瞭解的敵人,那就是英國。這個敵 人怎麼會到中國,導致鴉片戰爭?這是我第一步要說的「中西的匯遇」。 這個匯遇表現的是什麼?是中國一向有的天朝信念崩潰了,逼出了中國現代化,尋求 自強的開始。因此我必須要談這個中西匯遇,是中國在兩、三千多年歷史上第一次正 式碰到一個西方的對手。 中國的現代化應該具有什麼性質?西方的現代化是內發型的,他們的社會本身經過創 新、探索,慢慢一步一步發展出現代化。但是,中國的現代化運動——我認為、學者 也認為——是外發型的。外部衝擊以後,自己內部反應才開始,此為外發型的現代化。 五、六十年前,我有一本書,名爲《從傳統到現代》。隨著時間過去,對於有一些東 西,今天的說法可能不一樣,但基本論調是完全一樣的。中國在清朝跟西方第一次匯 遇之後,遭到了重大挫敗。天朝中國被迫簽下城下之盟,即不平等條約。這個不平等 條約是什麼呢?大家更應該清楚。條約包括了割讓香港,今天的香港就是那一次割讓 而來。可以說,從秦朝開始的中華帝國,從來沒有遇到過像英國這樣具威脅的敵人。 1 UGCP1001 認識中國 這個西洋,那時叫「蠻夷」,基本上並不是蠻夷,而是另外一個可能比我們更先進的 文明,可是清朝的時候,我們不知道。 當時清朝的大臣,在鴉片戰爭失敗之後,認為中國三千年未有的變局開始了。曾國藩、 李鴻章、恭親王、文強等,可以說是有識之士,認為我們必須要發起一種運動,名為 洋務運動,即學習西方的自強運動。這個運動要做什麼? 救亡圖強。大家記住,救亡 圖強,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裏面一個主調。當時他們的想法也是一種文化的自覺,他 們發現居然有比中國更厲害的一種文化。這種自覺,在過去中國士大夫中是沒有的。 他們覺得,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之所以能夠打敗中國,主要是船堅炮利,軍艦厲 害,槍炮也厲害,所以一定要學西方的技術,才能夠對付英國,這就是「師夷長技以 制夷」。因此自強運動的主要工作就是開鐵礦、製船炮,這基本上是器物層次的現代 化。 今天我們會說,他們怎麼只看到西方的這一點,眼界那麼局限呢?讓我告訴大家:對 於時代的局限,很少人、幾乎沒有人可以完全跳出。當時清朝滿朝的文武百官都覺得 中國文化圓滿自足,根本不需要加什麼東西,因其非常好,所以承認西方也有超過中 國的東西,願意去學西方的技術,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開端。現代化運動的開 端,也可以說是「西化」的開端,這裏必須要特別指出,現代化與西化有所重疊。西 化不等於現代化,但現代化裏面絕對含有西化的成分。什麼原因呢?因為中國那時學 習的西方和西方文化,其本身早已經過了現代化,不是上古的西方,也不是中古的西 方,是現代的西方。我們學習的西方,嚴格來說是現代化的西方。 論其定義,「中國現代化」是指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的經驗現象, 這是在歷史上發生的。更具體來說,「中國現代化」是指從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我們 自願也好、不自願也好,而展開的一連串變革行為,或者是通過對外面的學習、借取 而來,或者是通過對本身文化的反思,經過中國本身傳統轉化而來。 我們希望透過這 樣的過程,在器物、制度和文化各個層次上,可以拉平跟西方先進文明的距離,甚至 超越對方,這就是中國現代化的基本意義。當然,純粹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很簡單, 現代化就是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的歷史過程。經歷了這一個很大的轉 型,中國才走向工業文明。 (三)「天下秩序觀」與「世界秩序觀」的碰撞:中心與邊陲的易位 中國跟英國怎麼會發生戰爭? 鴉片戰爭是怎麼來的? 這牽涉到中國跟英國的世界觀 的不同。中國一向以來的世界觀是天下秩序觀。皇帝叫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們在一個天下之下,沒有別的,就是天下之下。中國是當 中的國家,居中的中國。這是中國的一個天下秩序觀。但是,英國那時已有一個包括 中國在內的世界秩序觀,而中國不知道。今天我們談及的世界秩序,就是由英國崛起 以後的歐洲共同建立的世界秩序的規則。所以,嚴格來講,鴉片戰爭的碰撞,就是中 國的天下秩序觀跟英國的世界秩序觀的碰撞。碰撞的結果是什麼呢?中國的天下秩序 觀被打敗了,推翻了。中國要接受一個英美為主導的世界秩序觀。而在英美主導的世 界秩序觀中,中國從原來在天下裏面的中心位置,變成了現在世界秩序裏的一個邊陲。 我們被逼到了一個邊陲的位置。我們怎麼樣重新回到中心的位置呢?這個中心的位置, 不是在天下秩序裏,而是在世界秩序裏。整個一百七十年的現代化工作,背後基本上 有這個動機。 2 UGCP1001 認識中國 我們今天重新看鴉片戰爭,對於清朝的失敗、挫敗,一點都不覺得驚訝。他們那時為 什麼驚訝得不得了?因為我們今天已經瞭解英國那時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當時的人 不知道。英國有英倫三島,來中國之前,已經是世界秩序裏面的中心國家,是第一強 國。整個歐洲,包括英國,自十六世紀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人類歷史上的大事件,包括 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後的工業革命。這些大事都發生在歐洲。 所以,歐洲很早已經在地球上崛起了。從十九世紀開始,英國已經取得全球的支配性 地位。我們那時把英國看作蠻夷小族,可是它已在世界佔支配地位。當英法聯軍發起 醜惡的火燒圓明園事件時,英國生產的鐵跟煤各佔全世界產量的 55%和 50%,足以反 映其國力。據估計,英國的工業能量在世界的 40%到 45%之間。所以,英國那時是一 個如日中天的大帝國。當這一大帝國第一次來中國尋求通商、貿易,清朝的官員卻報 告給皇帝聽,說:「英夷乃一渺小可憎之族。」 在 1793 至 1794 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勳爵來華, 那是鴉片戰爭之前差不多五十年。英王派使節到中國來,目的就是尋求北京跟倫敦之 間互設使館,爭取在廣州之外也有通商口岸。馬戛爾尼出發之前,英國內政大臣鄧達 斯(Henry Dundas)跟他說,這個國家的人民或許是地球上最傑出的人民,我們要跟 他們建立良好往來的關係。為了取得更大成果,馬戛爾尼帶了很多禮物送給乾隆皇帝, 包括四輪馬車、鑲鑽手錶、英國瓷器,還有出自雷諾茲(Joshua Reynolds)之手的國 王與王后肖像。英國那一次到中國來,絕對是一個示好之旅。1766 年法國政治經濟學 大家魁奈(François Quesnay)評論中國說: 「無庸置疑,這是世界上的最美麗、人口最密集、最繁華的王國。中華帝國不亞於一 個統一在同一個王朝之下的歐洲。」(基辛格,《論中國》,頁 8) 所以,在歐洲已成霸主的英國,當年對中國是「平視」的,並沒有我們常常看到的西 方優越感。但是,當年清王朝自視天朝上國,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是天下秩序裏的中 心。中國認為英國使節這次來送東西是朝貢,根本沒有平等互惠貿易的觀念。清朝官 員要求馬戛爾尼見了皇帝要叩頭。馬戛爾尼認為大家是平等的,為什麼要叩頭呢?不 肯。清朝的答案是,要麼叩頭,要麼空手而歸。最後馬戛爾尼同意單膝下跪,以對英 王的禮節來對待乾隆。英國使團很高興,因為清朝皇帝很愉快地親自收下他們所有的 禮物,還賜給使團更多的禮物。乾隆皇帝贈出一件有 800 年歷史的珍藏之物,讓馬戛 爾尼帶給英國國王。英國使團很開心,認為使命一定可以完成,但最後空歡喜了。他 們要求互設使館、增加通商口岸時,皇帝就敕諭:斷不可行。什麼都不可以。所以, 馬戛爾尼這次訪華,是無功而返。 法國歷史學家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如此概括馬戛爾尼使團出使中國後英國國 內的反應:「如果中國繼續關閉大門,那就只好用大炮把它轟開。」果然,五、六十 年之後,中國就在英國炮艦政策之下被轟開大門。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論 中國》(On China)說過: 「英人最初對清朝提出的要求,按西方的世界秩序的觀點,談不上蠻橫無理,然而, 最終導致英國入侵中國的卻是一個更為可恥的因素:要求不受限制地向中國輸出鴉 片。」(基辛格,《論中國》,頁 39) 3 UGCP1001 認識中國 所以,我認為,中英戰爭或者鴉片戰爭,基本上是中國的天下秩序觀與英國的世界秩 序觀的衝突,用今天的話講,是一種文明的衝突。不一樣的看法,不一樣的意識形態, 不一樣的價值觀。經過這個戰爭之後,中國天下觀被推翻了,中國被迫納入以英國為 主的世界秩序觀。中國本來享受的天朝的中心位置,後來變成世界格局的一個邊陲。 今天,中國可以說基本已在現有世界秩序觀裏面。但是,我們已經不在邊陲,又回到 了中心。但是這個中心不是一個的、唯一的中心,而是多元的中心。 (四)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歷史 (1)中國現代化的三個層次與三個主旋律 以下,我想把中國的現代化跟中國現代的歷史具體結合在一起,談談在一百七十年當 中,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是怎麼樣的?我的看法是,中國的現代化經過一百七十年,到 今天還在繼續。先告訴大家,中國現代化涉及三個層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自強運動 要製造槍炮,是器物的層次;之後,康梁時代提出百日維新,是制度層次;1919 年五 四新文化運動時,牽涉到思想行為的層次。這三個層次並不能逐一分得清楚,第一個 層次可能已碰到第二、第三個層次,主要的表現先是器物和制度,然後到文化,這是 三個層次的現代化。 這一百七十年的歷史裏,中國現代化有一種歷史的方向性,不是隨便的。雖然有主要 的歷史方向,但不是一帆風順, 裡面充滿坎坷、失敗和危機。很多的歷史階段出現了 現代化的停滯、挫折甚至反逆,即反現代化的現象。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有些階段 就是反現代化的。讀中國歷史,一定要看得出來,中國的現代化裏面有很多反現代的 歷史階段,與中國的富強之路背道而馳。所以,我會將中國在一百七十年中重要的歷 史運動和歷史事件放在一起,表明中國現代化雖然有歷史方向性,有主旋律,但是出 現過很多反逆現象。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發起了洋務自強運動。這個運動可分為幾個階段。1874 年到 1893 年,我們稱為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運動。這基本上是軍事的現代化,國防的現代化,性 質屬於器物層次的現代化。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提出了這個觀點。之後,就 出現了第二個現代化運動。為什麼? 因為第一個現代化的運動是失敗的。1895 年中 日甲午戰爭,中國大敗。中日戰爭基本上是海戰。那時,中國海軍噸位超過日本。我 們認為論世界海軍力量,中國排在日本之前,所以迎戰日本,結果卻全軍覆沒。日本 幾乎沒有一艘船被擊沉。 想像一下,如果你們是當時的中國人,是清朝官員或知識分子,會怎麼想?所以,當 時有識之士發起維新運動,即康有為和梁啟超的「康梁維新」。維新運動得到了光緒 皇帝的支持,甚至也得到那時西方列強的基本支持。康梁維新又一次發動了救亡圖強。 康梁知道,西方勝過中國的不只是機器,更在政教,即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這樣一 來,他們要改的東西就不一樣了。比如說,他們主張廢八股文,提出不要再寫八股文, 要寫策論,要設立農業、工業、教育等各種機構,來推進工業化發展。更重要的是, 他們提出君主立憲的國體政策(policy)。他們提出的東西顯然已進入中國的制度層 次。但是,慈禧太后和保守派通通都看不上眼,表示反對。光緒被他們架空了。戊戌 維新自 4 月 23 日到 8 月初,戛然而止,康梁亡走日本,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譚嗣同 非常提倡,個人的主體性是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東西。他說,維新失敗了,任何革命失 4 UGCP1001 認識中國 敗的話,總要有人死的,我來死。所以他們不逃。他寫詩道:「我自橫刀向天笑」, 於是他就向天橫刀自刎。 各位,我們讀歷史,為什麼常說「掩卷歎息」?我覺得我們香港的年輕人,對過去的 歷史,不論古老或現代的歷史,都必須有些認識。這裏面很多是活生生的人啊。有一 些真令人感覺是了不起的人,就死掉了。每次看到他們,我都掩卷歎息。 如此,康梁維新,百日維新,戛然而止。不過, 我要提出另外一個較新的看法。雖然 百日康梁維新已結束,但清朝還有一些很不錯的大臣,如張之洞等,仍在繼續改革。 清朝晚期曾經出現一個新政。晚清新政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我看來,是 1905 年廢 科舉、設學校。科舉自隋朝開始,已有 1400 年的歷史。至於學校,假如說是始於漢 朝的話,我們有的是太學,但不是現代意義下的大學。大學跟太學很不一樣,但都是 高等教育機構。太學自漢武帝開始,就讀四書五經。大家知道,中國讀書人最後的目 的就是安天下百姓,就是做官。做官不是壞事,而是唯一可以替天下蒼生做事的管道。 那時有一種文化理念,認為要讀書,通過考試,做官安百姓。四書五經是我們學術文 化的核心。這就涉及中國第二個重要的現代化主旋律:從經學至科學的轉向。康梁維 新之後,就是晚清新政。晚清新政是康梁維新的續篇,這才完成了中國學術文化轉變 的一個基本階段。 最後是在誰的手裏完成?是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的蔡元培先生。他任教育總長, 頒布大學令,廢除了經學科。中國的民族主義,也與現代化同時發生。五四運動爆發 的時候,出現了第一個中國現代的民族主義。中國以前沒有民族主義。即使是有,最 多可以說是文化主義,沒有民族主義。從康梁維新及晚清新政可見,在中國現代化過 程當中,真的有很多人非常奮進而努力。 可是在此過程中,我們又看到,有一些人覺得這是非常荒誕的。康梁維新期間,慈禧 太后對歐美的人很不喜歡。這是當然的,因為幾個不平等條約都由西方列強加諸於她。 所以,她對於歐美偏袒光緒皇帝的維新尤其不滿。那時,在中國通商的過程中,傳教 已經變得很普遍。可是,中國一些保守的人認為基督教傳播的是異端邪說,要把洋人 驅逐出去才行。當時山東有一些號稱「大刀會」或義和團的流民,稱受鬼神保護,刀 槍不入,專要打倒洋人,特別以傳教士為對象,聲勢不小。那時山東巡撫李秉衡及毓 賢認為,這些人「民氣可用」,因此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在河北一帶動作頻頻。 慈禧太后聽了載漪、剛毅等大臣的吹噓,以為這些人刀槍不入,義和團定是挽救大清 國運的神助之力。1899 年,經過四次御前會議,在 5 月 25 日,清廷竟向歐美十多個 國家同時宣戰。這一愚昧狂妄之舉,最後招致八國聯軍之禍。義和團加起來有幾十萬 人,八國聯軍才兩、三萬人,他卻馬上逼近京畿,義和團根本無法招架。慈禧帶著光 緒逃到西安,清朝又面臨一次亡國之危。最後,李鴻章被請出來收拾殘局,簽訂了 1901 年《辛醜條約》。《辛醜條約》單看賠款就是四億五千萬兩白銀,使清朝真正陷 入國貧民窮的境地。《辛醜條約》以後,出現了剛才我提到的很短期的晚清新政。在 教育上,我認為這有很大的正面作用,也是中國學術文化現代化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那時的政治很糟糕,步履蹣跚。就在黃花崗起義的同一年,滿洲大臣居然還搞出了一 個連慈禧可能都不會同意的「皇族內閣」,其絕大多數都是滿清人,把漢人排擠出去 了。那時有兩條路線,一是君主立憲,一是孫中山的共和革命。梁啟超等人贊成君主 5 UGCP1001 認識中國 立憲。結果, 滿族人自己搞出這麼一個東西,幾乎把君主立憲的路斷掉了。於是,到 了最後,辛亥革命,即孫中山的共和革命之路,變成了中國人唯一的選項。 共和革命,即 1911 年發生的辛亥革命,被我視為中國的第四個現代化運動,也是中 國第一個政治現代化的運動。清王朝覆亡之後,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現在的臺灣, 名字就叫「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的成立代表共和民主時代的來 臨。這時代是不是馬上出現,是另外一件事情,但它畢竟象徵了第一次從君主制度至 共和民主的轉向,是現代化的主旋律。共和民主的中華民國結束了兩千年朝代更替、 一家一姓的「私天下」格局,變為「公天下」,人民為主。至少在價值觀念上,可以 說理念上的「公天下」結束了「私天下」的局面。這是中國政治現代化裏面一個非常 重要的里程碑。 中華民國誕生了,共和國好像產生了,但這是一個早產兒。當時的社會文化氣候並不 利於共和秩序的建立。民主自由的理念跟個人一般的生活好像沒有關係,隔得很遠; 就算是政治人物,對於民主自由的認識也很少、很低。1912 年,改革派的一個強人袁 世凱,接替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袁世凱成了正式的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大 總統。那時很多人說他是「中國的華盛頓」。可笑的是,不到三年,在 1915 年 12 月 11 日,袁世凱就廢除民國,恢復帝制,改稱洪憲元年。他曾建立新軍,也算是有新頭 腦的人,但對民主自由的認同也非常低,並希望做皇帝。他一做皇帝,蔡鍔就在雲南 起義,全國響應。袁世凱氣死了,帝制之夢很快破了。蔡鍔的起義,一般稱為二次革 命。第一次革命建立了民國,第二次把袁世凱推翻。中國就此走向民主了嗎?沒有。 袁世凱於 1916 年去世。不到一年, 1917 年 1 月,中國有一個糊塗將軍張勳——其軍 隊通通蓄辮子,叫辮子軍——又搞了一場復辟。他推舉溥儀為皇帝,改年號為宣統九 年。在北京的天安門,又可以看到大清龍旗飄揚。 但沒有多久,北洋政府的總理段祺 瑞就發兵討伐。結果,清朝皇帝溥儀又一次退位,前後共十二天。共和國誕生之後, 沒有很久就發生兩次帝制復辟。可以想像,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路是多麼艱難。 袁世凱去世、張勛復辟失敗之後,從 1916 年到 1928 年,中國進入軍閥割據的局面。 此時,北洋政府的中央權力很弱,甚至是無力。在全國的範圍,列強通過不同的不平 等條約插手中國。比如說,他們參與了海關、銀行等公共事業,並直接治理通商口岸。 可以說,中國那時處於半殖民地時代。一戰結束之後,北洋政府站在協約國的一方, 即戰勝方。但是,巴黎和會在不告知中國的情況下,把德國在 1914 年從山東取得的 特權轉交予日本,而北洋政府跟日本也簽了這個密約。這一下,就引發了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學生愛國運動,即五四運動。我認為這個運動是中國現代的民族主義的第一 次展現。以前,中國只有文化主義,但這次是民族主義。五四運動也屬於救亡圖強的 愛國運動,可以聯繫到康梁維新以來的那種思想文化方面的轉變。五四運動的同時, 又有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在五四之前就有,比五四運動發展得更久。這是中國現代化 裏面真正重要的一個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的口號,在歷史縱向分析來看,當然是呼應著 法國啟蒙運動。法國啟蒙運動最主要是科學和民主。從中國的歷史脈絡來看,可以如 此談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一,它回應了孫中山辛亥革命,其談及的是民主,「共和 民主」就是民主;第二,也談及科學,回應了康梁維新、晚清新政以來一連串的改革。 辛亥革命跟五四新文化運動,分別在中國政治與文化的領域裏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6 UGCP1001 認識中國 那麼,中國的歷史之路走到這裏,我覺得可以作一個初步、綜合的觀察。從曾、李的 自強運動,到康、梁的維新,到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可 以得出中國現代化的兩個理論性總結。第一個總結,我提高到理論層次來說,就是中 國現代化涉及到三個層次:器物層次、制度層次和思想文化層次。此三者有時分開, 有時同時發生,但基本上,在歷史發展下,是一步一步從器物到制度而到思想文化的 過程。 第二個理論性的總結是,中國現代化是一個有歷史方向性的轉型。轉型中有三個主旋 律。一開始,在自強運動中,除了軍事出現現代化,一般民間也出現了工業化的雛型, 接下來也一直有工業化的基本作用。所以,第一個主旋律,就是從農業社會經濟轉向 了工業社會經濟。第二個主旋律,就是從專制君主制度轉向共和民主制度,辛亥革命 的成功可算告一個段落。第三個主旋律,是學術文化從經學到科學的轉向。這三個主 旋律構成了我們今天的社會。你可以看看,哪一方面還做得不夠,哪一方面做得很好。 基本上可以說,我們已經建成一個工業文明;在學術文化方面,我們已經走向了科學。 走向科學,並不是說其他都不要,我講的是主旋律。另外,君主制轉向共和制、共和 民主,這條路走得最辛苦,同時,也走得比較慢,但是我們還在走。 (2)從北伐、抗日到國共內戰與兩岸分立 我跟各位講的中國現代化歷史之路,乃把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跟中國現代史的發展連在 一起。接下來,我會多談及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現代史。第一部分將從北伐抗日談到共 產黨與國民黨的內戰,然後到兩岸的分立。在表達時,我會把這段歷史結合在中國現 代化過程。 上面提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在 1919 年發生。這時的中國是怎樣的呢?它是一個 弱的國家,處於很弱的時代。那時的社會是怎樣的呢?那是一個分裂的社會。但是, 那時有一些「社會」的發展相當順利,尤其是西方所管理的城市的社會,譬如說像上 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坦白地說,他們的發展是相當順利的。工商業、教育、媒體、 文化、大眾娛樂、城市建設等方面,在這些城市的發展都相當好。有些地方甚至已出 現一種現代的氣質。在這樣的社會發展環境中,有一種聲音冒起,說倘若國家要進一 步發展,就需要一個更統一的局面,不能這樣分散。這種聲音越來越高。到了 1924年, 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推翻直系軍閥,然後傳輸電報給孫中山先生,請他們北上,共 商國是。孫中山希望能夠真正結束國內軍閥割據的局面,於是在 1924 年抱病入京。 孫中山先生真是很辛苦,當時他的身體已經很不行, 他在 1925 年 3 月 12 日就去世了。 他去世時,國家仍處於分裂,內亂沒有停止。辛亥革命要建立共和民主的秩序,尤其 是共和民主的政治秩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沒有政治秩序,不可能真正有大 發展。但是沒有辦法,它沒有被建立起來。所以孫中山先生說,他的志願沒有完成。 他的遺囑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同志」的說法也是直至民國才有。 我們以前不會說「同志」,大家有共同的志向來建國了,才叫「同志」。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當時有一個比較年輕的人,自認為是孫中山的信徒。他就是蔣介 石。同學們應該知道他,但這個名字慢慢也從歷史上褪去了。那時,蔣介石是年輕有 為的一個人。他展開了所謂的北伐,主要目的是剷除軍閥,統一中國。蔣介石為什麼 能夠起來呢?這是因為在 1924 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的時候,曾得到蘇聯的幫助。 所以,國民黨跟共產黨有一種聯合的趨勢,尤其是跟蘇聯。蘇聯是國際共產黨的總部, 7 UGCP1001 認識中國 孫中山得到了他們的幫助,他領導的國民黨也改變了本質,變成列寧式革命政黨。政 黨或革命政黨是一個新鮮的事物,是從蘇聯來的。有革命政黨的同時,孫中山先生又 在廣州設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黨因此有了自己訓練出來的軍隊。 1926 年,孫中山已經去世,蔣介石以孫中山先生繼承人的身份,開始北伐。在那時的 革命氣氛中,他取得了一種正當性。不到兩年,北伐基本上完成,北京改名為北平。 蔣介石北伐成功時,大家可以想像,這是不得了的。他是第一次以國家英雄(national hero)的姿態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1928 年,蔣介石定都南京。 孫中山是革命黨人,他提出了三民主義。那是什麼道理?那時候全世界的大潮流可以 歸納為三樣,就是民權(即民主)、民族(或民族主義)、民生(即經濟發展)。抓 住世界的潮流是非常重要的。孫中山不止談及主義而已,也有一些革命方略、建國大 綱。對於國家應該怎樣進行等情形,他的設想是很具體的。蔣介石就根據孫中山寫的 五權憲法,成立了五院制的國家體系。建立體系之後,很快就開始推動工業、農業、 教育、國防等等措施。 國家統一之後,老百姓都希望國家能夠走上好的路,所以一時之間,現代化的建設非 常蓬勃。同時,那時也開始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從民國 17 年(1928) 到民國 26 年(1937)的十年,現在有人認為是「黃金十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非 常有作為的一段時間。 可是,在 1928 年幾年之後的 1931 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日本侵奪了中國東北三省, 九一八國難發生了。很多人要求抵抗,要抗戰。蔣介石說不行。蔣介石曾留學日本, 知道中國跟日本的軍力太懸殊,沒辦法打。若打起來而全敗的話,就沒法救了,所以 他選擇不打。別人都罵他,對他有種種批評。我告訴各位,蔣介石這一點很厲害。他 堅忍,不打。他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強化國防。他那時要德國幫他訓練軍隊, 都是在做這些事情。所以,他爭取了七年,沒打。這也發生在我剛剛講的 1928 到 1937 年中國的黃金時代。其實,在這段時間當中,東北已被日本侵奪,但他忍著不打。 再過幾年,到了 1937 年,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必須要全面抗戰。這個時候,蔣介 石到廬山發表談話。他說︰「人不分男女老幼,地無分東西南北,皆有守土抗戰之 責!」自 1937 年開始,中國全面抗日。其後八年,是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發展、成長 至成熟的時候。 大家知道,我們的民族主義在清朝以前不存在。而現代的民族主義,在八年全面抗戰 當中真正形成了。當然,民族主義對中國的現代化而言,其好處和壞處不是那麼清楚。 但是,現代的民族主義的出現,畢竟是一個現代社會、現代國家很自然的現象,以前 是沒有的。 在 1937 年起八年的全面抗日戰爭中,中國受的傷害非常之深,滿目瘡痍。放在今天 的敘事脈絡來看,八年全面抗戰打斷了中國很好的一個現代化建設的勢頭。1945 年, 二戰結束,中國抗日戰爭也同時結束,並取得勝利。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強 之一。可以說,那時的中國有一段真正揚眉吐氣的時間。蔣介石第二次成為國家的英 雄。現在看來,歷史已把蔣介石抹黑得很厲害,說得他什麼都不是。但是客觀而言, 在抗戰勝利的時候,他確實是第二次以國家的英雄姿態,出現在國人面前。蔣介石登 上政治巔峰的時候,也是他開始走政治下坡的時候。國民黨在領導抗日勝利之後,很 8 UGCP1001 認識中國 快就捲入與共產黨的內戰。內戰自 1945 年開始,一直到 1949 年。國家現代化建設也 很難實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到這裏,我們必須談一談中國現代史的另一個主角。除了國民黨之外,主角就是共產 黨。這兩個政黨都是革命政黨,都是列寧式的政黨。共產黨不是一個普通的武裝團體, 而是有一種理念,有一種信仰,有一種策略的政黨,是整個國際共產主義的組成部分。 所以,對於共產黨在中國的冒起,你必須要以全球的角度審視之。二戰結束之後,紅 潮(即共產主義的潮流)席捲半個世界。當中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毛澤東就是其一。 不只是毛澤東,金日成也是,胡志明也是。這是一個歷史的潮流。所以,我常常開玩 笑說:「國民黨碰到共產主義,1945 年以後的歷史上就沒得打了,因為整個世界的潮 流是往這邊走,不只中國一個地方如此。」共產黨是革命政黨,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 也爭取國家的獨立統一。國共為什麼會內戰?是因為要爭奪中國國家發展的主導權, 因為每一個政黨都認為,只有自己才能夠救國救民,只有自己才能夠使中國有光明的 前途。 這不是普通的叛亂武裝團體,背後乃有強大的組織跟意識形態。國民黨那時正 在掌權,固不能夠容忍中國共產黨存在於國內。一開始跟日本抗戰的時候,國民黨認 為「攘外必先安內」。「安內」就是說,一定要把共產黨鏟除,否則沒法跟外部勢力 對抗。你可以說,國民黨有自己的想法,有一種私心,但是它認為必須要安內,才能 夠攘外,才能對抗日本。共產黨當然覺得國民黨根本不應該掌權,應該由他們來處理。 為什麼?因為他們真正要為國家帶來光明前途。共產黨有這種信仰。國民黨發動了幾 次清黨,就是要清除國民黨裏面的一些共產黨人。清黨之後,就要打擊共產黨,圍剿 消滅,或者要逼著它接受國民黨的一套。 在 1934 年第五次圍剿,共產黨被打敗了,不得不走上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長征是十 分痛苦、艱苦的行程,從幾萬人,走到剩下很少人。到現在為止,長征仍帶著一種英 雄或者神秘的色彩。在長征中,尤其是在 1935 年遵義會議,毛澤東成為中國共產黨 的靈魂人物。長征後來到了陝西延安。到了延安,大家就知道,這是照耀中國大地的 一顆紅心。美國有一個有名的記者斯諾(Edgar Snow)就寫了一本書《紅星照耀中國》 (Red Star Over China)。國民黨跟共產黨的確有過聯合抗戰,曾合作過,但是兩黨基 本處於敵對關係。抗戰的勝利當然是由國民黨主導的。國民黨軍隊很多,但已疲憊不 堪。而共產黨從抗戰之前到抗戰勝利,兵力已大量擴張,軍人數量從九萬增加到九十 萬,有人認為甚至更多。所以,到抗戰勝利時,共產黨的軍力已可跟國民黨軍隊分庭 抗禮。 1945 年 10 月,美國的重要官員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要調停兩黨的矛盾,認爲 國民黨跟共產黨應該合作,組織一個聯合政府,以進行和解。於是,毛澤東飛到重慶 參加和談。這次和解跟過去的和解一樣,很快就破裂了。毛澤東也就回到延安。和談 不成功之後不久,內戰就正式爆發。 我們作為中國人,怎會希望有內戰?可是政治的發展不是出於人的意願,而根本就是 如此朝前發展下去。國民黨是勝利之師,也是疲憊之師,沒有力量。同時,國民黨要 攻打共產黨,那是中國人打中國人。中國老百姓認為,我們經歷了了八年抗戰,那麼 辛苦,現在又要打仗,而且是中國人打中國人,所以都不太歡迎。因此,國民黨軍隊 雖然有美援,但是在心理戰方面完全處於劣勢。加之,國民黨在勝利之後出現官員貪 汙,綱紀敗壞的現象,經濟的處理又錯誤百出,通貨膨脹幾至失控,民心軍心快速流 9 UGCP1001 認識中國 失。國民黨軍隊幾乎是一戰而潰,或者是不戰而敗,未打已經敗了。所以,本來國民 黨預備退到長江以南,跟共產黨劃江而治,但是共產黨衝破了長江的天險而南下。國 民黨局勢一潰,不能終止。此時,共產黨已經差不多控制了中國主要的地區。蔣介石 惟有倉皇撤離,退守臺灣。在中國歷史上,臺灣因甲午戰爭《馬關條約》而被割讓給 日本,抗戰勝利以後被收了回來,待到蔣介石退到臺灣,臺灣的名字又在中國現代史 上出現了,這就是歷史的發展。大家沒有想到的是,蔣介石退守到臺灣之後,國民黨 跟共產黨兩個革命政黨,隔著一個臺灣海峽,兩個都在中國人的土地上,各走各路, 各自發展。歷史,有時看似是在一瞬之間發生,其實需時漫長。若讓我今天簡單說一 說:坦白地說,今日的大陸跟臺灣都已走上現代化的高地。回頭來看,這一路走來固 然不易,但臺灣跟大陸今天都在中國現代化中卓有成就。 (3)毛澤東革命建國到文化大革命 接下來,我會把中國現代化跟中國現代歷史結合起來談一談。從毛澤東革命建國,到 文化大革命的發動,都是我們繞不過去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化遇到了怎 麼樣的境遇。我們談到中國現代化,必須跟中國的現代歷史結合在一起,看我們的路 到底走得怎麼樣。 中國共產黨在 1949 年創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當然是共產主義的勝利。不過,我 要告訴各位,共產黨的國號叫中華人民共和國,跟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完全同一個意思, 都是代表共和民主的建設。也就是說,共產黨建國,也是沿著中國現代化的主旋律, 就是從君主帝制走向共和民主,這是同一個方向。大家必須要瞭解建設中華人民共和 國作爲中國一百年來的主旋律,走得多成功是另外一件事情,但方向是很堅決的。毛 澤東宣佈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對中國現代民族主義要求的一個回應。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中共的民族主義立場,跟中共之為共產國際的身份,是矛盾的。 共產國際的口號身份是馬列主義,工人是無祖國的,沒有國家的,不管中國美國,都 一起的、超越國家的,毛澤東老早就意識到了。他的原話是:「必須將愛國主義和國 際主義結合起來。」怎麼結合呢?一個不講祖國,一個拼命講中國,兩者可以如何結 合? 毛澤東說,1917 年列寧的十月革命一發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是五 四運動時他們所接受的。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包括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 的世界觀,作為以後考量、觀察任何事情的工具,作為考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 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相信,馬列主義是普遍的真理。 他說,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世界已經 是兩極化了。二戰之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紅潮遍佈世界。他又說,蘇聯共產主 義的勝利,誕生於列寧和史達林的領導之下,這證明瞭他們不但會革命,也懂建設。 他們已經建立起一個偉大的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共產黨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 我剛剛談到,中國共產黨在開始的時候,就是國際共產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共 產主義跟中國的民族主義該怎麼樣結合,毛澤東是瞭解的;它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色 彩。共產黨建國了,現在就要看看跟中國的現代化到底該怎樣結合。 我來告訴各位, 按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只能夠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社會。也就是說,像美 10 UGCP1001 認識中國 國、西歐這種地方,最後才能夠走向社會主義,因為要有生產基礎,然後才開始談及 平等、分配。但是,列寧的十月革命不是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地方,而是發生 在一個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工業基礎、沒有民主基礎的非常落伍的俄國。列寧和史達 林所面臨的問題不是社會主義要怎麼樣發展的問題,不是怎麼樣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問 題,而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希望各位同學聽清楚這一點:問題不是如何過渡到共 產主義,因為還沒有社會主義;問題是怎麼樣過渡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 的更好的、最後的形態。也就是說,列寧跟史達林面臨的問題是:怎麼樣建立社會主 義的物質基礎,如何儘快擺脫蘇俄的落伍,早一點變得現代化。因此,列寧才提出一 個非常有名的定義。 他說,社會主義就是蘇維埃權力加上電氣化。很簡單,就是工業 化。 史達林在 1927 年以後發起所謂的第二次革命,強烈推動工業化。工業化是現代化非 常重要的一個構成部分。我們要注意到,列寧和史達林不認為資本主義的階段可以隨 便跳過。就是說,還要補課,要重新用某一些資本主義的方法。 這是很重要的歷史的 事實和發展。我們平心而論,列寧、史達林在蘇聯的初期工業化,是相當成功的。他 們的工業化方法重視重工業,也就是軍工。但其方法可就跟一般的不一樣了,用的是 強制力,對老百姓施行強制力,甚至於用一種恐怖的手段。 談到政治,我也可以告訴大家,馬克思這位先生,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學者。基本上, 在一般學者看來,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發展是一個「經濟的範式」( economic paradigm),不是一個「政治的範式」(political paradigm),不是怎麼樣去發展政治 的問題。對政治現代化的問題,他幾乎沒有談到。我也說過,在他而言,國家機器是 不得已的東西,到了共產主義的時候就要「萎去」了,就不見了,慢慢淘汰了。馬克 思認為,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當中有一個革命的轉換期。他認為,在這個轉換期,國 家體制應該由無產階級來專政。馬克思在其階級理論中,把這個時期的歷史責任交給 了無產階級。但是,他並沒有說無產階級怎麼可以達到專政的客觀條件。馬克思最大 的理論貢獻就提出階級的觀念。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所謂民主,即大家所瞭解的民主, 包括言論、出版、集會這些基本的自由權利,僅僅是形式上的(formal)自由,不是 真的。所以,列寧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基本態度,尤其對於資本主義裏面的民主的態度, 是繼承了馬克思的基本觀念,認為那只是形式上的。馬克思的理論到了列寧手上,出 了一個大的轉折。你可以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轉化,也可以說非常不幸的轉折。但 是,沒有經過列寧的話,社會主義不可能在東方發展。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真正帶到東 方。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不行的,因為無產階級(指工人)不會超過工會意識 形態。工會爭取工人的權利,而工人不會超過工會,不能夠負起無產階級專政的責任 來達到共產主義。他認為,應該由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來擔任這個工作。無產階級的先 鋒隊是誰?就是政黨(party),列寧式政黨,也就是共產黨。只有共產黨才能夠取代、 代替無產階級,才能夠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變成一個黨的專政政權。凡是接受這個共 產主義領導的發展的國家,都可以說是一個黨跟國家的結合體,叫黨國體系。這個是 中國歷史上沒有的。我也說過,1924 年孫中山曾得到蘇俄支持,多多少少得到蘇俄的 資源,國民黨也因而變成了革命政黨,其也是一個列寧式的政黨。列寧式政黨的黨國 (party state)跟西方的政黨完全不一樣。所以,西方要瞭解中國,不是那麼簡單的。 有人說它是獨裁,但它根本有自己一套的發展理論。 11 UGCP1001 認識中國 中國共產黨在 1949 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一件辛亥革命達不到的事情,就 是 建 立 起 一 個 全 國 性 的 政 治 的 權 威 。 所 謂 政 治 的 「 權 威 」 , 是 「 authority 」 。 「authority」不是「權力」;權力變得具有合法性,叫做「權威」。大家覺得,應該 聽你的,這是「權威」;我沒辦法不聽你的,那是「權力」。你的刀對著我,我有什 麼辦法?我只能聽你的,這是一種「權力」。所以,共產黨在 1949 年建立時,是一 個全國性的政治權威,是中國以前所無的。 開始幾年,通貨膨脹受到控制,貪汙受到控制,婦女獲得新的解放與權利,外國所有 的特權都取消了。可以說,最初幾年,新中國有一個很好的開始。1953 年開始,中國 正式推動社會主義的五年發展計劃。這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也就是說,中國開始 向社會主義過渡。不是向共產主義過渡,因為社會主義還沒真正形成。在這個五年計 劃裏,國民所得、農業生產量都提升了,小學生入學率增加 25%。我始終要提醒各位, 中國之落伍落後是長期的。談到最後,就是教育。教育質素不提升的話,人是文盲的 話,就無法進入一個現代的國家。中國在教育上是長期落後的。所以,共產黨在起初 的時候,能夠於第一個五年計劃增加 25%的小學入學率,是很了不起的。我們必須要 這樣看——建設這樣一個大國家,談何容易? 當時的工業化按照著蘇聯的模式,即用一種強制力(coercion),推動工業化的腳步。 走向工業化,是由一種強制力在背後推動的。中國最初有 156 個蘇聯式的工廠,某些 有蘇聯技術人員的參與。這些都是重工業,沒有輕工業。整體來講,中國共產黨領導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有亮點的篇章,是有成就的, 不能否認。所以,我可以說,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中國社會主義贏得了聲譽。 但是,最令我不解的是,第二個五年計劃還沒開始,毛澤東已經把中國的發展帶到另 一個方向,用非常激進(radical)的、動員群眾的方式推行大躍進。沒有第二個五年 計劃了,就是大躍進。第二個計劃沒有出爐就告吹了。由於什麼原因呢? 蘇聯式的中 國現代化被毛澤東親自發動的大躍進所取代了。大躍進從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開始 推行,從 1957 年一直維持到 1960 年。我認為,毛澤東所發動的充滿激情的大躍進, 非常有意識地放棄了蘇聯的發展模式,有意要跟蘇聯爭一日之長,看看到底誰更厲害。 為什麼毛澤東突然有這樣的變化?有兩個可能的解釋,一個是外部的,一個是內部的。 外部的原因是什麼呢?1953 年,史達林逝世。毛澤東對史達林是非常非常崇拜的。那 時,蘇聯新的總書記是赫魯曉夫。他一上臺,就發起對史達林的大批判,對史達林推 行的個人崇拜尤其猛烈地批評。對於赫魯曉夫這些做法,毛澤東很不高興,因為他也 推行很多個人崇拜。所以,在毛澤東眼中,赫魯曉夫是一個修正主義者。毛澤東更認 為,史達林死後,在國際共產黨裏面,能夠接他的位置的人,應該是像自己一樣正統 的共產主義者,修正主義者是不應該的。大躍進時,赫魯曉夫訪問中國。毛澤東就對 赫魯曉夫說「我們通過農業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我們會比你們蘇聯更快達到共產主 義」。這是他推動大躍進的外部原因。 內部的原因也可從時間的觀點來判斷。這種激進的發展方式,是由於毛澤東對知識分 子失去了信心。大家知道,中國曾經發生過一個反右運動。毛澤東認為,打了天下,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他個人和黨真正可以說是做了不得了的事情。因此,他提 倡雙百方針——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毛澤東自己很有信心,認為知識分子一定會歌 12 UGCP1001 認識中國 功頌德,說新社會主義怎麼好,因為他覺得我們做那麼多事情,並且是那麼的成功。 沒想到,中國的知識分子,當一開始可以大鳴大放,就猛烈批評中國共產黨,批評中 國的社會主義。毛澤東一看,認為即便經過思想改造以後,知識份子還是這樣,並表 示中國一直沒能培養出又紅又專的忠誠的支持者;知識分子這樣是不行的。所以,他 發出了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他說,知識分子是最無知的,我們一定要從農工方面得 到智慧。他對知識分子強烈不滿。所以,大躍進是反智情緒非常高的運動,是延安時 期群眾路線的繼續。大躍進動員十萬、百萬計的群眾,推行大煉鋼、大修壩、農村合 作社,最後進入人民公社。這是以跳躍的方式,把中國很快推向共產主義。可以說, 這是非常浪漫的。那結果呢? 大躍進造成了中國經濟的極大混亂,最後甚至造成大饑 荒。根據一些比較正確的資料,大饑荒餓死了 3000 萬人。所以,對於大躍進,不管 人民公社怎麼好,在我的判斷裏面,大躍進就是一次反現代化其道而行的運動,跟我 們中國走的現代化是相反的。 收拾大躍進災難的擔子,最後落在劉少奇、鄧小平的身上。大家要知道,鄧小平很早 就擔任了很重要的事情。1959 年,劉少奇當選國家主席。毛澤東始終是黨的主席,卻 讓了國家主席的位置出來,並退居二線。為什麼他要這樣做呢? 也很難說,我也不能 夠完全判斷。1958 到 1959 年赫魯曉夫兩次訪問北京,並公開批評大躍進冒進、浪漫、 不切實際、不務實。當時毛澤東聽他這樣批評之後,心裡就有一個政治的想像:中國 共產黨裏面好像也有像赫魯曉夫一樣的修正分子。他那時當然是指劉少奇了。所以, 當劉少奇他們還在拼命為國家經濟止痛療傷時,中國突然又風雲變色。全世界為之驚 愕——怎麼可能?中國又發生了一次疾風暴雨式的群眾大運動。這就是使中國陷入十 年浩劫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大躍進不久以後,就發生文化大革命。毛澤東主席在 1966 年 8 月 5 日寫了一篇〈炮打 司令部〉的大字報。這篇文章打響了文化大革命第一炮。8 月 16 日,北京天安門出現 了百萬群眾,舉行慶祝無產階級大革命大會。毛澤東戴上了紅衛兵的臂章,接受紅衛 兵的歡呼。此後,毛澤東分別於 8 月、9 月、10 月、11 月,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與全 國師生,其人數多達 1100 萬。大家可以想像,有一個人,具有個人魅力(charisma), 即非凡的氣質和品質——那就是毛澤東了;同時,他又擁有無數的「偉大」,是偉大 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領袖,偉大的導師。擁有無數「偉大」稱號的毛澤東,在天 安門的樓臺俯瞰,天安門廣場黑壓壓的,一片一片的紅衛兵在那裏舉手。大家可以想 像,紅衛兵人群仰視毛澤東,好像見了神一樣,如癡如醉地哭嚎狂叫「毛主席萬歲」。 如此壯觀,在共和時代從來沒有看到過,帝制時代也沒看到過。我認為可能是空前絕 後的。 文化大革命的主題是什麼?就是反修正主義,還有反官僚主義。反官僚主義,是中國 歷史向來的一個基本主題,也就是反建制主義。反修正主義是新的。那就是說,在社 會主義裏,有正統派,還有修正派。這個路線之爭,始終是中國共產黨裏面最強烈的 一個政治形態。反修正主義、反官僚主義在社會激起「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破四 舊」,瘋狂至極。所以我說,文革不只反中國文化傳統,也反對一切將近百年來沉浸 到中國的西方文明。它反中國傳統文明,也反西方文明,這是一種雙反的形式。嚴格 講起來,「文化大革命」是反對一切文化的大革命。 13 UGCP1001 認識中國 在 1966 年 12 月 19 日,還有 1967 年 1 月 1 日,天安門廣場掛滿了「徹底打倒劉少奇、 鄧小平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標語,出現了群眾大會。你必須要看歷史實際上 怎麼發展。怎麼會想到國家主席被打倒?紅衛兵在林彪及解放軍的默許跟支援之下, 衝毀了黨的機器。1949 年之後中國共產黨帶來的最大摧殘,就是文化大革命,尤其是 對政府、教育系統的摧殘。我想,唯一沒有受到衝擊,是仍受周恩來保護的「兩彈一 星」。總而言之,中國是一片鬥爭,國家機器、政府和黨機器幾乎停擺。紅衛兵當中 又有派系爭鬥。解放軍也會支持或反對一些紅衛兵。 1969 年,文革又有新的高潮。黨九大召開,林彪作出政治報告。黨章規定,林彪成為 毛澤東的接班人。在此階段,黨內又發生震動,就是林彪乘飛機外逃。 結果,飛機在 外蒙古失事,林彪死亡。1976 年,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毛澤東去世。然後, 文革才算結束。 文革對中國的禍害之大之深,到今天仍沒辦法確知。據很保守的估計,被害的黨政、 學術人士有七十 萬。七十萬是一個不得了的數字。其中 35,000 人被判死刑,身心疲 乏、被殘害的、自殺的不知其數。連國家主席劉少奇都被殘害侮辱而死,死時連名字 都沒有,只剩一個符號,在中國某一個地方,某一個鄉下,裹於一卷破竹蓆子,被抬 出去了。這種事情,想想看,怎麼可能發生在中國? 但是,它就發生在中國了。 所以,我認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反智主義的終極表現;中國永遠不能夠再次地發 生文革。中國這樣一個有文明底蘊的一個民族,怎麼可能會變成這樣子? 但是,我必 須要告訴大家,文化大革命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實際上,我們知道這是權力鬥爭的很 重要的表現。但是,不在實際層次,而在象徵層次上,我認為這基本上是為了社會主 義的「純潔化」。社會主義應該很純潔,但是修正主義把它搞亂、污染了。我認為, 共產主義的文化大革命在符號象徵的層次(symbolic level)有著非常非常浪漫、吸引 人的地方。 我曾經認為,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時,反官僚主義真可以說是中國新一輪現代化。當然, 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實際上,中國文化大革命是徹頭徹尾的反現代化運動。文革對 中國現代化進程所造成的扭曲、阻滯與破壞,是日本侵華八年戰爭後最嚴重的。所以, 中國現代化的路是多麼坎坷,是不那麼容易發生的。不能說所有紅衛兵都沒有理想, 當中沒有真正想為中國做事的人。但是,文革的結果就是破壞了中國現代化。我認為, 毛澤東一生與兩個大革命有關。一個是締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革命。沒有他的革命, 便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是反現代化的文化大革命。中國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歷史 都說,毛澤東「成也革命,敗也革命」。對我個人來說,這徒增了中國現代化發展路 上深厚的滄桑之感。 (4)鄧小平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們再看中國的歷史。我來告訴各位,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又展開了。說的是哪一方面 呢? 就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跟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毛澤東時代結束之後,中國進入一 個新的歷史進程。對於 1978 年 12 月 18 日舉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認為是鄧小平領 導的、共產黨內的務實派的一個勝利。這是中共創黨以來重要的一次歷史轉向。十一 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是中共第一次 把現代化提到了全黨工作重心的高度。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本質上就是推動社會 14 UGCP1001 認識中國 主義現代化的政策。毫無疑問,中共要向現代化轉移,絕不容易。如何走向社會主義 現代化,並沒有預設的歷史途徑,沒有人告訴你怎麼走。鄧小平說「摸著石頭過河」, 確實抱有一種探索的精神心態。 就在此時,在中國大陸周邊,臺灣、南韓、香港、新加坡正成為驚艷世界的「四小 龍」。鄧小平開會時說,「四小龍」出現了。「四小龍」是什麼意思?就是在全世界 範圍內,只有這四個地方,變成了新興的工業化地區。事實上,相比起來,中國在 1978 年以後,可以說是以驚人速度向現代化推進,而且是在文革後的荒蕪廢墟上推進, 並取得非常明顯的成就。 在 1985 年,美國《時代》雜誌選以鄧小平為年度風雲人物,並稱鄧小平領導的改革 是一場賭博。鄧小平面對著國內相當多的反對——有很多保守派不同意,但若改革成 功,世界將不復舊觀。《時代》雜誌說得相當不錯。我覺得,把鄧小平的改革看成一 場賭博的話,不一定太恰當,但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確實需要非常大的膽識。真正 做大事情的話,就需要膽識。為什麼?因為中國要改革開放,要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 路,就要擺脫正統的社會主義的很多規則。譬如說,如在國家所有制以外允許市場經 濟,就有私有財產的問題;在政治專制下,也要容忍一定程度的經濟與文化的自由。 簡單來說,在列寧所設的一黨專政之下,中國的改革乃企圖結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 來推動國家的現代化。某一方面的做法實際是資本主義的。鄧小平一面倡導「四個現 代化」,一面高舉「四個堅持」。這裏就出現了政治上偏左、經濟上向右的矛盾。 所以,有一件事,並不令我驚訝,你們可能都忘掉了。1986 年,就是在開放改革八年 之後,出現了一次爭取自由的大規模學潮, 那時候是從位於安徽省的中國科學技術大 學大學學生開始的。這個學潮以後,黨就做出「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一個決定,要 打擊學潮。作為鄧小平左膀右臂的胡耀邦,為撥亂反正做了大量工作,為推動改革開 放奠定基石。但是,他在這次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中下臺了。這當然是社會主義現 代化事業的一個挫折。對鄧小平本人來講,也是個打擊。 中國人民對胡耀邦下臺很失望,但失望又被另一種希望所取代,就是接替胡耀邦的趙 紫陽,他也是一個改革派。在鄧小平的支持下,趙紫陽擔任了總書記。1987 年,趙紫 陽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中,發表了非常重要的文獻,談到「沿著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中國特色」的提出跟共產主義的世界性有了在結合上的 問題。社會主義基本上是世界性的,而這邊特別提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趙紫 陽說,這三萬多字的報告,是經過七次易稿、由 5000 人參與草擬而成。趙紫陽的報 告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我希望各位同學回想當初 1917 年十月革命的時候,列寧和史達林所面對的問題是什 麼?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趙紫陽的報告表示,中國那時仍然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 階段。報告特別提到,中國那時是在生產力很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之下,去 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呢?必須要經過這樣的一個特定階段。這話的意思,可回溯 到我最早論到的觀點——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應該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地方。但 實際上,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落後的俄國;當時的中國同樣有這個問題。所以他說, 我們的社會主義根本還沒有到來,不過只是一個初級的階段。這是了不起的理論突破。 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基本目標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也是「由農 15 UGCP1001 認識中國 業人口佔多數的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人口佔多數的現代化的工 業國的階段」。他說,按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中國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 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主義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克服這個階段的 主要矛盾,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力,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 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趙紫陽的社會初級階段論,為鄧小平九年前(1978 年)推行的社 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所以,十三大肯定是共產黨改革派的勝利。但 是,這在中國社會是如此大幅度的轉型。大家也知道,很多國家在工業化發展迅速的 時候都會出現問題。通脹、失業、官僚資本主義等等的問題,從過去曾經發生過的反 資產階級自由化以來,一直有增無減,一直存在。特別是 1988 年以後,經濟局面出 現逆轉,價格改革失算,通貨膨脹加劇,消費意欲與收入脫節,貪汙官倒已經無孔不 入,嚴重歪曲了計劃與市場的運作。 在所有群體當中,相對而言,最有挫敗感的是知識分子群體。所以有人說,大陸那時 已經出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無產階級。他們也是最強烈尋求政治體制民主化的一個群 體。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因心臟病去世。北京高校學生為了悼念這位對改革盡 心盡力的總書記,在天安門廣場和平抗議,呼籲捍衛結社自由、新聞自由等等基本權 利。悼念胡耀邦的活動很快變成民眾共同訴求的表達。原來只是對胡耀邦的悼念,慢 慢變成其他學生、民眾對其共同訴求的表達。有一個革命博物館的館員製作了一個花 圈和對聯,廣受傳頌。輓聯是:「萬民盼邦耀,民為邦本;舉國呼耀邦,邦國永固」。 在胡耀邦追悼會後幾天,學生領袖開始成立北京高校自治聯合會,統一協調北京二十 一 所大專院校的學生行動,包括罷課和街頭演講等等。我都親歷了,在電視上看的。 情勢明顯轉趨激烈。4 月 26 日,《人民日報》社論把學生示威定性為在全國製造動亂 的一種有計劃的陰謀,說學生示威是為了否定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這 個社論進一步激化了事態發展。之後幾個星期,天安門前一天一個情況,一次比一次 激情。5 月 4 日是五四運動的 70 週年,北京三十所大專院校的六萬名學生遊行到天安 門。來自各國各地的學生與普通民眾、北京的老知識分子、黨的媒體記者、工人都加 入了示威行列。我認為,學生與當局可能並應該有的一扇妥協和解的門,已慢慢關閉 了。 1989 年 5 月 15 日至 17 日,按預定是蘇聯的戈爾巴喬夫的中國之行。戈爾巴喬夫已經 是世界的風雲人物。他與鄧小平的會面將標誌中蘇兩國 30 年來對峙的結束。戈爾巴 喬夫跟鄧小平都是共產國家改革派的大人物。兩大領袖的會面,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具 歷史性意義的大事件。由於鄧小平跟戈爾巴喬夫要在中國人民大會堂見面,全世界數 以千計的電視記者雲集北京,見證兩大社會主義國家領袖的會面。可是,天安門廣場 這時已被絕食的學生佔領。因此,從全世界來的電視記者的焦點,就從人民大會堂裏 鄧小平跟戈爾巴喬夫的見面,轉移到天安門廣場學生的絕食抗議。學生領袖通過世界 媒體的傳播,一夜之間成為世界性的媒體英雄。5 月 19 日,戈爾巴喬夫離開北京。翌 日,北京宣佈實施戒嚴。但是 5 月 21 日以後,又有遊行抗議。這個時候,全國人大常 委發表了支持學生要求的聲明,呼籲解除戒嚴令,但天安門廣場上龐大的群眾仍無懼 戒嚴,堅守不去。天安門廣場儼然已經成為城中之城。事態發展至此,和平解決已是 道斷路絕,沒有可能。這就造成了沒有人願意看到的六四悲劇。之後,世界輿論一片 譴責,並對中國實施多種多樣的制裁,中國又一度陷入孤立。中國現代化之路又遭遇 一次重大挫折。 16 UGCP1001 認識中國 歷史的發展,真的很難預料。天安門的事情不久後,在 1991 年,看似堅如磐石的蘇 聯領導的共產國際體系轟然崩塌。美蘇對峙的世界格局砰然生變。日裔美國學者福山 (Francis Fukuyama)作出「歷史之終結」的判斷。他說,在社會主義跟自由主義的 競爭中,社會主義已退出歷史舞臺。美國代表的自由主義的民主體系,已經是地球上 唯一可以留存下去的政治體系。雖然他的話已經被歷史否定,但是那時,因為蘇聯的 崩塌,美蘇兩極對峙的局面確曾轉為美國獨霸的單極世界,社會主義那時黯淡無光。 1992 年 1 月 18 日,87 歲高齡的鄧小平自北京南下,展開著名的南巡,為期五週,視 察廣東、武漢、上海,以及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鄧小平當然清楚國際共產主義 解體的事實,但是他更相信,中國之所以沒有跟蘇聯一起垮臺,沒有遭遇蘇聯的同一 命運,正是因為 1978 年的改革開放。六四事件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在南巡講話中, 他堅定地表示,中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趙紫陽當時已經下臺了。對於他 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報告,鄧小平表示,一個字都不要改,都是對的。黨中 央的領導人,假如不堅持改革開放,就應該下臺。很明顯,鄧小平深信,社會主義的 現代化是中國必由的富強之路。鄧小平是一個非常堅定的共產主義的信徒;這並不妨 礙他作為一個中國的民族主義者。 鄧小平 1992 年的南巡,鞏固並深化了 1978 年他開啟的改革開放政策。從那之後的三 十年,直到今天,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掃除了一切障礙,也使得中國百 年的現代化雄健而無阻地奔向一個歷史新高地。從 1993 年到 1997 年,在江澤民、朱 鎔基分別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總理的任內,中國國民經濟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 到 11%。這是令全世界驚嘆不已的高速度。在那幾年,中國的變化,幾乎是一年一個 樣。中國的經濟規模這時已經達到世界第三、第四的位置。在 1997 年之前,中國已 被賦予「世界工廠」的稱號。「世界工廠」,在十九世紀可以說是英國,二十世紀初 是美國,這時是中國。同時,「中國崛起論」、「中國威脅論」開始成為世界媒體的 重要話語。我想起拿破崙的名言:「當中國覺醒的時候,世界將為之震撼」。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作爲由英國統治了 152 年的殖民地,正式以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的 新身份回歸中國。這當然反映了中國在世界的新地位。一國兩制的創立者鄧小平,卻 於這一年 2 月 19 日去世。鄧小平沒有看到中英主權交接的盛典。但是,他是知道的— —香港從 1970 年代開始,已經變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會。 (5)中國「現代性」的新模式 各位同學,剛剛談到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歷史,特別談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的問題。現在,我要跟你們談的是中國文化與中國現代歷史,討論我們現在已經出現 的一個新的中國現代性模式。2000 年,千禧年開始的時候,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之後,中國經濟跟全球經濟就完全接軌。在新世紀差不多第一個十年,即從 2002 年 到 2012 年,中國處於胡錦濤、溫家寶擔任總書記跟總理的時期。中國在他們兩位領 導之下,經濟持續高速成長。他們跟據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邏輯,繼續往前走,進行中 國現代化的建設工程。這樣的發展之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由點到線到面,發生了所 謂「生產革命」。在 1997 年左右,「生產革命」在中國已經是第二次出現了。當時 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我認為,在「生產革命」之後,接著還有一個百花綻放 的「消費革命」。「消費革命」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現象。中國在 2010 年已是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但變成世界最大的生產地,也變成世界最大的市場。生產 地跟市場是兩回事,但都在中國出現了。 17 UGCP1001 認識中國 中國還出現了大幅度的城市化。現代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城市化。在中國的城 市化中,涌現了成千成百的城市,不是一兩個城市,而是大量、大幅度的城市化。龐 大的資訊交通網絡被建了起來,也就是我們所談的基本建設、基礎建設。我想,不但 中國歷史上沒有這樣大規模的建設,就是世界歷史上也沒看到過。大規模的交通建設, 特別體現在公路、鐵路(包括高鐵)和航空。除了硬體建設之外,金融、國防、教育、 科技、學術、文化、體育、媒體各個領域都發生重大變化。我想,那時真能感覺到中 國往前面奔得很快,很厲害。中國社會的面貌和體質都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從 過去的前現代型文明(即農業文明)到現代型文明的轉向,還未完成,但是慢慢出現 了這個面貌。從人口結構、農業工業生產率的比例來看,中國已進入一個現代的新的 工業文明體系,但他只用了很短的時間。 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已經很大程度實現了百年以來追求的富強之夢。鴉片戰爭之後, 國人的夢想都是救亡圖強。我們本來在一個天下格局的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掉進一 個新的世界格局的邊陲。這個時候,中國又重新回到世界秩序的中心地帶。為什麼説 是中心地帶呢? 因為現在沒有一個世界的中心,而有多元的中心。所謂「多元中心」, 也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是中心,只有少數國家是中心,是一個中心的地帶。今天的世界 是一個多元文明的結構。到了 2010 年左右,我們可以說,中國已經變成一個現代化 的大國家。 2013 年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國從現代化大國向現代化強國推進。並且,他 強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他們都這樣説過,但是沒有像他這麼強調。就是說, 現在我們要推行的社會主義一定要有中國特色。這就是我所談的國際主義跟民族主義 的一種結合。他也把中國的文化復興跟現代化連接起來。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後,很少 談及怎樣提升中國文化自信和復興中國文化。在臺灣的蔣介石政府,中國文化復興運 動則常常被談論。但是在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體系下,中國文化復興很少被談及。 談到這裏,我就來看看世界怎樣看待中國的問題。2005 年,法國經濟學家伊茲拉萊維 奇 ( É rik Izraelewicz ) 出 版 了 一 本 書 , 名 爲 《 當 中 國 改 變 世 界 》 ( Quand la Chine change le monde)。 這本書指出,中國所行的改革,乃是濃縮(condense)西方 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兩百年歷程的一次大而新的試驗。他說,中國的現代化由於時間的 壓縮、人口及幅員的遼闊,因此出現了一個「超級生產規模、超級需求的新體制」。 中國的大國發展,跟其他區域小得多的國家相比,的確不一樣。他認為,在過去將近 四分之一世紀,世界改變了中國;在未來的時間,中國要改變世界。這些話,可能現 在也聽多了,但是真正從中國發展的路徑上看,最近才出現這樣的話,以前沒有的。 這位先生的書出版五年之後,中國已經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你看這個速度多快。 2009 年,我看到另一本書,作者是英國的雅克(Martin Jacques)。這本書叫《當中國 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副標題是「中土大國的崛起與西方世界 的終結」(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後改為 「西方世界的終結和新全球秩序的誕生」,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從書名來看,中國的世紀已經到來。書中也描寫了中國的崛 起(rise)。 18 UGCP1001 認識中國 說到這裏,必須補充一句。其實,中國的崛起基本上是亞洲的崛起。日本二十多年前 就崛起了,後來「四小龍」來了,在世界上是非常亮眼的東亞崛起。有的學者已經看 出,全世界現代性的發展中心,已經從歐洲轉到東亞。 雅克認為,中國崛起以後,對世界必有重大影響。這個當然沒錯。很有意思的是,雅 克也說,古老的中國已經創建了一個特具中國性格的現代性(modernity)。同時,他 指出,當今世界(時為 2009 年)是一個現代性比賽競爭的時代,要看我這個文明形 式好呢,還是你的文明形式好。他認為,中國的現代性應有勝出的優勢。 雅克的書出版時,我還看到另一本書,多多少少可見世界格局的一種變動。這本書是 美國人扎卡瑞亞(Fareed Zakaria)的《後美國時代》(The Post-American World), 跟雅克的書同時出版,可以看出來一般人怎樣看世界格局的轉變。比起《後美國時代》 的作者,雅克對於中國的現代性更加樂觀。他說,中國已出現了現代性;中國的現代 性已經形成,是具有中國性格的一種現代性。 碰巧的是,我在 2009 年也寫了一篇文章,論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就是說,中國 的現代化到底有怎樣的終極願景(ultimate vision),要怎樣去進行?我說,中國百年 的現代化目標,就是要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性。我從事現代化研究已近六十年。那篇 文章裏提到的話,我也要讀給大家聽。那是我對中國現代性的看法,不一定跟雅克一 樣,但都同時注意到中國現代性的問題。我說:「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步向一個強國之 路上,將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到種種的外在與內在的挑戰與考驗。」我相信這話在現在 更有道理。 我在 2009 年也寫道,「在今日全球多元格局下,一個國家的真正強大絕不止是軍事 力量,甚至不止是經濟力量,毋寧更是知識力(knowledge)、文化力,特別是它擁 有一套現代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平等、民主、人權、公義、多元、王道、環保 等)」。說到底,中國的現代性必須有一個現代的文明範式,並帶有一種示範作用。 我還寫道,「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大轉型中⋯⋯ 這一項巨大的文明轉型的工程,它建構 的主要資源來自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大家知道,中國的發展是循社會主義的方式, 西方的發展基本上是循資本主義的。我認為,任何一個現代性的建構都不可能沒有社 會主義的資源,也不可能沒有資本主義的資源。同時,中國也應該並必然要以中國文 化作為一種資源。「我們所建構的是一個有中國文化性格的一個現代文明秩序」。我 對於中國現代化的研究始於 1966 年出版的《從傳統到現代》。但是,我對中國的現 代性(不是現代化)的探索,第一次正式論述應該是在 1994 年於北京大學潘光旦講 座發表的文章,題為〈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建構〉,副標題是「論中國的『現代化』 與『現代性』」。文章不只談及中國現代化,也談及中國的現代性,討論在現代化下, 最終要做什麼,以及會形成怎樣的一個中國社會。我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固然屬於 一個全球的現象,因為那時的中國,尤其二戰之後,都是沿西方現代化的方向走。 但是,自 1960 年代以來,世界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反現代化、去現代化的運動。為什 麼要反對現代化呢? 我說,這些運動從根源而言,基本是對於現有的現代性的不滿, 也就是對西方現代性的不滿。這在全世界很多地方激發出一種去現代化的衝動(de- modernizing impulse),就是不要現代化。反現代化是很厲害的,是一個極大的衝動 19 UGCP1001 認識中國 表現,最厲害的當然是各式各樣的環保運動。大家不能否認,現代化——尤其是工業 化——對環保的影響非常負面。去現代化背後都有著很深層的意義。這個問題,到今 天為止,我們未能真正面對。我想強調的是,中國的現代化到底應該避免哪些東西。 現代化並不是完全沒有思考的,我們可以考慮哪些東西不能做,或者說現代化不能這 樣走,應該那樣走。這是一種有選擇的運動。這不是完全被客觀力量驅使的,而是有 選擇的。 我在 1994 年左右,看到墨西哥著名詩人帕茲(Octavio Paz)的一些話,記錄了下來, 很有意思。帕茲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說過,現代化對墨西哥產生很大的文化創傷。 可是最後他怎麼說呢?「現代化對墨西哥而言,是唯一理性的、事實上也是無可避免 的道路。」這種話不是隨便說的。現代化的病態,他都看到了,對傳統文化的衝擊, 他也看到了,但是他還認為這條路必須走。他這話論及墨西哥,可是我同意他,他的 話等於我要對中國說的話。我認為,中國必須要走現代化。帕茲講過一句很有名的話, 說墨西哥是「命該」(condemned)的現代化,可以說是一種命定和宿命。中國在鴉 片戰爭之後,何嘗不是如此? 我在那篇論文裏非常強調,中國現代化的終極願景,是 要達到一個現代性,是要變成一個現代的文明。但是這個現代文明,不應該、也不可 能是西方現代性的翻版。 我在 1990 年代那篇文章也提到,美國 1950 至 1960 代的現代化理論,特別是哈佛大學 的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為代表的理論,認為現代化尤其工業化的結果是世界將出 現匯流(convergence)。全世界都發生現代化、工業化,到最後都是一樣的,變成西 歐或後來美國的現代化。這是因為西歐跟美國的現代化已經完成了,是已完成的第一 組個案(case)。這些學者認為,這不只是第一組個案,而應該成為所有以後的現代 化國家的一個範式(paradigm)。大家都要照這個做,不照著做就不可能。但這個理 論,到我講話的時候或者講話之前,已經受到全世界各種不同理論的反駁和批評。不 單是從理論來反駁,就是從經驗現象,也可看出這個說法不對。 我特別指出東亞的日本、四小龍以及正在升起的中國的現象。現代化的經驗更非常有 力地顯示,東亞社會所建構或正建構的現代性與西方現代性有共同點,有共相,但是 沒有同一性。也就是說,現代性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現代文明的現象,不只是 一種,而有多種。所以,現代性不是一元而是多元的。當然,現在確實有全球化的現 象。你從香港飛到東京,東京到紐約,然後到巴黎,走一圈的話,的確會感覺到,世 界是有同一性的。我們吃飯、穿衣服,而美國人跟中國人穿衣服是一樣的。你說是不 是?很大程度上,大家是有共同點的。但談到最後,就不是同一的。 我記得著名的捷克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說過,全世界同一的現象,表面看似 一樣,往下看的話,就非常複雜,乃因其根據各自文化傳統、發展路程等情形而出現, 跟美國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談的是,有共同點,但是沒有同一性。比如,日本是現 代性很強的國家,看起來跟美國很多相同點。但往下看去,日本真正的生活方式、生 命情調等等,都不一樣。我特別強調一種生命的情調,那最能反映一個文明最後是怎 樣的情形。我認為,民族文化的傳統在現代性的建構當中必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 用。所以,在 1994 年的論文裏,我說在西方現代性之外,必須要考慮「另類現代性」 (alternative modernities)的存在。這也是我現在的看法。「另類現代性」,就是中國 要形成的一種現代性。現在我認為還沒有完全形成,但是已經在構建當中,逐漸形成。 20 UGCP1001 認識中國 這個正在形成的中國「另類現代性」 一定是很現代的,最後也是中國的。不管你喜不 喜歡中國,如它在中國發生的話,由於歷史、文化等等因素,最後出現的必然是一個 新的現代的文明。它是中國的,也是現代的。那是 1994 年我提出的看法。 1995 年,我應邀參加美國夏威夷大學與東西文化中心合辦的「第七屆東西哲學家會 議」,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儒家思想、現代性和亞洲式民主」(Confucianism, Modernity and Asian Democracy),提到現代化很重要的政治民主化的問題。政治民主 化,就是要有民主。我認為亞洲出現的政治的現代性,就是亞洲式的民主,基本上不 跟美國完全一樣。福山當初論及共產國際的垮臺,說以後歷史終結了,世界就只有一 種形式,即自由主義的民主(liberal democracy)。那並不是不好,但不是每一個社會、 每一個文化都能做到完全一樣。印度就不是這樣。所以,我認為,亞洲式民主已顯示 出,民主的形態裏面,將來必然有一種具儒學意涵的民主。比如說,判斷事情好不好 時,可能會考慮事情對家人好不好。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讓家族的觀念得以被考慮。 諸如此類,細微而精緻地存於人的思想,對於那種西方的絕對個人主義而言,是不可 能的。 我認為,亞洲若出現民主的話,必然接近於 1960 至 1980 年代美國流行的一個很重要 的理論,就是群體論(communitarianism)。群體論的學者都很有名,包括埃齊奧尼 (Amitai Etzioni)等等。他們注重天賦的人權。但是同樣道理,我們也要考慮天賦的 義務。我們對人群有義務的,不是看你個人需不需要。 2001 年,我到德國柏林開一個國際會議,主題是多元現代性(multiple modernities)。 在這個會議,我寫的文章是〈東亞出現的另類現代性〉(The Emergence of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in East Asia)。文章指出,在全球化過程當中,東亞區域的興起,跟西方 的現代性相當不同,是一種新的形式的出現。我為什麼說這些話?這是因為我多多少 少同意,像雅克說的,中國有現代性。 柏林會議之後第二年,我應邀參加南京大學 100 周年校慶的世界知名科學家論壇 (World Famous Scientists’ Forum),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全球化、多元現代性和 中國對於新文明秩序的追求〉(Globalization, Multiple Modernities and China’s Pursuit of New Civilizational Order)。我在演講中說,全球表面上出現的是屬於西方現代性的 一種全球現代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現代化的出現,差不多是全球性的,是全球的 西化。但是,對於全球西化,有很多人都反對,例如參與環保運動的人。所以,亨廷 頓(Samuel Huntington)說,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步伐一旦加速、增大,西化的比例 就減少,本土文化就會復甦。他說,現代化基本上會削弱西方的一種相對的實力。本 來西方高高在上,中國現代化以後慢慢起來了,西方的力量就相對下去了。整個世界 變得更現代,大家都很現代了。但是,他也說,這些推行現代化的國家同時也更加遠 離西方,跟西方不一樣了。他說得其實相當深透。這個不是理論,而是一個經驗的觀 察。因為他不是說應該怎樣實踐,而是說觀察到的實際現象。亨廷頓有一些實證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做得確實很好。世界變得更加現代,同時也更遠離美國,遠離 西方,這是他對世界局面的觀察。 所以,全球化過程出現了一種多元的現代性。全球這樣變得多元以後,社會、世界秩 序該怎樣維持? 怎樣可以有一個世界的秩序(world order)? 這是我們要提出的一個 21 UGCP1001 認識中國 問題。有人提出「全球倫理」(global ethic)的觀念。「全球倫理」最主要的原則, 是必須承認多元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承認。這就是說,必須要承認多元性已 變成全球秩序的構成要素。 我認為, 一個中國式的現代性,已然露出端倪。中國正在尋求自己獨特的現代性的一 種文化形態,尋求怎樣表達自己的文化形態。很坦白說,對有些西方的東西,我是非 常肯定的。但是,論及最深層,論及生命的美學時,我慢慢發現中國有套東西跟西方 不一樣。這是我個人的反應。討論全球現代性的話,必須要承認全球是一個多元格局, 必須把多元性視為全球秩序的一個構成要素。 談到這裏,我又想起另一次重要演講,也可說是我對於中國現代化的比較全面的一次 闡述。那是在 2007 年,我應邀為北京大學主講費孝通講座。我特別考慮到費孝通生 前最後提出的文化自覺(self-awareness)的問題。我認為,中國在這一百七十年以來, 每一個重要階段的現代化運動,都有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從歷史脈絡來看,自覺的 程度,都是一步一步加深的。開始的時候,只有大開鐵礦、製造槍炮,認為西方只有 這點比中國好,沒有其他。到了康梁維新的時候,發現西方好的東西還有很多,不只 在機器,更在政教、國家體制、政治體制、教育體制方面。到了辛亥革命時,孫中山 說,論國家的體制,過去的帝制、君主制是不行的,我們必須要回應時代的潮流,我 們必須建立共和民主。這都是知識分子的覺醒,與自覺的程度之問題相關。到了五四, 他們就提出科學民主,可見不斷有不同程度的覺醒。所以,對於費先生提出的文化自 覺,我覺得很重要。那次我討論的問題就是文化自覺、全球化跟中國現代性的前途。 費先生有一段時間非常關心以下問題:全球化這樣來的話,很多沒有強烈文化基礎的 或者文化傳統的地方,就會被淹沒了,就消失了。當然,費先生知道中國文化是很強 的,可是,全球化一來,就會把不同的個別的地方性文化淹沒掉。這不是小問題,是 大問題。所以,我在那篇文章特別考慮到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跟全球化是 結合在一起的,但兩個是不同的問題。 現代性的問題出現以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便遇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即全球性的問 題。全球化已出來了,那什麼是「全球性」?「全球」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 那時很 多文化學者都在討論、辯論。這個問題,從文化的角度來看,牽涉到全球和全球性格。 全球性格有沒有一種一體性?是不是出現了同質性(homogeneity)?全球化的結果, 是不是全球社會都具同一性,大家都有同樣的生活方式,同樣的價值觀念?也有人說 不是,說全球化的結果,是多元性的,不具同質性,而具異質性。全球性的問題,說 到底就是問:全球社會最後會不會一樣且同一呢? 結果會是同質,還是多元的異質? 這就是全球性問題。 我們現在談的現代性和全球性問題,已經有一個變化。怎麼變化呢?現代性的問題, 多多少少可以說是一種時間性的問題,牽涉從傳統過渡至現代,從過去過渡至現在的 進程。全球性就不一樣,是一個全球對地方(global versus local)的空間問題。所以, 要從一個時間維度(dimension)轉到一個空間維度,來思考現代化。我曾經這樣說, 原來本於時間(time)維度的現代性問題,在全球化脈絡裡已轉變為一個空間(space) 維度的全球性問題。很多人提出過很多的理論。有一種簡單化(simplistic)的現代化 理論,說現代化就是現代(modern)取代傳統。事實不是這樣。從傳統到現代,傳統 始終是存在的。傳統之中,有些被淘汰,也有些完全能繼續更生,繼續轉化,繼續存 22 UGCP1001 認識中國 在。所以我說,真正發生的不是現代完全取代傳統,而是現代化必然從傳統轉化而來。 現代的社會不可能沒有傳統。我曾經說過一句也算蠻有名的話:「沒有失去傳統的現 代化」。我在費孝通演講裏也提了出來。 今天我們要瞭解,全球化並沒有淹沒所有地方。很奇怪,在全球化所影響的地方,均 出現地方性的民族文化之冒起。從全球化的觀點看,是一個他者(the other),令地 方跟民族的文化起來了。全球化中不可能沒有地方。所以我說:「沒有失去地方特質 的全球化」。剛才說「沒有失去傳統的現代化」,現在說「沒有失去地方特質的全球 化」。這是什麼意思呢?最簡單而言,比如說 KFC,在全世界都有,可見食物的現代 化、全球化,是很厲害、很重要的,改變了很多人的飲食習慣,也就代表文化轉變了。 我們往深處看,中國那麼多人喜歡 KFC,可是最近幾年,KFC 好像連豆漿都推出了, 可見屬於地方的元素、特色出現了。不單是 KFC 本身在變化,旁邊很多本地的速食店 也出現了,名字多得記不清楚。這就是說,全球化一影響各地,就刺激了當地、地道 文化的反應。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我在匹茲堡大學唸書時,有一位羅賓遜(Roland Robertson)教授, 對此很有研究。他 提出了一個英文字「glocalization」(中譯「全球在地化」或「全球本土化」)。他認 為,全球化跟地方化同時共生,是必然的。他說,地方在全球當中,全球在地方當中。 大家有沒有想到,這裡面有一種很妙的關係?我也注意到香港的情形。有一次我看到, 匯豐銀行稱自己為「世界的地方銀行」(World’s local bank)。它是全球的,也是本 地的。這多多少少反映出,全球化裏不可能沒有本地的現代化,本地的東西會變成全 球化的東西。 《財富》雜誌在 2007 年 5 月 8 日出了一期特刊,封面文章題為〈中國的新文化革命〉 (China’s New Cultural Revolution)。文章寫道,過去幾年,只要是西方的東西都受 歡迎,洋酒等產品如此,洋菸也高中國煙一等。只要是西方的東西,都受中國消費者 歡迎。西方代表的就是現代的東西。但是文章也說,到了今天(時為 2007 年),有 中國元素的東西,才受到消費者越來越多的歡迎。他認為,消費者對於一些能夠顯出 一種民族性、地方性的東西非常喜歡。這一現象不止見於生活和物質上。在藝術、文 學、思想各種精神領域,也出現了對民族性、地方性有所要求的趨勢。香港是非常西 化的。但到現在為止,去吃麥當勞的人還是不如到茶餐廳的多。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現 象。再如,到今天為止,西醫已經完全佔優勢。可是,在醫療求治時,中藥仍有重要 角色。 各位,中國的現代的文明,也就是中國的現代性,必須由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外來 文化的優秀之處構成。現代的東西不可能是完全是中國的,必然有西方的,也應該有 西方的。當然,「西方」現在不只代表狹義上的西方(英美)。「全球」一詞所代表 的也非如此。譬如說時裝,最好的不是來自美國,而是歐洲;最好的汽車可能來自德 國,不是美國。所以,「西方」裏面其實有很多的分別。 今天,我必須再強調,中國的現代文明,假如已經出現——而我認為已在形成當中— —就必然包括中國傳統的元素、西方的元素、外來的元素,必然是原來的東西經過轉 換、轉化而形成,西方的轉化為中國的,傳統的轉化到現代的。例如端午節,裏面就 23 UGCP1001 認識中國 有很大的轉化。過去的端午節不是這樣過的,現在已跟商業化結合了。仔細去分析的 話,很多細節轉化得很厲害,但畢竟還是端午節。 (五)中國現代文明秩序之建構與願景 我的教學單元論及中國現代化的歷史之路。對於這個歷史之路,我一開始就說是一個 漫長的革命。什麼意思? 不是說打打殺殺,而是說一種根本性的性質變化。我們的社 會、文化、人民的根本性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革命,是經過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而 至二十一世紀,超越了三個世紀的一個歷史路程。我們可以這麼說,走了這麼長的時 間,到了今天,中國出現的現代性,不只是在中國大陸,還包括臺灣、香港。香港本 身也是中國現代性的一個形態,跟大陸不一樣;臺灣出現的現代性,也跟大陸不一樣。 所以,中國現代性其實可以有三個形態。因為時間關係,我未論及臺灣跟香港,最主 要還是中國大陸。中國大陸有這麼龐大的體積,這麼多的人口,這麼遼闊的土地,經 歷了 170 年的現代化路程。大家都知道,我剛剛也談了,這一路程,有太多挫折,太 多外來幹預,太多失敗。但是,這條路畢竟走出來了。一百七十年不容易,非常不容 易。未來的路還是很長,沒有完全完成。我只能說,中國的現代性,或者真正完成的 中國現代文明,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完善。有一些好的價值,要得到保存、發揚。 我們一定要使中國的現代性變強,同時也讓很多人感覺到中國現代性好得不得了,值 得人喜歡、受人尊敬。我樂觀地說,這麼一種中國現代性的形成,應該可以在二十一 世紀內完成,修成正果。 24